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干预方式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选择收治的100例母乳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为停母乳喂养加微生态制剂组;研究组在不停母乳的情况下,间断蓝光照射联合微生态制剂.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经不同方式治疗黄疸72 h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22.0±18.9)μmol/L,研究组血清胆红素水平(102.6±24.2)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用间断蓝光照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母乳性黄疸,可减少胆红素代谢的肝-肠循环,加速其分解和排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王玉梅 《中原医刊》2004,31(13):40-41
目的:探讨思密达与鲁米那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观察。方法:思密达每次1克,一日三次口服,鲁米那2,5mg/kg/次,一日两次,7天为1疗程,重者配合蓝光照射1—3次。结果:用药4天后黄疸明显减轻,7天后20例完全消退,5例继服7天,黄疸也完全消退,有效率100%。结论:思密达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口服后分布于肠腔表面,有效地阻止了胆红素在肠道内的重吸收,减少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鲁米那是生物酶活性诱导剂,在体内能激活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从体内排出.二者联合应用,效果好,价格便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光疗联合鲁米那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46例入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单用蓝光治疗;治疗组23例光疗联合鲁米那治疗。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情况监测治疗前、停光疗24h及7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光疗24h后两组患儿黄疸消退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患儿7天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光疗联合鲁米那治疗母乳性黄疸对预后优于单用光疗治疗。  相似文献   

4.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在母乳喂养后不久出现的黄疸,停止母乳后黄疸逐渐消退,再次喂哺母乳后胆红素可有轻度回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特有的常见症状,除了人们已经知道的核黄疸可引起神经系统的损伤致残外,近年报道在尚未发生核黄疸的部分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中亦有神经精神系统远期后遗症的发生。因此,为了减少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对新生儿黄疸无论其程度和原因如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益生菌制剂--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妈咪爱)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诊断母乳性黄疸的110例新生儿(日龄3-28d)随机分为两组,即益生菌制剂"妈咪爱"治疗组(58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两组均继续母乳喂养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妈咪爱"0.5g,口服,每日3次,5d为一疗程,分别于住院后第1天、第3天、第5天采集静脉血做胆红素测定.结果 两组新生儿在第1d和第3d总胆红素浓度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在黄疸消退时间及第5d总胆红素浓度水平上差异显著."妈咪爱"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为(4.0±2.0)d,对照组(5.5±2.5)d,两组差异显著(t=3.49,P<0.01).结论 妈咪爱能抑制肠道中活性,减少肠道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值.  相似文献   

6.
7.
魏惠兰  毛周红 《四川医学》2005,26(10):1133-1133
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4年6月应用妈咪爱、鲁米那钠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83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生率有逐渐上升趋势。现将我们自1996年1月至1997年11月收治的60例母乳性黄疸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琳 《中国厂矿医学》2001,14(2):127-128
随着爱婴医院的建立 ,母乳喂养日益普及 ,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发生率有所增加 ,本文对 2 2例采用不同方法治疗 ,均获得良好效果。1 对象与方法本组 2 2例中 ,男 13例 ,女 9例。胎龄 38 8± 0 .8周。出生体重 3 3± 0 .3kg。就诊时日龄 7~ 40天 ,平均 2 3 5天。全部为纯母乳喂养。皮肤出现黄染时间为生后 5~ 7天 ,表现为生理性黄疸迁延不退 ,部分黄疸日渐加深 ,除皮肤、粘膜黄染外 ,精神反应、吃奶、活动、睡眠、大小便均正常 ,无其他阳性体征或合并症 ,母无肝炎病史。入院后检查血常规、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 ,肝功能均无异常。入院…  相似文献   

10.
曾华 《医学文选》1999,18(3):383-385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对本病的认识,诊治率明显提高。我院新生儿病房1997~1998年间共收治新生儿黄疸病人217例,其中母乳性黄疸31例,占同期住院人数的143%,现将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资料来源 病例选择标准均为纯母乳喂养儿,一般情况良好,除皮肤粘膜出现黄疸外,无其它阳性体征,血总胆红素增高,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并将各种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逐一排除,此组病人符合上述条件。12 一般资料 男17例,女14例,足月儿30例,早产儿1例,剖腹…  相似文献   

11.
妈咪爱治疗母乳性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妈咪爱对轻中度母乳性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母乳性黄疸患几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妈咪爱(1.5g/d),3次/d口服,5d1疗程;对照组40例采用苯巴比妥5mg/(kg·d),1次/d,5d1疗程,并用蓝光箱直接照射。结果显效率:治疗组为70%,而对照组为25%,2组相比差异显著(P<O.01)。结论妈咪爱对轻中度母乳性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好,经济,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杨泽民  冷建刚 《安徽医学》2013,34(7):941-942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于母乳性黄疸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9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维持母乳喂养;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治疗组除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外,加用茵栀黄口服液1 ml.kg-1.次-1,3次/d;治疗5 d后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黄疸均有不同程度消退,治疗组在黄疸消退时间及总胆红素下降值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母乳性黄疸患儿有良好疗效,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退黄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3.
沈爱秋 《河北医学》2002,8(6):519-521
目的 :探讨体重、心肌酶在母乳性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检测纯母乳喂养的足月新生儿后期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5 8例 ,其中母乳性黄疸 30例 ,新生儿败血症 2 8例 ,分别于入院时测量体重 ,同时抽不抗凝血 2ml,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肌酶 (AST、CK、LDH、α -HBD)肝功能、肾功能。母乳性黄疸于住院d4复查肝功能 ,新生儿败血症于皮肤黄染消退后复查肝功能、心肌酶。结果 :母乳性黄疸组体重 [(4.31± 0 .4 1)kg]水平明显高于新生儿败血症组 [(3.90± 0 .30 )kg](p <0 .0 1) ;母乳性黄疸组总胆红素 [(2 4 5 .93± 6 5 .2 9)umol/L]水平明显高于新生儿败血症组 [(16 9.18± 33.6 5 )umol/L](p <0 .0 1) ;母乳性黄疸组心肌酶一种或二种轻度升高 7例 ,新生儿败血症组心肌酶全部升度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治疗后两组病人总胆红素均明显降低 ,但母乳性黄疸组下降幅度及时间明显快于新生儿败血症组。结论 :母乳性黄疸组 ,体重增长速度正常 ,心肌酶基本正常 ,总胆红素高 ,但停母乳或改混合喂养后 ,短期内下降速度快 ,有助于与新生儿败血症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乳旁补奶诱导婴儿吸吮促进母乳分泌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住院分娩的270例妊娠足月健康产妇及其新生儿,分为哺乳器组、小杯及小匙组、橡皮奶头及奶瓶组,随机取不同分娩方式的总婴儿数的1/3入组,每组各90例。哺乳器组婴儿用一次性母乳喂养哺乳器固定于母亲乳头旁诱导喂哺,小杯小匙组按常规给予早吸吮,加奶时用小杯小匙喂哺,橡皮奶头奶瓶组按常规给予早吸吮,加奶时用橡皮奶头、奶瓶喂哺,观察各组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哺乳器组婴儿乳头错觉率为1.11%,明显低于橡皮奶头及奶瓶组(46.7%)和小杯及小匙组(61.1%)(χ2=32.6,P=0;χ2=41.9,P=0);早吸吮成功率为81.1%,明显高于橡皮奶头及奶瓶组(48.9%)和小杯及小匙组(33.3%)(χ2=4.4,P=0.02;χ2=11.7,P=0);48 h PRL平均水平为(385.4±120.6)ng/L,明显高于橡皮奶头及奶瓶组[(325.6±110.5)ng/L]和小杯及小匙组[(286.3±115.7)ng/L](t=2.243,P=0;t=2.942,P=0);产后开始泌乳时间为(23.6±8.2)h,明显短于橡皮奶头及奶瓶组[(32.7±12.8)h]和小杯及小匙组[(38.3±10.6)h](t=1.163,P=0;t=1.754,P=0);母乳充盈平均时间为(38.3±11.5)h,明显短于橡皮奶头及奶瓶组[(54.3±12.2)h]和小杯及小匙组[(62.6±13.8)h](t=1.338,P=0;t=1.804,P=0);完全母乳喂养平均时间为(29.5±8.3)h,明显短于橡皮奶头及奶瓶组[(47.5±10.3)h]和小杯及小匙组[(56.4±9.6)h](t=1.480,P=0;t=1.675,P=0)。结论婴儿早期放置母乳喂养哺乳器进行乳旁补奶诱导婴儿吸吮可降低婴儿乳头错觉率,提高早吸吮的成功率,有效刺激催乳素的分泌,缩短母乳开始泌乳时间和母乳充盈时间,进而提高母乳喂养率,该法简便、卫生、安全,可代替目前常规的小勺、小匙喂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母乳及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197例早产儿作为实验组,另选193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给予配方乳喂养,实验组给予母乳喂养。结果 3个月后,两组早产儿智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实验组在NBNA、PDI、MDI和疾病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能显著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是值得广大家长考虑和选择的哺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王宋青 《海南医学》2010,21(6):38-39
目的通过测定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Cys C、β2-MG的含量,探讨母乳性黄疸对肾脏滤过功能的影响。方法CysC采用ELISA法测定,β2-MG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对4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按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A组:胆红素〈12.9mg/all;B组:胆红素≥12.9mg/d1)和30例正常健康儿(对照组:C组)血清中Cys C和β2-MG的含量与血肌酐(血Cr)、血尿素氮(BUN)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C组Cys C、β2-MG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B组与A组Cys C、β2-MG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黄疸消褪,血CysC、β2-MG水平明显下降,血CysC与β2-MG水平呈正相关(r=0.582,P〈0.05);所有母乳性黄疸患儿血Cr、BUN全部正常,三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乳性黄疽患儿血清胆红素≥12.9mg/dl时,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血CysC与β2-MG水平可早期敏感地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喂养方式干扰母乳性黄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英伟  郝冰  刘红 《医学综述》2011,17(7):1108-1109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家庭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选自我科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经门诊符合母乳黄疸的患儿6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继续喂养经过处理的母乳3 d,对照组停止母乳喂养3 d,改为人工喂养。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经皮胆红素值、治疗后每日经皮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恢复到正常值的天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续喂养经过处理的母乳胆红素值下降到理想水平,又保证了患儿母乳喂养的优点,是一种简便、安全、易行、家长及小儿易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300例母乳中铅含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量母乳中铅含量,评估、分析广州地区母乳中铅污染现状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广州地区300例母乳中铅含量进行测定,并调查产妇的相关情况。结果母乳中均检测出铅,含量为0.001~80.42μg/L,P25为3.014μg/L,P50为4.47μg/L,P75为6.77μg/L。孕期被动吸烟、居住地靠马路边、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孕期补钙等因素与母乳中铅污染程度有关。结论母乳中的铅污染现状不容忽视,应该从生活习惯、居住条件等方面对孕产妇进行铅暴露的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9.
乳铁蛋白(简称LF)是一种具有很强结合铁能力的蛋白,存在于胰、肠、气管等分泌液中,各种动物乳均含有LF,人初乳中尤为丰富。本文检测161例人乳LF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初乳中LF平均含量为6140±1339μg/ml;成熟乳平均含量为2309.5±194.2μg/m1。随授乳期的延长,LF逐渐降低,但仍较牛乳为高。母乳中LF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对预防婴儿消化道疾病有重要意义。母乳并能调节铁的代谢,不因需要热处理而破坏,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在乳汁中的载量变化以揭示其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播给婴儿的风险。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住院的305名产妇(哺乳期母亲)及其婴儿作为实验对象,选择同期103名奶粉喂养婴儿为对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乳汁、尿液和外周血白细胞中的HCMV病毒DNA载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差异。结果产后第6周乳汁病毒DNA总阳性率为44.92%,其中有73名母亲将病毒传播给了婴儿,72名是非传播者。传播者的DNA载量为(4.70±1.26)(lg)而非传播者为(3.08±0.88)(lg),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DNA阳性乳汁喂养的婴儿感染率(50.68%)显著高于阴性乳汁喂养的婴儿(3.70%)和奶粉喂养的婴儿(9.71%),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母乳喂养及奶粉喂养的早产儿的尿液HCMV-DNA阳性率(83.33%、37.50%)均高于足月儿(47.76%、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汁病毒DNA载量高于3.42者,84%将病毒传播给婴儿,而低于3.42者75%没有传播病。因此,2600 copies/mL(lg2600=3.42)为传播者的临界值。结论含有病毒的乳汁是HCMV的重要传染源,而且建议乳汁HCMV DNA载量2600 copies/mL作为传播者的临界值。早产儿对HCMV更为易感,尿液病毒DNA检测用来诊断HCMV具有很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