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尿酸(UA)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心绞痛患者分成稳定型心绞痛(SAP)和UAP两组,其中SAP组40例,UAP组46例,分别收集入院24h内患者血UA、血清hs-CR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并于12周内观察各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情况。结果 UAP组的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高于SAP组,对照组无心脏意外事件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和UAP组患者血UA、血清hs-CRP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CK-M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中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患者其血UA和血清hs-CRP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中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患者的血UA和血清hs-CRP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UA和血清hs-CRP的联合检测对UAP患者近期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罗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罗洛尔治疗组(治疗组)和美托洛尔对照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hs-CRP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舒张压、心肌耗氧量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肌耗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罗洛尔可以显著降低UAP患者的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前发现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时有轻度的慢性炎症反应存在,所以可在粥样斑块中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同时CARE、ECAT等研究显示hs-CRP是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强烈预测因子。有文献证实他汀类药物在有效降脂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血清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老年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将109例观察对象中56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作为病例组,对照组53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s-CRP水平.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对比研究hs-CRP与IMT的相关关系.结果 病例组在hs-CRP、IMT、斑块发生率上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109例研究对象以血清hs-CRP 3mg/L为界,分为hs-CRP≤3mg/L组(66例)和hs-CRP>3mg/L组(43例),结果两组患者IMT、斑块发生率和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颈动脉IMT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434,P<0.01),二者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反映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敏感标志物,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以反映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不稳定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颈动脉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择UAP患者64例(UAP组),同期检查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6例(SAP组),分析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及血浆IL-6和hs-CRP水平。结果UAP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收缩压、TC、LDL-C、吸烟指数、血浆IL-6和hs-CRP浓度均明显高于SAP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IL-6和hs-CRP浓度与UAP呈显著正相关。直线相关分析,UAP患者的血浆IL-6、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同时UAP患者血浆IL-6和hs-CRP水平之间也具有直线相关性。结论炎性因子IL-6与hs-CRP是UA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不同危险分层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SAP组)、UAP患者55例(UAP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的血清H-FABP水平,并根据危险分层将UAP组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个亚组。结果对照组血清H-FABP水平为(4.24±1.40)ng/ml,SAP组为(4.46±1.30)ng/ml,UAP组为(6.05±1.57)ng/ml;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为(4.82±1.18)、(5.96±1.01)、(7.51±1.11)ng/ml。UAP低危组、SAP组、对照组血清H-FABP水平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UAP组与对照组、SAP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血清H-FABP水平随UAP危险程度增加而升高,可根据H-FABP水平对UAP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7.
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治疗组)及对照组。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并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137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20mg/d,睡前顿服,连服2周;丹红组加用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1次/日,连用2周;联合组予丹红注射液和辛伐他汀,用量用法同前两组。检测各组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单用丹红注射液或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辛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清hs-CRP水平,优于单独使用丹红注射液或辛伐他汀,可以起到防止或减轻心绞痛发作的作用,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ET)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4例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静滴,治疗21 d。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同时使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治疗组hs-CRP及ET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在SAQ评分中,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满意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及总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可使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性因子hs-CRP、ET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京必舒新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 (CRP)的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anginaU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除用UA常规治疗外加用京必舒新 2 0mg每晚口服 ,对照组仅给予UA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前及经治后 2周、4周、8周的血浆CRP。结果 治疗组自 2周始CRP水平即开始下降 ,4周及 8周的CRP水平较治疗前出现显著差异 (P <0 .0 1)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CRP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 >0 .0 5 )。结论 京必舒新可显著降低UA病人的血浆CRP浓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探讨其与血脂指标的关系。方法:对79例UAP和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分别检测其血CRP水平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的浓度,采用的方法分别是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1)与对照组、SAP组相比,UAP组患者CRP水平明显升高(P分别<0.01,<0.05),但对照组与SAP组相比CRP水平未见升高(P>0.05);(2)UAP组中,CRP与TG、Lp(a)呈正相关(r=0.32,0.45;P=0.031,0.021)。结论:UAP组患者CRP水平升高,且与TG、Lp(a)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尿酸(UA)、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CHF组,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3组:心功能Ⅱ级36例,心功能Ⅲ级62例,心功能Ⅳ级12例。另外选取在本院体检的心功能正常者5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于人院第2天采空腹静脉血测定UA、胆红素和hs—CRP水平。结果CHF组UA、胆红素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CHF组内不同心功能分级组间UA和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UA、胆红素和hs—CRP与年龄无相关性(P〉O.05);UA和胆红素与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O.05),hs—CRP与心功能分级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UA、胆红素和hs—CRP水平升高在CHF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血UA、胆红素水平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hs—CRP水平变化在CHF发生、发展中可能无确定作用。检测血尿酸、胆红素水平有助于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血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CHF组,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3组:心功能Ⅱ级38例,心功能Ⅲ级40例,心功能Ⅳ级18例。另外选取在本院体检的心功能正常者62名作为对照组。所有人选者于人院第2天采空腹静脉血测定UA、hs—CRP和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CHF组UA、hs-CRP和血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O.05)。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间比较UA、hs-CRP和血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YHAIV级患者UA、hs-CRP和血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中UA和血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血UA、hs-CRP和胆红素水平升高在CHF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检测慢性心衰患者UA、hs-CRP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助于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心绞痛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肌钙蛋白I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在心功能正常情况下不稳定心绞痛(UAP)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差异,UAP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与肌钙蛋白I(cTn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6例,其中SAP54例.UAP组62例(cTnI阳性者32例,阴性者30例),正常对照组35例,测定血浆NT—proBNP、cTnI浓度,比较不同组NT—proBNP浓度,及分析UAP患者NT—proBNP与cTnI的关系。结果:UAP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146.55(53.65,772.55)ngP/L]高于SAP组[47.50(19.23,87.35)ngP/L]和对照组[33.38(14.07,66.60)ngP/L](P〈0.01)。SAP组血浆NT—proBN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Z值-1.20,P〉0.05),且UAP中cTnI阳性组血浆NT—proBNP浓度[646.86(127.85,1181.63)ngP/L]高于cTnI阴性组[91.50(26.54,145.83)ngP/L](Z值-3.96,P〈0.01),UAP血浆NT—proBNP浓度与cTnI浓度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UAP血浆NT—proBNP浓度增高,并与cTnI浓度呈正相关;其测定有利于发现心功能正常,但处于高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 (Hcy)、内皮素 (ET)及纤维蛋白肽A(FP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UAP患者 (37例 )、正常人 (31例 )血中Hcy、ET及FPA值。结果 :UAP患者Hcy、ET及FPA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12 .4 9± 5 .4 7)∶(4 .38± 1.14 ) μmol/L]、[(12 9.37± 2 6 .6 2 )∶(6 5 .0 6±13.76 )ng/L]及 [(8.87± 2 .11)∶(3.4 5± 0 .6 0 ) μg/L],均 P <0 .0 5 ,Hcy与ET呈正相关 (r =0 .4 5 ,P <0 .0 5 )。结论 :Hcy、ET及FPA的改变可能参与了UAP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窦性心率震荡指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对63例确诊为UAP的患者(UAP组)和49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其窦性心率震荡(HRT)指标;根据GRACE评分UAP患者被进一步分为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比较各分组间HRT指标的差异和HRT异常的发生率。结果:UAP组震荡初始(TO)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30±1.53)%∶(0.08±1.79)%,P〈0.01];震荡斜率(T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90±0.56)∶(4.22±3.77),P=0.001]。UAP组不同危险分层亚组中,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有TO增大、TS减小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高危组TO则显著增大[(0.55±1.61)%∶(2.05±1.21)%,P〈0.01]、TS显著减小[(2.20±0.59)∶(1.71±0.44),P〈0.01]。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HRT2异常率有升高的趋势,差异无显著性(x2=2.385,P=0.063),高危组HRT2异常率显著升高(x2=9.227,P=0.01)。结论:结果提示窦性心率震荡指标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高危分层的一项新的心电学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老年(年龄≥6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入选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PCI)的老年UAP患者52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PCI后加服替米沙坦80 mg/d)和对照组(PCI后即刻加服安慰剂),PCI后即刻及4周后检测2组患者EPCs数量及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替米沙坦组与对照组PCI后即刻EPCs的数量基本相近;PCI 4周后2组EPCs数量均有所增加,但对照组与 PCI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PCI 4周后hs-CRP的水平均有明显的降低,但替米沙坦组降低的程度更为明显.结论:替米沙坦能够增加老年UAP患者EPCs的数量,显著降低其hs-CRP的水平,由此提示替米沙坦能够促进UAP患者EPCs的动员,有助于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有助于改善老年UAP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明胶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9月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n=40)和姜黄素治疗组(n=40),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0d后血清明胶酶[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姜黄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明胶酶水平明显下降[MMP-2:(52.64±6.77)ng/ml:(32.65±1.67)ng/ml,MMP-9:(56.75±7.34)ng/ml:(35±1.88)ng/ml],P〈0.01。姜黄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明胶酶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后[MMP-2:(32.65±1.67)ng/ml:(37.78±2.76)ng/ml,MMP-9:(35±1.88)ng/ml:(40.23±1.95)ng/ml],P〈0.05。结论:姜黄素能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明胶酶水平,起到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心内科住院患者9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分成两组,冠心病(CHD)组65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非CHD组33例。均采用2,4-二氯苯胺重氮盐(DCA)比色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UAP组血清总胆红素(15.17±4.10)μmol/L、间接胆红素(11.31±3.12)μmol/L水平明显低于SAP组[(18.69±5.48)μmol/L,(14.27±4.06)μmol/L]和对照组[(17.86±3.53)μmol/L,(14.08±2.58)μmol/L,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有可能成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