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初步总结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的筛检策略。方法:对2013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行高清晰度胃镜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或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469处病灶的胃镜图像进行重新判读,分析患者幽门螺杆菌(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内镜下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科胃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确诊的119例早期胃癌患者(130处病灶)和69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695处病灶)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比分析早期胃癌的内镜下特征。结果早期胃癌癌灶多位于胃窦部(34.6%,45/130),镜下形态分类以0-Ⅱc型最多见(55.4%,72/130),白光内镜下97处(74.6%)病灶可见色调发红、121处(93.1%)具有清晰的边界、46处(35.4%)边缘部有明显“毛刺征”、116处(89.2%)具有明显不规则的表面形态或颜色、35处(26.9%)表面可见并发的溃疡、57处(43.8%)可见自发性出血、108处(83.1%)周边背景黏膜有肠化/萎缩改变、23处(17.7%)表面可见白色不透明物质,病理分型以分化型为主(90.8%,118/130);进展期胃癌癌灶多位于胃底/贲门部(39.1%,272/695),病理分型以未分化型为主(81.3%,565/695)。两者在病变分布和病理分型构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晰的边界和表面不规则是早期胃癌的重要内镜下特征,胃镜检查时重视上述特点的观察将有助于早期胃癌的发现和诊断。  相似文献   

3.
38例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4年5月至1996年12月,我院胃镜室共做胃镜检查22680例,发现早期胃癌38例,全部为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证实,诊断符合我国胃癌病理标准,报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年龄与性别:38例早期胃癌中,男25例,女13例,男女之比1.9:1。平均年龄为49.5岁,其中40岁以上30例,占78.95%。病程:1个月内3例(7.89%),~6个月26例(68.42%),~12个月6例(15.79%),~3年2例(5.26%),3年以上1例(2.63%)。预后:全部病例手术治疗并行随访,术后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胃镜形态学酷似良性隆起性病变的早期胃癌1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镜诊断为良性隆起性病变的 6 93例中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早期胃癌 18例 ,占 2 .5 9%。早期胃癌并不具有特异性临床症状 ,对 40岁以上 ,有明显消化不良症状或癌前期病变患者 ,应常规作胃镜检查加活检 ;胃内隆起性病变形态学似良性者 ,仍需在病灶区域多处活检 ,才能提高胃癌的诊断率 ;强调掌握内镜活检取材要点和准确方法是诊断早期胃癌的关键 ;加强癌前病变的随访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8岁。因中上腹不适1个月行胃镜检查,见胃窦后壁小弯侧有-0.4cm×0.5cm黏膜形态略不规则,色泽发白,无明显隆起或凹陷,与周围黏膜界限不清(图1)。取活检2块送病理切片检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韦家成 《内科》2012,7(3):272-27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胃镜下特征,以提高胃镜下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胃镜诊断和术后病理确诊的39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早期胃癌胃镜下表现以Ⅱ型居多,主要分布于胃窦部,病灶直径多在1.0~3.0 cm;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但缺乏特异性表现。结论胃镜检查是早期为有可靠的诊断手段,结合病理检查可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7.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进展期胃癌预后不佳,5年生存率仅20%~40%,而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5年生存率高达80%~90%。许多文献显示,约半数EGC患者无任何症状[1],出现症状时往往已是进展期胃癌。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如能在胃癌的早期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  相似文献   

8.
庞家武  梅永红 《内科》2007,2(6):918-919
目的总结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经验,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3年以来经胃镜诊断、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早期胃癌资料。结果EGC症状体征无特异性,胃镜表现以Ⅱ型为多,胃窦部多发,病灶大小在1.0~2.0cm为多,胃镜检查加病变组织活检能提高其诊断率。结论EGC的检出主要靠胃镜加活检,内镜医师全面细致的检查、掌握EGC内镜下表现及活检技巧,开展内镜新技术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拟诊早期胃癌、接受内镜下治疗并证实的病例186例次,根据内镜下治疗适应证分组,统计治愈性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统计随访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期间,接受内镜下切除的早期胃癌共186例次,绝对适应证组治愈性切除率86.9%(73/84),扩大适应证组61.7%(50/81),非适应证组33.3%(7/21),不同适应证组治愈性切除率有显著差异(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胃下1/3、无溃疡、直径≤2cm、无黏连、分化型癌均为治愈性切除的独立预测因素。病理分化程度改变或浸润深度升级是完全切除的扩大适应证病变无法达到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4.8%(9/186)、3.8%(7/186)。胃下1/3、无黏连、整块切除的病变穿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随访15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3个月。治愈性切除者同时癌及异时癌的发生率分别为7.5%、0.9%。 结论: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绝对适应证患者其治愈性切除率高;而扩大适应证者采取内镜下治疗需慎重。术前应进行细致的内镜评估,尤其是辨别未分化成分及垂直浸润深度。内镜治疗后应密切随访以早期发现同时癌及异时癌  相似文献   

10.
42例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89年7月至2002年12门间,经胃镜活检并经手术或病理确诊早期胃癌42例,现对结果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出现症状并确诊时往往已属进展期。进展期胃癌预后不佳,5年生存率仅20%~40%,而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EGC)的5年生存率则高达80%~90%。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内镜下EGC的检出率,现将我院14年间经胃镜检查并手术切除确诊的EGC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早期胃癌的筛查、诊断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癌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近有报道我国胃癌死亡呈上升趋势,男、女世界调整死亡率均居首位。鉴于进展期胃癌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早期胃癌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5年生存率都可达到90%以上,改善胃癌病人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2006年经术前胃镜检查及活检,后全部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7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78例早期胃癌发病高峰年龄为50-59岁,胃窦和胃角是好发部位,各30例(33.33%),病理以Ⅱc型最多,为40例(51.28%),管状腺癌最多,为54例(69.23%)。结论早期胃癌临床无特异性症状,需认真对胃镜及病理结果分析,才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局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癌,不管其面积多大和有无淋巴结的转移。与进展期胃癌相比,早期胃癌具有非常高的治疗价值和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可超过90%,而进展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只有30%左右。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光下胃镜所见发红黏膜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比较80例白光下胃镜所见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与其未发红黏膜病理结果。[结果]80例中9例拒绝活检,45例发红黏膜在胃窦,13例在胃体,8例在胃角,3例在窦体交界,2例在胃底,未发红黏膜均取自同一患者发红黏膜旁。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腺癌1例,炎症61例,未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炎症70例。[结论]胃镜下发红黏膜癌前病变和癌变率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7.
双胃镜粘膜切除法切除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1年3月至1992年12月,我院应用双胃镜对6例粘膜层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进行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其中Ⅱc型早期胃癌1例,Ⅱa型早期胃癌2例,扁平隆起型重度异型增生2例,山田1型腺瘤1例,所有病变直径均小于2cm。一次操作病变完全切除3例,经第二次操作又完全切除2例,残留切除1例,后又补充外科手术切除。经追踪3~21个月,尚未见复发征象。文中对本法适应症、完全切除的标准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上无痛胃镜和常规胃镜检查的取舍原则。方法连续选择自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无痛胃镜组)和常规胃镜检查(普通胃镜组)的患者各400例,检查结束后完成f可卷调查,统计分析2组检查完成情况、操作时间、检查费用以及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无痛胃镜组和普通胃镜组检查完成率分别为100.0%(400/400)和98.0%(392/400)(P=0.004),操作时间分别为(257.7-I-133.5)S和(214.2±121.3)S(P〈0.001),平均检查费用分别为人民币574.23形人和268.00形人(P〈0.001),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3~4)分和3(2~3)分(Z=一18.98,P〈0.001),操作者满意度评分均为4(4~4)分(Z=一2.645,P=0.008),胃镜检查摄片质量评分分别为(3.13±0.39)分和(3.18±0.50)分(P=0.153)。无痛胃镜组术中有20例(5.0%)发生SpO:下降,既往心血管疾病病史(OR=2.410,95%CI:0.924—6.287,P=0.004)和患者年龄(OR=1.039,95%CI:1.002一I.077,P=0.002)与发生Sp02下降存在关联。无痛胃镜组和普通胃镜组分别有381例(95.2%)和145例(36.4%)(P〈0.001)愿意再次接受相同检查方式检查,其中普通胃镜组男性(P=0.007)、年龄1〉60岁者(P=0.031)、体质量指数≤24kg/m2者(P=0.039)更愿意再次接受常规胃镜检查。结论在中国目前,由于完成率高、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常规胃镜检查仍是上消化道疾病检查不可欠缺的重要方法。内镜医师在建议患者选择胃镜检查方式时,不仅要考虑减轻患者检查中的不适程度,更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严格把握适应证,在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前提下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  相似文献   

19.
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放大内镜用于背景胃黏膜诊断,早期胃癌筛查,早期胃癌定性诊断、边界诊断及组织类型诊断,以及放大内镜与人工智能联合应用等方面有进一步研究。针对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59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伴反酸、嗳气就诊。体检无异常发现。辅助检查:血常规、肿瘤标记物浓度正常。2个月间2次胃镜检查见胃窦前后壁黏膜隆起灶,中央浅凹陷,质地软,易变形;胃窦体交界大弯侧胃黏膜皱襞表面花斑淤血样。活检病理检查为胃炎,其中取胃窦前壁黏膜病理提示:部分上皮乳头状增生,小灶上皮异型增生。临床诊断:慢性胃炎伴炎性增生,予以制酸、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5个月后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胃镜复查,内镜下见胃窦部前后壁及大弯侧三处异常改变(图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