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3(ginsenoside Rg3,GS-Rg3)作用PI3K/AKT通路对Hec-1-B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GS-Rg3对Hec-1-B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观察GS-Rg3作用Hec-1-B细胞后对Hec-1-B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分析细胞体外的侵袭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的表达。结果:GS-Rg3对Hec-1-B细胞的体外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并随着药物浓度和时间增加其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时间依赖性。GS-Rg3能够诱导Hec-1-B细胞凋亡,细胞端粒酶PI3K、AKT表达水平及活性显著降低。结论:GS-Rg3能够通过诱导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发生凋亡而发挥抑制细胞生长作用,抑制PI3K、AKT的活性是GS-Rg3体外诱导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发生凋亡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孕激素受体亚型A(PRA)和孕激素受体亚型B(PRB)mRNA在盆腹膜子宫内膜异住症异位病灶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22例盆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病灶(异位症组)及35例在位内膜和35例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孕激素受体(PR)、孕激素亚受体A、B(PRA,PRB)mRNA的表达。结果①盆腹膜异位灶PRA、PRB、PR(A+B)mRNA表达少于正常(P〈0.01),而盆腹膜异位灶PRB/PR(A+B)显著低于正常(P〈0.001);②异位内膜组织PRA、PRB、PR(A+B)mRNA均无周期性改变。结论异位子宫内膜存在局部孕激素亚受体数量和比值改变.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孕激素抵抗现象的主要分子机制,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甲基化、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治子宫内膜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2月于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行手术切除的79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52例子宫不典型增生及5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利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检测组织中DAPK甲基化水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二者表达水平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DAPK甲基化率为58.23%,明显高于子宫不典型增生组(7.69%)及正常子宫内膜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不典型增生组与正常子宫内膜组DAPK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8.10%,明显高于子宫不典型增生组(11.54%)及正常子宫内膜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不典型增生组与正常子宫内膜组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APK甲基化及Ki67蛋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DAPK甲基化与Ki67蛋白阳性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537,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中DAPK呈明显高甲基化,Ki67蛋白明显高表达,二者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于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高雄激素诱导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模型,探讨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与卵巢和子宫内膜中的局部病理变化及PCOS发病的关系。方法:45只雌性SD幼年大鼠随机分为两组,PCOS组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建立PCOS模型,对照组同期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通过血清性激素水平测定和卵巢组织HE染色病理切片评估PCOS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卵巢、子宫内膜组织INSR蛋白的表达与定位;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定性分析两组大鼠血液、卵巢组织insr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卵巢HE染色病理结果提示成功建立PCOS动物模型。免疫组化检测显示INSR蛋白定位表达于细胞膜,在卵巢间质及卵泡颗粒细胞、膜细胞、卵母细胞中均阳性表达,两组卵泡及间质中的表达强度无差异(P0.05);INSR在子宫内膜中表达,模型组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中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MSP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对照组血液的DNA样本均检出部分甲基化条带、无甲基化条带;模型组卵巢组织的DNA中检出部分甲基化、完全甲基化、无甲基化条带,而在对照组卵巢组织DNA中仅检出部分甲基化、无甲基化条带,两组之间血液和卵巢的甲基化率均无差异(P0.05)。结论:INSR在子宫内膜的高表达与PCOS模型子宫内膜增生有相关性;暂未发现INSR在卵巢表达与卵泡发育障碍及卵巢间质增生具有相关性;两组卵巢组织insr基因甲基化程度不同,证明PCOS大鼠可能在表观遗传学方面发生了一定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黏蛋白-1(mucin-1,MUC1)的表达及相关意义。方法:采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膜MUC1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相关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并统计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孕激素受体B亚型在不同月经周期的表达差异不明显,在分泌期的表达未见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位内膜的PRB与MUC1表达趋势相一致,PRA与MUC1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MUC1表达的减少与内膜PRB表达变化紧密相关,其表达变化可能是内异症不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瘦素与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丽  陆娟  赵会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42-2044
[目的]检测ERa、 PR、 SOCS-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瘦素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实验组)和30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子官内膜组织ERa、 Pit、 SOCS-3蛋白的表达.体外培养子宫内膜腺癌及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块,加入含不同浓度瘦素的培养液体外培养24h, Western-Blot法检测两组组织中ERa、 PR、 SOCS-3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SP法结果表明:实验组ERa、 P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OCS-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Western-Blot法结果表明:瘦素处理24h后的子宫内膜癌组织,随着瘦素浓度的增加,ERa、 PR蛋白的表达下降,SOCS-3蛋白的表达增加,而对照组的表达弱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病人可能存在子宫水平的瘦素信号传导异常,在子宫局部存在瘦素抵抗,并可能通过影响子宫内膜ERa、 PR蛋白的表达而在子宫内膜癌发痛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miR-129-2甲基化状态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1例作为子宫内膜癌组,另选取因绝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和月经紊乱需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者59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29-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微卫星不稳定状态,检测两者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检测miR-129-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之间相关性,采用Logistic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发生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子宫内膜癌组miR-129-2基因Cp G岛发生甲基化率、微卫星不稳定阳性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9-2甲基化状态、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将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成微卫星不稳定阴性组36例,微卫星不稳定阳性组15例,两组miR-129-2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miR-129-2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是子宫内膜癌发生危险因素(OR=2.726,1.898,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29-2基因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进程,miR-129-2基因甲基化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J-1基因mRNA及其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100例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DJ-1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J-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期别及患者血CA125水平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DJ-1 mRNA及DJ-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间表达无显著差异。DJ-1 mRN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期别及血CA125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中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J-1 mRNA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者,深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J-1 mRNA的表达高于局限于黏膜层及浅肌层浸润者,DJ-1 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DJ-1 mRNA及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浸润和转移等环节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胎盘特异性蛋白(placental-specific protein 1,PLAC1)和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L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PLAC1和PLGF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三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子宫内膜癌患者标本35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测PLAC1和PLGF在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的意义。结果 PLAC1主要在子宫内膜癌细胞胞浆与胞膜表达,PLGF则主要表达在癌细胞胞浆和血管上皮细胞。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LAC1和PLGF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分化及年龄患者中,PLAC1和PL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Ⅳ期、肌层浸润深度≥1/2及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LAC1和PLGF的表达明显高于Ⅰ期+Ⅱ期、肌层浸润深度1/2、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AC1和PLGF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且分期越高,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PLAC1和PLGF的表达越高。PLAC1和PLGF可能是子宫内膜癌进展、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和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RF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SP)法检测4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3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RF1和TRF2蛋白的表达,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TRF1和TRF2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TRF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2.61%,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阳性表达率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F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09%,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阳性表达率3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F1蛋白低表达和TRF2蛋白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及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RF1与TRF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TRF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现低表达,TRF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推测两者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FHIT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及其表达情况,探讨其异常甲基化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机制及其与临床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应方法,测定3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情况。[结果]32例病变癌组织中,有17例发生了甲基化,阳性率为53.1%;皮肤鳞状细胞癌及正常皮肤组织中FHI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75%(14/32)和100%(20/20),FHIT基因的甲基化与其蛋白的表达和病变组织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状况均有一定的关联(P﹤0.01)。[结论]FHIT基因的甲基化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且与其临床病理有一定关系,是影响皮肤鳞状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uPA系统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正常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uPA系统的表达。结果:uPA系统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而在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与子宫内膜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则无显著性差异;子宫内膜癌组织中uPA系统的表达与其手术-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有关;uPA与uPAR及PAI-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uPA系统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且其各因子在此过程中起着相互协同、互相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肇丽杰  王永来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5049-5051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诱导的肝细胞受体EphB4及其配体EphrinB2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33例子宫内膜癌和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phB4、EphrinB2mRNA的表达率及相对含量,并分析二者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EphB4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的表达率和相对含量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P<0.05)。EphrinB2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的表达率和相对含量也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P<0.01)。②EphB4、EphrinB2mRN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密切关系(P<0.05)。二者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不同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EphB4和EphrinB2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进展以及恶性程度有关,二者表达趋势呈现一致性,检测EphB4/EphrinB2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微小RNA(MicroRNA)-205,495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正常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量,分析其表达量和子宫内膜癌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意义。方法:采用基因芯片平台,筛选与子宫内膜癌相关的Mi-croRNA,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47例子宫内膜癌及11例子宫内膜正常组织的MicroRNA-205,495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子宫内膜癌中MicroRNA-205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1),MicroRNA-495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P<0.01);基因芯片结果和荧光定量PCR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MicroRNA-205,495表达状况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能作为早期筛查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16、P53和Survivin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6、P53和Survivin蛋白在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50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及7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16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在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53和Survivin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低于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53、P16和Survivin 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5.14%,特异度为56.23%,高于单一指标的检测结果。结论 P16、P53和Survivin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反应了子宫内膜病变的进展过程,其联合检测对早期判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GRP78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红 《职业与健康》2010,26(4):388-390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mRNA及蛋白在肝癌和癌旁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肝癌手术切除标本30份,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硬化组织中GRP78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硬化组织中GRP7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半定量RT-PCR显示,GRP78mRNA在所有肝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相对表达量为1.7037±0.8501,而在癌旁肝硬化组织中呈低表达或不表达,相对表达量为0.2742±0.3452,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在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硬化组织中GRP78蛋白平均灰度扫描值分别为171.22±20.9705及139.53±20.2320,2组之间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RP78在肝癌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子宫颈、子宫内膜和卵巢癌中COX-2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子宫颈,子宫内膜和卵巢等正常组织与恶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IFA)分析宫颈鳞状细胞癌(12例),子宫内膜癌(13例),卵巢浆液性腺癌(9例)共34例病人的COX-2表达水平,并将其分为高度、中度、阴性表达3类。同时测定正常宫颈(14例),子宫内膜(15例)和卵巢(13例)等42例对照组的COX-2表达水平,用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宫颈正常组织COX-2表达高于宫颈癌的(50%vs23%),但无显著性差异(P=0.247);正常子宫内膜COX-2表达甚微(7%),而子宫内膜癌COX-2表达较高(69%,P<0.001);正常卵巢上皮组织COX-2不表达(0%),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COX-2表达率更高(89%,P<0.001)。结论与正常组织相比,子宫内膜腺癌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COX-2表达较高,但宫颈鳞状细胞癌COX-2表达较低。  相似文献   

18.
吴民献  方林彬 《职业与健康》2008,24(10):925-926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27在口腔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27基因在62例口腔癌组织和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62例口腔癌组织中,p27的阳性表达率为38.7(24/62);p27的阳性表达与口腔病灶大小、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P〈0.01或P〈0.05);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结论p27基因的表达与口腔癌的生长、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判断口腔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TGFβR-Ⅰ、TGFβR-Ⅱ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多克隆抗体技术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其中9份伴有不典型增生)、1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TGFβR-Ⅱ的表达。利用CD34相关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子宫内膜癌及复合增生组织中TGF-β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P<0.05),而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GFβR-Ⅰ、TGFβR-Ⅱ表达逐渐下降甚至缺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高于复合增生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P<0.05),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TGF-β1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TGFβR-Ⅰ、TGFβR-Ⅱ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TGF-β1通路异常表达可能通过血管生成而促进子宫内膜癌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