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学敏院士从"百病始生,皆源于神,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的整体观念论治特发性震颤,治疗以神为本,注重对"神"的调节,提出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新方案。石院士认为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病机为窍闭神妄,阳缓阴急,致使经筋拘挛弛纵,诱发颤证。治疗应醒神开窍,安神定志,调和阴阳,并强调"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石学敏院士重视手法的运用和针刺手法量效关系,在其从医数十载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神机异常是百病始生的关键。通过"醒神、调神、安神",在改善特发性震颤患者不自主运动方面均显现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
结合石学敏院士调神降逆针刺治则,从中风后呃逆病变与脾肺肝肾及脑的相互关系立论,对中风后呃逆的立论依据及发病机制作了新的理论探析,认为治疗本病重在调神,调神是降逆的基础,降逆有利于调神,提出其病机理论为"窍闭神匿,胃气上逆",并制定了调神降逆针法的处方和量学规范。  相似文献   

3.
石学敏院士创新性提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中风病的总病机,并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以"脑腑"立论,"治神"思想是其核心内涵,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临床应用中也拓展到了不同的疾病种类,尽管配穴不同,但其治疗法则始终不离神、脑、窍。笔者通过引用古代文献及借鉴现代不同学者的观点,阐述石学敏院士"治神"思想指导下的神、脑、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对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的理解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运用石学敏院士的独特针法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的经验。针对小儿脑瘫的精乏髓涸、心窍蒙蔽基本病机,笔者运用石学敏院士的"通关利窍"针法以"填精益髓、开窍利关",强调在小儿脑瘫语言障碍治疗中"神"及心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调神开窍针法是醒脑开窍针刺法重要组成部分,而醒脑开窍针法是由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针对中风病病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创立的治疗大法。石老据自身多年针刺临床经验,结合中西医对中风病的认识,首次提出"神变"在中风病各期病理机制中占主导地位。针对"神变"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其中"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两个方面,前者一般适用于卒中急性期治疗,后者适用于恢复期、后遗症期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在治疗效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相似文献   

6.
醒脑开窍针法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所创,是基于中医学对脑卒中(脑中风)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所致"窍闭神逆,神不导气"的基本病机,提出的治疗原则和针刺方法,广泛应用于脑中风各期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对于脑卒中后并发睡眠障碍、抑郁、血管性痴呆、吞咽障碍、便秘、呃逆,强调以调神为基础,将辨病与辨证统一,随证配穴,同时重视手法的量学标准。卒中后的诸多并发症除卒中本身原因外,还与患者卒中后心理情绪、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醒脑开窍针法从整体调神论治,也符合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脑卒中后并发症可出现在脑卒中的各个时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本法的针刺干预时机、疗程、疗效评价、机制研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学对脑的论述并不十分明确,但是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石学敏院士对"脑"与"神"的认识颇有见地。他以脑腑立论,指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中风病的总病机。《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的原则上而确立的。石学敏院士认  相似文献   

8.
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针灸学家石学敏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所创。他认为中风病的病机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治疗上应"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的治疗上独树一帜,疗效卓著。笔者在临床中受其启发,临诊注重"神、气",治疗上注重调神、调气,在其他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满意疗效,如颈椎病、顽固性失眠、慢性疲劳综合症、梅核气、呃逆、耳鸣、脑鸣等,并各列举典型病例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9.
梅杰综合征属中医学"痉证"范畴,基本病机为神不导气、肝肾亏虚、气滞血瘀。石学敏院士提出治以调神导气、补益肝肾、调理气血、解痉通络之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为主辨证取穴,并强调针刺手法的量学规范。  相似文献   

10.
对于慢性病高血压病,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认为其为气血脉系统失调所致,关键病机为气海失司.针刺治疗应予"活血散风"法,其中针刺主穴"人迎"以调气海,辅以"合谷、太冲"疏肝健脾、活血散风,"曲池、足三里"调和气血、调气降逆.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