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工晶体(IOL)植入术对减少异位性皮炎患者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病率的作用。设计:回顾性研究。受试者:126例患者共169只眼在行异位性白内障摘除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以前均无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脱离手术史。方法:患者被分为两组。一组95例132只眼,为植入IOL组。另一组31例37只眼,非植入IOL(无晶体眼组)。比较两组术后视力和视网膜脱离发病率。评估引发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断裂的位置、术中晶体后囊破裂和术后晶状体后囊切开术等对视网膜脱离发病率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术后矫正视力、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病率和术中晶体后囊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例高度近视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phakic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pIOL)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诊治病情的变化,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pIOL后并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过程及眼科检查结果。结果:本例患者行巩膜外环扎+垫压+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2个月,眼底彩照提示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状态,眼底视网膜平伏,环扎脊明显,大量陈旧激光斑。再次手术取出眼内硅油后,眼部检查:左眼裸眼视力0.12,矫正视力-3.25DS/-1.50DC*180=0.4,眼压19 mmHg,散瞳后眼底见环扎脊存在,大量陈旧激光斑,视网膜平伏;眼底OCT见左眼黄斑部结构完整,无视网膜下液。结论:巩膜外环扎+垫压+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是一种对pIOL后发生的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25G+超高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36眼RRD行25G+超高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剥膜,激光封闭裂孔,眼内填充C3F8或硅油,术后面向下体位.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90D前置镜、眼B型超声等检查,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49.61±11.06)min,术中发生医源性损伤者为1眼,术后未发现有早期低眼压和脉络膜脱离者,视网膜复位36眼(100%),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5G+超高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PRD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各种视网膜脱离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眼外伤行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Ⅱ期悬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眼外伤后行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患者21例(21眼),均具有矫正视力>0.2、眼压稳定、眼底情况良好之条件,于3~6个月后行Ⅱ期悬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随访1~6个月,平均4.5个月。矫正视力>0.5者6眼,0.3~0.5者10眼,0.1~0.2者4眼,<0.1者1眼。0.3及以上视力者16眼(80%)。术后裸眼视力比术前明显提高,矫正视力差异不大。结论:对于眼外伤行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患者,待眼部情况稳定3~6个月后行Ⅱ期悬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提高视力的理想方法,但要求术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眼前后节手术经验,选择合适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对17例17只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和ECCE 人工晶体植入,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情况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2只眼(70.6%)术后最佳视力≥0.1,4只眼(23.5%)≥0.3,1只眼1.0(5.9%),均未发现新的眼底病变。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视功能,手术并发症少,眼底病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在有晶体眼和已经成功进行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患眼中,行一期巩膜扣带术和单独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R D)的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率。方法:连续243例患者纳入该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165例有晶体眼和78例人工晶体眼患者伴有原发性RD行巩膜扣带术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前、术中和术后记录解剖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 A)、并发症及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 R)的发展、黄斑皱褶或继发性白内障。将手术失败定义为需要≥1次手术干预,即使再次手术可能会使视网膜成功复…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的视力、手术结果及其并发症发生。方法:20眼眼内异物(15眼磁性异物,5眼非磁性异物),做了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和眼内异物摘除,3眼视网膜脱离做了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8眼外伤性白内障同时做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20眼均一次取出异物。术后视力提高16眼(80%);不变3眼(15%);仅1眼(5%)视力减退;最佳矫正视力0.8~0.7。结论:玻璃体切割治疗眼内异物是一安全、有效的手术。在有选择的眼穿通伤合并眼内异物病例中,联合白内障I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免做两次手术,其主要优点是可以一次手术就较快地恢复视力,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轴性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5例轴性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的矫正视力、屈光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结果:轴性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10有11只眼(6.32%),0.10~0.15有25只眼(14.37%),0.20~0.40有65只眼(36.21%),>0.50有73只眼(41.9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0有9只眼(5.17%),0.10~0.15有18只眼(10.34%),0.20~0.40有68只眼(39.08%),>0.50有79只眼(45.40%)。并发症发生情况为术后3个月时,共12眼(6.90%)晶状体出现后囊浑浊,6个月时,共19只眼(10.92%)晶状体出现后囊浑浊,均未见脉络膜及视网膜脱离现象。结论:轴性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临床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巩膜扣带术(SB)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1例(21眼)复杂的RRD行PPV联合SB的视网膜解剖复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并发白内障6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无其他并发症.3~12月行硅油取出术,并发白内障者行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21眼视网膜均复位,视力较术前提高2~7行,平均5.2行,无1例视力下降,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部分复杂的RRD行常规PPV视网膜复位术难以达到解剖复位、封闭裂孔的疗效,通过PPV联合SB是治疗这类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玻璃体手术中,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6例(46只眼)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其中气体填充15只眼,硅油填充5只眼;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33只眼(74%)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变7只眼,下降6只眼;术后视力低下者多伴有明显的糖尿病黄斑水肿、硬性渗出或缺血。术后并发症包括虹膜后粘连17只眼(35%),视网膜脱离3只眼(7%)。晶体后囊混浊12只眼(26%),角膜上皮延期愈合12只眼(26%),玻璃体出血14只眼(30%)。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使大多数患者视力改善,避免玻切术后并发白内障再次手术:糖尿病黄斑病变是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并发症以及处理情况,探讨其发生原因.方法 观察在大坪医院眼科行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40例78眼,术后对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的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SE)、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人工晶体拱高进行3个月随访,评估临床效果并记录并发症、处理方法以及处理后的情况.结果 裸眼视力在术后均有显著提高,等效球镜度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期的眼压、裸眼视力、等效球镜、人工晶体拱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并发症:激光虹膜周切后有35眼在24 h内出现高眼压,进行降眼压治疗后次日恢复正常,仅1眼高眼压状态22~ 30 mmHg持续8d.2例患者术后发生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皮层脱离,其中1例伴有视网膜黄斑板层裂孔.术后患者的人工晶体表面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虹膜色素沉着,但无明显视力影响.术后视觉干扰主要表现为夜晚眩光.结论 ICL植入术作为眼内的屈光手术仍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临床上完善术前检查、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时识别及处理早期并发症,能够有效地降低手术带来不良事件的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低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1999年-2000年住院的62例(72只眼)、眼轴≥28mm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晶体囊外摘除术,其中晶体囊外摘除术32例,38只眼;晶体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30例,34只眼,对此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晶体囊外摘除术后矫正视力0.1~0.2者12眼;0.3~0.5者14眼;≥0.6者12眼;晶体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矫正视力0.1~0.2者8眼;0.3~0.5者11眼;≥0.6者15眼;结论: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晶体囊外摘除术后能获得较好视力,联合人工晶体植入不仅能矫正屈光不正恢复良好视功能,还可以稳定玻璃体,减少玻璃体晃动造成的对视网膜的牵引,减少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72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1者4 眼,0.1~0.4者34 眼,0.5~0.9者28 眼,1.0~1.5者6眼.手术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6.9%)和后囊膜破裂(4.2%),无视网膜脱离者.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低、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改善视力、矫正屈光不正、可减少视网膜脱离发生等优点,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恢复取决于眼底黄斑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处理原发性人工晶体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评价采用无巩膜外垫压的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并行注气填塞及24h俯卧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非比较性及干预性连续病例。15只连续眼(15例患者),发生原发性人工晶体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源裂孔位于4~点之间,对患眼行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及注气填塞术。维持俯卧位24h。记录解剖及视功能结果。结果:一次手术后的解剖复位率为93.3%,6个月后随访时为100%。平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20/60(极差20/400~20/25)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20/30(极差20/100~2020)。术后1例第2周由于一个未发现的裂孔造成视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同时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采用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对45例78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手术使晶体后囊中央形成约5 mm 的囊膜缺损区,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AV),以避免后发障的发生.结果:Ⅰ期植入人工晶体40眼,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16眼,0.5以下34眼,无1眼发生后发障.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者18眼,0.5以下45眼,术后3个月到半年矫正视力≥0.5者20眼,0.5以下46眼,其余因年龄小无法检查视力表.术后一周第1次复查,无1眼发生后发障,但每只眼周边前后囊膜均出现轻度混浊,撕囊区清亮,继发性青光眼8例.3~6个月18眼发生纤维机化膜,10眼少量玻璃体脱出于前房,玻璃体轻度浑浊,虹膜后粘连7眼,瞳孔不圆12眼,IOL 偏中心8眼,无1眼发生视网膜脱离及出血.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弱视,改善视力,术后并发症对手术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 PCCC+AV 是一种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止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能配合激光治疗的儿童,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和目的:关于成功眼后段球内异物(PSIO FB)取出术后发生迟发性、非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相关文献资料报道很少。作者在几年中共碰到2例PSIOFB术后病例,在最初外伤及玻璃体切割术后4个月及8个月,因后部玻璃体脱离导致RRD。本文旨在提高对并发于PSIOFB损伤后的迟发性RR D的认识,并强调要对其进行仔细的长期观察。方法:对4年内疑为PSIOFB患者的连续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有11例患者。其中2例患者因巨大PSIO FB导致患眼严重损伤,经眼球摘除术后数天眼球闭合,9例患者行经扁…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54-1356
目的:评估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35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1月、3月、6月、12月、24月随访,对裸眼视力、最佳的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人工晶体拱高等进行了检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裸眼视力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的残余屈光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最佳的矫正视力达到或者超过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各个时间点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人工晶体拱高级别在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2只眼(5.7%)在术后24h内发生一过性眼压升高,给予降眼压等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1只眼(2.9%)在随访期间发生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对高度近视的矫治上,安全、有效、可预测且稳定,是临床矫治高度近视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过氟化碳液体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8只眼在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过氟化碳液体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58只眼中,术后视网膜一次复位53只眼(91.38%),其余5只眼中有4只眼分别2~3次手术后复位,有一只眼二次术后视网膜仍未复位,患者放弃治疗。术后视力>0.1者53只眼(91.38%)。58只眼中,有1只眼(1.72%)术中过氟化碳液体进入视网膜下,予后极部造孔吸出并光凝封孔。术后1只眼(无晶体眼)残留少量过氟化碳液体。结论过氟化碳液体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术中是有利于玻璃体手术操作的重要辅助工具,使用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磊  俞存  王素君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4):268-268,27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76眼)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眼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视力变化、屈光度数、眼底视网膜的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2共65眼,占85.5%;≥0.5共32眼,占42.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无变化10眼,占13.2%;视力下降1眼,占1.3%。术后。3例后囊膜混浊,1例黄斑区出血,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赵昕  李敏  杨捷 《微创医学》2004,23(5):599-600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植入后视网膜脱离的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巩膜环扎外加压或联合玻璃体切除眼内填充手术治疗人工晶体植入后视网膜脱离患者46例(46眼),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人工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具有裂孔寻找困难、发展快,常合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特点,一次手术治愈36例(78.3%),总治愈43例(93.5%);术后6个月脱残(视力≥0.3)率28.3%(13/46),较术前的4.3%(2/46)明显提高(P<0.01).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可使人工晶体植入后视网膜脱离患者治愈率及脱残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