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86例肺结核病CT表现,并与X线平片作对照分析。结果:①好发部位为两肺上叶尖后股,下叶背段(57例);②多呈不规则斑片状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③43例可见病灶内钙化,呈散在斑片状或斑点状;④27例存在薄壁或厚壁空洞,其中多发小空洞8例;⑤病灶周围有支气管播散灶者25例;⑥纵隔淋巴结壮大14例,纵隔淋巴结钙化35例;⑦胸腔积液19例,胸膜增厚、粘连37例,胸膜钙化4例。结论:CT检查能较X线检查进一步肯定或补充有临床价值的征象,包括空调、支气管扩张、肺大泡、纵隔淋巴结肿大或钙化和胸膜肥厚下的肺内结核;经x^2检验,二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CT显著提高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正确性(61.9%),并提出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肺空洞性病变的CT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不同病理基础肺空洞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98例各类肺空洞病变的CT资料,其中,肺脓肿17例,肺结核30例,肺霉菌病3例,原发性肺癌37例,转移性肺癌8例,Wegner’s肉芽肿3例。逐例记录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对病灶大小及空洞壁的CT值变化进行测量。比较不同病变空洞壁厚度和CT值强化幅度。t检验及X^2检验统计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各组不同病变的空洞其内、外壁不同形态出现率比较及空洞内容物出现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偏心空洞以肺癌为主,占70%,与其他各组比较相差显著(P〈0.01);肺癌与各组间空洞壁厚度相差显著(P〈0.05),空洞壁CT值强化幅度在肺癌与其他各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结论 肺部空洞性病变有无偏心、空洞壁CT增强幅度及空洞壁厚度对鉴别良、恶性空洞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青年继发性肺结核空洞CT表现类型与空洞外肺内结核病变影像特点的关系.方法 有X线平片、CT平扫及高分辨扫描影像资料并经抗结核治疗动态复查的1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空洞分为薄壁空洞、厚壁空洞或虫蚀空洞.结果 ①126例患者CT检出186个空洞,X线平片显示47例(37.3%)55个空洞(29.6%).②胸部CT示薄壁空洞与厚壁空洞例数之比为1GA9552.5(36/90).③空洞外肺内病变包括:小叶中心结节92例(73.0%),树 芽征87例(69.0%),磨玻璃密度62例(49.2%), 小叶斑片实变52例(41.2%),支气管异常48例(38.1%),间质线状影24例(19.0%),大叶实变13例(10.3%),胸膜增厚、胸腔积液39例(30.9%),淋巴结肿大14例(11.1%),所有病例均为2种以上肺部病变并存.④厚壁空洞肺内病变在小叶中心结节、磨玻璃密度、树芽征、小叶斑片实变、大叶肺实变方面较薄壁空洞常见且治疗后易吸收.结论 中青年继发性肺结核空洞类型与壁外肺内结核的HRCT表现能反映继发型肺结核的病理过程,有助于确定肺结核的活动性,评价预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双入口灌注技术在定量评估活动性肺结核血流灌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不同类型肺结核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方法:23例肺结核病例按形态学分3组:结核球8例,空洞型病灶4例,浸润型病灶11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肺CT动态容积扫描,利用灌注软件获取兴趣区的灌注参数值:肺动脉血流量(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F)及灌注指数(PI),并对不同类型肺结核病灶的血流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核球病灶PF(41.51±10.32)ml/(rain·100m1)、BF(11.87±5.76)ml/(min·100m1)、PI(0.72±0.09);浸润型病灶PF(82.53±51.57)ml/(min·100m1)、BF(40.20±19.06)ml/(min·100m1)、P10.66±0.07;空洞型病灶PF(36.15土12.88)ml/(rain·100m1)、BF(23.69±4.51)ml/(min·100m1)、P10.51±0.14。3组病灶的PF值均大于BF值(P〈0.05)。浸润病灶与结核球、浸润病灶与空洞型病灶的BF和P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核球与空洞型病灶的BF、P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病灶的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结核的血供灌注研究表明,结核性病变同时接受肺循环和体循环供血,其中肺循环占优势。3组病灶中浸润型病灶的灌注值(PF和BF)最高,空洞型病灶的PF值最低,结核球病灶的BF值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探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临床特点以及与肺实质结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86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结核性胸膜炎好发于青少年及老年人,最常见症状为发热、胸痛及咳嗽,以单侧淋巴细胞为主型渗出性胸膜炎为主。86例患者中经CT检查观察到合并肺实质损害的有69例,占80.2%,其中42例表现为活动性肺结核影像学特点,占48.8%;最常见为渗出及增殖性病灶,病灶位于上叶者42例,占60.9%。肺内病灶与胸水在同一侧59例,双侧都有病灶8例,二者之和远高于肺内病灶在胸水对侧的2.9%(2/69)(P〈0.05)。经统计学处理对比继发性结核性胸膜炎组与单纯性结核性胸膜炎组发病年龄、PPD阳性率、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胸水蛋白含量、胸水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数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胸水PCR—TB—DN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81_3%和16.7%,经统计学处理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本组病例89.5%采用短程化疗方案2HRZE/4HR、2HRE/4HR抗结核治疗,近期疗效显著。继发性结核性胸膜炎组与单纯性结核性胸膜炎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结核性胸膜炎与肺结核关系密切,将其与肺结核一并列入结核病归口管理对象,对控制结核病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胸腺素联合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耐多药肺结核1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87例。对照组以力克肺疾、左氧氟沙星为基础,与2或3种可供配伍的抗结核药物组成抗结核方案,疗程18个月;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素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痰菌阴转71例(80.6%),对照组痰菌阴转48例(55.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18个月空洞闭合率73.9%、治疗有效率8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2%和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胸腺素联合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魏兰  李辉 《西南国防医药》2014,(12):1289-1291
目的了解老年肺结核患者NKG2A、NKG2D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为肺结核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100例老年初治肺结核患者和89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NK细胞表面受体NKG2A、NKG2D表达水平。结果结核组与体检组相比,NKG2D表达明显降低,NKG2A表达明显上调;单纯肺结核患者与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患者相比,后者NKG2A表达更高(P〈0.05);在结核组中,NKG2D表达率随着病灶受累范围增加而明显下降(P〈0.05);在菌阴肺结核组与菌阳肺结核组、空洞组与无空洞组之间,NKG2A、NKG2D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老年初治肺结核患者外周血NKG2A、NKG2D,对于了解其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估计病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为免疫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肺部空洞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肺部空洞性病变患者96例,依据MSCT的影像诊断结果分为肺癌空洞组、肺结核空洞组2组,分别40例、56例,统计分析2组空洞信息、空洞特征、病灶形态学分型、周围组织并发症。结果 肺癌空洞组患者的空洞位置在肺下叶比例高于肺结核空洞组,在肺中叶、舌叶比例均低于肺结核空洞组(χ2=3.55,P<0.05),壁厚<3 mm比例低于肺结核空洞组,≥3 mm比例高于肺结核空洞组(χ2=32.93,P<0.05)。肺癌空洞组患者的薄壁空洞比例低于肺结核空洞组(χ2=14.81,P<0.05),壁结节比例高于肺结核空洞组(χ2=19.888,P<0.05),分叶比例高于肺结核空洞组(χ2=35.64,P<0.05),毛刺比例高于肺结核空洞组(χ2=14.49,P<0.05),胸膜凹陷比例高于肺结核空洞组(χ2...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青年人初治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经药敏试验证实的28例中青年人耐多药(观察组)及同期84例中青年人非耐药(对照组)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两组间影像表现差异.结果 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CT表现:(1)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病灶内钙化(x2 =5.60,P<0.025);(2)观察组多于对照组:肺毁损(x2=11.03,P<0.005)、胸膜钙化(x2=16.85,P<0.005)、脓气胸(x2=14.54,P<0.005)、支气管扩张(x2 =8.82,P<0.01).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的CT表现(P>0.05):斑片灶(x2=0.39)、结节灶(x2=0.9)、斑条灶(x2=2.68)、播散灶(x2=0.63)、空洞分布(x2=0.018)、多发空洞(x2=0.59)、空洞内液平(x2=0.11)、胸腔积液(x2=1.96)、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x2=2.09)、纵隔肺门淋巴结钙化(x2 =0.72).结论 两组患者病灶内钙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在肺毁损、胸膜钙化、脓气胸、支气管扩张的征象上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CT诊断肺结核时,除斑片、结节、斑条、播散灶及多发空洞、胸腔积液等结核征象外,如存在肺毁损、胸膜钙化、脓气胸、支气管扩张等征象,要高度怀疑为耐多药肺结核.  相似文献   

10.
肺部孤立球形病变的X线、CT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球形病变的X线、CT表现差异,提高对肺部孤立球形病变的正确诊断率。方法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部孤立球形病变51例,其中周围型肺癌26例,炎性假瘤14例,结核球11例,全部病例均摄取胸部正侧位片及CT片。结果(1)征象特点小泡征、胸膜凹陷征、阻塞性肺炎仅见于周围型肺癌;小于3cm薄壁空洞为周围型肺癌的少见征象之一;炎性假瘤、结核球可出现不规则厚壁偏心空洞;棘状突起除周围型肺癌多见外,炎性病变亦可出现;支气管充气征、长毛刺、胸膜尾征炎性假瘤出现率高;钙化、胸膜肥厚结核球多见。(2)X线、CT表现差异肿块密度、分叶、棘状突起、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观察CT优于胸片,病灶形态、边缘的显示胸片较CT优越。(3)CT对周围型肺癌、炎性假瘤、结核球定性诊断的准确性优于X线(Ρ<0.05)。结论认识肺部孤立球形病变的征象差异并合理选用X线、CT检查,有助于提高肺部孤立球形病变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胸部CT短期随访研究(附6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胸部CT征象的病变性质、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SLE患者203次胸部CT检查[139次CT复查,每例行1~4次,平均(91.57±68.57)d复查1次]图像,计算各种病变CT征象的显示率,对各种病变的CT征象进行程度、范围积分,并作统计学对比处理。结果:在CT短期随访复查后发现胸部常见CT征象中肺实变(18例)、磨玻璃样影(57例)明显容易发生变化(好转或加重),其变化频率显著高于小叶间隔增厚(51例)、界面征(38例)、胸膜下线征(13例)、胸膜肥厚(34例)、心包肥厚(16例,P均<0.001),前两者、后五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肺内蜂窝样改变(3例)、单个或多发肺囊肿样改变(8例)、胸膜腔积液和腹水(各3例)、纵隔和/(或)两腋下显示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24例)在CT复查中无明显变化。SLE肺部磨玻璃样影、小叶间隔增厚、界面征病变的程度、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显著大于肺实变、胸膜下线征、胸膜肥厚和心包肥厚(P均<0.05);心包肥厚病变的程度、范围与肺实变相仿(P>0.05),但显著小于其他常见病变(P均<0.001)。磨玻璃样影的CT复查病变程度、范围变化显著大于肺实变及因病例数较少未纳入统计处理者以外的其他病变(P均<0.05)。结论:SLE患者胸部CT征象短期随访复查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基础,有助于临床病情、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结核性与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18F-FDG PET/CT表现,探讨PET/C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10例结核性腹膜炎、29例恶性腹膜病变(包括13例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6例腹膜转移癌)的^18F-FDG PET/CT表现.观察和记录指标:(1)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受累情况;(2)腹腔积液情况;(3)淋巴结改变;(4)其他脏器伴随征象.对结核组与恶性组的受累腹膜^18F-FDG代谢程度、腹腔积液密度及^18F-FDG浓聚程度差异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 结核性腹膜炎多为壁腹膜弥漫均匀增厚伴大网膜及肠系膜“污迹样”改变,^18F-FDG分布较均匀;恶性腹膜病变多为壁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明显不规则增厚,呈多发结节状及饼状改变,^18F-FDG分布不均匀.两组受累腹膜^18F-FDG代谢均增高,结核性腹膜炎SUVmax为12.74±9.75,恶性腹膜病变SUVmax为12.45±7.40,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9,P>0.05).恶性腹膜病变患者腹腔积液密度低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恶性腹膜病变患者的CT值为(11.34±3.55)HU、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CT值为(14.4±2.37)HU,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腹腔积液^18F-FDG浓聚程度高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恶性腹膜病变患者SUVmax为2.10±0.65、结核性腹膜炎患者SUVmax为1.61±0.3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8,P<0.05);恶性腹膜病变患者T/NT为0.77±0.18、结核性腹膜炎患者T/NT为0.58±0.12,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4,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可同时显示腹膜病变的形态学和功能代谢改变,并全面显示其他脏器的伴随征象,综合分析其特征,有助于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结核性与肿瘤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18 F-FDG PET/CT相关影像表现.方法 对结核性与肿瘤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相关18F-FDG PET/CT影像表现进行量化分级,采用x2检验、两样本独立t检验、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膜SUVmax、腹水CT值、壁腹膜增厚情况、网膜增厚情况及其他脏器受累情况在结核性与肿瘤性腹膜弥漫性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网膜增厚情况及其他脏器受累情况在结核性与肿瘤性腹膜弥漫性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为Y=1.201+1.517X3+1.980X9,X3及X9的OR 值分别为4.559(95% CI:0.707~ 29.391)及7.242(95% CI:1.726~30.385);ROC曲线显示网膜增厚情况、其他脏器受累情况对结核性及肿瘤性病变的鉴别有效,两者的AUC分别是0.670(95% CI:0.527~0.813)和0.655(95% CI:0.525 ~0.785),前者的诊断效能较高(P<0.05).结论 分析结核性与肿瘤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可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肺癌肺内转移的多形性CT影像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肺癌肺内转移在CT影像上的各种形态表现。方法 194例病例,其中男106例,女88例,平均45岁。原发肿瘤包括鳞癌56例(28. 9% ),腺癌107例(55. 2% ),小细胞肺癌26例(13. 4% ),腺鳞癌5例(2. 6% )。结果 肺癌肺内血行转移主要以实性结节最为常见,其少见影像可表现为空洞转移、磨玻璃转移、转移病灶边缘毛糙和/或胸膜凹陷征以及转移灶内可见含气支气管气像,并主要见于肺腺癌;淋巴道转移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不规则结节状增厚,小叶间隔增厚呈串珠状或胸膜下多角形细线结构。结论 肺癌肺内转移可呈多形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胸部CT扫描资料。结果:病变主要位于肺外周、胸膜下或沿支气管分布,双肺散在或弥漫分布6例,局限性病灶8例,其中病灶位于肺下叶和/或中叶(舌叶)7例,右上叶4例,左上叶(除舌叶)1例。病灶呈大小不等结节影6例,单发类圆形肿块影2例,以空洞为主的病灶4例,小片状或大片状融合实变影5例,网结状影2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高分辨力CT扫描显示树芽征3例。结论: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肺叶外周单发或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结节伴或不伴空洞影、小片状或大片状实变影、网结状影及"树芽征",艾滋病患者CT扫描一旦出现此类征象,应高度警惕伴有真菌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21例肺炎性假瘤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能提高肺炎性假瘤诊断准确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X线胸片和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肺炎性假瘤可有以下影像学特征:a)孤立的类圆形影,多位于肺的外周,可有浅分叶;b)大部分病灶密度均匀,边缘光整,少数病灶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可有粗长毛刺或指向肺门的粗大纹理;c)病灶边缘可见平直征或桃尖征;d)病灶近肺门侧可见充气支气管征;e)病灶邻近胸膜局限性增厚、粘连,无胸腔积液;f)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无肿大。结论仅凭X线胸片易误诊为肺部肿瘤,掌握其CT特征并结合l临床资料,能明显提高肺炎性假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尘肺与粟粒性肺转移瘤的CT鉴别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尘肺和粟粒性肺转移瘤的常规CT及高分辨CT(HRCT)特征,以提高肺内多发小结节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尘肺和30例粟粒性肺转移瘤的CT资料,观察小结节的特点及其它并发征象。结果:尘肺组CT表现:①小结节特点:大小不均匀35例(79.55%)、密度不均匀40例(91.00%)、分布不均匀40例(90.91%),边界清晰38例(86.36%),结节钙化28例(63.64%);②其它伴发征象:团块28例(63.64%),肺气肿36例(81.82%),小叶间隔增厚36例(81.82%),磨玻璃密度12例(27.27%),胸膜增厚30例(68.18%)、其中叶间裂增厚20例(45.45%),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25例(56.82%)、钙化32例(72.73%)。粟粒性肺转移瘤组的CT表现:①小结节特点:大小不均匀18例(60%)、密度不均匀13例(43.30%)、分布不均匀16例(53.33%),边界清晰21例(70%),多发结节内空洞28例(93%);②其它伴发征象:小叶间隔增厚25例(83.33%),胸膜增厚16例(53.33%),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18例(60%)、钙化5例(16.67%)。结节密度、分布不均匀、结节钙化及肺气肿、叶间裂增厚、淋巴结钙化在尘肺的发生率高于粟粒性肺转移瘤(P0.05);多发结节小空洞在粟粒性肺转移瘤的发生率高于尘肺(P0.05)。结论:尘肺和粟粒性肺转移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对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