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房利钠肽前体A(NPPA)基因多态性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HFpEF患者233例,随访5年死亡31例(死亡组),存活202例(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NPPA基因多态性。采用Cox回归分析5年全因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结果 死亡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房颤动、慢性肾功能不全占比及NT-proBNP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PPA基因扩增结果显示,rs5063、rs5065位点均存在基因多态性。死亡组NPPA基因rs5063位点AA基因型、A等位基因占比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YHA心功能分级、COPD、心房颤动、慢性肾功能不全、NT-proBNP、rs5063位点AA基因型均为HFpE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均P<0.05)。NPPA基因rs5063与rs5065位点AG...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一个汉族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IA)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定位及基因突变分析。方法纳入19名家系成员,其中2例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应用1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微卫星标记物和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物对19名成员进行了18个与FIA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位点的参数连锁分析,并对其中的1个SNP标记物rs1333040进行直接测序,筛查是否存在突变。结果①ANIB1-8等候选基因位点与该家系不连锁,连锁值(LOD)均<1。②曾报道过的13q14.12-21.1上rs7983420和rs17054625之间的7-cM区域、17cen上的TNFRSF13B候选基因位点与该家系不连锁。③9p21上的rs1333040-T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该FIA家系发病无关。结论排除ANIB1-8、7-cM、TNFRSF13B候选基因/位点与该家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及基因筛查在HCM筛查及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一个HCM家系共14人,多重靶向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26个已知最常见的HCM致病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捕获测序,用Sanger测序对发现的突变进行验证并对其他家系成员及307名健康对照进行该突变位点的筛查,分析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特点。结果:先证者及其子携带MYH7基因c.2146 GA(Gly716Arg)突变,该突变位于MYH7基因19号外显子,导致第716位氨基酸残基由Gly变为Arg,其他25个基因未发现突变。Sanger测序验证后对其他家系成员进行突变筛查,其他家庭成员及对照组未发现该突变,该突变与HCM在该家系中共分离。先证者携带的致病突变为从头突变,并遗传给其子。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发病早(14岁)、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心力衰竭,其子出生时即发现心肌肥厚。其父虽然室间隔肥厚(15 mm),但结合其年轻时曾为运动员的经历及遗传筛查的阴性结果,可基本排除其为HCM患者,考虑为生理性肥厚。结论:该家系HCM由MYH7基因从头突变p.Gly716Arg导致,该突变临床发病早,症状较重,预后较差,为恶性突变。基因筛查在HCM家系筛查及疾病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例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筛查,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例DCM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另选取体检中心健康成年人为对照。收集先证者家系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发病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可疑致病基因,并通过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对其他家系成员及对照组进行相关基因筛查。结果:对该家系筛查发现包括先证者在内的5例DCM患者,且基因检测发现均存在JPH2基因的c.1846C>T(p.Arg616Cys)突变,另有1例无临床表型的突变基因携带者。余家系成员及对照组相同位点未见异常。在随访过程中先证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结论:本研究发现JPH2基因的p.R616C突变可能导致家族性DCM,且该基因突变可能为恶性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利用目标区域重测序技术,对一个中国肥厚型心肌病家系先证者的64个与遗传性心肌病相关的基因进行筛查。Sanger测序验证可疑突变位点并筛查家系成员8例和正常个体100例,同时分析家系突变携带者4例的临床表型特点。结果本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的4例存活家系成员携带MYBPC3基因c.1377del C突变,在100例正常对照中未发现此突变。携带者中有2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均表现为室间隔肥厚,另外2例为无症状携带者,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异常。家系中有3例猝死,4例有晕厥史,3例发病年龄小于40岁,2例在40岁后发病。结论基因检测在肥厚型心肌病鉴别诊断和家系筛查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Guo ZG  Wang QG  Lai WY  Zha Z  Liu YY  Wu PS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101-1104
目的对112例中国冠心病患者行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基因筛选以发现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对先证者家系进行调查确定其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DNA测序及限制性酶切发现ABCA1基因新的SNP,进一步对先证者家系的16位成员进行血脂检查、基因组DNA提取及限制性酶切分析。结果N233V是一个新发现的ABCA1基因SNP,此位点在外显子7,cDNA位置为A1092G,并导致233位氨基酸由甲硫氨酸转变为缬氨酸(N233V)。16位家族成员中发现5例存在N233V SNP位点改变,且均为AG型改变。结论中国人中存在新发现的ABCA1基因N233V SNP,家系调查显示N233V SNP中AA型分布频率最高,AG型次之,AG型SNP的发生具有家族倾向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个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及其四代家系成员进行致病基因筛查研究。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法对先证者进行致病突变筛查。发现可疑致病位点后,进一步通过Sanger测序法在家系内其他成员及600个健康个体中进行验证。用PolyPhen-2,SIFT及Mutation Taster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发现的潜在致病突变进行致病性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先证者及家系内多个成员均携带PRKAG2基因杂合突变,p.Ser98Asn (c.293GA)。但600例健康个体中并未发现该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RKAG2基因的p.Ser98Asn (c.293GA)杂合突变位于进化保守区域,并可能影响蛋白功能,为致病性突变。与携带该基因其他突变致PRKAG2心脏综合征的患者合并多种心律失常不同,携带该PRKAG2基因突变位点的家系成员有心肌肥厚和心衰等PRKAG2心脏综合征的表现,但不合并心律失常。结论我们首次报道一个新的PRKAG2基因致病性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的PRKAG2心脏综合征包括心肌肥厚和严重心力衰竭,但不合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部地区55个T2DM家系的265名成员,检测其PEA15基因(位点rs8175359)和KCNJ10基因(位点rs248625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受检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T2DM组和家系成员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该多态性不与T2DM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汉族人群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集1个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家系成员的血液样本,并收集临床表型资料;对该家系先证者的28个HCM相关致病基因利用高通量测序进行靶向重测序;利用Sanger测序在家系成员中检测发现的致病突变位点;分析致病突变携带者的临床表型特点。结果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发现并证实先证者携带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Val606Met杂合错义突变,该突变在307名正常对照未检出;其他27个HCM相关致病基因中,未检出致病突变。家系遗传筛查发现3例HCM患者均携带MYH7基因Val606Met错义突变,该突变与HCM共分离。该家系3例HCM患者伴有心悸、胸痛、黑矇、晕厥等症状,先证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接受心脏移植后上述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该家系另有2名成员在调查前发生心源性猝死。结论虽然有报道MYH7基因Val606Met错义突变为良性突变,但在本研究家系中,易导致早发心衰和猝死。因突变引起的终末期心衰接受心脏移植可能为最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收集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突变位点分析,阐明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利用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的方法对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的30个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扩增和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通过Sanger测序法在该家系内及另选择20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验证,确定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对肥厚型心肌病的家系调查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或心脏核磁共振检测结果。结果该家系12例有血缘关系的研究对象中4例携带MYH7基因c.G2389A杂合突变(A797L)。4例携带TTN基因c.G10306T杂合无义变异(E3436X)。3例携带GLA基因c.G196C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位于GLA基因的第2号外显子并使66位的谷氨酸变为谷氨酰胺。该家系先证者同时携带上述3种突变基因,先证者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早,临床症状重,彩色超声显示室间隔梭形肥厚(厚度为24mm),心肌回声斑点状增强,心肌纹理排列紊乱,运动减弱,心脏核磁共振显示室间隔及毗邻前壁增厚,延迟强化室间隔心肌壁内可见轻度晕状强化。结论 MYH7基因c.G2389A突变可能是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突变,携带复合突变的家系成员心肌病发病早、表型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联系。方法利用靶向捕获加二代测序,对1个HCM家系的先证者进行26个致病基因的筛查。二代测序发现的突变,利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进行验证,并对家族中其他成员进行该突变位点的筛查,并分析其临床表型特点。结果遗传筛查发现先证者携带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c.1172A〉C(Asn391Thr)突变,该突变位于MYH7基因第12号外显子,导致β肌球蛋白重链的第391位氨基酸残基由天冬酰胺变为苏氨酸。该家系中接受调查的22例对象中8例携带MYH7基因Asn391Thr突变,其中6例患者均携带该突变,突变与疾病呈共分离,且在307名对照者中没有检出。携带者中有3例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痛、黑噱等心功能不全表现,所有患者发病年龄均小于40岁,其中Ⅱ9小于8岁(见图1)。家系中有4人早逝(〈50岁),其中3人确诊为HCM。结论MYH7基因Asn391Thr错义突变为HCM的一个恶性致病突变,携带该突变的患者应进行较积极的治疗和猝死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个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对一例发病9年的32岁女性糖尿病患者家系成员进行调查,该家系中有两代糖尿病患者,采用目标区域捕获高深度测序技术在先证者中找到突变基因,使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突变位点并筛查其他家系成员。结果基因检测发现家系中3个个体携带肝细胞核因子1仅(HNF·1α)基因V380Cfs。39移码突变,该突变在家系中表现为与糖尿病共分离。结论该家系为一个新的HNF-1α仅基因突变所致MODY3家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基因多态性与易感性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6月诊治的HCC患者100例和肝功能正常的正常人100例,采集外周血,采用直接测序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检测PD-L1基因rs4143185、rs17718883和rs28906583三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其与肝细胞癌易感性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携带rs2890658的AC杂合突变基因可以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OR=0.391,P<0.05),携带rs17718883的CG杂合突变基因也会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OR=0.009,P<0.05);rs2890658位点的3个基因型AA、AC和CC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15,21) m、20(16,22) m和19(15,21) 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AC和CC基因型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16,23) m,明显比AA基因型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rs4143185位点的3个基因型CC、GC和GC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13,19)m、20(15,23) m和17(15,21) 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G+GG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1(17,24)m,明显长于CC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携带rs4143185突变基因者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HR<1,P<0.05)。结论 检测外周血PD-L1基因多态性可能有助于筛选HCC高危人群中的高危人群,并可能对预测患者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AX6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7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与3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通过检索数据库HapMap,在PAX6基因3’非翻译区(3’-UTR)选取两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3026401、rsl506位点,采用DNA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及进行连接酶检测反应(LDR)以测定SNP。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两组间SNPrs3026401、rsl506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患者组(n=262)与对照组(n=318)的SNPrsl506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NPrs3026401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组SNPrs3026401不同基因型的阴性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GG〉AA、GG〉AG(P均〈0.05);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AX6基因rs3026401多态性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一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家系行候选致病基因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以寻找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并分析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一位DCM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与先证者及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绘制家谱图,由我院临床分子诊断中心对先证者进行候选致病基因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获得可疑突变后,用Sanger测序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验证,寻找致病基因。结果 家系先证者6号染色体外显子上存在受磷蛋白(phospholamban, PLN)基因的精氨酸缺失突变c.36_38delAAG (p.Arg13del),为该家系的可疑致病基因。先证者目前心脏扩大,心功能显著下降,且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心电图提示肢导低电压以及胸导联R波极度减低。先证者母亲及其大姐因心脏病死亡,二姐目前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其子女未检测到致病基因。受磷蛋白作为肌质网钙离子循环中的调节蛋白,它的基因表达、分布、功能与心室的收缩功能密切相关。结论 本研究发现DCM家系中存在PLN基因缺失突变:PLN c.36_38delAAG (p.Arg13del),是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致病基因,此突变在汉族人群中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蛋白酶体α6亚单位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蛋白酶体d6亚单位基因PSMA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从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选取冠心病患者369例和匹配的对照组360例。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及其它流行病学资料,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CLP)检测各组PSMA6基因rs1048990位点C/G的基因型并统计各组的基因型频率。结果冠心病组rsl048990G等位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8.0%VS57.8%,P=0.011,OR值=0.674)。将冠心病组进行疾病分层后发现,冠心病亚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42.4%VS57.8%,P=0.001,OR值=0.669),而在心肌梗死亚组中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SMA6基因rs1048990位点C/G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的保护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Ⅰa型糖原累积症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家系及其分子遗传学背景。方法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弟左前臂、左髋关节、腰椎的骨密度。抽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全血,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多聚酶链反应扩增葡萄糖-6-磷酸酶5个外显子及与内含子交界区,采用DNA直接测序法确定突变部位。结果先证者及其弟腰椎及左髋部骨密度均低于同龄人,其弟左前臂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先证者G6PC基因第5号外显子存在c.648GT纯合突变,其父母均存在c.648GT杂合突变。结论Ⅰa型糖原累积症是导致成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罕见病因。成人发生原因不明的骨质疏松,合并肝脏肿大、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血乳酸水平明显增高时,应考虑糖原累积症。其导致骨质疏松的机制以及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OX40配体蛋白基因(TNFSF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从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选取冠心病患者369例和匹配的对照组360例。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及其它流行病学资料,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各组TNFSF4基因rs3850641位点A/G的基因型并统计各组的基因型频率。结果冠心病组rs3850641G等位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等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依然存在(P=0.039)。结论TNFSF4基因rs3850641位点A/G多态性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筛选出TM基因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然后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对照组(168例)和ACS组(201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基于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法的基因测序技术,观察TM候选SNP位点基因型在对照组和ACS组的分布。结果筛选出4个SNP,包括:rs13306848G/A,rs1042579C/T,rs3176123A/C和rs1042580A/G。在对照组和ACS组,rs13306848 G/A的GG基因型分别为128例(76.2%)和169例(84.1%),GA基因型分别为38例(22.6%)和31例(15.4%),AA基因型分别为2例(1.2%)和1例(0.5%);rs1042579 C/T的CC基因型分别为97例(57.7%)和131例(65.2%),CT基因型分别为66例(39.3%)和,63例(31.3%)TT基因型分别为5例(3%)和7例(3.5%);rs3176123A/C的AA基因型分别为95例(56.5%)和125例(62.2%),AC基因型分别为66例(39.3%)和68例(33.8%),CC基因型分别为7例(4.2%)和8例(4%)。两组间rs13306848G/A、rs1042579 C/T和rs3176123A/C位点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P=0.143,P=0.222),且对照组与ACS各亚组相比,此三个位点的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 rs13306848G/A、rs1042579 C/T和rs3176123A/C多态性与ACS及其亚组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Crohn's disease(CD) is characterized by a multifactorial etiology and a significant impact of genetic traits. While NOD2 mutations represent well established risk factors of CD, the role of other genes is incompletely understood.AIM To challenge the hypothesis tha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in the genes CLEC5 A and CLEC7 A, two members of the C-type lectin domain family of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CD.METHODS SNPs in CLEC5 A, CLEC7 A and the known CD risk gene NOD2 were studied using real time PCR-based SNP assays. Therefore, DNA samples from 175 patients and 157 healthy donors were employed. Genotyping data were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results of gene expression data analyses.RESULTS In accordance with previous studies, rs2066844 and rs2066847 in NOD2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D(allelic P values = 0.0368 and 0.0474,respectively). Intriguingly, for genotype AA of rs1285933 in CLEC5 A, a potential association with CD(recessive P = 0.0523; odds ratio = 1.90) was observed. There were no associations between CD and SNPs rs2078178 and rs16910631 in CLEC7 A. Variants of rs1285933 had no impact on CLEC5 A gene expression. In contrast, genotype-dependent differences of CXCL5 expression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were observed. There is no statistical interactionbetween the tested SNPs of NOD2 and CLEC5 A, suggesting of a novel pathway contributing to the disease.CONCLUSION Our data encourage enlarged follow-up studies to further address an association of SNP rs1285933 in CLEC5 A with CD. The C-type lectin domain family member also deserves attention regarding a potential rol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