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魏开科  常景 《陕西中医》2004,25(12):1140-1140
玉女煎方出《景岳全书》,药用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五味组成 ,治疗阴虚胃热 ,烦热口渴 ,头痛 ,牙痛或吐血 ,衄血 ,舌干红、苔白或黄而干 ,脉浮洪滑大或细数等症。笔者于临床辨证 ,用治他病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1 低热 张某 ,女 ,2 7岁。初诊日期 :1 998年4月 1 0  相似文献   

2.
“寒降汤”载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由生赭石、清半夏、萎仁、生杭芍、竹茹、牛蒡子,粉甘草组成。张锡纯谓本方:“治吐血、衄血、脉洪滑而长或上入鱼际,此因热而胃气不降也,以寒凉重坠之药,降其胃气则血止矣。”笔者在临诊中每遇因胃热所致之呕血病人,取本方之意治之,收效满意。现举验案两则,以就正  相似文献   

3.
<正> 苏子降气汤方,由紫苏子、橘皮、半夏、当归、前胡、厚朴、肉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一方无桂,有沉香)。本方具有降气平喘,温化寒痰的作用。临床每用于气逆痰壅、喘咳短气、胸膈满闷、舌苔白滑或腻等证,常获良效。笔者临床体会本方的运用,并不止于膈壅痰多的喘嗽。凡气逆不降之病证,如呕吐、噫气、衄血等,均为本方所宜,实为一首降气平冲之良方。现结合临床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四生丸由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四药组成,其功效为凉血止血,临床主要用治血热妄行而致的吐血衄血病证。对于本方来源,现今医书大多谓之出于《妇人良方》或《校注妇人良方》书中,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及《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亦都沿用此说。但笔者经查证发现。本方并非首见于上述医书,而应是《杨氏家藏方》先予收载。经查,宋·杨倓所撰《杨氏家藏方》一书卷第二十、杂方五十八道,内载吐血方两首,其中“四味圆”即今之四生丸方,现引录之:“四味圆:治吐血……荷叶、艾叶、柏叶、生地黄……右件各等分,捣烂,  相似文献   

5.
吾父薛光文先生行医已五十余载,用张锡纯寒降汤加减治疗鼻衄效果甚好,余曾多次用于临床,凡火热实邪之鼻衄,每每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原方组成:生赭石18克(轧细),清半夏9克,蒌仁12克(炒捣),生杭芍12克,竹茹9克,牛子9克(炒捣),粉甘草1.5克。张氏指出:“治吐血衄血之属火热上逆之证。其脉洪滑而长,或上入鱼际,此因热而胃气不降也,以寒凉重坠之药,降其胃气则血止矣。”临证加减:鼻衄兼口鼻咽部发干,  相似文献   

6.
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病毒性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犀角地黄汤出自千金备急要方。由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之功效 ,临床用于伤寒、温病、热伤血分 ,用于吐血衄血、畜血、瘀血、溺血、妇人倒经、血崩、赤淋、妊娠吐血、产后衄血、小儿痘疹麻疹 ,以及噪病重证。笔者用此方加味治疗多例病毒感染的肺炎 ,均收到理想的效果。临床病例多有反复呼吸道感染高烧不退 ,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而病情不能缓解者。并通过 X线检查肺部出现新大面积阴影 ,痰液或口腔分泌物检出病毒而确诊者。病例介绍 :高×× ,女 ,5 5岁 ,1999— 2— 3往诊 ,家人代诉 ,患糖尿病 2 0余年 ,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颈项肩臂痛内治古方的用药特点。方法:筛选以颈项肩臂痛为主治的内治古方,按其主治病症进行分类,对不同主治方剂的组成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列举常用药物,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共有274首古方纳入研究:臂痛方69首,肩背痛方48首,颈项痛方78首,手指麻木方79首。祛风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是组成古方的主要药物。活血化瘀药在各主治古方中的使用构成比基本近似,祛风湿药在颈项痛方中的使用构成比较高,手指麻木方的补虚药、臂痛方中的化痰药,以及肩背痛方、颈项痛方中的清热药都有较高的使用构成比。羌活、独活、防风是各主治方的常用祛风湿药,当归是最常用的补虚药,川芎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葛根、麻黄在颈项痛方中使用率较高,半夏是常用的化痰药,在臂痛方中的使用率最高。结论: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是治疗颈项肩臂痛古方的主要药物,各主治内治古方有其常用功效类别药物及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8.
<正> 2.四君子汤类方鉴别运用四君子汤首载于宋《和剂局方》,从组成药物分析,是由《伤寒论》的理中丸去干姜加茯苓而成,变温中祛寒而为益气健脾之剂。本方药物四味,皆平和之品,不热不燥,平补不峻,益气健脾和胃,故名“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本方剂。当时和后世很多补气或健脾方剂均与此方有密切关系。如异功散、七味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资生丸、香砂六君子汤、归芍六君子丸、治恶阻方、治溃疡方、治胃痛呕逆方等,均由四君子汤衍化而出,属于四君子汤类方,其源流关系大致是:四君子汤、异功散、七味白术散、参苓白术散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方主体内涵主要是指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组成、具有相对规定性的加工和使用方法、针对相对确定的病证而设、讲究七情和合及君臣佐使的方剂。1、中药复方数量巨大,历史悠久:近年出版的《方剂大词典》收载载方剂达九万七千余首,是迄今收载方剂数量最多的中医药专著。2、中药复方是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的主体:现代使用的中药复方有四种类型:一种是定型的传统方,主要以成药形式在使用,数量不是  相似文献   

10.
<正> 组成:仙鹤草50克,生地15克,焦栀9克,白茅根50克,丹皮,醋香附各10克。每日一剂。治疗结果:26例中,病程最短2天,最长的继续衄血达3年之久,经临床化验,全部肝功异常,其中乙型肝炎12例,慢性肝炎9例,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4例。经本方法治疗3天衄血止,而无复发者17例,6天内衄血止而无复发者5例,10天内衄血止,无复发者3例。  相似文献   

11.
茯苓丸,首见于《是斋百一选方》,后为《指迷方》所收录,该方药仅五味,由茯苓、枳壳(麸炒)、半夏(姜制)、风化朴硝及生姜组成。该方燥湿行气,软坚化痰。其主治范围适用于痰停中脘诸证,如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等而见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者。笔者在临床曾以该方化裁治疗1例老年男性患者,收到非常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评价肾气丸、右归丸和右归饮3首补肾阳类方的疗效,探究其中的核心药和边缘药以及核心药中的补阴药和补阳药之间的配伍规律。方法:把大鼠分为:正常组、肾阳虚模型组以及3首补肾阳类方各自的原方组、核心药组和边缘药组,共11组。分别检测其T、CORT、T4。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各个药方组药效的差别,结合9个药方组所含的药物及药量的不同分析不同药物配伍对药效的影响。结果:3首补肾阳类方的核心药组的药效均远高于边缘药组;核心药组中药效最好的是右归丸,而右归丸的核心药中补阳药与补阴药药味和药量都是3首补肾阳类方中最多的。结论:3首补肾阳类方的核心药均对提高药效起关键作用;补肾阳类方的配伍注重阴阳并补、阴阳互济,补阴药配伍补阳药构成该类方的基本组成。  相似文献   

13.
玉女煎是张景岳为治疗阳明气火有余,少阴阴津不足之方,首载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寒阵》篇中,“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痛,失血等证如神”。笔者见王自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所收集的167首傣医"解药"方剂,从药味组成、所用药物、常用药物、所用解药、"解药"方剂的方病(症)对应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结果发现:傣医"解药"方剂以单味药组方为多,占43.71%;复方多以2~5味药组成,共涉及369味傣药;含解药的方剂共64首;应用解药22味;"解药"方剂的方病(症)对应关系呈现多种形式,22味解药临床涉及的病症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5.
《光明中医》2021,36(7)
四君子汤、黄芽汤、理中汤皆为健脾益气的名方,且其组成皆为4味药物,3首方剂之间也仅有一味药物之差。临床常根据症状独用其中一方或两方叠用,那么三首方剂间到底有何差异,临床如何鉴别应用,此文从方剂源流、药味特点、主治症状、差异分析等讨论了三方的应用特点,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施方。  相似文献   

16.
正陈永灿主编的《简易名方临证备要》一书,所收载的简易名方,乃由4味及4味以下中药组成,是药物组成精简,配伍含义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疗效久经考验,对后世影响大的经典方剂。全书介绍简易名方116首,其中战国简易名方3首,东汉简易名方55首,唐代简易名方3首,宋代简易名方19首,金元简易名方14首,明代简易名方10首,清代简易名方12首。每方一般分原文辑录、药物组成、功效主治、方义解析、临床报道、治验选粹、临证  相似文献   

17.
正陈永灿主编的《简易名方临证备要》一书,所收载的简易名方,乃由4味及4味以下中药组成,是药物组成精简,配伍含义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疗效久经考验,对后世影响大的经典方剂。全书介绍简易名方116首,其中战国简易名方3首,东汉简易名方55首,唐代简易名方3首,宋代简易名方19首,金元简易名方14首,明代简易名方10首,清代简易名方12首。每方一般分原文辑录、药物组成、功效主治、方义解析、临床报道、治验选粹、临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求历代咳嗽通治方的所属朝代、药物组成及药味特点。方法依照纳入标准对《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的所有方剂进行筛选,并对筛选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深入挖掘咳嗽通治方的所属朝代、药物组成及药味特点。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共载有162首咳嗽通治方,其中主要有63首通治方出自宋代,36首出自明代,23首出自清代,15首出自元代。筛选出的医方共涵盖药物210味,出现频次在10次(含)以上的药物共计27味,甘草出现的频率高达65次。对27味中药的四气进行统计后得出,属温性、寒性、平性、热性的中药分别有13味、6味、6味、2味。对27味中药的五味进行统计后发现,属辛味、苦味、甘味、酸味、咸味的中药分别有13味、12味、11味、4味、1味。25味药物归肺经。结论宋、明、清、元代医家对咳嗽通治方运用较多,其中药物以温性为主,五味入肺、心、脾的药物为多,绝大部分药物归肺经。  相似文献   

19.
麻黄汤原出《伤寒论》一本。但它是以主治外感风寒,寒邪郁闭、恶寒、无汗而喘的重要方剂,该方并不治疗衄血,后世也很少有人沿用。笔者于近年,运用该方,共治疗七例衄血患者(其中鼻衄五例,眼衄二例)均获全愈,效果满意,现将记录较完整的三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陈永灿主编的《简易名方临证备要》一书,所收载的简易名方,乃由4味及4味以下中药组成,是药物组成精简,配伍含义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疗效久经考验,对后世影响大的经典方剂。全书介绍简易名方116首,其中战国简易名方3首,东汉简易名方55首,唐代简易名方3首,宋代简易名方19首,金元简易名方14首,明代简易名方10首,清代简易名方12首。每方一般分原文辑录、药物组成、功效主治、方义解析、临床报道、治验选粹、临证备考、评述指要等栏目予以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