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I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PIO和TNF-α于各时段处理3T3-L1细胞,用RT-PCR技术检测各条件下脂联素mRNA的表达。结果(1)3T3-L1前体脂肪细胞无脂联素mRNA表达。(2)TNF-α抑制分化及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表达。(3)PIO增强分化及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表达。(4)PIO能改善TNF-α对脂联素mRNA表达的抑制。结论在分化及成熟的脂肪细胞中,TNF-α抑制脂联素mRNA表达,而PIO增强其表达;PIO促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及激活脂联素表达;PIO改善TNF-α对成熟脂肪细胞脂联素的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对3T3-L1脂肪细胞中内脏脂肪素(Visfati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培养下3T3-L1脂肪细胞Visfatin mRNA的表达。结果葡萄糖增加了3T3-L1脂肪细胞Visfatin mRNA的表达;胰岛素降低其表达。结论葡萄糖和胰岛素对3T3-L1脂肪细胞中Visfatin mRNA的表达有凋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胰岛素抵抗(IR)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黄连素改善IR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T3-L1脂肪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黄连素组,应用地塞米松诱导细胞IR,黄连素组同时加入黄连素。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3组细胞上清液葡萄糖消耗量,观察黄连素对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应用免疫印迹试验测定脂肪细胞脂联素、瘦素蛋白水平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脂肪细胞TNF-α和IL-6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组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瘦素、TNF-α和IL-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经黄连素干预后,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升高,瘦素、TNF-α和IL-6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素可能通过增加脂联素蛋白分泌,减少瘦素、TNF-α和IL-6蛋白水平而改善IR。  相似文献   

4.
高捷  冯凭 《山东医药》2011,51(12):75-76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对人脂肪细胞脂联素、瘦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培养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脂联素、瘦素的表达。结果成功培养人前脂肪细胞并诱导人前脂肪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分化组脂联素及瘦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分化组,加入不同浓度1,25二羟维生素D3后分化的脂肪细胞脂联素及瘦素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12,5二羟维生素D3对人脂肪细胞脂联素、瘦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用软脂酸制备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不同浓度的脂联素球状结构域(globular domain of adiponectin,gAd)干预已经产生胰岛素抵抗的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基因水平的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IRS-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葡萄糖消耗量均显著增加(P<0.01),且随着gAd浓度的增加,葡萄糖消耗量也逐渐增加;500 ng/ml gAd组及1 000 ng/ml gAd组IRS-1、PI3K、PKB的mRNA表达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同时,gAd可增加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IRS-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提示gAd能够促进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萄糖的摄取,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雌二醇对原代培养人大网膜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成熟后用雌二醇进行干预,RT—PCR方法检测脂联素mRNA水平。结果 成功培养出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雌二醇10^-9mol/L~10^-7mol/L作用24h,不同程度地抑制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的表达,且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雌二醇可抑制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脂肪细胞中脂联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体外脂肪细胞的培养,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D大鼠大网膜及双侧肾脏周围脂肪组织,提取前脂肪细胞并进行培养,经诱导使其转化为脂肪细胞,在细胞诱导分化后第8天分别以不同浓度的重组TNF-α以及罗格列酮干预培养36h,最后测量所培养的脂肪细胞中脂联素mRNA表达情况,并收集培养上清液测量脂联素浓度。结果:不同浓度的TNF-α作用于培养成熟脂肪细胞36h后,脂联素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培养上清液中脂联素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TNF-α的作用浓度越大,脂肪细胞中脂联素mRNA的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脂联素浓度越低下;罗格列酮可以阻止TNF-α对脂联素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TNF-α能直接抑制脂肪细胞中脂联素mRNA的表达,并导致脂联素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基因表达,干预后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GLUT-4、胰岛素受体底物1和激素敏感脂肪酶mRNA表达水平分别下调53%、26%、27%和38%(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9.
脂联素受体在胰岛细胞表达,脂联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 检测脂联素受体(AR)在大鼠胰岛细胞的表达和脂联素对体外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 RT 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AR1、AR2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在体外用脂联素(100μg/L)和不同浓度葡萄糖(3. 3, 5. 6, 16. 7mmol/L)处理胰岛细胞,放免法测定上清液的胰岛素浓度。结果 RT PCR扩增出胰岛AR1和AR2基因,并经直接和亚克隆测序证实;胰岛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染色AR1和AR2呈阳性;经脂联素处理后的胰岛细胞,在高糖(16. 7mmol/)培养 6~24h,其胰岛素分泌持续增加(均P<0. 05)。结论 胰岛细胞上存在AR1和AR2,以前者为主。在高糖情况下,一定浓度的脂联素可在体外促进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和释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B(Akt/PKB)的持续激活与灭活对3T3-L1脂肪细胞内脂联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腺病毒表达系统将持续激活的Akt(myrAkt)和无酶活性的Akt(Akt-AA)导入3T3-L1脂肪细胞内,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蛋白的表达。结果 表达myrAkt的3T3-L1脂肪细胞中脂联素明显减少,表达Akt-AA的3T3-L1脂肪细胞中脂联素无明显变化。结论Akt的激活抑制了3T3-L1脂肪细胞中脂联素蛋白的表达,且Akt的激活是影响脂联素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探讨脂联素球状结构域(gAd)对3T3-L1脂肪细胞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gAd促进脂肪细胞摄取的葡萄糖是否经磷酸戊糖途径代谢。方法:用gAd干预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干预结束后测定细胞残液的葡萄糖浓度,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酶(G6PD)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细胞残液中葡萄糖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相似文献   

12.
小檗碱对3T3-L1脂肪细胞内脂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3T3-L1脂肪细胞内脂素(visfatin)表达的影响和探讨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小檗碱和不同作用时间后,3T3-L1脂肪细胞内脂素mRNA的表达,并以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其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0~10μmol/L小檗碱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内脂素mRNA的表达,其中10μmol/L时最明显,是空白对照组的4.96倍,其后随着小檗碱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内脂素mRNA的表达反而降低;10μmol/L的小檗碱作用3h后内脂素mRNA的表达开始明显增强,至作用12h时表达增强最明显,是基础组的4.57倍,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内脂素mRNA的表达虽然有所下降,但到48h时内脂素mRNA的表达仍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5、10、20μmol/L的小檗碱均可使内脂素蛋白的表达增加1.13、2.46、2.34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小檗碱可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促进离体脂肪细胞内脂素mRNA及蛋白表达。小檗碱对内脂素表达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体外胰岛素对原代培养大鼠骨骼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骨骼肌细胞,应用SYBRGreenⅠ染料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实时定量PCR,对其主要要素进行优化。观察不同胰岛素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大鼠骨骼肌细胞脂联素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建立敏感、特异、快速检测脂联素受体1mRNA的实时定量PCR方法,随着胰岛素浓度的增加,脂联素受体1表达逐渐降低。在较低浓度(胰岛素浓度〈1nmol/L)时,脂联素受体1表达的降低无统计学意义,当胰岛素浓度增加到10nmol/L及以上时,骨骼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表达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抑制作用1h后出现,24h后达到高峰。结论成功地建立SYBRGreenⅠ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联素受体基因的表达方法,体外高胰岛素对骨骼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mRNA表达有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BVT.2733和吡格列酮(PGZ)对肥胖小鼠干预结果的异同,探讨BVT.2733在改善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肥胖对照组、BVT.2733治疗组、PGZ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组分别给予BVT.2733、PGZ灌胃2周,放免法检测小鼠空腹胰岛素水平,生化法检测血糖,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组织脂联素和瘦素的mRNA表达.观察4组小鼠在胰岛素抵抗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肥胖对照组小鼠脂肪细胞明显增大,体重增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P<0.05).与肥胖对照组比较,BVT.2733、PGZ治疗组鼠脂肪细胞体积减小,空腹血清胰岛素明显下降(P<0.01);PGZ组血清脂联素含量升高、脂肪组织脂联素和瘦素表达明显上调(P<0.05).BVT.2733治疗组小鼠体重明显减轻,而血清脂联素含量、脂肪组织脂联素和瘦素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VT.2733能够显著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其不能影响脂肪细胞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5.
脂联素、球状脂联蛋白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脂肪内分泌功能的发现是近年内分泌学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新近发现的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并在脂肪细胞中高度表达的一种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血浆蛋白,其血浆浓度为5—30mg/L,约占全部血清蛋白成分的0.01%,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肝糖产生和增加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的作用。球状脂联蛋白是脂联素的球状结构域部分。在人血浆中已被发现,它的药理作用与全长型脂联素有些不同,但二者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研究脂联素、球状脂联蛋白在人类的生理作用意义重大,可能有助于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并可为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提供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对体外3T3-L1脂肪细胞瘦素(leptio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不同浓度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刺激分化后的3T3-L1脂肪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瘦素mRNA表达.结果 随着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浓度的升高,瘦素mRNA表达逐渐升高,相同浓度的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对瘦素mRNA的促进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均可使分化后3T3-L1细胞瘦素表达增加;人胰岛素对3T3-L1细胞瘦素表达增加的作用最强,甘精胰岛素次之,地特胰岛素最弱.  相似文献   

17.
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脂联素(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特异性的一种血浆激素蛋白,其基因定位于3q27。脂联素与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等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在X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 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补充脂联素可能为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手段。脂联素在血细胞形成和免疫反应中发挥负调控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基增加脂联素的表达及其在血浆中的浓度。  相似文献   

18.
张梅  孙樱  辛永宁  赵玮 《胃肠病学》2007,12(6):366-368
脂联素(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所分泌的肽类激素,血浓度为5.30mg/L,约占人体血浆总蛋白的0.01%,其单体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Viengchareun等田发现脂联素不仅能由白色脂肪分泌.分化的棕色脂肪组织细胞如T37i细胞中也有脂联素表达。众多研究证实脂联素具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抗高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效应。脂联素水平降低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对于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和内脏脂肪素表达和分泌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熟.通过在高糖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激酶制作氧化应激模型.分为4个试验组,分为四个试验组,A组: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激酶对七述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B组:不同浓度的抗氧化应激物N乙酰半胱氨酸(NAC)拮抗氧化应激后,对脂肪细胞因子的作用;C组:NAC作用不同时间对抗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D组:观察氧化应激伴或不伴拮抗效应对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1)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和内脏脂肪素的表达随着葡萄糖激酶浓度的增加呈现浓度依赖性抑制,其中脂联素和瘦素的这种效应更为明显[葡萄糖激酶浓度25 U/L时,脂联素水平达(6.94±0.07)ng/L,瘦素水平达(0.64±0.11)ng/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P<0.01];(2)随着NAC作用持续时间的延长,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和内脏脂肪素表达增加[NAC作用16 h,脂联素水平达(19.22±0.27)ng/L,瘦素水平达(2.95±0.22)ng/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P<0.01];(3)在同一葡萄糖激酶浓度下(25 U/L),随着NAC浓度的增加,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和内脏脂肪素表达旱现浓度依赖性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C 25 mmol/L组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和内脏脂肪素t值分别为6.88、6.96、4.52、3.15,均P<0.05);(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C作用组的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和内脏脂肪素表达明显增加,葡萄糖激酶作用组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和内脏脂肪素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氧化应激对于脂肪细胞因子的表达有明显影响,对抗氧化应激可改善这种作用.此作用可能是氧化应激参与胰岛索抵抗和代谢功能紊乱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韩改玲  肖正大 《山东医药》2004,44(13):64-65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具有重要的代谢作用,它在人体血液中的浓度为5~30μg/ml,在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脂联素浓度降低。葡萄糖胰岛素钳夹实验发现,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作用的糖代谢呈正相关。脂联素基因在人类染色体上定位于3q27,这一位点恰恰是糖尿病的敏感位点。脂联素基因突变和低血浆脂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