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中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恢复的供者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行的327对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数据资料,比较供者相关因素对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供者行后腹腔镜左侧供肾切取术263例,右侧供肾切取术64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热缺血时间、术后淋巴漏百分比及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恢复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侧供肾切取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右侧供肾切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供肾动脉血管变异对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恢复没有影响(P>0.05),供者年龄、供肾肾小球滤过率(GFR)及供、受者体重指数(BMI)差值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恢复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06、0.002及<0.001)。多因素分析后,供肾GFR及供、受者BMI差值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恢复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07及<0.001)。结论供者GFR及供、受者BMI差值是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移植肾膜性肾病(MN)受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肾移植受者术后移植肾活检确诊为MN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受者分为原发病不明组(A组,12例)和复发组(B组,7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及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亲属活体肾移植的比例和术后基线肾功能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受者术后平均16.4个月后出现复发,明显早于A组。两组移植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和(或)肾功能不全。B组血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染色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B组肾组织IgG4亚型染色强度强于A组。A组受者术后5年移植肾存活率为77.8 %,而复发受者为66.7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PLA2R抗体在移植肾MN复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移植肾组织PLA2R染色有助于对原发病的判断,其敏感性高于血清抗PLA2R受体。利妥昔单抗是治疗移植肾膜性肾病的有效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是移植肾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 可作为复发性或新生的疾病存在于移植肾中, 威胁着移植物的生存。现以复发性和新生的MN的鉴别为重点, 就移植肾MN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鼠移植肾再次移植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方法将首次移植供体小鼠左侧供肾肾静脉(RV)同首次移植受体小鼠肾下下腔静脉(IVC)端侧连续吻合,首次移植供体小鼠左侧供肾肾动脉(RA)连带小段首次移植供体小鼠腹主动脉(AO)同首次移植受体小鼠AO端侧间断吻合,首次移植供体小鼠左侧供肾输尿管拖入并固定在首次移植受体小鼠膀胱顶后壁完成小鼠首次肾移植术。首次移植术后2~4周,将首次移植受体小鼠体内移植肾脏RV连带部分首次移植受体IVC同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小鼠IVC端侧连续吻合,移植肾脏RA连带小段首次移植供体和受体小鼠AO同移植肾脏再次移植受体小鼠AO端侧间断吻合,将再次移植肾输尿管拖入并固定在再次移植受体小鼠膀胱顶后壁完成小鼠移植肾再次肾移植术。首次移植和移植肾再次移植术中均切除受体双侧自体肾脏。记录手术时间,随访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存活,监测再次移植肾功能和病理。结果移植肾再次移植供体手术时间为(50±10)min,受体手术时间为(55±5)min。共完成8例小鼠移植肾再次移植术。2例同系,6例非同系。第1例尝试性非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存活11 d。后续5例非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中1例存活21 d,其余4例均存活到术后70 d获取标本。2例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均存活到术后30 d获取标本。8例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在获取标本时或非预期死亡前血清肌酐均<0.2 mg/dl。苏木精-伊红(HE)染色提示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术后30 d移植肾未见病理性改变。结论本文描述了建立小鼠移植肾再次移植动物模型的方法,为开展移植免疫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观察Remuzzi评分高的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给成人受者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了移植前活检Remuzzi评分4分及以上心死亡器官捐献供者供肾移植的受者31例, 分为双肾移植组(DKT组, 14例)和单肾移植组(SKT组, 17例)。Remuzzi平均评分为DKT组左肾5.05/右肾5.26, SKT组左肾4.92/右肾4.58。双供肾植入受者同侧髂窝。统计术后1年内的受者/肾存活情况、肾功能状况及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DGF)和蛋白尿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DKT组和SKT组的受者男性占比分别为92.9%比52.9%, 体重指数分别为(23.93±2.56)kg/m2比(21.09±2.85)kg/m2,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T组1例术后11个月移植肾功能丧失, 移植肾1年存活率92.9%, 受者存活率100%, SKT组受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均为100% 。术后12个月的血肌酐(SCr), DKT组为(164±37.7)μmol/L, SKT组(154.92±96.2)μ...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最新文献, 对机械灌注在移植肾保存及器官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景进行综述。机械灌注除了在保存供肾及评估质量方面具有优势外, 还在修复边缘供肾、提高供肾质量、降低移植肾功能延迟(DGF)以及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此外, 机械灌注作为一个独特的器官研究平台, 在新兴器官医学研究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丢失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诊疗措施。方法施行DCD肾移植病人521例,总结术后3个月内移植肾丢失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诊疗措施。结果 2013年DCD肾移植丢失率为1. 3%(1/76),2014年早期移植肾丢失率为7. 8%(12/154),2015年早期移植肾丢失率为4. 1%(12/291)。其中移植肾出血(52. 0%)已成为我中心移植肾早期丢失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肺部感染(16. 0%)以及心脑血管意外(12. 0%),而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PNF)和排斥反应仅各占4. 0%,术后早期移植肾感染是早期移植肾出血的主要因素(61. 5%)。结论感染所致的移植肾血管破裂出血是DCD肾移植早期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术前多次供体采样进行微生物学培养及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对感染高危受者术后进行强化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有利于降低早期移植肾丢失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再次.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94例再次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1、3、5年人/肾存活率和移植肾半寿期.对可能影响再次肾移植人/肾存活率的各因素进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并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 再次移植1、3、5年人存活率分别为86.9%、82.5%、76.5%,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74.5%、72.9%、64.9%;移植肾半寿期为(8.8±1.8)年.患者女性(P=0.013)、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短(≤30个月)(p=0.002)、首次移植肾免疫性失功(P=0.021)、两次移植时间间隔>6个月(P=0.014)、再次移植HLA-DR抗原错配数多(P=0.001)、B抗原错配数多(P=0.004)、巨细胞病毒肺炎(P<0.001)是影响再次移植肾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短(≤30个月)(P=0.006)、首次移植肾免疫性失功(P=0.039)、再次移植HLA-DR抗原错配数多(P=0.022)、巨细胞病毒肺炎(P=0.001)、糖尿病(P=0.047)是影响患者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再次肾移植患者人/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较多,再次移植前后需注意加以控制,以提高再次肾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4h尿蛋白定量联合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评估移植肾IgA肾病病理损伤程度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8年6月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活体肾移植术后穿刺活检确诊移植肾IgA肾病受者共115例,基于Lee病理分级标准,分析相关临床指标在评估移植肾IgA肾病病理损伤程度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组间对照显示,不同Lee分级者在发病时间、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和eGRF降低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蛋白定量(风险比率1.6每增加1 g,95%CI 1.2~2.3)及eGRF降低[风险比率1.1,每降低1 ml/(min·1.73m2),95%CI 1.0~1.1]是移植肾重度损伤(Lee分级Ⅳ~Ⅴ级)的独立预测因子;拟合ROC曲线显示上述两项指标在诊断移植肾重度损伤中具有较高价值(曲线下面积=0.83),结合临床实践,选取尿蛋白定量1.3 g,eGRF下降6.0 ml/(min·1.73m2)为最佳诊断界值,此界值敏感度95.5%,特异度59.1%。结论 24 h尿蛋白定量联合eGFR有助于评估移植肾IgA肾病...  相似文献   

10.
482例肾移植供肾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供肾组织病理表现与移植肾发生急慢性排斥等移植后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 观察 482例移植肾供肾活检组织的光镜表现 ,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71例 ,其中 16例 (2 2 .5 % )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 ;慢性移植物肾病 17例 ,其中 7例 (41.2 % )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 ;不明原因血肌酐升高 3 9例 ,其中 7例 (18.0 % )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移植肾供肾的不良改变与急性排斥的发生以及临床血肌酐升高无关 (r≤ 0 .3 ) ,某些不良改变与慢性移植物肾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r>0 .3 )。 结论 移植肾供肾组织常规活检有助于及早发现不良因素 ;供肾组织的一些病理现象与术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及某些临床异常表现无相关性 ,与慢性移植物肾病的发生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移植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IV型胶原沉积与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关系.方法 对18例CAN患者进行了移植肾切除术.光镜下观察切除的肾组织标本并根据其纤维化的程度进行分期,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法检测移植肾组织中TGF-β1和MMP-2表达量及IV型胶原沉积情况,并分析患者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的水平与移植肾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随着患者移植肾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血清肌酐、尿素氮及肾组织中TGF-β1、IV型胶原基因表达量均增加,MMP-2表达量于移植肾纤维化早期明显升高,并随移植肾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结论 移植肾组织中TGF-β1表达量增高及IV型胶原沉积可以促进CAN的进程,而MMP-2则可抑制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程序性活检(protocol biopsy, PB)是通过有计划的对移植肾进行穿刺活检及病理学观察, 从而及时诊断移植肾内潜在的并发症, 并在其导致移植肾功能减退前, 指导临床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以及免疫抑制方案调整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PB提供的信息, 不仅可以掌握移植肾的组织病理学基线资料, 而且可以早期、及时的发现移植肾是否存在亚临床排斥反应或病毒感染等所导致的、隐匿的、持续性的炎症损伤, 或者隐匿的免疫抑制剂毒性损伤、复发性肾病等多种并发症, 指导临床及时予以干预性治疗和协助临床判断移植肾的预后。但PB由于存在有创性, 故会增加受者不适及其医疗成本。本文将对PB的利弊及临床应用价值予以综述, 并结合目前国际上最新的临床研究, 重新认识PB的独特优势, 以期能在临床实际中更好地合理应用PB保障移植肾的长期有功能存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术后2周内)与晚期(术后2周后)发生的单纯血管内膜炎的临床预后。方法选取2001年9月至2014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行肾移植后出现血肌酐升高并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的受者,分析比较43例早期血管内膜炎组与38例晚期血管内膜炎组在基线情况、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是否采用激素联合抗体治疗、抗排斥反应逆转率、移植肾功能丧失率以及移植肾存活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早期单纯血管内膜炎组排斥前及排斥时肌酐、GFR值均明显差于晚期单纯血管内膜炎组;早期单纯血管内膜炎组有37例(86.0 %)采用激素联合抗体的治疗,晚期单纯血管内膜炎组仅有7例(1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截至随访点早期单纯血管内膜炎组有10例(23.3 %)发生移植肾功能丧失,晚期单纯内膜炎组有4例(1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移植肾生存曲线提示两组肾存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单纯血管内膜炎受者病情明显重于晚期单纯血管内膜炎受者,但经过积极治疗以后,其预后不劣于晚期单纯血管内膜炎受者。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接受存在供者来源感染边缘供者、行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SPK)并出现移植肾急性细胞/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1例受者的临床资料, 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SPK的开展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抑制性受体CD205的表达在移植肾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53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可,溶型CD305(sCD305)的表达水平,20例健康志愿者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和98例移植肾功能正常患者血清sCD305表达分别为(4.3±2.3)和(6.3±3.7)μg/L.20例移植肾急性排斥及5例移植肾失功患者血清sCD205表达明显增加,分别为(36.3±14.7)和(28.8土9.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移植物功能正常组(P<0.01).30例移植.肾慢性排斥及6例尿毒症透析患者血清sCD205分别为(13.1±5.5)和(11.2±4.6)μg/L,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移植肾功能正常组(P=0.00).结论 发生移植肾排斥反应的患者血清sCD3205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可望作为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供肾双肾移植(DK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13例成人供肾DKT手术供受者的病例资料。13例供者年龄(53.5±12.4)岁, 体质量指数(BMI)(24.3±2.8)kg/m2, 3例有糖尿病史, 8例有高血压病史。13例中, 11例符合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OS)双肾移植标准, 6例符合Remuzzi评分双肾移植标准, 入院时和获取供肾前血清肌酐(SCr)分别为(132.9±54.1)μmol/L和(228.7±112.4)μmol/L。13例受者年龄(39.3±8.9)岁, BMI(20.2±2.4)kg/m2。所有受者均接受ABO血型相合的肾移植, 2例双肾分别放置于双侧髂窝。12例移植肾开放血运后颜色鲜红、充盈迅速, 输尿管立即可见尿液流出, 1例双肾颜色偏暗, 血管搏动弱。记录受者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从手术当天至SCr自然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AR)、输尿管并发症、手术切口并发症情况, 以及受者末次随访时的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蛋白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西罗莫司替换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治疗老年亲属供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功能减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病理检查证实为CNI药物肾毒性(11例)和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13例)并出现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的24例老年亲属供肾肾移植受者,将原有免疫抑制方案环...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技术的发展并未使远期存活率得到显著改善。影响移植肾远期预后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和移植肾带功能死亡。提高死亡后器官捐献的供肾质量对改善移植肾远期预后起到关键作用;而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和移植肾带功能死亡的病因繁多。在术后早期即针对各病因给予精准化和综合性的防治,成为改善移植肾远期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单中心低龄婴儿双供肾移植给成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7月至2017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实施的所有儿童双供肾移植给成人受者共22例临床资料和随访数据。22例供者年龄(2.9±1.7)个月,体重(4.9±1.4)kg,其中15例小于3月龄。受者多为低体重女性成人,体重(46.3±5.6)kg。总结早期移植失败及随访期间移植肾失功或受者死亡原因。根据是否发生单侧移植肾血栓,移植肾功能恢复者又进一步分为双肾存活组和单肾存活组,比较移植肾中-长期功能。结果4例受者在术后早期出现移植失败,包括双肾血栓2例、移植肾破裂切除1例和受者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18例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出院,随访期间因移植肾新生肿瘤切除双肾1例、因复杂全身原因死亡1例、因间质性肺炎死亡1例,余15例受者双肾均存活者10例(中位随访59个月),单肾存活者5例(中位随访48个月)。移植1年时双肾存活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95±27)ml/(min·1.73 m2),显著高于单肾存活组(61±24)ml/(min·1.73 m2)(P<0.05),但3年时分别为(95±21)ml/(min·1.73 m2)和(69±31)ml/(min·1.73 m2),差异缩小,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2)。结论低龄婴儿双供肾移植虽然可以扩大供肾来源,但发生早期移植失败和单肾栓塞的风险较高。在单肾存活的情况下,受者仍具有相对满意的中-长期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和移植病理学专家,从移植病理学诊断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等方面,制定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之移植病理学诊断的基本规范;从尸体供肾病理学评估、移植肾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肾活检病理学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肾活检电镜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制定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之移植肾脏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