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连接方式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9年4月开展ECMO与CRRT联合治疗的32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对其948次ECMO联合CRRT治疗的连接方式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比较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静脉血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钾离子浓度。[结果]11例病人采用ECMO管道之外单独建立CRRT管道的方式治疗,21例病人采用ECMO管道回路连接CRRT回路的方式治疗。治疗前病人血清肌酐为(180.26±134.50)μmol/L、血尿素氮为(14.13±6.63)mmol/L、血钾离子浓度为(4.65±0.65)mmol/L,治疗后病人血清肌酐为(111.01±58.33)μmol/L、血尿素氮为(8.87±4.31)mmol/L、血钾离子浓度为(4.01±0.48)mmol/L,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MO联合CRRT专业性强,护理难度较大,治疗过程中由于ECMO与CRRT管道压力问题,科室可以根据病人治疗方式及仪器特性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以便护士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单管理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医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实施ECMO辅助PCI治疗的6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对照研究设计,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的33例病人设为对照组,2021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使用清单管理的33例病人设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临床一般资料、PCI转运用时、围术期护理不良事件和围术期并发症。结果:观察组PCI转运途中用时、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结论:在ECMO辅助PCI治疗围术期应用清单管理可以缩短PCI转运途中用时,降低ECMO联合PCI治疗围术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警惕ECMO联合PCI治疗围术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总结4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危重症病人的护理措施。4例病人经6d~14d的ECMO治疗后成功撤离,病情好转。病人使用ECMO支持治疗过程中做好ECMO转流管路、仪器运转管理、机械通气管理、血流动力学管理、抗凝管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是ECMO支持成功的关键,给原发病的治疗与护理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危重病人实施救护车院间转运护理措施。方法:2017年8月—2019年2月对15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危重病人实施救护车院间转运,转运前充分评估病情,加强急救车及急救物品的准备、人员的合理分工、转运途中病人生命体征的监护及ECMO机器设备的管理,给予精细的安排及护理,自行设计实施ECMO的物品核查单,杜绝纰漏,确保病人转运安全。结果:15例ECMO治疗的重症病人均经救护车顺利转运,转运距离5~600 km,ECMO机器转运途中运转时间1.0~8.0 h,转运途中病人生命体征平稳,ECMO机器运转正常,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在专业技术人员和完善的仪器设备的支持下可以保证ECMO治疗的危重病人行救护车院间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在危重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CRRT设备联合ECMO循环管路辅助治疗技术在6例患者治疗的有关临床资料,观察ECMO及CRRT治疗时间,脱水量,联合治疗前后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变化情况,临床结局,归纳出联合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6例患者ECMO治疗时间22~310h,CRRT治疗时间13~303 h,脱水量800~39 400 ml。联合治疗后SCr及BUN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2例患者撤除ECMO管道继续行CRRT治疗,2例肾功能恢复停止CRRT治疗,2例自动出院。6例患者均无气栓、血栓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RRT并联ECMO管路实施联合治疗,能改善患者液体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护士熟练掌握CRRT和ECMO管路连接、抗凝,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预防气栓、血栓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雪琴  张川林  米洁 《全科护理》2020,18(14):1783-1785
总结1例暴发性心肌炎病人伴心脏骤停复苏90 min后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的护理措施。护理要点包括ECMO管道的相关护理、CRRT护理、ECMO抗凝安全管理、下肢肢端循环管理、早期康复指导。病人ICU住院56 d,总住院118 d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彭胜伟  何爽 《全科护理》2020,18(14):1786-1788
总结1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病人应用体外膜肺支持疗法(ECMO)技术期间的护理措施。通过加强ECMO管道的护理、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抗凝治疗的护理、足背动脉监测、出血凝血的监测及病人的心理护理等,及时与医生沟通,处理异常现象,病人平稳度过术后恢复期,无并发症发生,顺利转至呼吸康复病房继续治疗后最终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转流(V-A)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8年7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5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V-A ECMO联合CRRT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ECMO联合CRRT治疗时间(185.0±33.5)h。2例成功脱离ECMO,其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死于循环衰竭。ECMO联合CRRT治疗后,血管活性药物、血乳酸、脑钠肽、血肌酐水平明显降低,有创动脉血压水平提升。结论:V-A ECMO联合CRRT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90例危重患者的护理措施。ECMO联合CRRT治疗危重症患者中,相关设备管路正确连接与维护、对血液抗凝的密切监测和管理、灌注量监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ECMO相关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CRRT治疗原理,熟知治疗过程中易发生的并发症以及可能产生的突发意外情况,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静脉转流体外膜肺氧合(V-V ECMO)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及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2月3日—4月30日在本院(COVID-19定点医院)住院的11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采用V-V ECMO联合CRRT及机械通气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精心护理并规范维护各大型治疗仪器,积极观察分析并提前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护理效果及患者结局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例患者在机械通气后行ECMO联合CRRT治疗,动脉血氧分压显著提升,二氧化碳潴留情况显著改善并伴有高碳酸血症的恢复。白细胞水平下降且伴有淋巴细胞水平的恢复,炎症指标如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等水平显著降低。ECMO治疗时间为(41±24.19)d,CRRT治疗时间为(22.91±17.76)d,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为(50.27±25.1)d。其中,6例患者成功撤离ECMO,3例患者脱离机械通气,2例患者康复出院,4例患者仍在院治疗,5例患者死亡。ECMO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设备运行故障,管道滑脱及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但绝大多数患者(10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论 ECMO联合CRRT及机械通气治疗是COVID-19危重症患者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专业且精心的护理对于提高危重型COVID-19患者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暴发性心肌炎(FM)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采用ECMO治疗的33例FM病人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发生院内死亡7例,存活26例,存活率为78.7%,脱机病人均顺利痊愈出院。护理过程当中实时监测和处置心律失常、败血症、肾衰竭、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脑出血、肢体缺血等各类并发症是至关重要的。过程中未发生导管脱落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败血症7例,肾衰竭16例,肺部感染6例,多脏器功能衰竭6例,脑出血3例,肢体缺血4例。[结论]对FM病人应用ECMO治疗期间的护理应注重ECMO管道的护理、循环系统、心律监测、呼吸系统、凝血功能的监测以及ECMO系统监测等,做到预见性护理,以减少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已发生的并发症做好相关的护理操作。护士的细心护理、精密监测、实时调整护理措施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薛亮  王妮娜  陈洋  吴红艳  沈鹏飞 《全科护理》2023,(16):2291-2293
总结2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瓣周漏的护理经验。包括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做好机械治疗循环管理、人工气道护理、生命支持管道的护理,积极观察、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2例病人均成功撤机,恢复良好,病情稳定后转入专科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抢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老年病人的护理,总结其护理经验及护理配合要点,包括ECMO的具体操作、病情监测、ECMO各项指标监测、并发症的观察及有效的护理配合。认为应用ECMO技术抢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病人需要多学科协作,严密细致的观察监测及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成功实施ECMO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使用无肝素法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抢救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实施体ECMO联合CRRT的6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资料 ,归纳出其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以及给予的护理干预.结果 血栓形成和感染是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实施ECMO联合CRRT最严重的并发症 ,精心细致护理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加以干预 ,对减少无肝素抗凝对ECMO联合CRRT治疗滤器管路凝血.结论 正确的护理干预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是联合CRRT 抢救MODS患者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田芳  陈海君  夏雯 《全科护理》2016,(16):1718-1720
报道1例急性重症心肌炎心源性休克病人成功联合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护理。病人在外院出现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予呼吸机、IABP辅助后转入,入院后病情持续恶化使用了ECMO、CRRT辅助。针对本例病人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床旁建立ECMO的配合、ECMO治疗阶段的护理、呼吸道、IABP、肾功能的管理。注重治疗期间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出凝血肾功能、肾功能监护,预防感染,建立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经上述干预病人住院21d后病情稳定出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症心肌炎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护理路径。[方法]抽取紧急抢救的重症心肌炎病人22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人实施重症心肌炎特殊护理模式,实验组使用ECMO+iABP联合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心肌酶下降指数、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病人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心肌酶相关指数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63.63%(P0.05)。[结论]ECMO联合IABP的护理模式,能够提高病人治疗效果,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滤过(DFPP)治疗脂蛋白肾病(LPG)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LPG患者12例行DFPP治疗,共治疗53例次,并对患者实施以保证治疗安全、提高治疗效果为目的整体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经治疗后免疫学指标均明显下降,无1例发生低血压、导管感染、溶血、过敏等并发症。结论 DFPP治疗LPG效果显著,优质的专科护理技术是保证治疗安全有效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暴发型心肌炎致心搏骤停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中应用ECMO专科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暴发型心肌炎致心搏骤停患者46例,心肺复苏后,应用ECMO治疗,将患者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ECMO专科护理,比较两组各项生化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感染、出血、栓塞、溶血及肢体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ECMO治疗暴发型心肌炎致心搏骤停患者中应用ECMO专科护理,有利于保持ECMO治疗期间各项生化指标的平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膜型双重血浆滤过(DFPP)治疗重症肌无力(MG)病人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将39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取DFPP治疗和综合治疗,观察两组病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下降程度、临床相对评分和绝对评分、开始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病人AchR-Ab下降程度、临床相对评分和绝对评分、开始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DFPP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临床相对评分和绝对评分、缩短开始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介绍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现状及应用适应证和禁忌证,总结ECMO在心源性休克病人中的护理措施,通过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观察和预防ECMO并发症的发生,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做好各种管路的护理,保持合适的体位及病人的心理护理等,能帮助危重病人顺利度过围术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