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支气管哮喘血清IL—1、IL—6、IL—8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0例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20例缓解期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并设20例健康儿童作正常对照。结果:发作期IL-1(11.90pg/ml±2.84pg/ml)、IL-6(0.75ng/ml±0.30ng/ml)、IL-8(0.08ng/ml±0.05ng/ml)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8.41pg/ml±0.05pg/ml、0.49ng/ml±0.08ng/ml、0.02ng/ml±0.01ng/ml)及对照组(8.40pg/ml±0.32pg/ml、0.40ng/ml±0.09ng/ml、0.02ng/ml±0.02ng/ml),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且血清IL-1水平与IL-6、IL-8比较呈正相关(γ=0.753,γ=0.795,P<0.01)。提示IL-1与IL-6、IL-8一样参与了哮喘的病理过程,哮喘缓解期仍存在气道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可能是哮喘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可将血清IL-1、IL-6、IL-8水平升高作为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和IL-13水平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清IL-8和IL-13水平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临床转归中意义。方法用ELISA测定三组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感染组:21例细菌感染新生儿(治疗前和有效治疗后);非感染组:2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脐血组:30例正常新生儿。结果感染组IL-8和IL-13水平较非感染组升高(P<0.05);感染组治疗后IL-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结论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和IL-13显著升高,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IL-8可用来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3.
采用ELISA法测定20例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产生Th2类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毛支组IL-4、IL-6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1,0.05),即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增高。提示毛支患儿可能存在与哮喘相似的免疫功能异常,即Th亚群功能失衡,并与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10(IL-2、10),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小儿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检测了28例哮喘患儿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产生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了NO、IL-2和TNF-α的水平,并研究了重组人IL-10(rhIL-10)对PBMC体外诱生NO、IL-2和T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肺炎儿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4(IL-4)的变化,探讨其在小儿肺炎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标记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定量监测肺炎急性期、恢复期、对照组血清IL-12、IL-4水平。结果 肺炎急性期组、恢复期组、对照组血清IL-12、IL-4、IL=12/IL-4比值差异有显著性,IL-12、IL-12/IL-4以急性期组最高,对照组最低,IL-4则反这,急性期组IL-12与IL-4无直线相关(n=31r=-0.1237)。结论 动态观察血清IL-12、IL-4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哮喘患儿白细胞介素2,6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克隆化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系(CTLL)及EB病毒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株(CESS)生物学活性法,分别测定了正常儿及哮喘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6(IL-2,6)的水平,以及其他多项免疫学指标,并在动物模型上进行验证,以探讨IL-2,6在哮喘免疫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轻中症哮喘患儿IL-2,6的活性水平高于对照组(IL-2:21288±6181;16152±3411,P<0.05;IL-6:173.18±50.78;120.53±35.09,P<0.01),而哮喘持续状态时显著低于对照组(IL-2:10052±4015,P<0.01;IL-6:66.82±11.18,P<0.01)。提示IL-2,6可能是哮喘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介质,在哮喘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肺炎与白细胞介素 2,6及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6(IL-2,6)能力的变化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方法:用CTLL细胞及CESS细胞生物学活性法分别测定了正常儿及支气管肺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IL-2,6的活性水平,以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和其他参与者:支气管肺炎患儿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8月~7岁,平均3.9岁。正常儿童15例,男8例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血清 IL-6、IL-8、IL-10水平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各种细胞因子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粘膜病中的作用机理及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35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儿血清IL-6、IL-8、IL-10水平,并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31例作对照。结果显示两组间IL-6、IL-8分布水平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两组间IL-10分布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组与阴性组IL-6平均秩和之差为16.38,均数分别为108.46pg/ml及51.32pg/ml;IL-8平均秩和之差为34,均数分别为163.09pg/ml及92.36pg/ml;IL-10平均秩和之差为-3.32,均数分别为12.56pg/ml及15.88pg/ml。幽门螺杆菌阳性组血清IL-6与IL-8间呈正相关(γ=0.349,P<0.001);IL-10与IL-6、IL-8间无明显相关性。提示细胞因子IL-6、IL-8、IL-10均参与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致病过程;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粘膜产生的炎症反应损伤与IL-6、IL-8的过量产生有关,血清IL-10对炎症有抑制作用,从而为临床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6、IL—2、sIL—2R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amoniae,MP肺炎)免疫学发病机制进一步认识,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25例MP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中IL-2、sIL-2R及IL-6进行检测,结果显示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IL-2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6高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MP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IL-6与sIL-2R在感染初期呈正相关(r=0.747),IL-6与IL-2在感染初期无相关性(r=-0.2794)。结果提示细胞因子在MP肺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IL-5、IL-5R与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介素5(IL-5)及白细胞介素5受体(IL-5R)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物质。本文就IL-5、IL-5R的生物学特点、功能,对哮喘的作用及某些关键环节的潜在性治疗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哮喘患儿IL—4、IL—2与IgE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床儿科杂志》2001,19(1):9-10,40
  相似文献   

13.
哮喘患儿血白细胞介素-2、10、13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介素 2 (IL 2 )、IL 10、IL 13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16例哮喘患儿及 10例正常儿童血浆IL 2、IL 10、IL 13的含量。结果 哮喘组血浆IL 2、IL 1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IL 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5)。结论 IL 2、IL 10、IL 13等细胞因子参与儿童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可作为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镇江地区哮喘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5、IL-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镇江地区100例哮喘患儿发作期、缓解期和10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IL-5、IL-8、sIL-2R表达的水平。结果血清中IL-5、IL-8、sIL-2R水平在哮喘发作期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哮喘缓解期和正常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IL-5、IL-8、sIL-2R的表达水平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3种细胞因子的水平,提高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新生儿因处于暂时性的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而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也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寻找指标以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探讨血清IL-8、IL-10、IL-13水平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意义.方法用ELISA测定3组血清各细胞因子的水平.感染组:21例细菌感染的足月新生儿.非感染组:20例非感染性疾病的足月新生儿.脐血组: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结果感染组IL-8、IL-10和IL-13水平(87.0±82.6,35.1±34.8,23.2±46.2 pg/ml)较非感染组升高(56.6±13.2,21.6±12.9,12.0±32.3 pg/ml)(P<0.05);感染组治疗后IL-8和IL-10水平(51.2±3.1,18.5±3.3 pg/ml)较治疗前下降(P<0.05);非感染组IL-13较脐血组(1.2±0.3 pg/ml)显著升高(P<0.05),IL-8、IL-10在两组间无区别.结论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IL-10和IL-13显著升高,可做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参考标志物,而IL-8和IL-10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新生儿感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IL)-15是IL类新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其介导的生物学活性需要IL-2受体复合物成分。它通过诱导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发育,诱导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的细胞活性,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而体现抗肿瘤效应,本文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动态观察细胞因子变化对判断肺炎支原体(MP)感染有一定指导意义.研究显示MP感染与白细胞介素(IL)-17及其受体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中性粒细胞的招募,参与抗MP感染的免疫反应.该文就IL-17及其受体与MP感染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紫癜性肾炎患儿白细胞介素6、8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紫癜性肾炎(APN)患儿白细胞介素6(IL-6)、IL-8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APN患儿血清及尿IL-6、IL-8活性水平,并分析IL-6、IL-8水平与APN临床及病理的关系。结果 APN患儿急性期血清及尿IL-6、IL-8水平均增高,且尿IL-6、IL-8水平与APN患儿肾小球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及尿IL-6、IL-8水平可作为APN急性期的敏感指标之一,而尿IL-6、IL-8升高有助于判断APN肾组织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王锦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2):1725-1725,1741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10、12、18水平,为评判肝脏炎性反应活动性、肝损害程度及预测药物抗病毒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6例CMV肝炎患儿治疗前后及21例健康婴儿血清IL-10、12、18水平。2组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CMV肝炎患儿血清IL-10、12、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01),且均与血清ALT呈显著正相关(Pa〈0.01)。治疗有效者治疗结束血清IL-10、12、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a〈0.001),无效者IL-10、12、18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a〉0.05)。结论血清IL-10、12、18检测可作为婴儿CMV肝炎炎性反应活动性和肝损害程度和药品疗效的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新生儿因处于暂时性的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而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也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寻找指标以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探讨血清IL-8、IL-10、IL-13水平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意义。方法:用ELISA测定3组血清各细胞因子的水平。感染组:21例细菌感染的足月新生儿。非感染组:20例非感染性疾病的足月新生儿。脐血组: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结果:感染组IL-8、IL-10和IL-13水平(87.0±82.6,35.1±34.8,23.2±46.2 pg/ml)较非感染组升高(56.6±13.2,21.6±12.9,12.0±32.3 pg/ml)(P<0.05);感染组治疗后IL-8和IL-10水平(51.2±3.1,18.5±3.3 pg/ml)较治疗前下降(P<0.05);非感染组IL-13较脐血组(1.2±0.3 pg/ml)显著升高(P<0.05),IL-8、IL-10在两组间无区别。结论:新生儿细菌感染时血清IL-8、IL-10和IL-13显著升高,可做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参考标志物,而IL-8和IL-10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新生儿感染的治疗效果。[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 6(5): 365-3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