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占成业  陶秀良  韩少杰  郑智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243-245,F003
背景:醛固酮是左心室肥厚的主要致病因子,有效抑制其生物合成可防治高血压左室肥厚。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醛固酮合成及其相关基因CYP11B1和CYP11B2表达的作用,以及其抑制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可能途径。设计: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实验对象,以正常血压的WKY大鼠为对照,完全分组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各组问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1/2004-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实验室完成。选用12周龄雄性正常血压WKY大鼠10只为对照组,将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为高血压组和丹参酮ⅡA组。方法:丹参酮ⅡA组经腹腔每天注射1.5mg/kg丹参酮ⅡA,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均腹腔注射相当容积的蒸馏水。实验12周后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心肌标本,心肌组织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醛固酮合成相关基因CYP11B1和CYP11B 2mRNA表达水平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实验12周后各组大鼠心肌组织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及CYP11B1和CYP11B2基因的mRNA表达量比较。结果: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和正常血压WKY大鼠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12周后大鼠心肌组织醛固酮含量:高血压组和丹参酮ⅡA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6&;#177;0.014),(0.031&;#177;0.010),(0.018&;#177;0.009)ng/g,P&;lt;0.0l,0.05],丹参酮ⅡA组明显低于高血压组(P&;lt;0.05)。②实验12周后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含量:高血压组和丹参酮ⅡA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093&;#177;0.016),(0.088&;#177;10.024),(0.043&;#177;0.012)ng/L,P&;lt;0.01]。③实验12周后大鼠心肌组织CYP11B1基因的表达量:高血压组和丹参酮ⅡA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774&;#177;0.138,2.533&;#177;0.127,1.973&;#177;0.102,P&;lt;0.05)。④实验12周后大鼠心肌组织CYP11B2基因的表达量:高血压组和丹参酮ⅡA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73&;#177;0.106.1.024&;#177;0.113,0.786&;#177;0.121.P&;lt;0.01,0.05),丹参酮ⅡA组明显低于高血压组(P&;lt;0.05)。⑤各组大鼠心肌组织CYP11B1和CYP11B2及参照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电泳带的位置与理论值相符。结论:丹参酮ⅡA抑制高血压左室肥厚的效应可能与其下调心肌醛固酮合成相关基因CYP11B2的表达水平,减少心脏局部醛固酮的生物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细胞间黏附分子1作为炎症反应的可靠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认为其介导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发病过程,但也有报道持相反观点.丹参酮ⅡA是丹参的一种脂溶性提取性,动物实验证明其具有抑制高血压左室肥厚发生的作用.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高血压左室肥厚发生中的作用及丹参酮ⅡA对其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材料实验于2002-10/2004-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实验室完成,选用12周龄雄性WKY大鼠10只、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20只,分为对照组(WKY大鼠10只)、高血压组(SHR大鼠10只)、丹参酮ⅡA组(SHR大鼠10只).方法丹参酮ⅡA组经尾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 1.5 mg/(kg·d)治疗,其他两组分别注射等量的蒸馏水.12周后断头处死所有大鼠留取心肌标本,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VG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心肌ED1标记检测心肌巨噬细胞浸润数,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酶链免疫吸附实验等方法.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心肌巨噬细胞浸润数,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20只SHR和10只WKY大鼠被纳入实验,并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大鼠肥厚心肌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0.176±0.087,0.537±0 195;0.104±0.011,0.173±0.027,P<0.01或P<0.05),巨噬细胞浸润明显(0.62±0.07,1.85±0.23,P<0.01).②与高血压组比较,丹参酮ⅡA组大鼠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0.537±0.195,0.291±0.106;0.173±0.027,0.125±0.014,P<0.01或P<0.05),巨噬细胞浸润数减少(1.85±0.23,1.16±0.17,P<0.05),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过度表达及其介导的炎性细胞浸润在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丹参酮ⅡA抑制左室肥厚的效应可能与其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减少炎性细胞的心肌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高血压的心肌肥厚(cardiomyopathy hypertrophy)是对于慢性动脉压力超负荷的一种代偿反应,压力负荷持续性增高将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在心肌代偿性肥厚发展为心力衰竭机制的众多研究中,心肌细胞进行性丢失日益受到重视。目的:探讨遗传性高血压及左室肥厚过程中心肌组织凋亡调节蛋白Bcl-2,Bax表达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T1R)拮抗剂缬沙坦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心内科,一所大学医院心内科。材料:本实验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8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30只,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缬沙坦组和非治疗组;以8周龄Wistar鼠15只作为对照组。干预:所有动物饲养8周,取左心室组织,称质量备用。部分心肌组织置100mL/L甲醛液中固定6h后常规石蜡包埋备形态学研究。计算心脏指数。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等方法检测凋亡调节蛋白Bel-2,Bax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心肌细胞Bcl-2及Bax蛋白Western blot条带吸光度(A值)扫描值及Bcl-2/Bax比值。结果:SHR心肌中存在Bax高表达,缬沙坦治疗8周后,SHR心肌组织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至接近对照组。缬沙坦组及对照组Bcl-2蛋白表达与非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lt;0.05)。缬沙坦组及对照组Bel-2/Bax比值(6.71&;#177;1.10,5.86&;#177;0.70)明显高于非治疗组(0.63&;#177;0.23)(P&;lt;0.05)。结论:心肌细胞凋亡是代偿性心肌肥厚发展为心力衰竭的可能机制之一。高血压早期缬沙坦在降压同时有效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心肌细胞凋亡和Bax/Bcl-2蛋白的表达;同时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1type recptor,AT1R)拮抗剂一厄贝沙坦对SHR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16周龄SHR大鼠(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提供,医动字02-37-1号)分为SHR治疗组[沙坦30mg/(kg&;#183;d),20周|和SHR对照组,另选16周龄Wistar大鼠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SP免疫组化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BcL-2/Bax蛋白水平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结果:SHR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收缩压明显增高[(243&;#177;13)和(151&;#177;11)mmHg,1mmHg=0.133kPa],左心室质量与体质量比(left ventricular mass/body mass,LVW/BW)明显增加[(4.05&;#177;0.33)和(2.90&;#177;0.23)g/kg];血浆和心肌组织ArgⅡ增高[血浆:(31.8&;#177;5.4)和(22.2&;#177;18.5)ng;心肌:(13.2&;#177;2.1)%和(8.3&;#177;1.2)%];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4.75&;#177;0.70)%和(2.84&;#177;0.60)%];心肌细胞Bax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5.02&;#177;0.34)%和(2.85&;#177;0.29)%],Bcl-2/Bax比率明显降低(0.65&;#177;0.13和1.05&;#177;0.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而Bcl-2蛋白的表达[(3.29&;#177;0.24)%和(2.95&;#177;0.2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HR治疗组与SHR对照组比较:收缩压明显回落,LVWI明显下降,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减少,心肌细胞Bax蛋白的表达减弱,Bcl-2/Bax比率、血浆和心肌组织AngⅡ则高于SHR对照组[SHR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79&;#177;11)mmHg,(3.22&;#177;0.38)g/kg,2.73&;#177;0.60)%,(3.17&;#177;0.27)%,0.65&;#177;0.13,(31.8&;#177;5.4)ng/k(13.2&;#177;2.1)ng/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SHR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细胞凋亡指数、Bax,Bcl-2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别,血浆、心肌组织AngⅡ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结论:成年SHR大鼠的左室心肌细胞凋亡活跃与Bax蛋白表达增强,致Bcl-2/Bax比率减低有关。其次还提示较长时间给予AT1R厄贝沙坦能有效抑制Bax的过度表达,增加Bcl-2/Bax比率,从而让心肌细胞凋亡恢复正常。AT1R-厄贝沙坦使心肌细胞凋亡恢复正常的作用可能与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高血压左室肥厚发生中的作用及丹参酮ⅡA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12周龄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共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血压组、丹参酮ⅡA组.丹参酮ⅡA组经尾静脉连续注射丹参酮ⅡA 治疗12周.断头处死大鼠后留取心肌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HE)、范吉逊(VG)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和胶原分布情况;免疫组化染色及ED1标记显示心肌巨噬细胞浸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ICAM-1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CAM-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WKY大鼠比较,SHR组肥厚心肌中ICAM-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和P<0.05),巨噬细胞浸润明显(P<0.01).应用丹参酮ⅡA治疗后,SHR组的心肌ICAM-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1和P<0.05),巨噬细胞浸润数减少(P<0.05),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心肌ICAM-1过度表达及其介导的炎性细胞浸润在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丹参酮ⅡA抑制左室肥厚的效应可能与其下调ICAM-1表达,减少炎性细胞的心肌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遗传性高血压及左室肥厚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及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选用10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每组15只;以10周龄健康wistar鼠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缬沙坦治疗组给予缬沙坦20mg/(kg&;#183;d),溶解于特制饮水器中每天一次胃管灌入。其他两组每天饮用水10mL/kg灌胃。观察期限为12周,每2周测鼠尾动脉血压。12周后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未治疗组大鼠心肌TUNEL阳性细胞计数[(116.7&;#177;11.3)核/高倍镜视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缬沙坦治疗组[(23.3&;#177;3.3),(35.0&;#177;1.3)核/高倍镜视野](P&;lt;0.01)。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周龄增长,血压增高、心肌肥厚的同时发生心肌细胞凋亡,缬沙坦用药12周后,心肌细胞凋亡显著降低至接近正常对照组(P&;lt;0.05)。结论:心肌细胞凋亡是代偿性心肌肥厚发展为心力衰竭的可能机制之一。高血压早期缬沙坦在降压同时有效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丹参酮ⅡA抑制醛固酮生物合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醛固酮是左心室肥厚重要的致病因子,有证据提示中药丹参提取物能够干预醛固酮的生物合成。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心肌醛固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材料:实验于2002—11/2004-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实验室完成,选用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20只,随机分为高血压组、丹参酮ⅡA组,每组10只。方法:丹参酮ⅡA组经尾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溶液1.5mg/(kg&;#183;d),高血压组给予相当容积的蒸馏水。给药12周后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心肌标本,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以GAPDH基因扩增引物表为内参照,分别测定心肌醛固酮合成相关基因CYP11B1及CYP11B2 mRNA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心肌醛固酮合成相关基因CYP11B1及CYP11B2 mRNA表达水平。结果:20只大鼠被纳入实验,并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两组大鼠心肌CYP11B1及CYP11B2基因表达的定性分析:以100bp Plus Ladder为Marker,分别在440bp,461bp及336bp处可见清晰的扩增条带,DNA测序证实为CYP11B1,YP11B2及GAPDH的编码基因片段。②两组大鼠心肌CYP11B1及CYP11B2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丹参酮ⅡA组CYP11B1及CYP11B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高血压组(0.924&;#177;0.121,1.343&;#177;0.132,P〈0.05;1.017&;#177;0.119,1.675&;#177;0.126,P〈0.01)。结论: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直接下调心脏局部醛固酮合成相关基因CYP11B1及CYP11B2 mRNA表达,抑制心脏局部醛固酮的生物合成,从而发挥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醛固酮诱导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组织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表达和心肌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及血浆中醛固酮和血管紧素Ⅱ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8/12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和心肌肥厚组及环孢素A组。①分组干预: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g/L盐水饮用,连续14d;心肌肥厚组:皮下注射醛固酮18μg/d,10g/L盐水饮用,连续14d复制心肌肥厚模型。环孢素A组:除皮下注射醛固酮18μg/d外,同时以环孢素A5mg/(kg&;#183;d)皮下注射14d,10g/L盐水饮用,连续14d。②心肌组织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测定: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条带的平均密度测定采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完成。③血浆中醛固酮和血管紧素Ⅱ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④心肌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参照发色底物法改进方法测定。结果:大鼠21只均进入结果分析。皮下注射醛固酮14d后,①血浆醛固酮水平:环孢素A组明显高于心肌肥厚组和正常对照组[(0.75&;#177;0.17),(0.28&;#177;0.06),(0.21&;#177;0.03)ng/L,P&;lt;0.05]。②心肌组织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心肌肥厚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40&;#177;0.09),(0.18&;#177;0.58)A410,P&;lt;0.05]。③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心肌肥厚组明显低于环孢素A组和正常对照组[(304&;#177;106),(1309&;#177;925),(448&;#177;258)ng/L,P&;lt;0.05]。④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的表达:心肌肥厚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环孢素A组(56.26&;#177;3.37,36.26&;#177;6.19,44.71&;#177;6.58,P&;lt;0.01)。结论: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有拮抗心肌肥厚反应的作用。②在外源性醛固酮诱发大鼠发生心肌肥厚反应过程中,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性增加,而其内源性负性调节蛋白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的表达亦相应增加;应用钙调神经磷酸酶特异性阻断剂环孢素A后,心肌组织内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性呈下降趋势,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的表达亦相应显著下降,提示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因子的变化受到钙调神经磷酸酶信号转导系统调控。  相似文献   

9.
丹参酮ⅡA对心肌细胞肥大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上,观察丹参酮ⅡA对血管紧张紊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5-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急诊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Wistar乳鼠12只。胰酶消化,差数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于心肌细胞培养的第4天,换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再培养1d,随机分为4组加入不同的干预因素: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1&;#215;10^-4mol/L)+丹参酮ⅡA(1&;#215;10^-5mol/L),丹参酮ⅡA(1&;#215;10^-5mol/L),血管紧张素Ⅱ(1&;#215;10^-6mol/L)。采用相差显微镜测量细胞大小,测定心肌细胞^3H-亮氨酸掺入作为心肌细胞肥大的指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基因FasmRNA的表达。 结果:①血管紧张素Ⅱ作用7d,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29.2&;#177;3.1),(19.9&;#177;1.8)μm;t=4.244,P〈0.01];丹参酮ⅡA抑制血管紧张紊Ⅱ介导的心肌细胞直径增大,与血管紧张素Ⅱ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21.3&;#177;2.7)μm,t=3.046,P〈0.05]。②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后,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合成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951&;#177;141)。(1123&;#177;121)min;t=7.067,P〈0.01];丹参酮ⅡA对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没有影响,但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的心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增加[(1198&;#177;123),(1951&;#177;141)min^-1;t=6.378,〈0.01]。(3)血管紧张素Ⅱ作用48h后,心肌细胞凋亡率血管紧张素Ⅱ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35.4&;#177;2.6)%。(17.7&;#177;1.5)%;t=9.653,P〈0.01];丹参酮ⅡA能抑制血管紧张紊Ⅱ刺激的心肌凋亡率的增加[(23.2&;#177;2.4)%,t=5,456,P〈0.01]。④在培养液中加入血管紧张素Ⅱ作用12h后,心肌细胞Fas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0.890&;#177;0.104),(0.291&;#177;0.043);t=9,112,P〈0.01],预先加入丹参酮ⅡA作用30min,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0.358&;#177;0.063),(0.890&;#177;0.104);t=7.123,P〈0.01]。 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由于血管紧张索Ⅱ诱导的心肌细胞直径、心肌蛋白质合成速率及凋亡率的增加。降低凋亡基因Fas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白细胞浸润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害过程,观察赛来昔布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体积、脑缺血坏死区周边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白细胞浸润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赛来昔布组(n=16)、安慰剂组(n=16)及假手术组(n=4),其中赛来昔布组和安慰剂组按脑缺血再灌注2,4,6,24h分为4个亚组(n=4)。手术前10min赛来昔布组用赛来昔布灌胃(0.25mg/g,以3mL生理盐水溶解),安慰剂组安慰剂灌胃,剂量相同,然后参照改良的Longa-Ze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后缝合皮肤。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2,4,6,24h4个时相点梗死体积,缺血区白细胞计数,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数。结果: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赛来昔布组再灌注后2,4,6,24h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同时段安慰剂组[(4.8l&;#177;0.13)%,(8.22&;#177;0.25)%,(11.83&;#177;0.62)%,(15.93&;#177;0.42)%,(6.56&;#177;2.07)%,(10.12&;#177;2.37)%,(13.53&;#177;1.47)%,(17.86&;#177;2.78)%,P&;lt;0.05]。②假手术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表达为(0.63&;#177;0.62)个,未见白细胞浸润。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坏死区周边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达及白细胞浸润增多,并于24h达高峰,此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赛来昔布组低于同期安慰剂组[(43.00&;#177;1.41),(6.25&;#177;1.26),(59.50&;#177;2.25),(6.75&;#177;1.8)个,P&;lt;0.01]。结论:赛来昔布可缩小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体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炎症反应,非特异性地起到脑保护作用。 黏附分子l;白细胞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衍生物-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肥大及p-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3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取ld龄新生清洁级Wistar乳鼠10只。雌雄不拘,取心室肌组织分离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将细胞均匀地接种于6孔培养板,每孔2mL。第3天将培养的细胞分为5组,即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2,10。50μmol/L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均给予血管紧张素Ⅱμmol/L进行心肌细胞肥大诱导。在此基础上,丹参酮ⅡA磺酸钠2,10。50μmol/L组再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以上浓度为培养基内终浓度。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含量;采用[^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蛋白合成速率作为心肌肥大指标;用Western-blot测定p-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观察各组心肌细胞总蛋白质含量、[^3H]-亮氨酸掺入测定结果、p-JNK,MKP.1蛋白表达。 结果:①用刺激因素处理24h后,2。10,50μmol/L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65.38&;#177;1.26),(53.41&;#177;3.63),(48.42&;#177;2.61),(80.42&;#177;3.28)μg/孔,P〈0.05—0.011。②1μmol/L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后,2,10,50μmol/L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心肌细胞合成速率显著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140.52&;#177;12.04)%,(120.58&;#177;8.72)%。(111.88&;#177;10.06)%,(163.04&;#177;11.38)%。P〈0.011。⑧1μmol/L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后,2,10,50μmol/L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p—JNK蛋白表达显著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145.96&;#177;11.98)%,(133.04&;#177;6.54)%,(116.56&;#177;11.61)%,(167.04&;#177;12.72)%,P〈0.05—0.011。④丹参酮ⅡA磺酸钠(10μmol/L)显著上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在40min时达到高峰达(132.16&;#177;7.88)%,随后下降,在60,80min分别为(110.72&;#177;10.94)%。(104.32&;#177;9.55)%,(P〈0.01)。 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机制可能与上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降低p-JN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复方鳖甲软肝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左室重构及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醛同酮的效应。方法:实验选用12周龄SHR50只,随机将其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依那普利组、小、中、小剂量复方鳖甲组(小、中、大剂量药物组),每组各10只。另取正常SD大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治疗10周后各组大鼠收缩压、心脏质量指数(heart weight index,HWI)、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胶原蛋白含量,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erivascular circuferential area,PVCA)。结果:治疗10周后,空白对照组大鼠收缩压,HWI,LVMI,胶原蛋白含量【(195&;#177;9)mmHg,(5.38&;#177;0.25),(3.81&;#177;0.09),(6.13&;#177;0.93)mg/g,1mmHg=0.133kP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7&;#177;10)mmHg.(3.88&;#177;0.28),(2.57&;#177;0.17),(4.19&;#177;0.72)mg/g】(P&;lt;0.01)。依那普利组大鼠收缩压明显低于与空白对照组(P&;lt;0.01),而复方鳖甲软肝方各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依那普利组大鼠HWI,LVMI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1),而复方鳖甲软肝方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依那普利组,复方鳖甲软肝方中、大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5-0.01)。空白对照组AngⅡ,醛固酮和CVF,PVC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1)。依那普利、中、大剂量药物组AngⅡ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1);依那普利组醛固酮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1),小剂量药物组有所降低(P&;lt;0.05),中剂量药物组,大剂量药物组亦有明显降低(P&;lt;0.01),且各复方鳖甲软肝方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依那普利组CVF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1),中、大剂量药物组亦有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1);依那普利组、各剂量复方鳖甲软肝方组大鼠PVCA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lt;0.05-0.01)。结论:复方鳖甲软肝方无明显降压、逆转左室肥厚等功能,但可能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机制,抑制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4.
背景: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是诱导心肌肥大的强刺激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也是致心肌肥大因素之一,AngⅡ是否可以通过诱导PDGF受体表达进一步促使心肌肥大?目的:探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在AngⅡ致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为心肌肥大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分离纯化培养的Wistar乳鼠心肌细胞为研究对象的对照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的病理生理教研室。材料:实验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为80只出生1~3d的Wistar乳鼠(北京大学医学部动物中心提供),雌雄不限。均在细胞培养室取出心脏做心肌细胞培养。干预:分离纯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分为3组,以1&;#215;10^-7mol/L AngⅡ刺激为AngⅡ组;以1&;#215;10^-5mol/L PD98059(一种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预孵育30min后再用AngⅡ刺激为PD98059组;以正常的乳鼠心肌细胞为对照组。培养24h后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每组心肌细胞PDGF-β受体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心肌细胞PDGF—β受体的含量。结果:AngⅡ刺激培养24h的乳鼠心肌细胞PDGF—β受体表达(432.41&;#177;54.08)和对照组(197.65&;#177;44.10)比较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6.77,P&;lt;0.01),PD98059组PDGF—β受体表达(317.2&;#177;21.12)与AngⅡ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3.91,P&;lt;0.05),但并未完全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3.85,P&;lt;0.05)。结论:AngⅡ可以上调心肌细胞PDGF—β受体的表达,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参与这一过程。这可能是AngⅡ促进心肌肥大的又一个重要机制。此研究结果可为心脏康复的一、二级预防提供实验学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逆转心肌肥大的作用和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变化。方法:将Wistar大鼠分成高血压组(48只)、正常对照组(32只)。高血压组分为高血压Ⅰ组(12只)和高血压Ⅱ组(12只),中药治疗组(中药组,12只),开搏通治疗组(开搏通组,12只)。正常对照组分为正常对照Ⅰ组(20只),正常对照Ⅱ组(12只)。高血压Ⅰ组和正常对照Ⅰ组在第4周时测定各项指标,高血压Ⅱ组,中药组,开搏通组在第16周时测定各项指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复制高血压性心肌肥大模型,用放免法测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结果:与高血压Ⅰ组比较,高血压Ⅱ组的平均动脉压较高【高血压Ⅱ组(86.18&;#177;19.95)mmHg,高血压Ⅰ组(69.53&;#177;11.93)mmHg,P&;lt;0.05】,心系数较大【高血压Ⅱ组(2.40&;#177;0.27)g/mg,高血压Ⅰ组(2.43&;#177;0.51)g/mg,P&;lt;0.05】;与高血压Ⅰ组比较,中药组血浆的内皮素升高60%,开搏通组升高64%。开搏通组心肌匀浆中的CGRP升高156%【开搏通组(154.67&;#177;68.39)ng/L,高血压Ⅰ组(60.35&;#177;31.96)ng/L】,而高血压Ⅱ组的CGRP则降低54%【高血压Ⅱ组(27.76&;#177;2.33)ng/L,高血压Ⅰ组(60.35&;#177;31.96)ng/L】。第4周高血压Ⅰ组的心系数【(2.43&;#177;0.51)g/mg】比对照Ⅰ组【(2.09&;#177;0.18)g/mg】大(P&;lt;0.05);第16周时高血压Ⅱ组和中药组的收缩压较高;开搏通组心肌匀浆中的CGRP【(154.67&;#177;68.39)ng/L】比高血压Ⅱ组【(27.76&;#177;2.33)ng/L】和中药组【(62.97&;#177;25.77)ng/L]都高(P&;lt;0.05);对照Ⅱ组、高血压Ⅱ组、开搏通组和中药组的内皮素含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复方能逆转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肥大,心肌匀浆中的CGRP参与了腹主动脉缩窄所致心肌肥大逆转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血压左室肥厚时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 - 1(ICAM - 1)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8周龄雄性Wistar-Kyoto (WKY)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共 30只 ,分为对照组、高血压组Ⅰ、高血压组Ⅱ ,分别在 2 4、 12、 2 4周龄处死大鼠 ,留取心肌标本进行苏木素 -伊红 (HE)和VanGieson (VG)染色 ,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和胶原分布情况 ;免疫组化染色及ED1标记显示心肌巨噬细胞浸润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心肌ICAM - 1的mRNA表达 ;酶链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检测ICAM - 1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WKY大鼠及 12周龄SHR比较 ,2 4周龄SHR存在明显的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 ,心肌ICAM - 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巨噬细胞浸润显著增加 (P <0 0 1,P <0 0 1,P <0 0 1) ;12周龄SHR与WKY大鼠在心肌病理学改变、ICAM - 1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心肌ICAM- 1过度表达及其介导的炎性细胞浸润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并探讨其与胰岛素样类生长因子1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06/2003-12齐鲁医院门诊及住院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为高血压组。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将患者分为左室心肌肥厚组30例和无心肌肥厚组31例。选择同期齐鲁医院门诊体检健康自愿者20例为对照组,男8例,女12例。脉冲波多普勒超声测量所有研究对象二尖瓣血流,根据二尖瓣瓣尖频谱测量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晚期最大血流速度及其比值。多普勒组织成像测量二尖瓣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晚期峰值运动速度及其比值。所有研究对象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清胰岛素样类生长因子1的浓度。结果:高血压患者二尖瓣瓣尖舒张早期、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lt;0.01),左室心肌肥厚组二尖瓣瓣尖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二尖瓣瓣尖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明显小于无心肌肥厚组(P&;lt;0.01);无心肌肥厚组、左室心肌肥厚组患者二尖瓣侧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心肌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比值(0.88&;#177;0.12,0.74&;#177;0.09)均小于对照组(1.42&;#177;0.11)(P&;lt;0.01);左室心肌肥厚组比值明显小于无心肌肥厚组(P&;lt;0.01)。无心肌肥厚组、左室心肌肥厚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lt;0.001);左室心肌肥厚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肌肥厚组(P&;lt;0.0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二尖瓣瓣尖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二尖瓣瓣尖晚期最大血流速度、侧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心肌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呈显著负相关(r=-0.65,-0.61,P&;lt;0.01)。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应用超声技术评价的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有较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参七汤对大鼠缺血心肌内皮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参七汤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内皮素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组和参七汤组,利用垂体后叶素造模,分别测定各组心肌内皮素浓度及内皮素-1基因的表达。结果:参七汤组心肌内皮素浓度明显低于缺血组(2.28&;#177;0.50,6.87&;#177;1.70,P&;lt;0.01)。免疫组化显示缺血组心肌内皮素-1染色灰度值明显低于参七汤组(心房肌:167.63&;#177;4.28,182.75&;#177;7.74,P&;lt;0.01;心室肌:154.38&;#177;4.05,182.97&;#177;2.14,P&;lt;0.05)。结论:参七汤可显著降低缺血心肌内皮素浓度,可能是参七汤所代表的益气补元活血法能有效抑制缺血心肌内皮素-1基因的表达及蛋白合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以及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血管形态学改变三者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Wistar鼠50只,随机选取40只,将链脲佐菌素溶于柠檬酸缓冲液中,对其行一次性腹腔注射(60mg/kg)诱导大鼠糖尿病,注药后第3天及第7天各测血糖1次,以血糖值大于16.7mmol/L为成模标准,选取糖尿病大鼠30只,分为糖尿病2,4和6个月组各10只。余10只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入等量柠檬酸缓冲液。正常对照组、糖尿病2,4和6个月组再分为免疫组织化学组5只和血-视网膜屏障测定组5只。①观察视网膜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形态学变化。②测定内皮细胞平均吸光度,定量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并测定视网膜标准化埃文斯蓝含量,评价血-视网膜屏障的变化。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2个月组同时观察结果。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实验大鼠40只。①视网膜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形态学改变:正常对照组无明显阳性表达;糖尿病2个月组表达增多,未见形态学改变;糖尿病4个月组表达显著增强,可见不同程度的形态学改变;糖尿病6个月组表达进一步增强,形态学改变进一步加重。②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视网膜血管中平均吸光度值表达:依次为正常对照组(171.67&;#177;5.76)&;gt;糖尿病2个月组(142.23&;#177;6.15)&;gt;糖尿病4个月组(103.40&;#177;7.15)&;gt;糖尿病6个月组(82.03&;#177;6.37),P均&;lt;0.01。③血一视网膜屏障功能定量测定:应用视网膜埃文斯蓝含量评估,依次为正常对照组(12.57&;#177;1.79)&;lt;糖尿病2个月组(23.53&;#177;2.08)&;lt;糖尿病4个月组(29.78&;#177;3.34)&;lt;糖尿病6个月组(35.23&;#177;3.39),P均&;lt;0.01。④血-视网膜屏障被破坏情况:以埃文斯蓝含量与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相关性说明内皮细胞平均吸光度与视网膜埃文斯蓝含量呈高度直线相关(r=-0.936)。结论:①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存在细胞间黏附分子l表达的增加,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和/或血管形态学的改变,并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程度逐步加重。②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程度随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增强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及原癌基因c-fos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9/12在十堰市人民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①将100只出生后1周内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24h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未加入任何药物;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丹参酮ⅡA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预先加入1&;#215;10^-6mol/L丹参酮ⅡA作用30min后,再加入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0766—200010);血管紧张素Ⅱ+缬沙坦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预先加入1&;#215;10^-6mol/L缬沙坦后,再加入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丹参酮ⅡA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215;10^-5mol/L丹参酮ⅡA;缬沙坦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215;10^-6mol/L缬沙坦。所有实验均重复3次。②持续加药作用7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总蛋白含量。采用^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 mRNA表达。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①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使心肌细胞蛋白总量增多(P〈0.01),预先加入丹参酮ⅡA或缬沙坦作用30min,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P〈0.01)。②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后,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合成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900&;#177;97),(1205&;#177;75)min^-1,P〈0.01],丹参酮ⅡA和缬沙坦本身对心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没有影响,但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增加(P〈0.01)。③在培养液中加入血管紧张素Ⅱ作用30min后,c-fos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预先加入丹参酮ⅡA或缬沙坦作用30min,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P〈0.01),而丹参酮ⅡA和缬沙坦本身对原癌基因c-fos mRNA的表达无影响。 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这与其抑制了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