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内淋巴囊肿瘤(ELST)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ELST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扩大迷路入路手术.结果 术后MRI证实肿瘤全切,KPS评分90分,予γ-刀放射治疗.随访1年,病人生存良好,无复发.结论 ELST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和病理检查,并尽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4岁男性不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特征并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CT显示右侧颞叶脑实质占位。MRI显示右侧侧脑室囊实性占位。病理形态多样,部分区域分化差,细胞密度增加、核分裂3-5个/10HPF,呈片状方式生长。免疫组化结果: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上皮膜抗原(EMA)弱阳性;S-1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均为阴性。Ki-67阳性率局部〉5%。结论病人年龄、肿瘤准确定位等临床资料对病理诊断较为重要;严格掌握肿瘤的诊断标准并辅以合理的免疫组化检查,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研究背景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新定义和描述的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可能起源于下连合器的特殊室管膜细胞。组织学以胞质宽大、胞界清楚的柱状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或实体片状结构为特点。因缺乏特征性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术前明确诊断困难且极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典型的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57岁,头痛6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MRI显示幕上中线松果体区和第三脑室界限清楚的占位性病变,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术中可见病灶位于松果体区,突入第三脑室,无囊性变,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由乳头状结构和实体片状区域构成,乳头状结构含明显的纤维血管轴心,周围包绕数层柱状上皮样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均富嗜酸性胞质,界限清楚;实体片状区域细胞排列较密集,可见围血管"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结构,肿瘤细胞浸润周围脑实质。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和S-100蛋白呈弥漫强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上皮膜抗原呈阴性。术后未予药物化疗和放射治疗,随访1年,肿瘤未复发。结论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鲜见病变,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以及组织学形态与其他乳头状肿瘤相似,术前难以明确诊断且在鉴别诊断时有一定困难。临床应提高对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的警惕性,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构象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不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不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的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 本文病例均病理形态多样,部分区域分化差,细胞密度增加、核分裂3~5个/10 HPF,呈片状方式生长.免疫组化结果:CK、V imentin、S-100呈阳性,Syn呈弱阳性;其他标记物如EMA、GFAP、CEA均呈阴性,Ki-67阳性率局部>5%.结论 患者年龄、肿瘤准确定位等临床资料对病理诊断较为重要;严格掌握肿瘤的诊断标准并辅以合理的免疫组化检查,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6.
颅底脊索瘤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颅底脊索瘤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 8例颅底脊索瘤作临床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5例为颅底脊索瘤,3例为软骨样脊索瘤.结论该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常局部复发,预后较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诊断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头状瘤型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 例乳头状瘤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者,43 岁.MRI 检查显示左侧额颞部软组织肿块影,其内信号不均匀,可见低信号囊变区;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在广泛坏死和出血背景下,肿瘤组织围绕血管呈单层或复层排列,形成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淡染,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增厚呈空泡状,染色质呈粗颗粒,核分裂象易见,无明显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表达阳性;S.100 蛋白、上皮膜抗原、广谱细胞角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盘碱性磷酸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 及结蛋白表达阴性;Ki.67 抗原标记指数为3.13%.结论 乳头状瘤型脑膜瘤临床罕见,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诊断提示意义,明确诊断依赖于特征性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学表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头状瘤型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 例乳头状瘤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者,43 岁.MRI 检查显示左侧额颞部软组织肿块影,其内信号不均匀,可见低信号囊变区 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在广泛坏死和出血背景下,肿瘤组织围绕血管呈单层或复层排列,形成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淡染,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增厚呈空泡状,染色质呈粗颗粒,核分裂象易见,无明显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表达阳性 S.100 蛋白、上皮膜抗原、广谱细胞角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盘碱性磷酸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 及结蛋白表达阴性 Ki.67 抗原标记指数为3.13%.结论 乳头状瘤型脑膜瘤临床罕见,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诊断提示意义,明确诊断依赖于特征性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学表型.  相似文献   

9.
脉络丛乳头状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11年来29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占同时期颅内肿瘤8098例的0.36%。发病年龄及好发部位特点为:儿童期多见于幕上脑室内,成人多见于第四脑室及桥脑小脑角。临床表现均以颅压增高为主要症状。CT平扫肿瘤等密度,边界清楚,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多伴有脑积水。MRI呈长T1和长T2。手术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分及部分切除3例,手术死亡率13.8%。本病预后良好,随诊24例,生存19例,其中6年以上者5例。放疗6例均生存。放射治疗效果尚难确定,但对预防肿瘤复发有一定的作用。恶性脉络丛乳头状瘤应行放射治疗以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垂体多激素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技术,对30例垂体多激素腺瘤患者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二种激素阳性者18例,包括生长激素-催乳素腺瘤16例,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交瘤1例;三种激素阳性2例,包括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生长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腺瘤2例;四种激素阳性9例,包括生长激素-催乳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腺瘤1例,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相似文献   

11.
脊索瘤样脑膜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索瘤样脑膜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应用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例脊索瘤样脑膜瘤患者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与病理特点.结果 脊索瘤样脑膜瘤在临床上可以伴有或不伴有Castleman综合征.以黏液样基质中有呈分叶状或条索状排列的肿瘤细胞为病理学特点,细胞质呈淡染或嗜酸性染色,部分细胞呈液滴状,分布于黏液样基质中,类似脊索瘤样细胞;肿瘤组织中亦可见由典型脑膜皮细胞型脑膜瘤细胞组成的区域.组织化学方法过碘酸雪夫染色呈阳性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阳性,细胞角蛋白、S-100蛋白呈灶性阳性反应,癌胚抗原表达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1%,35%肿瘤细胞p53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脊索瘤样脑膜瘤为临床罕见的特殊类型脑膜瘤,通过临床病史、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明确诊断.预后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颅内脊索瘤临床与病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脊索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呈缓慢的侵袭性生长,可以发生在颅底斜坡、鞍区,也可发生在脊椎骶尾部。在人类胚胎发育的第四周时即出现脊索结构1,随着胚胎的发育,脊索逐渐退化,但位于颅底蝶枕部及脊椎骶尾部的部分脊索组织不完全退化而残留下来,以往认为该肿瘤来源于胚胎残余。有作者认为这种残留的组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如刺激和创伤2或激素水平增高,如人-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4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肿瘤性增殖而形成脊索瘤。Ribbert于1894年最早提出了脊索瘤的诊断,1903年Grahl首次对颅底脊索瘤进行了描述。本文将颅内脊索瘤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方法采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通过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对脑膜瘤标本进行病理观察分析。结果脑膜瘤多见于女性,组织类型以纤维细胞型、合体细胞型居多。免疫组化标记几乎均表达Vim,多数表达PR、ER,B不表达S-100、GFAP。结论脑膜瘤分类复杂,组织形态学变化较大,免疫组化有助于脑膜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临床少见原发于眶内卵黄囊瘤的病理学特征.并讨论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学鉴别要点.方法 分析l例原发于左侧眶尖卵黄囊瘤患儿的临床表现.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颅内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 患者男性.2岁.表现为左眼上睑下垂并眼球突出.MRI显示颅底肿瘤侵犯左侧后组筛窦、眼眶及翼窝并蝶骨翼板,左侧上颌窦后壁、筛骨及眼眶尖部骨质破坏,与硬膜分界尚清,未突破硬膜向脑实质浸润.术中可见肿瘤位于眶尖区之眶内外,累及左侧海绵窦区,位于硬膜外尚未侵入硬膜下区,无包膜,破坏眶尖区骨质,长人蝶窦和筛窦.肿瘤组织由许多相互交通的间隙形成疏松的网状结构,衬覆胞质透亮的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核深染、不规则且核仁突出,核分裂象多见;可见Schiller-Duval(S-D)小体结构.为单个圆形或长形乳头状结构,含有单个血管的纤维血管轴心,被覆柱状细胞,乳头占据的间隙衬覆立方、扁平或"鞋钉"样细胞;肿瘤细胞内或细胞间可见嗜伊红且PAS阳性透明小体.肿瘤细胞弥漫表达细胞角蛋白,灶性表达甲胎蛋白、CD99和CD117,但不表达CD30、CD45、胎盘碱性磷酸酶、突触素、嗜铬素A和CD34.连续组织切片HE染色未发现合并其他类型生殖细胞肿瘤.病理诊断左侧眶尖原发性卵黄囊瘤(WHOⅣ级).结论 颅内卵黄囊瘤好发于青少年,多生长于中线结构,具有特殊的组织学构象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预后不良,诊断时应与其他生殖细胞肿瘤相鉴别,并注意是否同时合并其他生殖细胞肿瘤成分.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某女,42岁,1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调耳鸣,听力下降伴眩晕,旋转位不能睁眼,未作正规治疗自愈。后间断发作,约半年1次,近2月来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发作频率较前频繁。来院求根治。患病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可,大小便正常。诊断:梅尼埃综合征(重型),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某女,42岁,1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调耳鸣,听力下降伴眩晕,旋转位不能睁眼,未作正规治疗自愈。后间断发作,约半年1次,近2月来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发作频率较前频繁。来院求根治。患病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可,大小便正常。诊断:梅尼埃综合征(重型),内淋巴囊减压术主要用  相似文献   

17.
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此瘤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应用光镜检查观察了4例CNC的组织病理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了突触素(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嗜铬蛋白A(CgA)在CN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年龄16~33岁,平均22.75岁。肿瘤均发生于侧脑室。CNC组织学特点:瘤细胞由一致的小圆形细胞组成,胞浆透明,呈分房状结构,特征性改变为出现无核纤维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yn、NSE阳性反应。结论: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对确诊CNC很重要,本瘤治疗以手术全切为首选,预后良好,是分化好的神经元细胞形成的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8.
星形母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形母细胞瘤(astroblastomas)是比较罕见的、有一定组织学特征的胶质瘤,其发病率仅占胶质瘤的0.45%~2.8%.由于该肿瘤同时具有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特征,在起源方面一直存有争议;由于发病率低,临床缺乏对该肿瘤的认识,在诊断方面也易与其它肿瘤混淆,导致治疗不当.  相似文献   

19.
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s,CPP)是临床少见的颅内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0.4%-0.6%,手术后椎管内播散种植更为罕见。本文报道CPP术后椎管内播散种植2例并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20.
脉络丛癌     
目的介绍脉络丛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1例脉络丛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进行探讨。结果脉络丛癌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呈现由柱状上皮围绕毛细血管、纤维组织所形成的乳头样结构;肿瘤细胞呈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以及波形蛋白呈灶性阳性反应,上皮细胞膜抗原、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以及神经微丝等均呈阴性反应;Ki-67标记指数〉20%;过碘酸雪夫染色阴性。结论脉络丛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结果,须与乳头型室管膜瘤、转移癌及乳头型脑膜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