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桂枝是临床上常用中药之一,其性温味辛甘,现代主要用于解肌发汗、温经通脉、化气行水等,以桂枝为主药的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为群方之魁。在现存的张仲景诸方中,桂枝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张仲景除发挥其上述功用外,还经常用于寒饮气逆诸证,以  相似文献   

2.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性温,味辛、甘,能发汗解肌、温经通阳、通行十二经。《伤寒论》113方中,所用药物有82种,直接运用桂枝者达42方,约占37.2%。张仲景灵活广泛地应用桂枝,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受其启迪,笔者在妇科临诊中灵活应用桂枝,兹将心得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历代医家称之为医方之祖、杂病之宗,现就张仲景对其在有关汤方中用姜的规律作如下探讨。1生姜的运用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生姜者计68方,其中《伤寒论》37方,《金匮要略》31方,具体应用可做如下归类。1.1辛散解表祛邪,调和营卫通阳(1)《伤寒论》太阳中风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表虚兼证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中风表虚兼证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以上汤证中用生姜侧重于辛散解表。(2)《伤寒论》太阳中…  相似文献   

4.
浅析《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桂枝的应用特点,从发汗解表、调和营卫、平冲降逆、温经通脉、温通心阳、温肾化气等6个方面予以探讨,以求仲景遣药组方之妙。  相似文献   

5.
桂枝,药用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表,温经通阳。《本经》曰:"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经疏证》曰:"和营、通阳、下气、利水、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医方之祖  相似文献   

6.
<正>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在《伤寒论》中应用范围较广,具有解表邪、补心阳、降冲气、开结气、交通上下、温经通阳的作用。1.解表邪。体现于桂枝汤、麻黄汤等。桂枝汤治疗太阳经证之太阳中风表虚证,用桂枝解肌祛风,温通卫阳,以散卫分之邪。麻黄汤治疗太阳经证之太阳伤寒表实证,用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2.补心阳。体现于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等。用桂枝急  相似文献   

7.
章恪 《北京中医》1998,17(1):56-56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之嫩枝,其性辛温而味甘,归心、肺、脾、膀胱等经。其发汗解表、温经通阳之功有目共睹,故解表散寒、温经通络、通阳逐瘀诸方中常用之,然桂枝还具有“下气”之功,却较少被人重视。其实,对于桂枝的“下气”作用,古人早有认识,《本经》云:桂枝“主...  相似文献   

8.
黎红 《江西中医药》2001,32(2):52-52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性辛温、味甘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 ,温经通阳。《本经疏证》概括桂枝有六大功效 ,即“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桂枝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以来 ,为历代医家所常用。《本草》言桂枝辛甘大热 ,能宣导百药。《本草汇言》称桂枝为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伤寒论》中以桂枝为主药的代表方剂及桂枝汤的加减剂就有 2 0余首 ,由于配伍不同 ,作用各异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小建中汤、大小青龙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茯苓丸 ,等等 ,配伍桂枝甚多 ,可见桂枝运用…  相似文献   

9.
黎红 《河北中医》2001,23(2):122-123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性辛温 ,味甘 ,归心、肺、膀胱经。功效 :发汗解肌 ,温经通阳。《本经疏证》概括桂枝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6大功效。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以来 ,桂枝为历代医家所常用。《本草》言桂枝辛甘大热 ,能宣导百药[1] 。《本草汇言》称桂枝能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伤寒论》中以桂枝为主药的代表方剂桂枝汤的加减就有 2 0余首 ,由于配伍不同 ,作用各异。在临床中常用的小建中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茯苓丸等等 ,配伍桂枝甚多 ,可见桂枝运用…  相似文献   

10.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味辛,性甘温,入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在张仲景的《伤寒论》112首方剂中冠以桂枝的处方有24个,在70味中药中,桂枝的使用次数高达43次,仅次于甘草。桂枝及其组方已广泛使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现仅对其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及现代应用加以解析,翼希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方功能通阳降冲、化饮利水,是张仲景专为中焦阳气不足、脾虚水停、水气上冲之证而设。其临床方证多  相似文献   

12.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之功,笔者临床常以桂枝伍入相应方中治疗阳痿、癃闭、胸痹等证,颇有佳效。兹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桂枝降冲逆复心阳效捷桂枝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之功。清·邹润安指出它的主要作用有六:“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朱师对桂枝的应用功夫娴熟。他遵仲景大法,用桂枝配麻黄以解表散寒,配白芍以调和营卫,配人参以益气解表,配茯苓以通阳行水,配防已以温行水气,配黄连以平调寒热,配石膏以解表清里,配大黄以温下寒实,配丹皮以和营祛瘀,配龙骨、牡蛎以养心安神等。他认为桂枝加桂汤治“奔豚”其效确实;并据桂枝温阳通脉的作用引用于治疗心动过缓之证,屡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的挂枝人参汤,历代医家均认为是表里双解剂,在病机上也都认为是太阳误下,太阴虚寒,挟有表证,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一则因此方是理中汤加桂枝组成;二则因《伤寒论》原文163条有“太阳病,外证去除,而数下之,……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之语,因此认为此方是外解表寒,内温脾阳之剂。余验之临床,非如其说,兹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伤寒论》全书运用桂枝的方大致有40首。其作用,有解肌和营卫、化气以利水、温阳疗心虚、温经除痹痛等。取桂枝解表作用的方有10余首,其桂枝用量最多不超过三两;而用干温阳、温经、平冲时的量均大于解表的量,如桂枝甘草汤、茯  相似文献   

15.
桂枝,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其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等功能,仲景常用于太阳表证、蓄水证、痰饮病、胸痹、瘀证、痹证、腹泻、胃痛、奔豚气、月经不调、瘢瘕积聚等病证。《本经疏证》归纳其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六大功能。笔者认为,这仅指与其性味特性逆向的正治功能,而与其性味特性正向的反治功能尚未达及。本文将其反治功能归纳为以下5种。  相似文献   

16.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调和营卫、温经复阳之功效。《伤寒论》认为该方适宜寒伤阳气以强调扶阳,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阳虚漏汗不止之证。据此,笔者将此方加味用于治疗由阳虚所致的各种杂证,收效颇佳,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是血虚寒凝的代表方。由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细辛、通草、甘草组成,诸药配合,有和厥阴以散寒邪之功,调营卫以通阳气之效。临证抓住血虚寒凝发病机制,在温经养血活血,通脉散寒止痛治疗原则指导下,灵活运用,随证加减,治疗雷诺氏病、痹证、妇科疾病、肢端动脉硬化闭塞症、荨麻疹,均获满意疗效。显示"异病同治"和"古方新用"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8.
医圣张仲景用桂枝治疗疾病相当广泛 ,散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 ,有内伤亦有外感用之。妙用桂枝通阳达到各种治疗目的 ,颇能指导临床 ,启迪后学。笔者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仲景用桂枝通阳达到各种治疗目的的归纳总结为七法 ,赏析如下 :1 通阳止痛法用桂枝通阳蠲痹以达到止痛的目的。如《金匮·中风厉节病脉证并治》曰 :“诸肢节疼痛 ,身体羸 ,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仲景用桂枝温通经脉 ,通阳化湿为君药 ,以达到治疗全身关节疼痛的效果。验之临床 ,确实虚谷足音 ,其响应声。该方少桂枝…  相似文献   

19.
仲景在《伤寒论》中依照辨证论治的原则,本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精神,经理、法、方、药四个环节,灵活加减,随证用药、为中药的配伍应用开创了光辉的先例。本文仅就仲景用桂枝配伍略语其遣用药的独到匠心。温经通脉,散寒除痹 (1)桂枝配附子,温经止痛,如桂枝附子汤(179条,180条),该方对风寒湿邪杂至痹阻经络,凝滞不通,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甚至难以转侧,屈伸不利等症有效,桂枝配附子使寒湿除则疼痛止。 (2)桂枝配当归,养血活血,如当归四逆汤(351条),该方对血虚感寒,以至气血运行不利,不能温养四肢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等症。用当归养血活血,用桂枝温经止痛,通阳散寒,共奏温经、散寒、  相似文献   

20.
甘草附子汤系《伤寒论》方,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组成。方中甘草补益中气,附子温阳散寒,桂枝温经发汗,白术健脾行水。合而为剂,既长于祛风,又长于祛湿;既能温经解表调营卫,又能温阳补中化风湿。主治表里俱虚,凤湿并重证。近年来,笔者运用本方略事加减,治疗多种疾病,获效较佳。兹举验案数例于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