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fibroblastoma,AMF)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3例AMF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合文献复习,总结AMF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肿瘤境界清楚,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SMA?ER和PR检测均阳性,CD34?Desmin?MSA?S-100蛋白和CK均阴性?结论:AMF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4例AMF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复习文献,总结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 肿瘤境界清楚,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组化表型:瘤细胞Vimentin(4/4)、Actin(2/4)、SMA(2/4)、CD34(2/4)、ER(2/4)、PR(2/4)阳性,Desmin、S-100、Ck均阴性。结论 AM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浅表性血管粘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外阴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外阴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有薄层纤维包膜,由短梭形细胞和大量小至中等大小的血管构成,梭形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可见多核瘤细胞,血管壁增厚伴广泛玻璃样变,部分血管扩张.免疫组化:肿瘤Vimentin弥漫阳性,CD34弱阳性,EMA局灶阳性,而desmin,actin,ER,PR,S100,CD117均阴性.结论: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的间叶性肿瘤,应注意与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软组织多形性玻璃样变血管扩张性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以及它的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3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以及免疫组化的研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均境界清楚,肿瘤由相互交错分布的细胞密集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其间血管丰富,多为毛细血管至中等大薄壁血管;瘤细胞成巢或束状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可见红细胞漏出。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 im entin、ER和PR阳性,desm in大都数阳性、少数阴性,CD34、CK和S-100蛋白均阴性。结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全身多处部位可见,发病部位以女性外阴及盆腔最多见;其生物学行为及组织来源尚无定论,需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细胞性血管纤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外阴细胞性血管纤维瘤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分析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细胞性血管纤维瘤呈不规则小叶状,瘤细胞呈短梭形,大小一致,核卵圆至梭形,核分裂象不易见;肿瘤含大量的小至中等大小的血管,以无分支的毛细血管为主,血管壁增厚、玻璃样变,可见黏液样基质。免疫组化:瘤细胞Vimentin阳性,而CD34、S- 10 0蛋白、NF、desmin、SM- actin、CK、EMA均阴性。结论:细胞性血管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女性外阴,起源于纤维母细胞,突出的两个成分是血管和一致性间质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观察3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 例患者术前均被诊断为胃肠间质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球瘤。肿瘤组织呈结节分叶状,被平滑肌细胞分隔包绕。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血管排列。细胞核圆形,可见核仁,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法:Vimentin、SMA、Calponin均为阳性,CgA、NSE、AE1/AE3、CD117、CD34、LCA、Desmin、CD99、S-100均为阴性。随访时间2~4年,患者术后均未见复发。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易误诊,需要和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总结一例复发切除的足部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特点,对患者复发后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肿瘤组织镜下主要由肥胖的梭形上皮样细胞组成,具有泡状核和多少不等的核仁,胞质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嗜酸性似横纹肌母样细胞,排列成疏松或片状,间质可见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瘤细胞FLi-1弥漫强阳性,CD31特征性线性胞膜阳性,CK灶性 ,CD34、Des和S-100蛋白阴性。患者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为一种发生青年人中间型罕见转移的特殊类型肿瘤,以单侧肢体不同组织面多灶性生长为特征,可侵犯骨组织,其组织学与生物学行为等同于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并认为两者为同一种肿瘤。免疫表型具有诊断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余挽澜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9):901-902
目的阐述乳腺恶性血管外皮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恶性外皮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大体肿瘤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清,切面质细腻,灰白灰红,实性。显微镜下:肿瘤血管丰富,呈分枝状,瘤细胞围绕血管呈放射状或弥散排列。瘤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及梭形,细胞界限不清,异形性大,核分裂多见,20 ̄30个/10HPF。伴大片肿瘤性坏死。免疫组化Vimentin弥散阳性,S-100灶性阳性,Ki-6730%细胞阳性。CK(AE1/AE3)、Actin、CD34阴性。结论恶性血管外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而发生在乳腺更为罕见。血管外皮瘤的良、恶性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细胞是否丰富,有无异形性,有无坏死及核分裂的多少作为诊断标准。免疫组化虽无特异性标记,但在血管外皮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法:对2例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以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伴有胀痛。大体上,肿瘤切面灰白、实性,可有黏液感。镜下,肿块边界清楚或者欠清,黏液或胶原背景下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间质血管丰富,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免疫组化梭形细胞vimentin(+),SMA、Desmin和ALK不同程度(+),而CK、S-100、Myogenin、bcl-2和CD34均(-)。结论: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比较少见,形态多样,并缺乏特异性免疫标记,病理诊断有时较困难,应与一些梭形细胞肿瘤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0.
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大体形态具有特征性,由子宫壁内和壁外两部分组成,以结节状分割子宫肌壁形式扩展。组织学观察瘤细胞表现典型的平滑肌分化,伴厚壁与薄壁的大血管,血管呈丛状分布,周围基质水肿明显,肿瘤组织在肌壁中较局限地分割,扩展性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Vimentin、SMA强阳性,CD10阴性。结论: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是一种较罕见的良性肿瘤,大体形态具有特征性,应注意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其他类型平滑肌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复习文献对4例肌周细胞瘤(myopericytoma,MPC)的病理形态特点、组织发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做初步探讨。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另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结果:男性和女性患者各2例,发病年龄21~58岁,平均发病年龄43.8岁,肿块无包膜。镜下特点为胞质嗜酸性的卵圆形及梭形瘤细胞围绕在薄壁小血管周围呈同心圆状排列,肿瘤的间质可见黏液变性。瘤细胞的胞质表达SMA弥漫阳性,Desmin局灶阳性。结论:肌周细胞瘤大多数为良性,生长缓慢,镜下见肿瘤最显著的特点为瘤细胞围绕在血管周围呈同心圆状排列,瘤细胞无明显的异型性及多形性,瘤细胞常表达肌源性标记阳性。肿瘤须与血管外皮瘤、血管平滑肌瘤及Kaposi型血管内皮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阴道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结果 镜检:肿瘤细胞梭形或星形,分布于疏松的粘液样背景中,间质血管丰富,血管壁厚薄不均。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ER和PR阳性,SMA、S-100和HMB45阴性。结论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的特征性的间叶性肿瘤,具有鲜明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可能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容易复发但不转移,须与其他粘液性肿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对2例甲状腺嗜酸细胞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嗜酸细胞性腺瘤,1例嗜酸细胞性滤泡癌,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5岁、62岁,手术后无复发。肿瘤较大,直径约5cm和8cm,有包膜,实性。组织学,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形不明显,核分裂罕见,丰富的嗜酸性胞质为其特征。两者的鉴别主要点是有无包膜和/或血管浸润。良性和恶性嗜酸细胞性肿瘤均表达TG、vimentin、S-100,CEA。结论 甲状腺嗜酸细胞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与甲状腺其他相对应类型的肿瘤相似。  相似文献   

14.
夏庆欣  庄兢  高阳  冯稳 《中原医刊》2011,(15):23-25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2例EAML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分析,复习文献,讨论其诊断、鉴别诊断、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性评估。结果2例年龄分别为48、29岁,均无肉眼血尿,无结节硬化症;眼观:肿瘤位于肾脏内,肿瘤无包膜,均有出血、坏死;镜检:瘤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或空泡状,可见核内包涵体,多核巨细胞散在其中。瘤细胞弥漫性实性排列,呈浸润性边缘;2例均未见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图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HMB45、Mela—A、CD68阳性,SMA和vimentin散在性阳性,CK、EMA、RCC、CD10均阴性。结论EAML是一种单向性分化的、缺乏AML经典形态的肿瘤,瘤细胞特异性表达HMB45可与其他肾脏肿瘤相鉴别,易复发和出现转移。  相似文献   

15.
张益  高卓  滕晓东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7):800-801,842
目的 研究胃原发性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结果 5例均为胃壁肿块,镜检小圆形上皮样细胞围绕,细胞大小一致,圆形,胞浆透明,核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薄壁小血管生长,部分肿瘤肌间浸润;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而CD117、S100蛋白(S-100)、CD34、嗜素(CgA)、细胞角蛋白(CK)、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和CD99均(一).结论 胃原发性血管球瘤是极其少见的良性肿瘤,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要特别注意和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间质瘤以及淋巴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肺小细胞癌八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肺小细胞癌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组织学显示瘤细胞形态较为一致,片状、巢状、带状或梁索状排列,浸润性生长,部分区域呈鳞状细胞癌或腺癌分化。免疫组化:CK、CEA阳性,部分瘤细胞Syn、CgA阳性;LCA、S-100阴性.结论肺小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应与非小细胞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类癌、淋巴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Merkd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状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探讨其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本院1例皮肤BPDC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BPDCN好发于老年男性,常以无症状性孤立或多发肿块为首发症状,可多部位受累,偏嗜皮肤,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中等大小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及皮下组织,瘤细胞胞质少,核不规则,染色质细,核分裂多见,无坏死及嗜表皮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123、CD56、CD43阳性,少数细胞CD4、CD7和TdT阳性,B系、T系及髓、单核系标记均阴性。结论:BPDCN是罕见的淋巴造血系统高度侵袭性肿瘤,结合瘤细胞形态、生长方式及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同时应注意与其他皮肤原发或继发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2例胃血管球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胃血管球瘤形态学上由大小一致的血管球细胞围绕扩张的血管呈实性和巢状排列,核圆无异型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及actin(+)。结论胃血管球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胃原发性良性间叶性肿瘤,易误诊为类癌、胃间质瘤等,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9.
杜日昌  谭丽珊  陈智慧  李海南  郭慧  陈玉英 《疑难病杂志》2011,10(2):107-108,165,109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表现均为皮下肿块伴疼痛。光镜下肿瘤呈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囊性扩张的薄壁血管腔内被覆靴钉样内皮细胞,并呈乳头状、肾小球样突入管腔内,核分裂相少见。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31(+)、CD34(+)、FVIIIRag(+)、Vimetin(+)、CK(-)、NSE(-)。结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可协助诊断。应与其他血管源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肺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Neoplasms with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differentiation,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特征、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回顾我院今年年初收治的1例肺PEComa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肺PEComa属间叶肿瘤,由具有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组成,瘤细胞特征性表达黑色素生成标记物,瘤细胞胞浆PAS染色强阳性.结论 肺PEComa临床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肿块为主,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但部分病例可复发,应注重长时间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