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情况和激素治疗对其影响。方法 对 30例急性发作期、激素治疗后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和 30例健康人 ,经纤维支气管镜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研究。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 ,激素治疗后的缓解期和健康人组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百分比分别是 (3.5 0± 1.5 9) %、(5 .5 3± 2 .2 2 ) %和 (6 .90± 3.2 7) %。 3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0 1)。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存在着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异常 ,经激素治疗后可改善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是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主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我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试验组(急性发作期38例和缓解期42例),根据哮喘症状评分分为轻度25例、中度28例和重度27例;同期收治的80例肺部病变者(非哮喘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诱导痰上清液检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比较对照组、非哮喘组、试验组及试验组不同严重程度患者各气道炎症指标水平,分析支气管哮喘症状严重程度与气道炎症的关系。结果试验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高于非哮喘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重度患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高于轻、中度患者;急性发作期患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高于缓解期患者(P 0.05)。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与哮喘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 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气道炎症有密切的关系,加强对气道炎症指标的监测,可为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阐明过敏性哮喘青春期缓解者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及IgE的变化。方法 :检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 (EOS)、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免疫球蛋白 (IgA、IgM、IgG)和IgE ,分别对 16例青春期缓解者 ,2 6例哮喘发作期及 2 2例哮喘缓解期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1)青春期缓解者EOS未显著升高 ,明显低于哮喘发作期患者 (P <0 0 1)和缓解期患者 (P <0 0 5 ) ,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2 )青春期缓解者ECP较哮喘发作期患者明显降低 (P <0 0 1) ,与缓解期患者和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3 )IgE浓度比发作期明显降低(P <0 0 1) ,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还未明显低于哮喘缓解期患者 (P >0 0 5 )。结论 :过敏性哮喘青春期缓解者血清EOS、ECP明显降低 ,IgE有一定程度下降 ,提示EOS、ECP、IgE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学琴  陈晔  袁雅冬 《临床荟萃》2009,24(14):1217-1220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与非急性发作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探讨血清CRP、IL-8水平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诊断意义和临床价值,评价以上两种因子是否可成为支气管哮喘病情分期评估指标,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7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定CRP、IL-8水平,同时选择68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CRP、IL-8的检测分别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非急性发作期,(52.8±6.2)mg/LVS(6.2±4.5)mg/L、(7.4±4.9)mg/L(均尸〈O.01),而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8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非急性发作期,(33.6±5.3)ng/LVS(19.6±5.1)ng/L、(24.9±4.9)ng/L(均P〈0.01),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cRP、IL-8水平显著升高,提示血清CRP、IL-8水平检测可作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分期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5.
高莹  宋迪  张云  刘蕾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2):1709-1711,1716
目的 分析不同分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白细胞介素(IL)-25、IL-35与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该院接诊的7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初诊急性发作期35例(急性发作组)、治疗后缓解35例(临床缓解组).分析各组外周血EOS...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学特征之一是嗜酸粒细胞增多,由嗜酸粒细胞及其活性分泌产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等引起的气道慢性炎症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1]。本文检测嗜酸粒细胞数、IL5、ECP以及IgE和IL4含量,以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轻、中度哮喘患者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18~58(平均37)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2]。检查均在发作期,无寄生虫病史。试验前1月内未用过皮质激素,1周内停服介质…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儿童诱导痰液细胞学分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和评价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细胞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痰液的方法,收集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儿童的痰液进行诱导痰细胞学分类。结果 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稳定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绝大多数均能成功诱导取痰,诱导过程中呼气峰流速(PEF)未见明显下降(P〉0.05)。急性发作期哮喘组诱导痰细胞总数为(11.4±9.1)×10^9/L,嗜酸性粒细胞为(18.50±12.21)%、肥大细胞为(1.08±1.04)%、中性粒细胞(23.26±12.16)%。缓解期患儿诱导痰细胞总计数为(8.2±3.65)×10^9/L、嗜酸性粒细胞(7.21±4.31)%、肥大细胞为(0.31±0.32)%、嗜中性粒细胞(18.44±6.5)%。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在哮喘发作期气道中明显升高(P〈0.01)。结论 诱导痰细胞学分析是评价哮喘患儿气道炎症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支气管哮喘表现为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活化为主的多细胞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支气管哮喘193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将其分为急性发作组(114例)和非急性发作组(79例)两组,并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114例按病情程度不同分为轻度(49例)、中度(43例)和重度(22例)。观察比较急性发作组和非急性发作组FeNO和肺功能指标[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eNO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效能。观察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FeNO及肺功能指标情况,分析FeNO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组FeNO明显高于非急性发作组,PEF%、FEV1%和FVC%明显低于非急性发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NO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标准误为0.074,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最佳截点是56.50 ppb,敏感度为75.48%,特异度为94.03%。不同病情程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FeNO及PEF%、FEV1%和FVC%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病情加重FeNO逐渐升高,PEF%、FEV1%和FVC%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FeNO与PEF%、FEV1%、FVC%均呈负相关。结论 FeNO早期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效能较好,持续监测有助于病情评估,且测定操作简便、无创。  相似文献   

9.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 (Cpn)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 84例 ,缓解期患者 36例及健康志愿者 30例为研究对象 ,采取微量免疫荧光法 (MIF)测定血清Cpn特异性抗体IgA、IgM、IgG ,并在SAS6 .12统计软件平台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缓解期患者和健康志愿者 ,Cpn IgG平均滴度分别为 (136 .0± 2 5 4 .7)、(85 .2± 15 0 .8)、(5 7.7± 96 .7) ;Cpn IgA平均滴度分别为 (2 1.7±32 .3)、(9.8± 10 .6 )、(4.2± 6 .9) ,Cpn急性感染率分别为39.0 %、16 .7%、6 .7% ,慢性感染率分别为 2 0 .2 %、38.9%、3.3%。经统计分析 ,Cpn IgG、Cpn IgA抗体滴度与哮喘的严重程度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即哮喘急性发作期最高 ,缓解期次之 ,正常对照组最低 ,P <0 .0 1或 /和P <0 .0 5。结论 :急性Cpn感染是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重要诱因 ,慢性Cpn感染是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重要影响因素 ,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其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搜集3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8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和20例健康者的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中IL-8及IL-10水平,同时对以上人员常规测定血中PO2,PCO2以及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并把它与IL-8及IL-10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后血清IL-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血清IL-10明显高于治疗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FEV1占预计值%明显低于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血清中IL-8水平与FEV1占预计值%呈负相关,而IL-10水平与FEV1占预计值%呈正相关。结论 IL-8与IL-10参与了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黎悦  张凤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904-190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合理的治疗及护理后,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症状得到控制或缓解率达94.6%。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给予合理的治疗及护理,能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和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92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92例中病情得到及时控制者90例,有效率为97.8%。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缓解其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了30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20例缓解期患者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1)水平和IgE水平。结果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sICAM-1和IgE分别为282.7±79.5(ng/L)、205.6±64.7(ng/L)和359.1±107.8、236.2±64.5(IU/ml)较健康对照者(163.2±54.9ng/L及92.5±26.3IU/ml)显著升高(P<0.05)。缓解期哮喘患者sICAM-1和IgE较急性发作期明显下降。结论血液中sICAM-1与IgE一道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因此,检测sICAM-1水平对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存在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性疾病,其变应性炎症与多种免疫细胞有关,包括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等[1]。其中嗜酸粒细胞及其所释放的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以及与嗜酸粒细胞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白介素-5(IL-5)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测定支气管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的ECP和IL-5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探讨两者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门诊就诊的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的支气管哮喘的诊…  相似文献   

15.
102例支原体感染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和IgE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艳 《临床医学》2005,25(11):68-69
目的探讨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102例及同期支气管哮喘患儿72例,予IgE、血嗜酸细胞检测。结果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组血嗜酸性粒细胞和IgE高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组血嗜酸性粒细胞和IgE高于支原体感染组。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存在与哮喘类似的免疫学机制,支原体感染最终导致哮喘的发作可能与反复过敏原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16.
发作期哮喘患者激素治疗前后血清EC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特征是以活化的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气管非特异性炎症。一些学者认为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反映了嗜酸粒细胞的活化程度,可以判定哮喘炎症的程度及预后,直接监测和指导抗炎治疗[1,2]。我们测定了发作期哮喘患者应用激素治疗前后血清ECP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对象 临床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者35例,男16,女19例,21~86岁,健康体检者110名,男62、女48名,21~60岁。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时给以倍他米松200~500μg/d喷吸,部分患者静脉输液中加用氢可的松或口服强的松,同时给…  相似文献   

17.
白三烯E4的检测在哮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三烯E4(LTE4)的检测在哮喘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8例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和非急性发作期LTE4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LTE4明显高于非急性发作期及健康对照组(P<0.01),而非急性发作期又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白三烯确实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郭德华 《江西医学检验》1999,17(3):148-148,182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共同参与的气道高反应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遗传、环境、过敏、呼吸道感染等都可以诱发哮喘。现普遍认为在哮喘发病早期和急性发作期主要表现为I型变态反应,所以IgE在哮喘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拟探讨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总IgE的变化水平。1材料与方法1.1对象:符合诊断标准[1]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20例,均有2-30年反复发作病史,新近突然出现气促、气喘、咳嗽、胸闷、两肺可闻及哮呜音,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3岁;哮喘非急性发作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  相似文献   

19.
李静  檀卫平  吴葆菁  麦贤弟  徐小彩  范玲玲 《新医学》2009,40(12):800-801,840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气道炎症的细胞多型性,分析不同分型的患几对治疗的反应。方法:54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根据痰涂片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分为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non-eosinophilic asthma,NEA)组及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eosinophilic asthma,EA)组,分别检测2组的血常规,观察其血细胞形态,记录痰涂片结果,并对其入组时及接受常规联合治疗3个月后达缓解期的肺功能进行检查,比较2组差异结果:EA组25例,NEA组29例。EA组96%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无中性粒细胞升高寺,血细胞形态异常者多为偶见异形淋巴细胞(占44%);NEA组则有21%中性粒细胞升高,无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血细胞形态异常者以中性粒细胞见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改变者(24%)砭偶见异形淋巴细胞者(24%)居多。EA组的痰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明显高于NEA组(P〈0.01),NEA组的疾涂片中性粒细胞明显高于EA组(P〈0.01)。2组缓解期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比急性发作期改善(均为P〈0.05),其中EA组的FEV。改善程度明显高于NEA组(P〈0.01)。结论:哮喘是一种多型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可参与其气道炎症,EA患儿对联合治疗反应优于NEA患儿,应根据哮喘患儿的痰涂片细胞分类了解其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数,分析其与临床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关系。方法:采集29例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前、后的诱导痰液,检测痰液细胞分类计数和肺功能并记录症状。22例健康非吸烟者为对照。结果: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痰液嗜酸粒细胞百分数(E%)明显高于非急性发作期和对照组(P均〈0.05),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痰液E%较前明显减低(P〈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痰液E%和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百分数预计值、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呈显著负相关(r=-0.743、-0.652,P均〈0.05),与峰呼气流速变异率(PEF%)呈显著正相关(r=0.806,P〈0.01)。结论: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增高,与临床病情、肺功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