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时的一种补救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手术期静脉输液临床已广泛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 ,由于围手术期病人外周血管充盈不佳 ,静脉留置针又较粗 ,穿刺成功率为 90 %左右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种快速有效的补救方法 ,现介绍如下。  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 18G型静脉留置针按常规静脉穿刺法穿刺 ,留置针尾部见回血后 ,可再进针少许 (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 ,然后进外套管退针芯时 ,留置针外套管中没有发现回血 ,此时避免再进退针芯 ,轻轻退出外套管 ,只要发现外套管中见回血 ,及时以轻稳的手法沿血管推送外套管 ,如无阻力回血存在 ,皮肤外留管 3~ 4mm接输液装置 ,观察液体滴速及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成功率。方法随机将80例消化内科需长期输液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将外套管及针芯全部置入血管内再将针芯拔出后并固定。对照组采用进血管后退针芯0.2 mm,再将外套管全部置入血管的方法。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达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外套管及针芯全部置入血管内再拔出针芯的方法能提高颈外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杨苏芳  郭翠云 《护理研究》2007,21(5):1242-1242
1方法 常规静脉置管是见回血后将外套针沿血管走向缓慢推进少许,松开止血带,拔出针芯,打开输液器上的调速器即可。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此法有时易刺穿血管或者套管针一半留在血管外,导致置管失败。改进方法:送管过程中见回血后,将外套针沿血管走向缓慢推进少许,松开止血带,先打开输液器上的调速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比传统的头皮钢针的优越性.方法 选好血管后,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25~30°进针,见回血后,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持针芯向外套管外退出1~2 mm,再将外套管缓慢送人血管内观察周围无渗漏后拔出针芯,将透明的无菌敷贴固定在穿刺部位,用胶布妥善固定留置针.结果 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而且很大程度地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结论 正确的使用静脉留置针及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观察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1 病例资料 男,75岁。因外伤后大出血而急诊入院。入院后选择下肢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按常规方法穿刺见回血后,边推进外套管边退出针芯。在推进外套管过程中。遇有阻力,稍用力推进,并将针芯向前进少许,再次推进外套管,但仍未成功,即拔出针芯,连接输液器后见液体滴入不畅,拔出外套管。此时发现外套管比正常短,约有1/3折断在血管内。遂即迅速用手紧按针眼的近心端,并扎止血带、通知医生。在局麻下行静脉切开术,于距针眼约3cm处找到外套管的断端并取出,缝合结扎静脉。术后于上肢再以套管穿刺建立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6.
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现将几种送软管的方法介绍如下。直接送管法:选择好血管,常规消毒皮肤,穿刺者手持静脉留置针,另一手绷紧皮肤,以15~30°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方向进针0.2cm左右,右手固定针芯,左手将套管全部推入静脉,再用左手食指压迫套管尖端处静脉,右手拔除针芯。渐进送管法:选择好血管,按上法进针后,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方向进0.1~0.2cm,左手食指与拇指固定套管,右手拔出针芯少许,再沿血管方向进针0.1~0.2cm,如此反复进行,至套管全部送入后拔出针芯,应用此法软管…  相似文献   

7.
静脉留置针应用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 ,其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 ,已逐渐成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现将其国内应用进展介绍如下。1 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技术要点1 1 进针角度与速度[1,2 ] :进针角度以 15~ 30°为宜 ,进针速度宜慢 ,且应直接刺入血管。1 2 送管时机及手法[2 ] :进针后要及时观看回血腔 (回血慢可稍作停顿 ) ,见有回血时降低穿刺角度 ,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前行 1~ 2mm ,右手固定针芯 ,以针芯为支撑 ,此时为送外套管的最佳时机 ,切忌见到回血立即送管。送管时固定针芯的右手将针尾稍抬起 ,左手拇指与食指持外套管柄的上方左右两侧沿针…  相似文献   

8.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自2004年1月起广泛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效果满意。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06例,7~79岁,伴心血管疾病16例。常规选择四肢浅静脉,一般首选头静脉穿刺,留置时间10~15d 13例,4~7d 72例,2d 21例。1.2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用途及穿刺血管情况等选用不同型号的静脉留置针。操作时手持套管针与皮肤呈15°~30°直刺血管[1],见到回血后退针芯至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拔出针芯,连接输液管,固定套管。根据患者年龄、疾病采用不同浓度和剂量的封管液。7~14岁5000U/L、≥15岁12500 U/L,一般患者5m l,心血管病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两种留置针退针芯法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在采用常规留置针退芯法,即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留置针推进0.2 cm,左手持“Y型”接口,右手后撤针芯约0.5 cm,再将留置针全部送入血管后退出全部针芯.观察组患者见回血后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左手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0.5 cm,然后将外套管与针芯一起送入血管,再将针芯全部退出.比较两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结果 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分别为95.0%和(5.44±1.81)d,均优于对照组的86.0%和(3.61±1.4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改良留置针退针芯法可以提高老年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并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病人静咏留置针穿刺的改进方法。方法400例妇产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改进组和常规组,各200例,改进组采用见回血后,逐段边退针芯逐段边送外套管,常规组采用见回血后延着血管的走向将外套管和针芯完全送入血管,液体通畅的情况下才取出针芯。结果改进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9.5%,常规组为85.0%,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妇产科手术病人静脉留置针采用逐段边退针芯逐段边送外套管方法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新生儿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和保留时间,减少穿刺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按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顺序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保留针芯送管法,即右手持留置针,针头与皮肤成15°~30°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顺静脉走向继续进针0.2cm,左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最后拔出针芯,固定时采用透明贴膜无张力固定法,并将棉垫贴于Y型软管座、针翼及肝素帽下方进行固定;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置管及透明贴膜无张力固定方法。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皮肤损伤率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部位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保留针芯送管法能提高置管成功率,无张力固定且Y型软管座、针翼及肝素帽下垫棉垫预防穿刺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可提高留置针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2.
王美萍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1):1157-1158
静脉留置针因其具有减少穿刺次数、减少血管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有效地延长患者血管的使用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于一些暴露少、弹性差、走向不清的血管,按照常规操作方法,有可能在退出针芯时将留置针退出血管外,导致穿刺失败。我们摸索出一种新的血管穿刺置管的新方法,使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1方法和结果常规操作法步骤如下: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操作者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进针,见回血后将针尾稍压低角度继续进针0.2~0.5 cm,退针芯0.2~0.3 cm至外套管内,再平行将套管针全部送入血管,…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9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进1—2mm,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推送导管的双手送管法;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穿刺,确定留置针前端在血管内,右手边送套管边退针芯的单手送管法。结果:观察组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单手送管法可以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老年病人两种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临床比较,寻找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适合方法.[方法]将168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左手拇指按压在穿刺点下方3 cm的穿刺血管上稍向下绷紧皮肤,进针角度30°~40°,从血管上方直刺静脉,留置针穿刺见回血后压低角度以左手固定针芯,右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留置针穿刺以左手绷紧皮肤,15°~30°进针,直刺静脉,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将穿刺针送入少许,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97.6%,对照组为77.9%,经X2检验,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病人采用观察组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可有效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护血管.  相似文献   

15.
刘岳泰 《护理研究》2009,(12):3235-3235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2008年我科为62例肿瘤病人成功留置PICC,并总结出一套成功率较高的送管手法。方法:选择合适的血管,测量置管长度,按操作规程进行PICC穿刺术,确保穿刺针外套管在血管内,拔出穿刺针针芯,将预先用肝素盐水,中洗好的PICC导管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轻轻向外套管内推进每次0.3cm~0.6cm,推进后立即松开二指。  相似文献   

16.
静脉留置针穿刺是临床常见操作,穿刺过程中向外抽针芯同时要将外套管完全送入静脉内,传统手法是左手拇指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针柄,将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5°角直剌静脉,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至10°左右,顺静脉走向将留置针推进0.3cm~0.5cm,左手将针芯抽出0.5cm~1.0cm。右手将外套管慢慢向前移动,全部送入静脉内。操作中由于绷紧皮肤的左手松开,向前送外套管时皮肤容易发生皱褶影响进针,常常需要另一人帮助绷紧皮肤,并容易造成操作失败。改进方法:在整个穿刺过程中左手始终绷紧皮肤,右手食指与拇指同时用力,食指向外抽针芯的同时拇指向内送外套管,由于皮肤始终处于紧绷状态,静脉固定,因此整个操作过程顺利,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浅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最佳方法,提高置管的成功率.方法 抽取120例需穿刺浅静脉留置针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组(实验组)和B组(对照组).A组采用常规穿刺,见回血后,放低角度,再进针1~2 mm,把针翼旋向左侧,使针尖斜面向下,左手固定针翼,右手持Y型延长管座将外套管送入血管.B组按常规穿刺,见回血后,放低角度,再进针1~2 mm,直接由右手固定针翼,左手持延长管座外套管送入血管.比较2种不同操作方法对置管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A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成功率.结论 与对照组操作方法相比较,实验组操作方法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置入长度与外套管根部打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儿科进行首次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的住院患儿400例,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将外套管完全置入,观察组留置针置管时外套管不完全置入,余2~3 mm在皮外。比较两组患儿置管2 d、3 d、4 d留置针外套管与针座相连部位的打折发生率和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留置针外套管与针座相连部位的打折率低于对照组(P0.05),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静脉留置针不完全置入法能有效降低留置针外套管与针座相连部位的打折率并且能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9.
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349,自引:0,他引:349  
目前 ,套管针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用套管针进行穿刺后 ,将针芯取出 ,只保留其外套管在血管中 ,由于外套管所使用的材料具有柔韧性好且对血管刺激性小等特征 ,故可较长期在血管中留置。套管针的使用 ,使病人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 ,且能够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通畅 ,便于抢救 ,并减少了普通头皮针反复多次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及对浅表静脉的损伤。在使用套管针的护理中 ,其留置时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留置时间过长 ,可使病人发生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 ;留置时间过短 ,则增加了病人的花费及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按BD公司的建…  相似文献   

20.
赵红梅 《全科护理》2009,7(24):2192-2193
[目的]对老年病人两种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临床比较,寻找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适合方法。[方法]将168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左手拇指按压在穿刺点下方3cm的穿刺血管上稍向下绷紧皮肤,进针角度30°~40°.从血管上方直刺静脉,留置针穿刺见回血后压低角度以左手固定针芯,右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留置针穿刺以左手绷紧皮肤,15°~30°进针,直剌静脉,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将穿刺针送入少许,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97.6%,对照组为77.9%,经X2检验,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病人采用观察组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可有效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护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