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钟建胜 《当代医学》2011,17(16):75-76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09年11月手术治疗55例患者的术后眼位变化、视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1 周、1 个月与3 个月眼位正位数分别为44 例(80.00 %)、41 例(75.55 %)、39 例(70.91 %);术后1 周恢复双眼单视功能31 例,占56.36 %.3 个月恢复双眼单视功能33例,占60.00%.结论 及时手术矫正眼位至正位是恢复双眼视功能的手术目的,而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在儿童阶段视觉发育的可塑性好,在此时行矫正术能获得较好的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张丽娜 《中外医疗》2010,29(22):52-52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对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经手术治疗6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周近期正位率为89.39%,6周远期正位率为81.82%。术后随访7周~10个月,66例同视机检查中,具有同时视23例(34.85%),其中立体视10例(15.15%),除1例〉12岁,其余均≤12岁。结论及时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既可改善外观,又可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4.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2004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有随访记录的95例患者的术后眼位、视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为82.11%,远期正位率为79.31%.术后部分患者获得双眼视功能.结论及时手术治疗外斜视既可以改善外观,又可以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韦美荣 《华夏医学》2012,25(4):570-573
目的:通过共同性斜视一次手术后的正位率、欠矫、过矫及眼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情况,评价手术的效果。方法:分析252例共同性斜视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2例术后正位231例(91.7%),术后欠矫18例(7.1%),术后过矫3例(1.2%)。2岁内手术的21例患儿与2岁后手术的231例患者术后正位率分别是100%和90.9%,两组眼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分别为76.2%、77.9%。结论:2岁以下儿童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连洁  黄艺彬 《中国病案》2011,12(9):65-66
目的探讨影响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及手术治疗,基本型和外展过强型以外直肌后徙为主,集合型以缩短内直肌为主,并对其术后眼位及融合功能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本组76例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正位者62例(81.58%),矫正不足11例(14.47%),过度矫正3例(3.95%)。术前无融合功能60例,术后有50例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的疗效与诸多因素有关,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要充分考虑融合功能的作用,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力对术后眼位至关重要,术中应根据患者的融合功能强弱灵活掌握手术量,术后训练融合力也是巩固眼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前后眼位及三级视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对56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对眼位、三级视功能进行观察。结果:56例患儿中,术前斜视度-25°--40°者18例,-40°--80°者32例,-80°--135°者6例,术后达到正位(0°--15°)49例,术后残留间歇性外斜视(≥-15°)5例,术后发现过矫为内斜视2例,手术有效率87.5%。所有手术病例术前及术后半年检查3级视功能,经统计学分析,χ2=22.501,P〈0.05,手术后较手术前患儿的三级视功能有显著的改善。结论:对于斜视度数较高的患儿,或者有复视症状的患儿,及早手术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三级视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60例术后眼位,正位43例,内斜7例,外斜10例。其中,8~14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与≤7岁和≥15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9.
王莺  孙慧华  闵云花 《上海医学》2006,29(6):392-39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情况及术后1~4周的随访情况,根据斜视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3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临床治愈26例,占86.7%;欠矫4例,占13.3%。结论局麻手术时手术量的设计不应该因患者紧张而减小;正确选择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发现双眼单视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时,应尽早手术矫正,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时机、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按手术年龄分成3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眼位、双眼视功能、视网膜对应及立体视的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1年眼位正位63例,正常视网膜对应60例;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立体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密切相关(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任孝伟  易军晖 《吉林医学》2010,31(16):2458-2459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及其与融合功能的关系。方法:观察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78例,并对其术后眼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同性外斜视近期正位71例,正位率91.02%,欠矫6例(7.69%),过矫1例(1.28%)。远期有随访记录者56例,正位48例,正位率85.71%。术后复视1例,所有患者眼球运动功能良好,无外转受限。结论: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与诸多因素有关,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要充分考虑融合功能的作用,应根据患者的融合功能强弱灵活掌握手术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的疗效,探讨手术难点及对策。方法:55例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患者中,斜视≤24°(低度组)33例,≥25°(高度组)22例,视局部结膜瘢痕情况设计结膜切口,根据外斜视种类与眼球运动情况设计手术方案,行相应外直肌后徙术及内直肌加强术。结果:术后6周低度组患者正位30例、欠矫2例、过矫1例,高度组分别为13、7和2例,两组欠矫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疗效较好。术后导致手术效果差的最常见原因是欠矫,手术量设计以适当过矫为好。  相似文献   

13.
14.
1998年2月~2003年12月统计各种类型共同性外斜视34例,坚持同质原则,按照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现将手术后(2个月~1年)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红 《浙江医学》2007,29(11):1197-1198
间歇性外斜视是外斜视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外斜视的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集合、分开功能之间的平衡失调,眼眶、眼球解剖异常,屈光不正有关[1]。间歇性外斜视患  相似文献   

16.
印全胜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28-129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40例患者中正位者28例,占70%,轻度欠矫或过矫7例,占17.5%,明显欠矫或过矫5例,占12.5%。5~12岁年龄组正位率为83.3%,而13~38岁组为30%,不同年龄组手术矫正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愈小其术后眼位矫正效果愈好。结论建议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早期手术,眼位正位率明显提高,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直肌缩短法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行内直肌缩短法治疗)48例和对照(行外直肌后退法治疗)组48例,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行内直肌缩短法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内直肌缩短法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方法 :根据临床病例并结合历史文献总结出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 ;分别对 8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行常规手术 ,采用Titmus立体图和同视机在其手术前后分别进行检查 ,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无 1例具备一级同时视功能 ,无1例具备远近立体视 ;术后 2例出现一级同时视功能 ,无 1例具备远近立体视。结论 :先天性外斜视应争取早期手术 ,为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眼部的全面检查。若患者伴有弱视,则需进一步检查患者注视性质。并根据每位患者视远以及视近的具体斜视度数,针对性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在术后1周进行复检结果:正位29例,欠矫2例,过矫1例。所有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均恢复得很好,没有发现外转受限现象。结论:眼科医务人员应该在工作中重视手术设计,术前认真检查患者的双眼情况,尽量考虑多方面因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才能更好地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回退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在不同年龄段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年龄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4~13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14~17岁,比较2组患者手术治疗的双眼视功能恢复和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和双眼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和双眼视功能恢复率较高,2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很重要,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