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治病求本,几乎尽人皆知。但这个“本”是什么?认识颇不一致。“治病必求于本”这句话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在其他篇章里,也有类似记载,如《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四气调神大论》说: 相似文献
2.
魏××女49岁遂宁县安居公社中心小学教师。初诊日期:1978年9月25日。患者自述於1965年开始咳嗽,痰液初为泡沫状,后转黄稠,继而腥臭,间或带少量血丝。病情时轻时重,缠绵不已。至1971年冬天开始,每晚前半夜自觉背脊发凉,到后半夜则全身潮热盗汗、下肢冰冷,持续数天后 相似文献
3.
葛师言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1,(4)
胡宗立,男,33岁,成都市政工程设计院技术员。简要病史:病人于1975年患痢疾1月,经用西药治疗后泻痢暂止,但大便一直溏稀,常带粘液和少量脓血。每因饮食不慎或势倦受凉而反复发作,间或便秘,腹泻每 相似文献
4.
吴考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2,(3)
吴普魏广陵(今扬州)人。华佗弟子,依准佗治,多所全济,年九十余卒。著《本草》六卷,分记神农、黄帝、歧伯、桐君、雷公、华佗,性味甚详。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281—361)晋句容人。伏波将军、关内侯、司椽、谘议参军、散骑常侍、后终于罗浮山。从祖葛玄,得庐江左慈薪傅,精医术炼丹 相似文献
5.
6.
张厚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78,(1)
除疾褚澄 [简介]《除疾》是选自南齐人褚(楚)澄的《褚氏遗书》。褚澄(?——公元483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南齐吋做过吴郡太守,左民尚书等官。史书记载他精通医术,曾给百姓看过病,“所著医论十篇,世称《褚氏医书》”。《古今医统》以为此书其中有两点文字“妄谬”“疑为后人托名之作”;我们以为这些“妄谬”可能展转传抄中形成的。《除疾》一篇主要谈治病的原则,作者生活在佛教迷信四处弥漫的社会里,尚能坚持我国医学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7.
王雨亭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1)
治病当先理脾胃 李东垣说:“饮食不节,则胃先受病;劳倦者,则脾先受病……虚劳日久之人,诸药不效,皆为无胃气故也”。是故,治病当以理脾胃为其先。吴澄有“理脾阴正方”一首,实承此义,其方补脾阴而不碍胃阳,培中宫而不燥津液。余1969年春,遇一患慢性肾炎者,全身浮肿,下肢肿甚,其面苍白, 相似文献
8.
9.
10.
熊继柏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82,(2)
一、“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此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一般注家认为,汗出偏于半身,时间长久了,可以使人发生半身不遂的偏枯病症。如马莳说:“人当汗出之时,或左或右, 相似文献
11.
1慢性胃炎之病机及治法胃炎曰慢,多跳出传染范围。虽曰炎证,而非火也。或欲研究一方而通治之,此大谬也,盖有是病则用是方,药随病变,影随物移,此中医之心法也。愚予此病,留心有年,皆细戡病情,详察病机,随证处方,不拘一格,无不应手取效。盖慢性胃炎,实系内伤虚损,不过病关消化,脾胃偏重而已,而其病根真谛,未必尽在胃中也。故慢性胃炎治法,不仅辨病,尤须辨证,寻隙寻窥,全靠心灵手巧,依法斡旋,东垣《脾胃论》于此症亦未全盘论及,所谓:圣人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也。然则本病的病机治法可知已,病机者彼时之火候,治… 相似文献
12.
关思友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3)
升降散加味治食湿结滞泄泻治泄泻除辨虚实寒热外,尤当注意食湿结滞。食湿结滞的特征是:舌后根苔黄厚而腻,大便色黄或色如果子酱,便内杂有粘条或不消化之食物残渣,便下不爽。偏湿者小便混浊;偏热者肛门灼热;偏食者大便臭 相似文献
13.
周衡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80,(1)
“通圣”必经汗泻,以通表里之气《宣明论》所出防风通圣散,系金·刘河间疗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之代表方。本方用荆、防、麻、薄发表清上,又有归、芎以活血;用栀、滑、硝、黄泻利于下,并加术、草以健脾。誉之者曰全,毁之者曰杂, 相似文献
14.
15.
王××,女,25岁,山西省人,绵阳305信箱技术员。患者家属代诉:动则心累气紧三月余,于23天前因受凉鼻塞、畏寒、发烧(体温39℃),心累气紧加重,以急诊收住本市×医院。入院时查体:妊娠8月,宫底在剑下4Cm。右侧扁桃体腺窝处可见一白色小脓点。二尖瓣面容,血压110/72mmHg,心率112 相似文献
16.
眩晕一症一般属于上实下虚者居多,而病机主要在于肝肾虚亏,风阳上冒所致,但亦有因风、因火、因痰、因湿者。故临床上最常见到虚实夹杂之证,如见证或为阴虚肝风内动,或因血少则脑失濡养,或精亏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此外中气虚弱,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导致本病发生。在临床 相似文献
17.
“鬲盲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见于《素问·刺禁论》。此篇讲述了用针的禁忌规律,即“禁数”。经文列举了人体的一些要害部位,认为应当禁刺。其中“鬲盲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就是所列针刺禁忌部位之一。而世注家于此一段文字,或不作具体注 相似文献
18.
陈光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1,(1)
曾×女 36岁。住院号:085。患者因咯血于1978年10月26日下午入院。患者自幼体质衰弱,易患感冒、气管炎等病。去年曾三次罹患肺炎伴支气管扩张咯血。本次入院后,感染及咯血虽经治疗得以控制,但日晡及入夜低热(37.5℃左右, 相似文献
19.
20.
丛春雨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5,(2)
“胎漏”治验心得 “胎漏”,中医古代文献也称“胞漏”或叫“漏胎”。现代医学称“先兆流产”。系指妊娠期间有阴道流血,持续多日,淋漓不断,小腹下坠,腰骶酸痛为主的症象。引起“胎漏”的原因很多,大凡气血不足,冲任不固或患慢性疾病,或房室不节,或血热扰动胎元,或因外伤跌扑闪挫等原因,影响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