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总结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的筛检策略。方法:对2013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行高清晰度胃镜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或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469处病灶的胃镜图像进行重新判读,分析患者幽门螺杆菌( ...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胃黏膜上皮内瘤变(IEN)患者开展胃镜的定期随访和筛查胃癌的研究,探索提高临床胃癌检出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间,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黏膜IEN患者505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EN)46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40例,进行定期随访、胃镜复查及病灶活检病理学检查,病理学证实胃癌或有确切病灶的HGIEN者行外科、腹腔镜手术或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切除标本作病理学检查及胃癌分期。[结果]505例胃黏膜IEN患者经平均21.33个月的随访以及平均3.88次的胃镜复查,共检出胃癌81例,检出胃癌占全组的16.0%,其中早期胃癌51例,占检出胃癌的63.0%;进展期胃癌22例,占检出胃癌的27.2%。另外经胃镜活检病理检出的8例胃癌失访。465例LGIEN患者,检出胃癌57例(12.3%),其中早期胃癌38例(66.7%);40例HGIEN患者,检出胃癌24例(60.0%),其中早期胃癌13例(54.2%)。[结论]通过对胃黏膜IEN患者的定期胃镜随访及病理活检,能有效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尤其能够在LGIEN中筛查出漏诊的胃癌患者;具有确切病灶的HGIEN者,手术病理证实大多为胃癌患者,因此对胃黏膜IEN患者的定期复查必须实施制度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近5年我院早期胃癌检出率,总结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我院胃癌患者资料,统计经手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例数,对胃镜活检病理为上皮内肿瘤的患者召回行胃镜检查,分析此举措能否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结果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共完成胃镜检查77 658例次,共发现胃癌738例,胃癌发现率为0. 95%;其中355例胃癌患者在我院行外科手术或ESD,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者148例,早期胃癌占我院治疗胃癌数量的41. 69%。已随访外院治疗胃癌172例,其中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者22例;早期胃癌总例数为170例,总的早期胃癌检出率为23. 04%。2017年至2018年异常病理患者570例,电话随访后,257例召回完成胃镜精查,精查率为45. 09%,精查后发现早期胃癌67例;总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31. 48%; 2014年至2016年异常病理患者412例,86例召回完成胃镜精查,精查率为20. 87%,精查后发现早期胃癌33例,总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6. 43%。2017年至2018年的早期胃癌检出率明显高于2014年至2016年(χ2=23. 24,P=0. 001)。不确定的上皮内肿瘤患者中有97例完成胃镜精查,发现早期胃癌7例,占7. 22%;低级别上皮内肿瘤患者中,有211例完成胃镜精查,发现早期胃癌61例,占28. 91%;高级别上皮内肿瘤患者中35例完成胃镜精查,确诊早期胃癌32例,占91. 43%。结论对活检病理检查为不确定的上皮内肿瘤及上皮内肿瘤者由专人负责电话随访召回,进行胃镜精查能明显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减少漏诊,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15075例基层医院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基层医院胃癌及早期胃癌筛查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枫泾分院自1992年1月~2007年12月接受电子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癌筛查结果.结果 16年间因症状共行胃镜检查15 075例,经活检病理或手术巨体病理共检出胃癌273例,胃癌检出率1.81%.检出早期胃癌14例,早期胃癌检出率5.13%.首次胃镜病理阴性而漏诊胃癌43例,其中进展期胃癌39例,漏诊率15.06%,早期胃癌4例,漏诊率28.57%.结论基层医院也能检出早期胃癌,并有望今后能进一步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加强胃镜阴性者复查,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追踪随诊,清洁可疑病灶,减少创面渗血,靶向活检,多点多块活检,是减少胃癌漏诊率、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总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阴性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内镜及组织学特点。方法检索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2013年1月—2020年1月诊断为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按照HP阴性胃癌诊断标准纳入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469处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共有10处(21%)HP阴性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中包括3处印戒细胞癌,3处胃底腺型胃癌,1处胃小凹上皮型腺癌,1处贲门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发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1处Lynch综合征并发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处印戒细胞癌内镜下形态均为发白的平坦/凹陷病变,胃下部多见(2/3)。分化型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处,多位于胃中上部(6/7),隆起型病变(5/7)多见。结论HP阴性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常表现为孤立性病灶,其中未分化型癌多表现为胃下部的发白平坦/凹陷病变,而分化型多表现为胃中上部的隆起型病变。  相似文献   

6.
胃镜形态学酷似良性隆起性病变的早期胃癌1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镜诊断为良性隆起性病变的 6 93例中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早期胃癌 18例 ,占 2 .5 9%。早期胃癌并不具有特异性临床症状 ,对 40岁以上 ,有明显消化不良症状或癌前期病变患者 ,应常规作胃镜检查加活检 ;胃内隆起性病变形态学似良性者 ,仍需在病灶区域多处活检 ,才能提高胃癌的诊断率 ;强调掌握内镜活检取材要点和准确方法是诊断早期胃癌的关键 ;加强癌前病变的随访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窄带光成像联合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对活检病理提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的进一步评估价值。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0月,因胃镜活检病理提示胃LGIN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且ESD术前予NBI-ME再次评估的180处病灶纳入回顾性分析。以ESD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NBI-ME预测胃镜活检病理提示胃LGIN病灶ESD术后发生病理升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并绘制NBI-ME预测胃镜活检病理提示胃LGIN病灶ESD术后发生病理升级的ROC曲线。结果 180处胃镜活检病理提示胃LGIN病灶中,ESD术后病理升级115处(63.89%)、非升级65处(36.11%)。ESD术前NBI-ME检查漏诊10处、误诊19处、正确151处,NBI-ME预测胃镜活检病理提示胃LGIN病灶ESD术后发生病理升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1.3%(105/115)、70.8%(46/65)、84.7%(105/124)、82.1%(46/56)和83.9%(151/180),NBI-ME预测活检病理提示LGIN发生ESD术后病理升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0(95%CI:0.737~0.883)。结论 对于活检病理提示胃LGIN的病灶,通过进一步行NBI-ME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病灶是否发生ESD术后病理升级,对活检病理提示胃LGIN的患者是进一步随访或内镜下切除的治疗策略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与胃镜下形态特征及术后病理结果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铜陵市第四人民医院经胃镜下活检被诊断为HGIN,并在1个月内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术前胃镜下形态特征以及术后病理检查资料,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胃镜下26例表现为早期胃癌样形态改变,58例表现为进展期胃癌Borrmann形态改变。术后病理诊断为HGIN 13例(15.5%),胃癌70例(83.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1例。浅表样病灶组(n=26)中,术后病理诊断HGIN 9例(34.6%),早期胃癌15例(57.7%),进展期胃癌1例,LGIN 1例;镜下Borrmann病灶组(n=58)中,术后病理诊断HGIN4例(6.9%),早期胃癌8例(13.8%),进展期胃癌46例(79.3%),且有6例患者伴有淋巴转移。镜下浅表病灶组在术后被确诊为HGIN和早期胃癌的比例高于镜下Borrmann病灶组,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镜下Borrmann病灶组在术后被确诊为进展期胃癌的比例高于镜下早期胃癌组,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1.48,P<0.05)。结论大部分胃镜下活检诊断为HGIN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癌,胃镜下病灶形态特征和胃镜活检HGIN诊断结果符合率低;提示在临床中应结合胃镜形态特征与活检结果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内镜下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褪色病灶并行活检的40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病灶边界、大小、部位、形态、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结果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02例胃黏膜褪色病灶中,肿瘤性病变共33例(8.2%),其中高危上皮肿瘤(高级别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 23例(5.7%)。患者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病灶大小、病灶表面凹陷、病灶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阳性征、病灶表面微血管和表面微结构均与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性病变相关(P<0.05),而患者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病灶大小、病灶表面凹陷、病灶表面微结构与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高危上皮肿瘤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长径<20 mm(OR=4.487,95%CI:1.776~11.332,P=0.001)、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阳性征(OR=40.510,95%CI:1.610~1 019.456,P=0.024)是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表面微结构异常是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高危上皮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03,95%CI:0.000~1.587,P<0.001)。结论 表面微结构异常、病灶大小和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阳性征是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庞家武  梅永红 《内科》2007,2(6):918-919
目的总结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经验,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3年以来经胃镜诊断、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早期胃癌资料。结果EGC症状体征无特异性,胃镜表现以Ⅱ型为多,胃窦部多发,病灶大小在1.0~2.0cm为多,胃镜检查加病变组织活检能提高其诊断率。结论EGC的检出主要靠胃镜加活检,内镜医师全面细致的检查、掌握EGC内镜下表现及活检技巧,开展内镜新技术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8月我院发现的2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均行普通胃镜下扫查、病灶区NBI染色、美兰染色,直视下活检确诊,以超声胃镜判断病灶浸润深度,选择EMR和ESD进行内镜下治疗。结果 2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89∶1,55岁以上占69.2%,部位以胃窦部好发,腺癌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多见,胃镜分型以Ⅱc+Ⅲtype最多(69.2%),NBI加美兰染色后均不同程度染色异常。超声内镜均见黏膜层不同程度增厚。EMR、ESD治疗后,完全清除者占96.2%。结论认真仔细操作规范及应用多种检查技术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推广内镜下早期胃癌治疗技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蓝激光成像(BLI)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对普通白光内镜(WLE)依据黏膜形态或色泽发生异常改变筛查出的249处局灶性病变分别行白光单独放大、BLI-contrast放大和BLI-bright放大检查,依据VS诊断标准评估内镜表现,以组织活检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白光单独放大、BLI-contrast放大、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McNemar配对卡方检验,比较BLI-contrast放大、BLI-bright放大与白光单独放大镜下诊断的效果。 结果 活检病理结果显示,249处病灶中慢性胃炎149处,肠上皮化生67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25处。白光单独放大、BLI-contrast放大、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的病灶分别占76.7%、85.1%、86.7%,Kappa值分别为0.571、0.730、0.760。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的筛查,白光单独放大、BLI-contrast放大、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2.0%、92.0%、92.0%,特异度分别为95.5%、98.2%、99.1%,一致性分别为93.2%、97.6%、98.4%,Kappa值分别为0.642、0.871、0.911。与白光单独放大比较,BLI-contrast放大和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明显升高(P<0.05);在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时,BLI-contrast放大和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白光单独放大提高(P<0.05)。 结论 BLI结合放大内镜可提高内镜下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复春联用叶酸治疗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临床转归。方法:收集上海市7所不同等级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胃镜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共198例,应用胃复春联用叶酸的方案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及内镜复查,符合指征者行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及病理学检查,了解其疗效、转归及胃癌漏诊情况。结果: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病灶主要位于胃窦(66.7%),镜下表现多样,主要为粗糙糜烂(37.9%)。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总改善率为76.3%。最终随访结果显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病灶完全消退47例(23.7%),病理消退72例(36.4%),不变55例(27.8%),进展22例(11.1%)及腺瘤样变2例(1.0%),总消退率为60.1%。进展患者中符合漏诊者达50.0%。结论:胃复春联用叶酸能有效缓解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消退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定期胃镜随访有望早期检出胃癌病灶,部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同时存有癌变病灶,内镜短期、重复检查可减少胃癌漏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结合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在上消化道胃镜检查中指导靶向活检的价值。方法筛选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活检提示存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或直径大于2.0cm的胃溃疡患者,共200例,随机分成2组,2—4周复查胃镜。普通白光胃镜组:普通白光胃镜观察后局部活检。ME—NBI组:根据放大胃镜下表现,在病变最严重部位靶向活检。分析普通胃镜活检结果与ME—NBI靶向活检结果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结果200例患者中,3例患者失访,共完成197例。普通白光胃镜组100例,其中食管病变23例,胃病变77例。ME—NBI组97例,其中食管病变19例,胃病变78例。ME-NBI组平均每例活检数(2.95块)与普通胃镜组(4.56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最终病理结果符合率:ME—NBI90.7%(88/97),普通胃镜71.0%(71/1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E—NBI技术操作简便,可清晰观察病灶微细结构,有助于提高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靶向活检准确率,在常规胃镜检查中发现可疑病灶后,可使用ME.NBI观察,指导靶向活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就诊病人行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者随机分为2组,染色组行内镜下靛胭脂-美蓝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染色,肉眼判断病灶,常规活检。结果共人选240例,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染色组中检出早期胃癌25例、上皮内瘤变58例,对照组中分别检出8例、20例,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组65例出现明显染色分界区,早期胃癌和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分别为35.4%和63.1%,无明显染色分界区(55例)的检出率分别为3.6%和30.9%,出现明显染色分界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无明显染色分界区(P〈0.05)。结论内镜下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的染色分界区对于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农村地区症状性筛选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间在上海市南汇区航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主诉为上腹隐痛饱胀不适的2 717例开展胃镜筛查胃癌研究。结果胃镜活检病理证实食管癌6例(0.22%),胃癌73例(2.69%);手术病理证实进展期胃癌66例(占检出胃癌的90.42%),其中7例未发现转移,59例发现转移;早期胃癌7例(占检出胃癌的9.58%)。结论加强胃癌知识宣传,加强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内镜下对早期胃癌的识别能力,农村基层医疗单位亦能检出一定数量的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癌群体性筛查联合机会性筛查的新模式对胃癌诊治的价值。方法 利用群体性筛查联合机会性筛查进行胃癌普查。(1)群体性筛查:采用整群抽样法,2017年7月—2020年12月对威海市农村居民中的高危人群(年龄40~<70岁)进行内镜普查,必要时进行活检并送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采集指标: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的检出率。(2)机会性筛查:同步观察2017年7月—2020年12月威海市两家区县级医院机会性筛查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变化。结果 (1)群体性筛查:2017年7月—2020年12月,首批完成8 000例胃癌筛查。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HGIN分别检出36、28、62例,胃癌总例数为64例,胃癌检出率、早期胃癌检出占比分别为0.80%(64/8 000)、43.75%(28/64)。早期胃癌+HGIN患者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者占77.78%(70/90),治愈性切除率100.00%(70/70)。(2)机会性筛查:2017年7月—2020年12月,文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机会性筛查中每年早期胃癌检出占比分别16.67%(1/6)、20.00%(3/15)、23.53%(4/17)、33.33%(6/18),乳山市人民医院机会性筛查中每年早期胃癌检出占比分别14.74%(14/95)、23.80%(60/252)、25.49%(65/255)、24.04%(50/208)。威海市医院机会性筛查早期胃癌检出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在胃癌高发区,一定规模的群体性筛查可进一步带动更广泛的机会性筛查,从而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该胃癌诊治新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现病理差异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并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经江苏省中医院住院行ESD治疗、术前活检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342例患者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导致差异的影响因素。 结果342例患者中,187例为LGIN、155例为HGIN。LGIN组中病理一致者占61.5%,升级为HGIN、早期胃癌及以上者分别为21.4%、12.8%,总升级率34.2%,降级为慢性炎症者4.3%。HGIN组病理维持一致者占40.6%,升级为早期胃癌及以上者占52.9%,降级为LGIN者6.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位于胃上1/3、表面充血、结节、放大内镜下DL(+)、MV(+)是LGIN组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病灶表面结节是HGIN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 结论白光内镜下活检与ESD后病理存在差异,病灶在胃上1/3、表面充血、结节、DL(+)、MV(+)是LGIN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病灶表面结节是HGIN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胃镜诊断胃癌147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胃镜诊断胃癌147例分析张长秀我院近十年来应用胃镜共检出胃癌147例,其中早期胃癌3例(2%),余为进展型胃癌。3例早癌均经活检及手术后病理证实,病灶仅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而无淋巴结转移者。现将资料总结如下:一、性别与年龄:147例胃癌中,男114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胃、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内镜活检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的异同.方法 选取近4年间147例内镜活检诊断为胃、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经内镜下切除(EMR或ESD)患者的资料,对切除前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47例患者活检病理均诊断胃、食管上皮内瘤变,其中胃41例,食管106例;内镜术后97例(66%)维持上皮内瘤变诊断,50例(34%)诊断为癌,且有11例已经侵犯到黏膜下层.病理分型腺癌34例,鳞癌16例,其中低-中分化癌22例(44%).结论 内镜活检诊断胃、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例超过三分之一已经癌变,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