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治未病"思想对儿科临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与小儿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密不可分。将"治未病"理论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儿科临床对疾病的预防、诊治和调护。"治未病"思想在儿科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开展。中医院更适宜开展"治未病"。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10.
基于个人临床实践的点滴感悟,从治其未生、未成、未发、未传和未变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探讨。说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仅限于预防医学方面,而且对中医学临床同样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医"治未病"临床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计算机检索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临床对照观察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防治人群、干预方法、效果评价标准、使用频次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03篇,涉及受试者37 104例。"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方面文献以常见慢性病及其并发症居多,"未病先防"文献涉及亚健康(28.08%)、健康(2.46%)人群。干预方法包括药物调治、中医特色疗法、健康管理、饮食调养、运动调养、心理调养等,以药物调治为主。效果评价标准多采用疾病疗效评价标准,其构成指标主要包括证候症征指标、生物学指标、量表测评指标、结局指标,以"证候/症状/体征"最常见(77.66%)。结论中医"治未病"临床应用广泛,目前研究主要存在对健康人群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干预方法多样但缺乏循证依据、效果评价指标多照搬套用疾病评价指标体系、效果评价标准滞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在众多中医“治未病”的方法中,针灸以其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而倍受欢迎。近年来针灸“治未病”在防治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很大发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m)的库藏,从针灸治未病的临床常用方法和针灸治未病的临床观察及疗效两方面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思想是极富特色的中医学理论和实践,它广泛适用于各个学科及各种疾病的预防诊疗康复过程.对于临床,尤其对儿科临床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治未病”理论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的,其含义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随着健康医学模式的提出,"治未病"理论受到生广泛重视。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治未病与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氛围、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应急管理的关系。指出"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一项社会工程,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治未病方能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6.
浅谈“治未病”及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爱民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64-164
《黄帝内经·素问》在《上古天真论》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纲领之后,紧接着在《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了著名的“治未病”主张:“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八正神明论》篇又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认识“治未病”的内容,首先是对“未病”的认识。“未”的含义可作不、没有和即将解,病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病指失去健康的状态;狭义之病指具体疾病,诸如感冒、心悸、胸痹、眩晕、不寐等。未病…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针灸临床如何贯彻中医治未病思想,突显其特色与优势,加强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实际应用,从治神合道、规避邪气、起居调摄、辨别体质以及临床治疗的不同层次,阐述了针灸治未病的内涵.认为针灸治未病,既要重视针灸技术在无病预防、欲病防起、才病即治、治未盛之病等不同层次的灵活应用,也不能忽视中医学通行的养生法则.对全面发挥针灸的临床价值,使中医治未病理念在针灸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对指导临床预防工作有重大的影响。"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或是患病的前期,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发生发展,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针灸治未病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针灸治未病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也是针灸治未病在未来发展及研究中需要加以重视的领域。首先,针灸治未病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其作用机制仍未十分明确。对于治疗效果的评价,介入的时机缺少科学统一的评判标准。适应的临床病症,特定穴位选取及完整治疗过程也并未确切规范。针灸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需要在临床分级诊疗体系中大力推广;凭借着针灸"简验效廉"的优势,针灸治未病更应在基层医疗中普及,发挥防病保健的作用,加强对如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等慢性病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缓解我国医疗资源短缺的紧张局面,更能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和自身健康管理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