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管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成立护理管理干预小组对小儿静脉穿刺技术进行专项管理,调查涉及小儿穿刺技术4个科室的穿刺现状及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开展技术大练兵,实施人员培训与考核等。结果干预后,4个科室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优于干预前(均P〈0.01)。结论通过护理管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
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管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分析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困难的影响因素,采取护士院内外进修,固定专人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带教培训,对穿刺难度较大的小儿安排技术熟练的护士操作,建立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登记本,在周会上加以分析讨论,不定期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操作技能考查,并将考试成绩直接与效益奖金挂钩等管理措施.结果 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由实施前的75.0%上升到实施后的96.0%,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由75.0%上升到95.0%.结论 加强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儿童外周静脉疑难穿刺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方法 组建平台建设团队,成立儿童外周静脉穿刺疑难会诊小组,设计儿童外周静脉穿刺疑难会诊平台,即在原有京颐护理质量管理系统上报事件管理模块中设置儿童护理会诊,会诊科室通过信息系统提出会诊申请,以儿科门诊护士为主导的会诊小组完成会诊并实施相关诊疗措施.统计会诊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率、会诊满意度等.结果 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共完成外周静脉疑难穿刺会诊505例,会诊穿刺成功率为100%,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8.91%;平均会诊时间为8.93 min;患儿家属对会诊满意度达97.90%.结论 儿童外周静脉穿刺疑难会诊平台能满足临床科室会诊需求,使会诊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全院儿童外周静脉穿刺的同质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儿童疑难外周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术采血成功率的技巧方法。方法对300例采用真空负压方式进行静脉采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次静脉穿刺术采血成功296例(98.6%),4例穿刺失败者经二次穿刺采血成功。均未出现皮下血肿及采集标本不合格病例。结论做好采血前心理疏导,创造宽松舒适环境等各项干预措施,不断积累经验,练就精湛技术,可有效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术采血成功率,减轻小儿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小儿周围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提高静脉留置针的成功率和护理质量。方法对324例应用周围静脉留置针进行治疗的患儿,采取保持穿刺环境舒适、对家长进行宣教、做好穿刺前准备、选择好合适的血管、给予患儿鼓励和表扬以及加强静脉留置针的管理等措施,总结护理效果。结果本组324例患儿中首次穿刺成功率95.37%(309/324)。留置时间5~7 d,发生堵管2例,静脉炎1例。未发生药物外渗及留置针拔脱病例。结论对小儿周围静脉留置针进行规范操作和系统护理,可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有效降低堵管、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置管前及置管中的心理护理干预来提高患者首次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并且减少患者的穿刺痛苦。方法将124例首次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护理62例为对照组,置管前及置管中心理干预护理62例为观察组,分析心理干预护理对提高首次PICC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作用。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8.39%(61/62),对照组为88.71%(55/62),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心理干预护理有助于提高首次PICC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减少患者医源性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门诊静脉采血负性情绪反应的影响方法与效果.方法:通过对门诊2200 例静脉采血病人负性情绪反应进行护理干预,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及静脉穿刺水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护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进行评定:结果:护理干预使静脉采血病人的负性情绪反应症状明显缓解,愉快接受护理操作.结论:护理干预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及静脉穿刺水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或消除门诊静脉采血病人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儿科门诊静脉血管分级与护士能级匹配系统,为患儿自动精确匹配最佳穿刺护士,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建立患儿血管分级及护士穿刺能级标准,并构建血管分级与护士能级匹配系统,包括血管分级数据模块、护士穿刺能级数据模块及输液室决策支持模块,通过儿科门诊输液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和HIS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和传输,系统自动生成每例患儿的推荐穿刺护士。统计并比较系统应用前后护士每班平均穿刺例次、人均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相关护理投诉、护士满意度和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应用后护士日均每班穿刺例数、人均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应用前(P0.05,P0.01),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士工作满意度均提高。结论儿科门诊静脉血管分级与护士能级匹配系统的建立,能提高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改善外周静脉管理质量,并最终提高护患双方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视、听、触、味觉多感官干预对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的影响,探讨减轻新生儿穿刺疼痛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9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静脉穿刺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戴眼罩、听母亲语音与心音、抚触、舌前部滴24%蔗糖水分别进行视、听、触、味觉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疼痛评分、生理参数及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穿刺时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听、触、味觉多感官干预可有效减轻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维持患儿生理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小儿实施静脉留置针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实施静脉留置针患儿做好穿刺期间心理护理、规范无菌操作、家长宣教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本组均一次穿刺成功,静脉留置针保留2~5 d,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100%。结论规范实施静脉留置针患儿的综合护理措施,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减轻患儿痛苦和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8.
19.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48 patients with aneurysms of the thoracic aorta, one of them had a rupture of aneurysm of the noncoronary sinus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fistula between the aorta and the right atrium. The fistula was ligated by an access through the right atrium with good nearest and long-term result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