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比较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和椎体后外侧融合术(PL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7-06-2013-02在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的基础上行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42例:PLIF组13例,PLF组29例。结果 术后所有滑脱椎体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复位。PLIF组与PLF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816.6±69.3)ml、(355.2±45.8)ml;2组术后椎间隙后高均较术前增加(P〈0.05),而末次随访PLIF组椎间后高优于PLF组(P〈0.05)。PLIF组术后翻修1例,余均获得融合,融合率92.3%,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未遗留神经症状;PLF组术后26例获得融合,融合率为89.7%,3例融合失败,随访椎间隙高度丢失,出现腰臀部疼痛复发,该组未出现神经损伤。术后PLIF组与PLF组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PLIF与PLF技术均为治疗腰椎滑脱症有效的融合方式,前者具有良好的椎间撑开作用,适合术前椎间高度丢失较多的患者;而后者手术出血少、术中并发症少,较适合体弱、高龄、椎间高度丢失不显著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角度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附3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腰椎峡部不连所致的腰椎滑脱是弓愧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术方法很多,如椎板切除减压术,峡部植骨融合术,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后路Dick、Steffee器械复位固定、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等。作者从1990年6.月至1994年5月应用角度椎弓根螺钉(Reduction-fixation,RF)系统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35例,效果满意。116床资料1.1一般资料35例中男10例,女25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54岁,平均41.8岁。1.2临床表现单纯腰痛3例,腰及单侧坐骨神经痛15例,腰及双侧坐骨神经痛15例,腰痛伴下坠感及双侧坐骨神经痛、鞍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或保留棘突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All Fix或GSS-Ⅱ)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45例。结果19例完全复位,26例部分复位。术后随访39例,随访时间平均3.5年,优良率84.6%。结论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坚固,能使滑脱的椎体复位,明显提高脊椎融合率。  相似文献   

4.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手术内固定、减压和植骨融合方式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三种手术方式治疗。a)单纯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板间椎骨融合术16例;b)半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术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14例;c)全椎板减压、椎弓钉固定、人工椎板或椎间植骨融合术7例。结果随访时间0.5~2年,平均16个月。无感染、神经根损伤,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植骨均融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按照邹德威等标准评价疗效,A组:优13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88%;B组:优10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6%;C组:优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6%。结论只要手术方案正确,术后效果均满意,三种方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腰椎完整标本、单纯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ALIF分别行椎弓根钉固定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4种状态进行测试,比较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新鲜腰椎标本8具,分别于完整状态、L5S1前路植以Cage、L5S1前路Cage分别行椎弓根钉固定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下,测定前屈、后伸、侧弯及扭转运动下运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单纯ALIF标本同完整标本相比,其后伸运动范围增大(P〈0.01),而前屈、侧弯、扭转运动范围减小(P〈0.01);而ALIF经椎弓根钉固定或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后各方向运动范围均小于完整标本及单纯ALIF标本(P〈0.01)。[结论]L5S1单纯行ALIF后伸稳定性差,为增加其稳定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应当是首选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6.
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82例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病人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探讨有关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适应证、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依据病人情况分别采取以下4种术式:A组,后路单纯植骨融合术18例,均Ⅰ度滑脱;B组,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板间植骨融合术31例,Ⅰ度11例,Ⅱ度20例;C组,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术19例,Ⅰ度2例,Ⅱ度13例,Ⅲ度4例,包括椎间盘突出3例,椎管狭窄3例;D组,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术14例,Ⅰ度1例,Ⅱ度10例,Ⅲ度3例,包括椎管狭窄6例(Ⅰ度1例、Ⅱ度4例、Ⅲ度1例),椎间盘突出4例(Ⅱ度3例、Ⅲ度1例)。[结果]随访6个月~6a 6个月,平均3a8个月,单纯植骨融合组(A组)18例中15例融合,其融合率83%、滑脱复位率0.03%,根据下腰痛的FRS评分标准,其改善率52.69%。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板间植骨融合(B组)的31例中30例融合,其融合率96%,滑脱复位率83%,改善率56.20%。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组(C组)融合率89%、滑脱复位率90%、改善率59.85%。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组(D组)融合率100%、滑脱复位率92%、改善率61.08%。[结论]不同的手术方式针对不同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的不同因病人的病情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7.
腰椎融合术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退变性椎体滑脱、脊柱侧凸、退变性椎间盘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内固定器器械发展,腰椎融合术有了很多方法.开放手术有椎体间融合,包括前路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脊柱后外侧融合术(posteriorlateral fusion,PLF);微创方法有应用内窥镜、特殊显露器械或经皮入路完成腰椎前、后路融合固定术.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腰椎滑脱患者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行PLIF36例(PLIF组)及PLF32例(PLF组)。结果患者均获随访,平均时间(3.0±0.5)年,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优良率、植骨融合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周和术后1年滑脱率、椎体高度及滑脱节段前凸角均优于术前(P0.01),但术后1年PLIF组在滑脱矫正、椎体高度及滑脱节段前凸角度等指标的维持方面均优于PLF组(P0.01)。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PLIF与PLF均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但PLIF对腰椎滑脱的矫正、椎间高度的维持、生理曲度的恢复等方面较PLF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两种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临床疗效间的差异.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分别行上述两种手术治疗的11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PLIF组60例,PLF组53例.术前在腰椎侧佗X线片上测量椎间高度、滑脱率、节段角度、椎间孔面积等影像学指标,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主观评价表等指标对患者进行症状评分;术后即刻对卜述指标进行重复测量.并坚持随访,分别计算两组滑脱复位率和融合率.结果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PLIF:(194.3±54.7)min.(402.2±123.9)ml;PLF:(179.3±45.7)min,(367.2±102.3)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PLIF组椎间高度、滑脱率、节段角度、椎间孔面积等影像学指标的恢复与维持均优于PLF组,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率分别为96.7%、88.6%(P=0.099);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l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疗效主观评价优秀率分别为56.7%(PLIF)与37.7%(PLF).结论 与PLF相比,PLIF对腰椎滑脱的矫正、椎间高度的维持、生理曲度的恢复以及椎间孔面积的扩大等指标均有显著的优越性,其临床疗效主观评价优秀率亦高于PLF组.  相似文献   

10.
双开窗潜行减压治疗中央型椎管狭窄并椎间盘突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斌  靳安民 《颈腰痛杂志》1997,18(3):167-168
中央型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传统采用全椎板、半椎板切除减压,近年来许多作者认为:广泛的腰椎后部结构切除可导致术后腰椎不稳;切除椎板部位疤痕组织粘连、增生、造成医源性椎管狭窄。由于腰椎后部结构对维持腰椎稳定和保护脊髓重要功能受到重视,我们对43例中央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施行双开窗潜行减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43例,男34岁,女9例;年龄38~79岁,平均53岁;病程最长18年,最短2年,平均3.8年;腰(4-5)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26例,腰5骶1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17例。1.2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适应证和疗效。方法83例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双侧椎板间开窗治疗。结果76例平均随访1.5(0.5—6)年。疗效采用Nakai评分标准:优59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2.1%。1例因多节段双侧椎板间开窗导致医源性腰椎失稳行二次手术。结论双侧椎板间开窗法是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椎间植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效果。方法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79例采取椎间植骨椎弓根固定加压融合术治疗,根据融合术式分为两组,即单纯植骨融合组(A组)和cage融合组(B组)。结果79例得到1年以上随访,术前两组JOA评分和VA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植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cage应用与否与手术疗效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1987年4月~1991年12月作者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症共63例,总优良率为84.9%。经随访,对各种手术方法的效果作出估价,认为:1.腰痛伴有腰椎峡部裂或轻度滑脱患者,加压钩钉植骨固定术应是首选术式。2.有神经根压迫症状时,应作椎板切除减压木,同时作腰椎融合术.3.减压术后植骨内固定方法以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法简便、效果可靠。本文同时介绍了加压钩钉植骨固定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MeyerdingⅡ~Ⅴ度腰椎滑脱症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的中期临床疗效,以及原位融合与复位融合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9手术治疗的139例MeyerdingⅡ~Ⅴ度腰椎滑脱症,42例接受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治疗(微创手术组);97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其中63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34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微创手术组18例滑脱椎体原位融合(微创原位融合组),24例滑脱椎体复位融合(微创复位融合组)。开放手术组29例滑脱椎体原位融合(开放原位融合组),68例滑脱椎体复位融合(开放复位融合组)。结果 微创手术组术后5年疼痛VAS评分、ODI指数高于开放手术组(P<0.05),两组椎间骨性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复位融合组术后5年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微创原位融合组(P<0.05),两组椎间骨性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原位融合组术后5年疼痛VAS评分、ODI指数高于开放复位融合组,椎间骨性融合率低于开放复位融合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后外侧融合(PLF)与后路椎间融合(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融合方式的优劣。方法54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中复位固定后行PLF(PLF组)26例,复位固定后行PLIF(PLIF组)2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ODI评分)、X线检查结果(包括滑脱矫正、滑脱节段椎间隙高度改变、滑脱节段前突角改变及植骨融合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6(3.5±0.4)年。术后即刻X线检查结果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年随访时,两组间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滑脱节段前突角改变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在滑脱矫正及滑脱节段椎间隙高度的维持上PLIF组优于PLF组(P〈0.05),且内固定失败率亦低于PLF组。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PLF或PLIF均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但PLIF在对腰椎滑脱矫正的维持及结构的稳定上较PLF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再手术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9~79岁(56.4±2.1岁),其中接受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67例,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23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21例;随访时间9~42个月(24.6±1.1个月)。同时,匹配226例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6~82岁(57.1±1.1岁),其中接受PLIF 97例,PLF 45例,TLIF84例,随访时间为9~48个月(24.9±0.6个月)。对两组患者接受融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2017年12月)进行腰痛VAS和腰椎JOA评分。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时年龄、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分布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次手术时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为1.23,95%CI为1.12~3.56;两组患者接受PLF、TLIF对比接受PLIF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76(0.34~0.89)、0.68(0.25~0.82)。调整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初次手术时年龄≥60岁对比60岁的患者,a OR值为2.54,95%CI为1.23~3.56;调整年龄、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接受PLF、TLIF的患者对比接受PLIF的患者,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手术的风险均明显降低,其a OR值及95%CI分别为0.54(0.42~0.77)、0.47(0.34~0.83)。再手术组和对照组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再手术组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年龄越大,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接受PILF比PLF、TLIF更可能导致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  相似文献   

17.
保留脊柱后韧带复合结构多椎板切除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近年来国外学者[1.2]针对脊柱多椎板切除减压术所造成的损害,提出了下腰部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的新概念,其发生率为6%~15%。主要原因为术后腰椎不稳和椎管内瘢痕粘连及挛缩。我科采用保留脊往后韧带复合结构的多椎板切除术,经105例临床应用和主物力学实验研究证明,具有明显地稳定腰椎作用。材料与方法一、腰椎伸屈活动度测定取10具新鲜腰骶段脊往(L1~S1)标本。固定骶椎后分别摄腰椎最大屈伸位的测位X片,以此作为A组(正常组)。然后切除腰3.4.5三个全椎板,保留脊往后韧带复合结构作为B组。最后…  相似文献   

18.
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策略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椎管成形术、椎板减压融合术、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方法 :16例稳定性腰椎滑脱患者接受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 ,15例不稳定性腰椎滑脱患者接受椎板减压加后外侧融合术 ,14例不稳定性腰椎滑脱患者接受椎板减压椎间融合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进行疗效评分和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后 1年功能改善率 :椎管成形术为 85 .7% ,减压融合术为 84.8% ,固定融合术为 86.2 % ,各组疗效无显著差别 (P >0 .0 5 )。术后 4年功能改善率 :椎管成形术为 84.9% ,减压融合术为 75 .6% ,固定融合术为 84.6% ,减压融合术疗效下降显著 (P <0 .0 5 )。结论 :椎管成形术治疗稳定性腰椎滑脱 ,术后近中期疗效与影像学评估满意。椎板减压后外侧融合术治疗不稳定性腰椎滑脱 ,腰椎假关节发生率较高和术后中期疗效明显下降。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腰椎滑脱 ,术后中期疗效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和评价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远期复发患者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1年3月至2008年2月诊断为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且复发距首次手术时间超过5年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7岁(45~68岁);病变节段分布为L3/4 3例,L4/5 22例,L5/S1 10例,平均复发时间8.7年(5.5~29年)。记录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再手术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应用腰椎JOA评分和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35例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7年(2~8年);首次间盘切除手术中单纯开窗5例,半椎板切除8例,全椎板切除22例;再次翻修手术行单纯椎间盘切除2例,腰椎后路融合术(PLF)17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8例,经关节突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TLIF)8例;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脊柱矢状位不稳定21例,病变间隙塌陷30例,腰椎前凸减少或后凸29例,MODIC改变24例。再次术前平均腰椎JOA评分11.8分,术后平均为20.4分(P<0.05),主观满意度优14例,良17例,中4例。再次术中发生脑脊液漏4例,术后出现伤口积液3例,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远期复发患者中腰椎矢状位曲线异常有较高的发生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11例腰骶神经根畸形患的临床报道。探讨了腰骶神经根畸形的发生率,形态学分型,发病机理,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在978例腰椎手术中发现11例腰骶神经根畸形患,4例术前行椎管造影,确诊3例。1例术前行冠状面MRI怀疑神经根畸形。均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上,下关节突切除。根管前彻底减压,并行椎板或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0.5-8年,平均4.1年,优良率达81.8%。结论:(1)腰骶神经根畸形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多发生于L5,S1神经根,(2)腰骶神经根畸形本身并不引起症状;(3)椎管造影和冠状面MRI有助于术前获得确诊;(4)提出术中必须仔细探查神经根,充分显露,彻底减压,并行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