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低位房间隔起搏导线定位方法,评价房间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病窦综合征患者48例,以X线及心电图特征定位,主动固定心房电极于低位房间隔,观察起搏后P波时限的变化及房颤的发作频率。结果:所有患者经房间隔起搏后,P波时限均显著缩短,118.00±24.00ms比93.00±16.0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有心房内传导延缓者,起搏后阵发性房颤发作频率明显减少,而心房内传导正常者,房颤发作无明显减少。结论: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房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它能明显缩短左、右心房激动时间,使心房的除极趋于同步化;对伴房间传导阻滞者,房间隔起搏能减少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low atrial septal pacing,LAS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合并房间阻滞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的病窦综合征合并房间阻滞患者58例,根据心房电极植入部位分为LASP组(23例)和右心耳起搏(right atrial appendage paci...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何种心脏起搏模式能有效预防病态窦房结 (病窦 )综合征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作。方法 :对 4 5例安置心房按需起搏器 (AAI)及房室顺序起搏器 (DDD)的病窦综合征房颤患者进行了平均 3.3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4 5例病窦患者仅 1例出现房颤 (2 .2 % )。对 5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的结果提示 ,超速持续心房起搏可以抑制病窦患者房颤的发生。结论 :心脏起搏抑制房颤发生的机制可能与快频率起搏加速心房内传导、抑制了房性期前收缩、消除了窦性心动过缓和心脏长 短间歇有关。双心房或AA起搏方式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预防房颤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病窦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 (VVI)和心房起搏 [包括单心房起搏(AAI)、房室双腔起搏 (DDD)和双房起搏 ]治疗术后前 5年房颤的发生率。方法 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5年以上、资料完整的 117例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连续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69.3± 6.7)个月 ,其中VVI起搏 83例 ,心房起搏 3 4例。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起搏器参数等 ,部分患者有Holter检查资料 ,分析 5年内两组病例房颤的发生率。结果 病窦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治疗前 5年内总的房颤发生率为 17.0 9% (2 0 /117) ,其中经VVI起搏的 83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2 .89% (19/83 ) ,经心房起搏的 3 4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94% (1/3 4) ,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 (P <0 .0 1)。结论 在起搏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中 ,术后前 5年心房起搏比心室起搏治疗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的起搏治疗几乎占所有起搏人群的三分之一.VVI起搏模式虽可改善如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但其对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及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等的远期并发症,似乎没有改善病窦综合征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Vitatron Selection 900E或9000起搏器预防病窦综合征患者阵发房颤的疗效。方法28例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房颤患者植入Vitatron Selection 900E或9000起搏器。起搏器植入后2周内为稳定期,主要调整、优化感知和起搏参数;稳定期后1月为监测期,打开起搏器的房颤监测功能,观察房颤发生情况;其后根据监测阶段记录到的房颤可能的发生机制,启动相应的房颤预防性起搏算式。结果15例患者启动房早抑制;18例启动房早后反应;22例启动起搏调控;2例启动动运后频率控制;1例启动频率修整;2例启动房颤后反应。房颤预防阶段期与监测期相比,房颤负荷(11.4±6.8 vs 14.2±8.3)、阵发房颤数(112.1±87.6 vs130.6±98.5)均降低(P<0.5)。结论特殊心房起搏算式能减少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的发作次数,但要有效控制房颤,仍然需要配合药物等治疗。  相似文献   

7.
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大量资料证实心房起搏有明显的抗房性心律失常作用 ,本研究对一组接受心房起搏治疗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 :选择 1993年 2月~ 2 0 0 0年 7月 ,对合并有阵发性房颤患者 38例植入永久性心房起搏装置 ,年龄 38~ 78(6 0± 17)岁。其中 33例为病窦综合征 (病窦 ) ,5例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房颤指术前记录至少 1次房颤发作者。 5例病窦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 ,由于经济原因 ,行单纯右心房起搏 (AAI) ;3例合并房间传导阻滞的患者 ,选择DDD起搏器 ,行双心房 右心室三腔起…  相似文献   

8.
房间隔起搏的初步临床应用经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有适应证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永久性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先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寻找使双心房同步激动的房间隔最佳起搏点,采用主动固定方法将导线固定于该部位。结果 18例伴有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例患者完成房间隔标测和永久性起搏导线植入手术,4例未能成功植入房间隔起搏导线。结论 在伴有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永久性房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心房颤动患者心脏起搏治疗适应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技术的不断成熟,重新思考病窦综合征的分型和治疗策略的选择十分必要,尤其对于伴有房颤的患者应严格掌握心脏起搏治疗适应证,如对“快慢型”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应当首先进行导管消融治疗,然后根据随访中的自然心率情况评价永久性心脏起搏的必要性。对于持续性房颤伴慢心室率者可以先尝试导管消融术,然后根据消融结果决定是否选择起搏器治疗。对于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慢性房颤,由于导管消融的治疗成功率不高,因此对其常规起搏适应证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患者,46岁,房间隔缺损合并病窦综合征。对房间隔缺损封堵并同时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随访半年,心脏结构恢复正常大小,心脏节律为全程起搏心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比较AAI与DDD两种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01年8月至2005年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单盲(患者为盲方)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1次。每次随访的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主要终点为房颤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共入选143例患者,AAI组57例,DDD组86例,随访时间平均(33.7±16.8)个月。术后1年起,DDD组房颤发生率较AAI组明显增高;AAI组累积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DDD组(RR=0.747,95%可信区间为0.591~0.934,P=0.014)。4例患者发生慢性房颤,均在DDD组。与植入前相比,AAI组各阶段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而DDD组左心房内径逐渐增大。术后2年起,DDD组左心房内径与植入前相比,或与同期的AAI组相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AAI组房室阻滞事件年发生率为1.3%,未出现晕厥等严重事件。结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使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率增加,左心房内径增大。因此,对房室传导正常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建议使用AAI起搏方式或程控为较长的房室间期,鼓励心室自身传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首次接受起搏治疗的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至2008年初次安置永久起搏装置窦性心律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统计术后房颤的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以Cox风险比例模型筛选房颤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共入选1 344例,经过(75.7±24.5)个月的随访患者房颤发生率21.1%,其中持续房颤发生率10.8%。经Cox风险模型筛选出与房颤发作关系最为密切的5个因素:既往有阵发房颤病史、病因为病窦综合征、肺动脉压力高于正常、年龄≥65岁、VVI起搏模式,其风险比分别为3.43、1.86、1.65、1.4、1.3,经Kaplan-Meier方法分析,前述因素在随访中位数77个月时分别增加房颤风险31%、15.9%、6.1%、4.8%、5.5%。结论房颤在老年、VVI起搏、病窦综合征、阵发房颤病史、肺动脉压力增高的患者中发生比例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最小化心室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3年4月至2008年4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112例,随机、单盲分为最小化心室起搏组56例(A组),和传统双心腔起搏组56例(B组),分别于3、6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1次,每次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超声心动图.主要观察指标为房颤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超声心动图(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33.7±17.1)个月,与B组相比,A组的心室起搏平均比例显著减少(10.1%vs92.3%,P<0.001),但两组的心房起搏平均比例相近(73.6%vs72.8%,P=0.98).B组累计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RR=0.65,95%可信区间0.59~0.93,P=0.015).与植入前相比,A组各阶段超声心动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左心房内径逐渐增大.术后2年起,B组左心房内径与植入前相比,或与同期的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使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率增加,左心房内径增大.因此,对房室传导正常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建议最小化心室起搏,鼓励心室自身传导.  相似文献   

14.
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七例王智勇王军肖梅*韩雅君王玲白雪梅邓惠珠赵桂清(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心内科呼和浩特010017)病窦综合征(SSS)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若心房无明显扩大且非静止心房,同时房室传导功能正常心房起搏不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脏起搏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因素及房颤与血心钠素(ANP)的关系。方法选择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03例进行随访,分析房颤与年龄、起搏方式、心律失常类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ANP的关系。结果①65岁以下患者房颤发生率低于65岁以上组(P<0.05)。②VVI组房颤发生率高于DDD组(P<0.05)。③慢快综合征组房颤发生率较缓慢型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组高(P<0.05)。④VVI房颤组术后LAD增大、LVEF下降(P<0.05),VVI房颤组术后与DDD组比较有差异(P<0.05)。⑤VVI房颤组和VVI窦性心律组ANP浓度较DDD组高(P<0.05);各组不同心功能级别(NYHA)之间ANP浓度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加重而升高。结论长期心脏起搏术后房颤的发生可能与年龄大、VVI起搏、病窦综合征(慢快型)、LAD增大、LVEF降低及ANP浓度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6.
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伴有房间阻滞的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国内从1998年开始陆续有部分病例报道,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随访的时间都较短。本文报道了自1998年10月到2000年11月间在我院13例植入了双心房同步起搏器患者随访至今的结果,对双心房起搏预防阵发性房颤的长期疗效及冠状静脉窦起搏左心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和评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效果肯定。但不同心脏起搏模式能对病窦综合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的活性,心脏的传导和节律以及组织病理学产生不同的影响,对病窦综合征患者,AAI起搏为最具有真正意义的生理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评价心脏起搏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AAI和DDD两种起搏方式对单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病人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利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对51例病窦综合征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AAI和DDD起搏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都明显增加,房性心律失常显著减少,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无明显差异。结论AAI和DDD起搏均能显著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但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相比节省了大量的经济费用;安装AAI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病人要警惕演变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致起搏无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因病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首次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515例,其中病窦组221例,其中房颤106例,非房颤115例;房室传导阻滞组294例,其中房颤103例,非房颤191例。以起搏器置入指征、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发生时有无症状,分别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515例患者中,房颤发生率为40.6%。房室传导阻滞组心室起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病窦组明显升高(P0.01)。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心房起搏、左心房内径较非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无症状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和心室起搏较症状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房起搏、胺碘酮药物史是房颤的危险因素;而年龄(OR=0.957,95%CI:0.925~0.990,P=0.011)、心室起搏(OR=0.982,95%CI:0.972~0.992,P=0.000)是无症状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器可以连续有效的监测房颤发作,尤其是无症状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