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养自信心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母乳喂养支持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月就诊于重庆市某三甲医院乳腺科的165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母乳喂养自信心量表(BESE)对其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165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养自信心得分为(65.67±10.67)分,处于偏低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存在乳头凹陷、患乳腺炎次数、分娩次数及是否有足够的产假为其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养自信心较低,医护人员应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积极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其母乳喂养技能与信心。同时,保健机构需加强对相关因素的宣传与干预,用人单位应积极保障母乳喂养条件,以进一步提升哺乳期的母乳喂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韩飞飞  张大华  郭红  韩柳 《护理研究》2022,(13):2321-2326
目的:探讨哺乳期乳腺炎病人母乳喂养效果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母乳喂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5月—8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科就诊的230例哺乳期乳腺炎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母乳喂养效果量表、母乳喂养家庭支持问卷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影响母乳喂养效果的因素并进行排序,并用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母乳喂养效果的因素。结果:230例哺乳期乳腺炎病人母乳喂养效果得分为(14.37±2.98)分,母乳喂养有效率为24.3%,母乳喂养家庭支持得分为(3.18±0.51)分。随机森林算法显示,母乳喂养家庭支持、母乳喂养方式、文化程度为重要性排序前3位的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哺乳期乳腺炎史、母乳喂养家庭支持、母乳喂养方式是哺乳期乳腺炎病人母乳喂养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哺乳期乳腺炎病人母乳喂养效果较差,医护人员可从影响哺乳期乳腺炎病人母乳喂养效果的因素着手,鼓励家属给予哺乳期乳腺炎病人足够的家庭支持,提高母乳喂养效果。  相似文献   

3.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未得到及时治疗和有效控制导致继续恶化发展,炎症形成脓腔.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脓腔切开引流,切口需反复换药,一般需终止母乳喂养,增加了母亲痛苦,也不利于婴儿健康.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们对8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行穿刺冲洗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总结1例免疫性结节性血管炎合并小腿皮肤溃疡患者的护理。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结合患者全身和局部伤口情况,反复探讨,确定病因,制定规范化、个性化治疗方案。遵循“TIME原则”,即“清创+控制感染+湿性平衡+伤口边缘处理”,促进伤口组织修复和愈合。经过多学科协作,确定伤口由罕见的免疫性结节性血管炎引发,采用抗炎、增强免疫力、个性化伤口处理等综合治疗方法,患者伤口愈合。对患者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伤口无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护理对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病人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6月接诊的80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病人按照就诊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结果:两组病人初诊时的体温、疼痛程度及肿块直径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观察组病人体温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肿块直径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初诊时的焦虑抑郁得分及幸福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病人焦虑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幸福感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对急性乳腺炎病人临床症状控制具有积极作用,可改善病人心理状态,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总结1例妊娠晚期合并浆细胞性乳腺炎(PCM)慢性伤口保守治疗的护理体会。结合患者的病情及特殊性进行综合评估,造口治疗师团队介入处理,针对本病例采用多学科协作讨论制定个性化伤口管理方案:对伤口进行保守性锐器清创联合清创胶、针对孕妇后期考虑哺乳选择个性化方案控制感染、针对乳汁等伤口渗液进行综合管理、进行伤口疗效评估、对患者进行疼痛及心理护理,5 d后恢复母乳喂养,31 d后伤口基本愈合。  相似文献   

8.
总结1例严重坏疽性脓皮病患者伤口床准备理论指导下实施护理的经验。感染期对伤口进行有效的清洗、清创,应用银离子敷料及全身应用敏感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根据伤口渗液量选择相应的湿性愈合敷料维持伤口温湿度平衡及促进上皮移行;对新生的上皮组织应用赛肤润预防干燥脱屑,防止再次损伤;并配合以激素为主的免疫干预,患者4周后大部分创面愈合出院。但由于患者依从性较差,出院后自行将激素减量,导致病情反复而再次入院治疗。提示对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须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防止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皮肤变薄和长期的皮肤微血管与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皮肤营养障碍,烫伤创面皮肤失去屏障功能和烫伤创面渗液中的糖含量增加,细菌在高浓度葡萄糖组织中容易生长繁殖,创面感染也较常人易发生,故创面的局部治疗不容忽视。糖尿病病人烫伤后治疗的关键是控制血糖和有效的创面处理[1]。伤口评估三角是一种新的伤口评估工具,由Dowsett等[2]在2013年、2014年进行的一项全球研究,该工具将当前的伤口床准备和TIME概念扩展至伤口  相似文献   

10.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临床上罕见且易误诊的乳腺良性、慢性炎症性疾病[1],临床表现以复发性乳腺旁脓肿或瘘管形成,乳头凹陷,腋窝淋巴结肿大,橘皮样病变为主,极易与乳腺癌相混淆,误诊率可高达56.9%~73.1%[2]。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出现双下肢红斑极为罕见,国外报道较少,国内未见报道。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病中心收治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全面评估病人全身状况与伤口情况,多学科联合制订治疗方案,合理选用现代敷料,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全身营养支持,可起到清理伤口坏死组织、管理伤口渗液、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1个月后病人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MDT模式下1例肠吻合口瘘术后行结肠造口并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整体干预。方法 评估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根据创面的不同分期,选用银离子敷料通过自溶性清创清除坏死组织,控制伤口感染、维持湿性平衡;做好疼痛管理、造口护理、激素免疫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心理护理、随访与教育。结果 护理81天,患者可以正常佩戴造口底盘;伤口面积由16*15cm2 缩小至13*10cm2;疼痛评分由10分下降至2分。伤口历经坏死溃疡期,红色肉芽生长[ 第一作者 2通讯作者]期进入上皮爬行期;同时纠正低血容量、水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控制感染、改善血糖及营养状况,患者病情稳定出院。结论 在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下开展坏疽性脓皮病的整体干预,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由厌氧菌和大肠杆菌引起.由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人机体的防御功能减弱,高血糖状态有利于细菌生长并降低白细胞吞噬杀菌能力,对感染的易感性比非糖尿病病人明显增高,尤其是老龄病人合并感染的发生率更高[1].糖尿病病人四肢皮下组织相对皮肤及深筋膜更为疏松且不均匀,皮肤感染一旦形成,即向纵轴沿肌腱扩散形成坏死性蜂窝织炎[2].高血糖使创面难以愈合,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很大困难.湿性愈合疗法能保持创面湿润,促进创口愈合,还可减少创口感染的发生[3,4].2010年1月我科收治1例糖尿病合并重症双下肢蜂窝织炎的乳腺癌病人,结合湿性愈合疗法,经过4个月积极综合治疗、精心护理,病人双下肢特大创面愈合,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长Q-T综合征(LQTS)是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导致相应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1].其临床特点为心电图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和猝死.按病因可分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我院于2006年10月成功救治1例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伴长Q-T综合征的病人.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