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探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在乙型肝炎肝损害过程中的意义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内毒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同期检测了 73例乙型肝炎患者及 12例健康献血员 GM- CSF和 TNF水平 ,并用改良的鲎变形裂解产物 -鲎试剂与合成基质的偶氮显色法 (L AL)测定其血清内毒素水平。实验结果显示 :在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 ,与对照组相比 ,肝硬化、重症肝炎与慢性肝炎中重度组的血清 GM-CSF水平升高 (P<0 .0 5 ) ,而慢性肝炎轻度组 ,血清 GM- CS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0 5 )。在重症肝炎组中 ,血清 GM- CSF水平与 TNF- α水平和内毒素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 (r=0 .4 36 9,0 .5 70 5 ) ,而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r=- 0 .4 0 72 ,P<0 .0 5 ) ;在慢性肝炎中重度组中 ,血清 GM- CSF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 (r=0 .6 0 6 0 ,P<0 .0 5 ) ;在肝硬化组中 ,GM- CSF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r=- 0 .5 137,P<0 .0 5 )。提示 :1GM- CSF在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中可能起到免疫激活作用 ,通过激活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免疫反应 ,间接造成肝细胞的损害 ;2 GM-CSF与重症乙型肝炎发病关系密切 ,其机制可能与内毒素血症有关 ;3GM- CSF可能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重型肝炎患者经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NF α、IL 6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 4 3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上述指标。结果患者血清TNF α、IL 6治疗前分别为 ( 70 .32± 2 0 .31) pg/ml、( 6 3.0 2± 15 .19) pg/ml,较正常值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0 1) ;治疗后分别为 ( 4 1.8± 18.4 2 ) pg/ml、( 35 .37±13.0 8) pg/ml,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0 1)。治疗后患者存活率为 6 7.5 %。 结论 ALSS治疗后能降低外周血TNF α、IL 6含量 ,从而减轻重型肝炎时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伤 ,提高重型肝炎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血清总胆汁酸 (TBA)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对照组、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80例好转患者治疗前、后 ,存活组、死亡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结果 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血清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TBA水平与Alb呈负相关 ,与ALT、TbiL、PT呈正相关 ;重型乙型肝炎死亡组血清TBA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 (P <0 .0 0 1)。 80例好转患者血清TBA水平治疗后比治疗前低 (P <0 .0 0 1)。结论 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 ,对了解重型乙型肝炎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巨细胞病毒 (CMV)肝炎患儿血清干扰素 α(IFN α)、白细胞介素 8(IL 8)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 35例CMV肝炎患儿血清中上述三种细胞因子的含量 ,并对其两两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CMV肝炎组患儿IFN α、IL 8、TNF α的含量分别为 (770 .3± 2 0 5 .4 )ng/L、(41.9± 2 2 .5 )ng/L和 (10 33.2± 388.5 )ng/L ,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相关性研究发现IFN α与TNF α呈显著正相关 (r =0 .35 6 ,P <0 .0 5 )。结论 血清细胞因子明显增高与CMV肝炎的病理变化和病损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多梗塞性痴呆 (MID)患者脑脊液 (CSF)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55例MID患者CSF中TNF α进行测定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NSE浓度。并与同期住院的 72例脑梗塞 (CI)患者及 3 2例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 (Control)患者进行比较。患者的智能水平测定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 ,并参考Hachinski缺血评分及DSM Ⅳ诊断标准。结果 MID急性发作期及CI急性期CSF中TNF α、NSE的浓度均非常显著高于Control组 (P <0 .0 1 ) ;MID稳定期及CI恢复期CSF中TNF α的浓度显著高于Control组 (P <0 .0 5) ;MID稳定期CSF中TNF α的浓度同CI恢复期组差异不显著 (P >0 .0 5)。而MID稳定期CSF中NSE浓度低于Control组和CI恢复期组 (P <0 .0 5)。各组CSF中TNF α、NSE的浓度与MMSE评分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结论 MID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患者CSF中TNF α、NSE含量呈非一致性变化。MID患者CSF中TNF α、NSE含量变化可能客观地反映患者脑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但TNF α、NSE含量变化不能直接反应MID患者的智能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的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 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 -β1 含量 ;测定各项反映肝功能主要生化指标 :ALT、ALB、SB、PTA。结果 :TGF -β1 含量 ( x±s)分别为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 ( 18.2 5± 3.71)ng ml,中度 ( 5 4.32± 19.13)ng ml,重度 ( 10 8.15± 47.2 3)ng ml。重型 ( 2 41.73± 45 .48)ng ml均高于对照组 ( 7.1± 6.6)ng ml(P <0 .0 5 ) ,且随着肝损害加重 ,TGF -β1水平逐渐升高。结论 :TGF -β1 含量可反映肝损害程度 ,血清TGF -β1 的测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IL-8、IL-12、IL-18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温先勇  向成玉  苑冀蓉 《四川医学》2003,24(11):1111-1112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乙型肝炎病变的关系。方法 运用ELISA法、比色法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ALT、TBil及HBV DNA水平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除隐匿性肝炎外 ,急性、慢性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 α、IL 6、IL 8、IL 12、IL 1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 ,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 ;急性、慢性肝炎经治疗后 ,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下降 (P <0 0 0 5~ 0 0 0 1) ,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预后好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更为明显 (P <0 0 5 ) ;相关分析表明 :乙肝患者各细胞因子与血清ALT、TBil水平相关 ,与HBV DNA无相关性。结论 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是判断乙肝患者免疫状态、肝脏损伤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肿瘤坏死因子在重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TNF α在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重症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与TNF α活性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不同临床类型的肝炎患者 84人 ,正常对照组 18人 ,比较各型患者血清TNF α活性 ,并就血清内毒素水平与TNF α活性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TNF α活性水平在各组间总的差别有显著性 (F =2 1.53,P <0 .0 1) ,呈现出重症肝炎 >CH(重 ) >CH(中 ) >CH(轻 ) >肝硬化 >AH ;且重症肝炎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均 <0 .0 1) ,其它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慢性乙肝 (重度 )合并G- 杆菌感染者和TNF α活性与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 (r =0 .9111,P >0 .0 5)。结论 TNF α可能参与了重症肝炎的发生 ,内毒素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大量TNF α促进肝细胞的坏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血浆内毒素脂多糖 (LPS)与肝组织Kuppfer细胞自杀因子配体 (FasL)表达和血清可溶性FasL(sFasL)的关系。 方法 检测 1 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LPS的水平 ,同步观察肝组织FasL表达与血清sFasL的水平 ,并与 1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组LPS水平、sFasL、FasL表达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 ,P <0 .0 1。 结论 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时 ,血中肠源性LPS增高 ,并促使肝组织FasL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α 干扰素 (IFN α)的浓度变化与肝损害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 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 α浓度 ,并与部分肝损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 α浓度为 (3 .3± 1.2 )ng·L-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的 (5 .1± 1.9)ng·L-1。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与其血清IFN α浓度的关系显示 ,有 2项以上肝纤维化指标异常者其血清IFN α浓度高于肝纤维化指标全部正常或 1项异常者。结论 :血清IFN α水平较高的乙肝患者 ,其体内的抗病毒机制较为完善 ,对内源性IFN α浓度较低的乙肝患者设法提高其体内IFN α浓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5):17-19
目的 考察血清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2020 年1—11 月于我院诊治的慢性乙肝患者90 例,根据病情进展分为慢性重型乙肝患者40 例(重型组)及慢性乙肝患者50 例(普通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 例(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及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各因素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重型组和普通组患者的NLR、RDW、AST 及ALT 均显著提高,PLR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普通组,重型组患者的NLR、RDW、AST 及ALT 均显著提高,PLR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内NLR、PLR 及RDW 是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 相关性结果显示,NLR、RDW 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呈显著正相关(r=0.633、0.376),PLR 与病情进展呈显著负相关(r=-0.252)。结论 血清内NLR、PLR 及RDW 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进展具有相关性,临床应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APN)浓度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传染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轻度组(n=28)、重度组(n=22)、肝硬化组(n=13),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组受检者的血清APN浓度及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浓度,并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 血清APN浓度在对照组、轻度组、重度组及肝硬化组分别为(6.41±2.21)μg/mL、(9.46±3.27)μg/mL、(15.11±4.30)μg/mL、(20.54±5.52)μg/mL,两两比较依次上升,血清HA、LN、PC-Ⅲ、C-Ⅳ浓度也依次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APN浓度与肝纤维化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血清APN及HA、LN、PC-Ⅲ、C-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血清脂联素浓度可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及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ELISA方法检测22例肝硬化及110便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结果显示:肝硬化病人血清TNF水平最高;乙肝慢性迁延型,急性乙肝,乙肝慢性活动性,急性重症乙肝和慢性重症乙肝血清TNF水平则依次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现肝硬化和慢性重症乙肝合并腹腔感染者血清TNF水平也显著高于未合并感染者(P<0.01)。结果揭示血清TNF水平与肝硬化和乙肝类型密切相关,血清TNF水平对肝硬化和乙肝类型的诊断,疗效判断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动态检测分析,观察其在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62例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和35例输血科献血员标本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同时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活动型组sTM、sEPCR及vW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HBV-DNA阳性组sTM、sEPCR及vWF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均〈0.05);慢性活动型组经治疗后sTM、sEPCR及vWF水平较活动期明显下降(P均〈O.05);慢性活动型组sTM与sEPCR、sTM与vWF及sEPCR与vWF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6576、0.6252、0.6135.P均〈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与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病变过程密切相关,联合动态检测sTM、sEPCR及vWF的水平可作为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与中医肝胃不和证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胃不和证患者30例,并以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30例为对照,采集空腹血液标本,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取胃窦、胃体、胃底黏膜;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清、胃黏膜HBV-DNA,综合分析各检测值对肝胃不和证积分的意义.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肝胃不和证组的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以及肝胃不和证总积分明显低于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组(P<0.01).(2)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和胃窦、胃体、胃底黏膜HBV-DNA检出率分别为56.7%、76.7%、76.7%、70.0%,血清、各处胃黏膜HBV-DNA滴度呈正相关(r=0.66~0.94,P<0.01),且与肝胃不和总分呈正相关(r=0.36~0.52,P<0.05),以胃体HBV-DNA与肝胃不和总分相关性最密切(r=0.52,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胃不和证与胃黏膜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507例HDV感染肝炎患者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患者临床特点,探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方法:对507例HDV(+)肝炎患者各临床类型肝炎的发病率、疾病转归、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进行统计分析,以213例HDV(-)乙型肝炎患者作对照。结果:HDV感染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HDV(-)者高(P〈0.01)。HDV(+)患者出血、腹水、肝性脑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ALT反复增高和增高幅度均  相似文献   

17.
了解乙型肝炎患者补体介导 HBsAg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溶解能力(CMSC)及补体介导免疫沉淀 的抑制作用(IIPC)两种新功能低下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EG沉淀法测定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 合物(CIC),以HBsAg和抗-HBs制备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加入补体(血清)抑制其沉淀,或使IC裂解并定量测 定上清中的HBsAg,确定CMSC及IIPC功能,同时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C3、C4。结果:患者组CIC检出阳性率为 45.0%~82.6%,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01);正常组CMSC后上清液HBsAg为0.58±0.13ng,各种乙肝 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1);IIPC后上清中HBsAg浓度为0.45±0.18ng,急性肝炎、慢活肝、重症 肝炎均显著降低(P<0.001),肝硬化组亦明显降低(P<0.05);C3、C4在患者组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乙型 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特异性IC,患者CMSC及IIPC明显降低在乙型肝炎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补体成分的减少与 CMSC和IIPC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和IL-12)及趋化因子(CXCL16和CXCL11)在乙型病毒 性肝炎(乙肝)患者体内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乙肝患者93例,其中轻度乙肝患者37例,中度乙肝 患者30例,重度乙肝患者26例,同时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炎症因子(IL-6、IL-10 和IL-12)、趋化因子(CXCL16和CXCL11)和生化指标(AST、ALT、TC、TG和DBIL)。结果:轻度、中度 和重度组CXCL16和CXCL11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重度组IL-6、IL-10和IL-12明显高于轻度组、 中度组和对照组(P <0.05);中度组IL-6、IL-10和IL-12明显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 <0.05);轻 度、中度和重度组AST、ALT和DBIL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而TC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重度组HBV DNA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组(P<0.05);中度组HBV DNA明显高于轻度组(P <0.05);IL-6 和IL-12与ALT成正相关(r =0.404和0.434,P <0.05),而IL-10与ALT成负相关(r =-0.341,P < 0.05);CXCL16与生化指标无相关性(P >0.05);IL-6、IL-12和IL-10与CXCL16、CXCL11无相关性(P >0.05);HBV DNA与ALT、AST、CXCL16呈正相关(r =0.302、0.305和0.413,P <0.05)。结论:乙肝 患者IL-6、IL-10、IL-12以及CXCL16和CXCL11表达上调,其中IL-6、IL-10、IL-12和CXCL11可一定程度 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可溶性Fas(sFas)在肝癌细胞及慢性肝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 18例慢性乙型肝炎 (CH)患者、12例肝癌患者 (HCC)和 6例正常对照者 (NC)血清sFas进行检测 ,并对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肝细胞损害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C患者血清sFas水平比CH患者及NC组明显升高 (均P <0 .0 1) ;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N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血清ALT/AST ,ALB ,PTA呈负相关 (P <0 .0 1) ,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P <0 .0 1)。结论 :sFas可阻止肝癌细胞凋亡的发生 ,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as与肝脏重症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HBeAg(-)和HBeAg(+)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功能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调取我院156例HBeAg(-)和HBeAg(+)慢性乙型肝炎近年住院病例资料,分成HBeAg(-)和HBeAg(+)两组,各组均为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BeAg(-)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水平与肝功能损害呈正相关(P<0.05),HBeAg(+)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水平与肝功能损害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更应高度重视HBeAg(-)慢性乙型肝炎,特别是高病毒载量的患者,应尽快将其血清HBVDNA含量降至正常,以免进展成更严重的肝脏疾患肝硬化,甚至肝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