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就医延迟的研究现状,为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网络数据库1998年至2010年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就医延迟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就医延迟研究的文献逐年平稳增加,护理类期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就医延迟的研究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此类文章的研究方法单一,而阻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就医的因素多而复杂。结论现阶段需要更多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就医延迟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随机干预试验研究,制订缩短院前就医延迟时间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并验证肺癌患者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493例肺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建模组345例和内部验证组148例,选取另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47例肺癌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癌患者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和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检验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最终构建的模型为Y=ez/(1+ez),其中Z=9.04×低疾病感知水平+2.01×未定期体检-0.08×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0.23×就医行为感知障碍量表得分-0.15×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得分。内部验证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9,灵敏度为82.39%,特异度为78.83%,阳性预测值为90.61%,阴性预测值为63.57%。外部验证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0,灵敏度为97.36%,特异度为80.03%,阳性预测值为94.62%,阴性预测值为80.05%。结论 低疾病感知水平、未定期体检、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低、就医行为感知障碍高、健康素养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诊治延迟的相关因素,为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查阅出院病历和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法,分析159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诊治延迟的原因,比较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与子女居住、医保类别、心脏基础疾病、梗死类型和部位、发病时危急程度、吸烟等因素与院前诊治延迟的关系。结果:有医保患者、65岁以下患者、与子女居住、发病时症状危急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诊治延迟时间较短(P0.05),而不同性别、基础疾病、梗死类型和部位、是否吸烟等患者诊治延迟时间无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关注老年患者、无医保患者、文化程度低患者的冠心病心肌梗死知识健康教育指导,指导他们如何识别心绞痛症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330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评分,并分析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与其年龄、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其他疾病史数目、医保状况、体检情况、居住情况、心肌梗死急救培训相关。以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其他疾病史数目、医保状况、体检情况、居住情况、是否进行心肌梗死急救培训为影响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影响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较多,针对影响因素,对患者进行提前干预,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3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延迟就医的因素.结果 患者延迟(patient delay, PD)中位数时间为90 min;院前延迟(pre-hospital delay,PHD)中位数时间为170 min.以PD≤60 min为界限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难以忍受、重视症状、周围有人3种因素是预测患者及早就医的因素,可以缩短PD时间;梗死前心绞痛、服止痛药、不愿打扰别人、等症状消失、逐渐发病、年龄≥65岁、无医疗保险7种因素可以延长PD时间.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迟就医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完善相关机制与服务体系,解除患者就医的后顾之优;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对AMI疾病的认知,改善患者的就医观,在紧急状况下呼叫救护车.对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状况,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状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就诊原因、发病时患者的症状、疼痛的来源、就诊时间、就诊方式、用药情况等。结果以胸痛难忍原因来就诊有51例,认为疼痛来自心脏有49例,疼痛发生在15min内就诊者有20例,入院时子女陪同44例,就诊时乘救护车者有16例,走路或骑自行车40例,入院前有心绞痛病史或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胸痛时试图用药物止痛者有33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冠心病疾病认识和用药知识缺乏。需要加强冠心病高危人群疾病知识和药物使用知识的教育,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及时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调查412例STEMI患者,记录患者延迟(PD)、转运延迟(TD)和院前延迟(PHD)。将PHD分为≤6h和>6h两组,分析社会描述性因素、临床因素和心理因素对PHD的影响。结果412例STEMI患者院前延迟中位数:PD75min,TD50min,PHD170min。单因素分析与PHD有关的变量是:心绞痛史、典型症状、头晕、晕厥、严重疼痛、突然发作、症状进展、直接到指定医院、怀疑心肌梗死、认为是心脏起源疾病、恐惧感、重视症状、等待症状消失、不愿打扰别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接到指定医院、突然发病、症状进展、重视症状和担心打扰他人是院前延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患者延迟和基层医院诊断延误是院前延迟的主要原因。直接到指定医院、突然发病、症状进展、重视症状和担心打扰他人是院前延迟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方案.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其中42例入院前接受急诊护理作为观察组,18例入院前未接受急诊护理作为对照组.对照组18例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后马上送医就诊,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接受的治疗基础上接受院前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率.结果 观察组42例患者经过院前急诊护理、急诊抢救后38例转入内科普通病房进行治疗,占90.48%,4例转入ICU进行治疗,占9.52%,无死亡,抢救成功率高达100%;对照组18例患者经急诊抢救后,11例转入内科普通病房进行治疗,占61.11%,6例转入ICU继续治疗,占33.33%,1例因抢救无效死亡,占5.55%,两组比较,观察组抢救成功率、进入ICU治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急诊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接受入院治疗的临床效果,尽可能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12.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胸痛、18导联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的AMI且无溶栓禁忌症的患者,即时应用尿激酶(UK)150~20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30min滴完。观察用药后胸痛缓解程度、再通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ST段抬高的AMI患者给药越早,胸痛缓解率、再通率越高,呈线性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对ST段抬高的AMI患者,应尽早进行院前溶栓治疗以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13.
王向华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3,(3):549-55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检测3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对照组为45名老年健康体检者。结果急性心梗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呈高黏滞血症。血液流变学检测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ICU患者头面部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CU患者头面部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2月收治的ICU患者210例,根据头面部是否发生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分为发生组(n=50)和未发生组(n=160)。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210例研究对象中有50例患者发生了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2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水肿、俯卧位、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Ⅱ、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是ICU患者头面部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头面部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风险的回归方程:Logit(P)=12.399+2.153×水肿+2.217×俯卧位+0.541×APACHEⅡ评分+0.342×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列线图模型AUC=0.945(95%CI:0.926~0.964),提示模型区分度较好;校正曲线显示模型校准度较好;Hosmer-Lemeshow检验(χ2=3.063,P=0.930)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ICU患者头面部器械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120-CCU溶栓模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采用120-CCU模式救治AMI患者69例,分为溶栓组(n=51)和非溶栓组(n=18);溶栓组使用尿激酶150万U,于30min内静脉滴入,12h后给于肝素钠6250U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续5~7d,每天口服阿斯匹林300mg,3d后改服每天150mg,1周后改为每天50mg,并静脉滴入硝酸甘油7~10d。非溶栓组除不使用尿激酶外,其它治疗方法同溶栓组。结果:69例中溶栓组51例的总溶栓再通率为74%;在4h内获溶栓治疗者35例;溶栓延迟时间为3.1±2.0h;4h内溶栓再通率的80%(28/35)明显高于4~6h内的44%(7/16),P〈0.05;溶栓组的住院病死率12%(6/51)显著低于28%(5/18),P〈0.05。结论:120-CCU溶栓模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尽早实施溶栓治疗,显著提高溶栓再通率和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讨其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1例青年人AMI和同期中老年(≥50岁)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危险因素及诱因、临床表现、心电图、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结果】青年组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高脂血症/肥胖;多在大量吸烟、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因后发病,胸痛典型,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心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前壁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病变血管以单支病变多见,主要累及左前降支(LAD),狭窄程度较轻,侧支循环少,很少累及主干。青年组冠脉造影正常7例(17%)亦明显高于中老年组(0例)。【结论】青年人AMI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83%)为主,各种诱因造成的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掌握其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减轻精神紧张有利于减少心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和院前延误时间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我院心内监护室(CCU)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延误时间及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依据性别不同将患者纳入两组。结果:与同期入院的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龄偏大,糖尿病患病率高,疼痛症状和非疼痛症状较少,疼痛程度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延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应给予女性患者更多的关注,加强健康教育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护重点,认为除常规监护措施外,应做好:(1)不同梗死区域发生心律失常的监护;(2)不同个体血压指标监测;(3)不同性别患的监护;(4)不同危险度患恢复期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患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 5 4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2 8例AMI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 82例AMI患者中发生急性感染病例 2 2例 ,感染发生比例为 2 6.83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 :年龄、心脏左室射血分数 (LVEF)、卧床天数、合并高血压病史等因素与AMI患者发生感染有显著的关系 (P<0 0 1)。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 ,占总感染数的 81.82 % ,其次为泌尿系感染 ( 2 7.2 7% )。感染致病菌类型 (以细菌培养结果为准 ) :以革兰阳性球菌多见 ,其中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 ,其次为白色念珠菌 ;泌尿系感染尿培养为大肠埃希菌。结论 年龄大、心脏射血分数低、卧床天数长、合并高血压病史是AMI患者容易合并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水平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4例首发AMI患者分为有心血管事件组21例,无心血管事件组53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sTM的血浆浓度。结果有心血管事件组sTM水平(7.27±1.76)ng/L;无心血管事件组sTM水平(4.48±0.97)n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对近期预后有良好的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