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132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对年龄、性别、肝功能、血小板、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7.4% (23/132),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年龄、性别、肝功能、血小板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可能是门体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20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15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4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发生PVT30例,未发生PVT174例;发生PVT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与未发生PVT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脏部分切除术后患者PVT的发生率明显比脾脏切除患者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脾脏部分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断流术后P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233例病人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并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流速.结果: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为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占其中25.89%,联合手术后血栓形成率为10.91%.与术前相比,血栓组术后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流速下降显著,无血栓组术后PV和SV的流速无显著下降.术后血栓组SV的流速与无血栓组病人比较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术前和术后的相同时间,病人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T延长时间两组手术前后及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高达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液流速减缓在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脾切除后病人血小板升高并非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在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院2000年8月至2007年6月共为226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施行了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本文对其中1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形成血栓将病例分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和无血栓形成两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术前凝血酶原比值(PTR)、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术前及术后1、7、14 d血小板水平、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出血量各指标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 在154例病人中,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31例,123例无血栓形成.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有关;术前凝血酶原比值(PTR)、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术前及术后1、7、14 d血小板水平、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胆红素、术中出血量水平与门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结论 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可能是影响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越多,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300例的临床资料,选取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试验、门静脉血流速变化、脾脏质量及手术方式作为观察指标.对术后40例并发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试验、门静脉血流速变化及脾脏质量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及手术方式无关(P〉0.05)、结论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试验、门静脉血流速变化及睥脏质量是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相关因素,寻找预防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单纯脾切除、脾切除加EVL或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病人132人,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以及术后血小板的数量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将其中符合要求的112人分为三组,A组56人:术后未用抗凝、祛凝药;B组33人:术后在血小板>300×109/L时用抗凝、祛凝药; C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凝药。比较三组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结果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与门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脾脏的厚度、血清总胆红素以及术后血小板的数量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和是否行抗凝祛凝治疗有关;A组、B组和C组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人数分别为19人、9人和1人,发生率分别为33.9%、27.3%和4.3%,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A组和B组的差异无显著性(x2= 0.427,P=0.514),A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x2=7.545.082,P=0.006),B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x2=4.856,P=0.028)。结论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和是否行抗凝祛凝治疗有关;早期、全身应用抗凝、祛凝药能有效的预防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陈立波  杨炼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2):92-94,I005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在主地于门静脉高压地脾切除加贲 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效果中的价值。方法 1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别在术前1周、术后2周采用Siemens1.5T磁共振仪测定门脉直矩、侧支循环、曲张静脉和门静脉主干流速及流量的改变。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2周门静脉主干直径明显变小,胃底曲张静、食管曲张静脉和食管支、高位食管支术后复查均消失或明显改善;术后门静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脾功能亢进和消化道出血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对可能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92例病人中有40例(43.47%)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性别、年龄、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流速及流量、手术方式、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手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及术前D-二聚体均不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11.65 mm或脾静脉直径>9.5 mm时,术后容易形成门静脉血栓。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前门静脉直径及脾静脉直径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不同手术方式与血栓形成部位及发生率的关系,探讨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7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脾切除+断流手术25例,选择性断流术15例,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断流的联合手术32例,分析术前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①术前在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两组问各项凝血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唯门静脉血流速度在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减慢(P〈0.05)。②术后有无血栓形成的两组间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差异,D-二聚体均较正常值为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行断流术的25例患者,在术后2周和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可达100%,主要为脾静脉血栓,其中12例(48%)合并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血栓。④选择性断流术后以脾静脉血栓为主,部分可向门静脉主干或分支蔓延,将胃冠状静脉一食管旁静脉闭塞;部分患者仅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胃冠状静脉-食管旁静脉,门静脉主干、分支及脾静脉均闭塞。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后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最高(75%),至6个月时下降至41%,为3组中最低(P〈0.01)。主要为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血栓,除1例外,肠系膜上静脐-脾静脉-吻合口血流通畅。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术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改变无明显关系。无论何种手术,术后门静脉系统均有血栓形成可能,术式不同其血栓发生的部位可不同,血栓形成主要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联合手术后,虽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内可有血栓形成,但吻合口通畅,基本上无术后再出血,且肝性脑病发生率低、易被处理,应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吴性江  邹忠寿 《腹部外科》1993,6(4):169-170
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了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和联合断流术前后门静脉血流的变化。结果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流速减慢,血流量增大;术后门静脉主干内径明显缩小,流速显著减慢,血流量显著减少;术后4~18个月,门静脉血流逐渐恢复,接近手术前水平。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3.3%。  相似文献   

11.
肝前性门脉高压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前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2例非肝硬化门脉纤维化,8例肝外门脉阻塞,隔膜切除1例,自体血管钎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搭桥1例,肠腔分 3例,脾切除脾脏脾肾分流5例。结果 1例死亡,9例治愈。结果 肝前生门脉高压症在临床表面方面有许多不同,分流术可作为基本手术,病变血管的矫正术更合理。  相似文献   

12.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depends on the location of the obstruction. Suprahepatic obstruction is usually optimally treated by a surgical portacaval shunt. In extrahepatic obstruction the treatment should be sclerotherapy. For intrahepatic obstruction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sclerotherapy is the first choice, with portacaval systemic shunts or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l systemic stent shunt the second op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other situations should, if possible, be considered ahead of a portal divers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化疗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合并门静脉瘤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E)基础上,联合应用经皮经肝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化疗术(SPVE)。33例为块状型,5例为结节型,其中直径大于10cm24例,5~10cm11例,小于5cm3例,肿瘤位于肝右叶29例,肝左叶6例,左右叶3例。血清AFP检测>400ug/L21例,在200ug/L~400ug/L之间6例,(一)/<200ug/L11例。门静脉瘤栓位于右支19例,左支者7例,右支+主干6例,左支+主干2例,左右支+主干4例。结果治疗后门静脉瘤栓消失和缩小率为68.4%,肿瘤缩小率为76.3%,AFP转阴14例,4例呈一过性转阴或下降,总有效率为85.7%。9例获二期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门静脉癌栓坏死率100%。术后随访,1年,3年存活率分别为73.7%和18.4%,远比单纯TAE治疗组高。结论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化疗是治疗肝癌合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猪门静脉血流阻断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猪门静脉血流阻断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进一步了解门静脉系统淤血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荣昌种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门静脉阻断45min(PVC-45')、60min(PVC-60')组,在阻断前、复流前、复流后1h时相点,取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及取门静血作内毒素检测。结果:PCV-45'、60’组细菌培养及LPS均明显高于未阻断组(SO组)(P<0.05)。结论:门静脉阻断后引起的肠粘膜缺血/缺氧,是肠粘膜屏粘膜障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变化是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4例患者均有门脉高压症表现,经彩色Dop-pler超声诊断,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1例;脾切除门体分流术2例;病变血管隔膜切除1例。结果 4例诊断正确,全部治愈。结论 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一般经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结合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等即或诊断,治疗一般以分流术为主,而病变血管矫正术和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搭桥术术式则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联合手术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联合手术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引起的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2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和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行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因断流术后再出血,行肠系膜上-腔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析这3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为0,随访13~31个月,肝功能正常,贫血纠正。无再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和肝性脑病。结论联合手术,特别是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有效,适用于各种血流动力学状态,应成为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引起的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门脉高压症发病机理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了解内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在门脉高压症发生高动力循环综合征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综述了近10年来国外对门脉高压症发生高动力循环综合征的研究和认识。结果 所有门脉高压动物模型及30-50%的肝硬变患者均存在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内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在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形成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结果述不一致。结论是高动力循环综合征维持和加剧了门脉高压。内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在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肝胆管结石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胆管结石常合并胆管狭窄 ,长期的胆管梗阻必然演变为胆汁性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肝胆管结石合并门静脉高压症(不含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医源性胆管狭窄胆汁性肝硬变 )的外科治疗存在许多难题。早在 1979年黄志强院士发表了胆管狭窄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问题〔1〕的经验至今还是非常重要的。现结合我院 1979年至 1999年 2 0年间 5 5例分期手术治疗经验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7例 ,男 3 9例 ,女 2 8例 ,平均年龄 3 9.2岁 ( ( 17~ 67岁 )。以往胆道手术次数平均为 2 .7次 ( 1~ 6次 )。有上消化道出血史 18例 ,其中胆道出血 4…  相似文献   

19.
阴道口切口阴道松弛整形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锋 《中国美容医学》2002,11(6):550-551
目的:探讨一种阴道粘膜同无手术瘢痕的阴道松驰整形术式。方法:临床应用9例,取阴道粘膜与皮肤移行处为切口,行阴道粘膜下锐性分离,将阴道肌层拉拢缝合,间断缝合皮肤与粘膜切口。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愈合好,无不适,性生活满意。结论:此术式可减轻术区创伤又避免阴道粘膜手术瘢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门静脉高压症(PHT)的门静脉系统解剖成像和血流动力学研究的价值.方法 实验组为15例PHT症,对照组为10例正常人;MRA参数:采用Siemensl.5T磁共振仪,体相位线圈,造影剂Gd-DTPA 0.2mmol/kg肘静脉注射,3D-FISP序列扫描门静脉系统,MIP法重建血管;PC法测定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PHT门静脉主干(MPV)、脾静脉(SPV)、肠系膜上静脉(SMV)直径(cm)分别为1.58±1.17,1.28±0.19,1.10±0.1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3±0.10,0.90±0.10,0.80±0.10).(2)ChildA、B级病人间MPV直径无差别(P>0.05).(3)PHT病人的曲张静脉、侧支循环显示阳性率高,显影清晰.(4)PHT组对照组MPV的四流速度分别为8.34±1.06和7.52±1.79cm/s,血流量分别为8.90±1.46和10.47±2.71cm/s.结论 MRA对于PHT的门静脉及曲张静脉、侧支循环显影清晰,并可进行无创性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明显优于Doppler和其它常规影像检查,对于门静脉高压、TIPSS、肝移植、肝癌等手术的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效果评价及预后的评估可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