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心达康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达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7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心达康组(42例)与对照组(36例),两组均以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心达康组在溶栓治疗同时口服心达康。1个月后比较2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再通指标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达康组为51.72%明显低于对照组78.57%。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痛缓解率88.10%与66.6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22.22%(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33.33%(P<0.01)。结论 心达康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疗AMI,可提高疗效,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性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AMI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3例与42例)。2组均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用尿激酶前30min内或同时给予参麦注射液30~50ml,每日1次,连用10~14d,对照组只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功能不全、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同时,治疗组在减少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和提高左室射血功能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具有抗AMI再灌注性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疗效观察,评价COPD并发AMI患者对溶栓的耐受性及预后影响。方法:收集同期住院接受溶栓治疗的179例AMI的临床资料,将其中合并COPD的56例与非COPD的123例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溶栓后冠脉再通率,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在<4h时间段比较两组结果相似,而冠脉总再通率在COPD组(51.79%)低于非COPD组(63.42%),但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胃出血的发生率在COPD组显著高于非COPD组(P<0.01),而并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COPD组(17.86%)与非COPD组(9.80%)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OPD并AMI患者对溶栓的耐受性良好,静脉溶栓的效果与非COPD组相近。缩短开始溶栓的时间是提高冠脉再通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盐水组及葛根素组,采用Pulsineli4血管阻塞法造成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法行大鼠脑组织的iNOS测定。结果: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盐水组iNOS逐渐降低,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且再灌流时间越长,此差异越显著(P>0.01);而葛根素组iNOS逐渐增高,缺血再灌流24h时,葛根素组畔国水组iNOS明显增高(P<0.05),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iNOS系统有明显损伤,葛根素可减轻这种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抗氧化作用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肝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肝缺血/再灌注加葛根素治疗组(C组),分剐在肝缺血前、缺血45min、再灌注45min共3个时相点,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黄嘌呤氧化酶(XO)活性、丙二醛(MDA)浓度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结果肝缺血/再灌注组,血浆XO,MDA及ALT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SOD明显低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或Y〈0.01);而葛根素治疗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葛根素可通过降低氧自由基水平(增强SOD活性、减弱XO活性)拮抗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MDA浓度),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尼莫通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家兔实验性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夹闭肠系膜上动物90分钟后松夹,复制家兔肠缺血- 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A.假手术组;B.模型组;C.尼莫通治疗组;D.生脉注射液治疗组;E.生脉注射液+尼莫通治疗组。结果:(1)再灌注后各实验组平均动脉压显著下降,下降幅度以D、E组最小,B组最大(观察终点组间F=15.54,P<0.01);(2)再灌注后各实验组心率显著减慢,减慢程度以D、E组最小,C组最大(观察终点相同F=8.38,P<0.01);(3)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在C、D、E组均低于模型组(F=10.30,P<0.01),但与假手术组比较,仅E组无显著差异;(4)小肠病理组织学损害程度B组>C组>D、E组,A组正常。结论:生脉注射液和尼莫通能显著减轻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后低血压及小肠组织学损害,降低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二者联合效果更好,并能逆转尼莫通减慢心率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再通后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特点。评价镁剂对RA的治疗。方法:将107例AMI住院患者全部地扩酶静脉溶栓治疗,然后将其分成A组(50例)和B组(57例);B组在溶栓治疗前20分钟静脉注入镁剂。结果:两组溶栓患者根据临床判定标准判定再通69例,再通率为64.49%。溶栓前发生心律失常36例。A组31例再通患者中25例发生RA,B组38例再通患者中13例发生RA(P<0.01)。结论:RA是AMI溶栓治疗成功后的重要并发症,表现为各种类型,尤以室性RA为主。镁剂对治疗RA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AMI并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胺碘酮组:0.2g、每天3次,起效后减至每天1次口服,疗程3年。美托洛尔组:25-50mg,每天2次口服,疗程同上。结果:住院期间治疗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次数、静脉硝酸甘油剂量、用镇痛药次数均较美托洛尔组少(P<0.05,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A)均较美托洛尔组高(P<0.05,P<0.01);泵衰竭发生率较美托洛尔组少(P<0.05)。随访3年,胺碘酮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均较美托洛尔组少(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AMI并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作用可靠、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预防再生梗死,改善预后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院前急救衔接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10月本院急诊出车接诊的AMI患者156例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AMI院前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AMI院前急救衔接绿色通道进行急救护理,对比两组的救治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确诊时间及开始心肌再灌注治疗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好转率和患者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给予及时合理的急救护理干预,进而衔接快捷可行的绿色通道路径,使患者提前获得干预,并缩短开始心肌再灌注治疗时间,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脑组织及内皮细胞的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浆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内皮索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影响。 方法:①实验于2004-03/2004-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家兔24只。随机将兔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索处理组,每组8只。②3组均按“六血管”模式分离颈内动脉、外动脉和椎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处理组脑缺血30min再灌注4h。葛根素处理组阻断动脉前静注葛根素5mg/kg,注毕阻断上述6条动脉,继之以微量泵150μg/(kg&;#183;min)输注至实验结束+缺血再灌注组不用药。③用比色法测定缺血前15min和再灌注4h 2个时点血浆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衷,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④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再灌注4h血浆丙二醛水平: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处理组明显高于缺血前15min(P〈0.01)。②再灌注4h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处理组明显低于缺血前15min(P〈0.01)。③再灌注4h血浆内皮素水平: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缺血前15min(P〈0.05)。④再灌注4h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缺血前15min(P〈0.05)。 结论:葛根索能降低缺血再灌注期家兔血浆丙二醛、内皮素的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促进降钙紊基因相关肽的释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损伤的有效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方法 :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AMI患者 12 6例 ,配对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 6 3例 ) ,两组均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使用尿激酶前 10~ 30 min或同时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2 5 0 m l,每日 1次 ,连用 7d。对照组仅用尿激酶及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再通分别为 4 8例 (76 .19% )和 4 0例 (6 3.4 9% ) ;住院期间死亡分别为 2例 (3.17% )和 8例(12 .6 9% ) ;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分别为 2例 (3.17% )和 8例 (12 .6 9% ) ;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别为 16例(2 5 .39% )和 33例 (5 2 .38% )。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 (P<0 .0 5或 P<0 .0 1)。同时 ,治疗组在减少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心肌酶释放、提高左室射血功能及减轻疼痛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抗 AMI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可减少心肌耗氧量 ,减少心肌酶的释放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射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69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35)与对照组(n=34)。观察2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溶栓后动态血清酶学、治疗后的心功能测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动态血清酶学、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依达拉奉具有降低AMI溶栓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能改善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对照组30例。研究组重点从“AM I后心律失常时相分布特征、AM I后心律失常可控因素、AM I后心理干预措施、AM I后康复训练”四个方面进行循证,并用以指导临床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心功能分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能显著降低AM 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拓莫兰(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57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溶栓、抗凝治疗方式相同,治疗组另加GSH1.2g/d静脉滴注2周。结果:治疗组胸痛缓解时间、ST段回降率、心肌酶峰值时间提前时间、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左心功能指标(CI、CO、LVEF、E/A、Edc)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SH具有降低AMI溶栓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且能改善近期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硫酸镁(MS)对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影响。方法:100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MS+UK组(MU组,52例)和UK组(48例)。MU组在静滴UK前后加用MS。结果:2组的再灌注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U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率、4周病死率显著低于UK组(P<0.01,P<0.05);开始治疗后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SA)、心力衰竭(HF)及梗塞后心绞痛(PI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UK组(P均<0.05);休克、再梗塞(RI)及梗塞延展(IE)的发生率也均低于UK组(但P均>0.05)。结论:在UK静脉溶栓前后加用MS,可提高UK溶栓疗效,缩小梗塞面积,减少并发症,并有益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极化液联用葛根素治疗急性收肌梗死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葛根素联用极化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校正QT间散离散度的影响,以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将55例AMI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测定2组患者用药前后的QTd和QTcd,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亮  陆志华  肖春晖  张庚  鲍聪 《中国临床医学》2001,8(2):124-125,12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60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6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和溶栓治疗后的心率变异性(SDNN和RMSSD)。结果:溶栓前两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P<0.05),再通组明显大于未再通组(P<0.05)。在再通组SDNN和RMSSD和Q-T离散度的下降值之间非常显著相关(Ps<0.01,Pr<0.02),而未再通组没有发现这种相关性(P>0.05)。Lown氏分级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提高SDNN和RMSSD,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率变异和Q-T离散度的下降值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结合可提高对恶生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提高对溶栓疗效的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除了和Q-T离散度显著增大有关外,还有可能与心率变异(SDNN和RMSSD)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6 7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同时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根据心肌梗死发病前 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2 8例 )和对照组 (39例 ) ,两组基础临床情况类似。观察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学改变、左室射血分数及住院期间泵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缺血预适应组患者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较好 ,与对照组相比 ,梗死面积小 ,≥ 2个梗死面的检出率低 (32 .1%与 5 6 .4 % ,P <0 .0 5 ) ,血浆CPK、CK MB、cTnT峰值均显著降低 (P <0 .0 1或P <0 .0 5 ) ,且住院期间的泵衰竭发生率(17.9%与 4 1.0 % ,P <0 .0 5 )、心源性休克 (10 .7%与 33.3% ,P <0 .0 5 )、严重心律失常 (14 .3%与 4 6 .2 % ,P<0 .0 1)及住院病死率 (3.6 %与 2 0 .5 % ,P <0 .0 5 )均降低。结论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保护作用 ,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不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与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8年12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 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136例,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40例)和非他汀组(96例)。观察PCI术后2 h内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他汀组9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22.5%;非他汀组70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72.9%。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他汀组2例因心室颤动发生心源性猝死,他汀组无一例死亡。结论 PCI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评估在基层医院开展静脉谱检治疗,实现早期再灌注的有效性。方法对13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98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急诊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到就诊时间、就诊到干预时间、TIMI血流情况、治疗后1mo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溶栓组从就诊到干预时间显著早于急诊组(P〈0.01),溶栓治疗后进行PCI患者的发病到就诊时间、就诊到干预时间显著早于急诊组,TIMI3级及TIMI3级和2级血流均显著高于急诊组(P均〈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mo内,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亚急性血栓、再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等主要MACE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更快地实现早期再灌注,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