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内经》石瘕证治理论谈妇科瘕病的证治@马彦超$江西中医学院!2001级研究生,南昌330006 @齐南$江西中医学院基础部!南昌330006《内经》;;石瘕;;妇科;;瘕~~  相似文献   

2.
鉴于妇科癥瘕的特殊病因病机,追溯补法在妇科癥瘕中应用的历史文献,结合现代临床医家的临证报道,提出在妇科癥瘕治疗过程中,应合理运用补法.  相似文献   

3.
刘美良  马文侠 《光明中医》2012,27(10):1972-1973
鉴于妇科癥瘕的特殊病因病机,追溯消法在妇科癥瘕中应用的历史文献,结合现代临床医家的临证报道,提出在妇科癥瘕治疗过程中,应合理运用消法。  相似文献   

4.
谷金红 《光明中医》2011,26(7):1315-1317
探讨十三种妇科专书或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癥瘕之方剂分布、药物分析、剂型变化,为当代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癥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1病历介绍患者,女,31岁。1 a前发现右附件囊肿,大小约70 mm×66 mm×51 mm,以“炎性包块”治疗未效,并渐进性增大,临床症状亦加重。患者诉月经先后无定,色黯有块,行经腹痛,带下量多色白质黏,腹胀痛,大便溏泻,善太息。查舌淡胖,苔白厚,脉弦。经审证求因,患者婚姻不幸,心多抑郁。本病为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达滞于胞脉结成瘕,治宜疏肝行气、和血止痛、补脾柔肝止泻,予柴胡疏肝散及白术芍药散合用。处方:柴胡、陈皮各18 g,白芍、枳壳、川芎、香附各15 g,白术、茯苓、防风各12 g,炙甘草10 g。患者服药4剂后自觉心胸宽阔,气息顺畅,情绪转佳,带下减…  相似文献   

6.
分析临证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癥瘕时,与补虚、行气、化痰、祛湿、利水、通腑、通络、散寒、清热等治法的关系,强调审因论治,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7.
在辨证论治指导下,采用自拟"消癥方"保守治疗妇科癥瘕,保全了女性生理功能.经临床观察235例病例,治愈164例,显效27例,有效17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达88%.  相似文献   

8.
妇科癥瘕是妇科常见疾病,也是疑难病,治疗难度大,疗程长,日久病机复杂,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本病上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和疗效.临床上,妇科癥瘕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了能给其辨证施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笔者统计了古方治疗妇科癥瘕的方剂,并分析了其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9.
卓鹏伟  吴鸿洲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71-1171,1204
本文从《临证指南医案》所载癥瘕病案入手,总结出叶天士对癥瘕病的认识及辨论治规律:癥瘕属气聚,为血结,是从无形至有形的发展过程,病属肝胃奇经;首次提出癥瘕属"络病",并创络病治法;治宗仲景、丹溪诸家,主张以缓攻为主,随证施治,并提出癥瘕"急攻成胀"的戒律。  相似文献   

10.
经典古籍对妇科癥瘕辨证论治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癥瘕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妇科疑难杂症之一,以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之为癥瘕。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一般癥属血病,瘕属气病,但临床常难以划分,故并称为癥瘕[1]。癥瘕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难治病。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消渴的的论述加以总结,并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的描述,消渴病的传变,治疗及预后进行归类。为后世医家对于消渴病的研究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对“井穴”论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内经》对“井穴”的论述较为杂乱,散见于各篇的现象,文章从井穴的意义、井穴的名称及位置、井穴的运用原则、井穴的主治作用以及井穴的施术方法5个方面对其加以归纳和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1脾脉……濇甚为肠■《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脾脉……濇甚为肠■,微濇为内■,多下脓血。"  相似文献   

14.
论《内经》养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康长寿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非常向往和关切的问题.生、老、病、已虽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但是通过养生,人们是可以达到强身防病、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目的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医研究养生的历史相当悠久,<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较为系统的论述,这些理论对于我们今天预防保健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功定 《山西中医》2004,20(3):36-40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基本理论重要的奠基经典著作 ,它所构建的中医学框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医学体系 ,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1.“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 ;2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平人者不病”的心身健康观 ;3.“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的自然死亡观 ;4 .生克制化 ,追求平衡的生理病理观 ;5 .“生病起于过用”,“反常则灾害至矣”的动态疾病观 ;6 .治病求本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的协调治疗观 ;7.“阴平阳秘”,“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动预防观 ;8.顺应环境四时 ,“形与气相任则寿”,“志闲而少欲”的达观养生观。  相似文献   

16.
<正>1心系急则气道约《灵枢·口问篇》说:"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歧伯日: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相似文献   

17.
李今庸 《中医药通报》2010,9(1):4-5, 11
1凡相五色之奇脉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相似文献   

18.
1天明 冒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  相似文献   

19.
<正>1膏之原肓之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按《素问·刺禁论》说:"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此文"膏之原"之"膏",读为"鬲","膏"、"鬲"二字声转可通也,《黄帝内经太素·诸原所生》载此文,正作"鬲之原"。  相似文献   

20.
<正>1脉至如喘《素问·大奇论篇》说:"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按此"脉至如喘",王冰释为"如人之喘状也",乃望文生义,非是。如,读"而"。喘,《说文·口部》说:"疾息也"。是"喘",有"疾"义。"脉至如喘"者,乃谓"脉至而疾"也。病发暴然,故称"暴厥"。"暴"者,王冰《素问·厥论篇》注说:"犹‘卒'也"。故《金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