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PBMC凋亡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慢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ICD)现象的存在情况、各免疫细胞的状况、AICD与淋巴细胞状况的关系,以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和重型化的机制.方法利用慢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和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PHA-P刺激下培养72h,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结合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慢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PBMC凋亡率高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P<0.01),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总淋巴细胞百分率高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P<0.0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3+、CD3+CD4+细胞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CD3+CD8+细胞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单核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与凋亡共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消耗严重,AICD参与乙型肝炎慢性化、重型化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骨髓细胞学联合WBC、NAP在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分为非造血系统疾病组(n=40)和造血系统疾病组(n=40),给予全部患者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外周血常规的检查,同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行外周血常规的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非造血系统疾病组和造血系统疾病组患者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b)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造血系统疾病组相比,造血系统疾病组患者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b)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造血系统疾病组脾功能亢进患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NAP积分明显降低,多发性骨髓瘤NAP积分明显升高;造血系统疾病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急性白血病患者NAP积分明显升高,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NAP积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细胞学联合外周血常规WBC、NAP检查可作为临床诊断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有氧与无氧训练对田径运动员血细胞指标的影响.方法上海市中长跑队专业运动员12名进行有氧训练,14名进行无氧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后进行血细胞检测.结果①两组训练后白细胞(WBC)总数均显著升高(p<0.01).中性粒细胞(NEUT)和淋巴细胞(LYM)绝对值也呈明显上升.②两组运动后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轻度增大,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降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变化甚微.③血小板(PLT)训练后也呈明显上升(p<0.05).结论不同的运动训练方式对血常规指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的血常规情况进行调查,并比较两者差异.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35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33例非脂肪肝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水平进行调查,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水平、嗜酸细胞比率、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Hb含量、平均红细胞Hb浓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平均细胞容积、大型血小板比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脂肪肝患者与非脂肪肝患者的血常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31I-17-丙烯胺基-17-脱甲基格尔德霉素(131I-17-AAG)治疗卵巢癌移植瘤模型的骨髓及肝脏毒副作用.方法:40只BALB/c裸鼠,制成荷卵巢癌模型后,按完全随机原则分为两组,一组(治疗组):20只,3mCi131I-17-AAG尾静脉注射.二组(对照组):20只,为未经治疗的荷瘤裸鼠.一、二组荷瘤裸鼠均于1周及二周眶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酶学(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检查.数据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2周时无显著差异(P>0.05),血小板2周有显著差异(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2周有显著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2周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31I-17-AAG对骨髓造血干细胞及肝功能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时间逐步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6.
卢秀军 《医学信息》2018,(9):161-162
目的 探究机体外伤应激状态时血常规的变化,以期为应激性病理变化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选取瓦房店第二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复合骨折外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液应激标志物及血常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血小板数,低于对照组;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体外伤应激状态患者血常规指标会出现明显改变,因此可以通过血常规变化为应激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在筛查女性铁缺乏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体检中心506例女性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铁缺乏组(无贫血缺铁组与缺铁性贫血组112例)与对照组(394例).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及CHr等指标.结果 铁缺乏组CHr为(27.2±3.0)p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6±l.3)pg,(P<0.001).ROC曲线证实诊断女性铁缺乏CHr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明显高于RBC、HGB、HCT、MCV、MCH、MCHC和RDW等指标(P<0.05).结论 CHr可以用于女性铁缺乏的筛查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常规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在乙型肝炎(Hepatitis B,HB)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98例HB患者(急性HB组32例、慢性HB组27例、重症HB组22例、肝硬化组17例);另选取同时间段健康体检者8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与健康者血常规及纤维蛋白原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脊柱结核患者血常规中各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70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员70例。统计两组血常规中的参数值,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白细胞总数(WBC)无明显变化(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单核细胞计数(MXD)增加,淋巴细胞计数(LYM)减少,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例(M/L)增加(P<0.05);研究组存在轻度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平均红细胞HGB含量(MCH)、平均红细胞HGB浓度(MCHC)、红细胞压积(HCT)下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增加(P<0.05);研究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压积(PCT)明显增加(P<0.05)。结论 与健康体检人员相比,脊柱结核患者的血常规中某些参数值存在异常,可能为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04例RA患者、104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骨关节炎25例,系统性结缔组织病69例,强直性脊柱炎10例)和99例健康体检者,比较各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补体C3、补体C4,红细胞分布宽度,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RDW-SD、NLR与其他指标的关系,ROC曲线比较各指标的诊断性能.结果 RA患者和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RDW-SD、NLR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A患者RDW-SD与CCP、C4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67(P<0.05)、-0.189(P <0.05),NLR与CRP独立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616(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是诊断RA最佳指标,AUC为0.832(P <0.05).结论 RDW-SD和NLR可以作为一个炎症反应指标,在RA诊断及疾病观察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中心进行血常规检验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2例。A组采用动脉采血方法,B组采用静脉采血方法,C组采用末梢采血方法。对比三组患者血常规检查情况,分析三种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A、B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WBC、RBC、PLT、Hb、HCT、MCV、MCH以及MCH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MCH水平与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WBC、MCV水平高于A、B两组,RBC、PLT、Hb、HCT、MCHC水平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血常规WBC、RBC、PLT、Hb、HCT、MCV、MCH以及MCHC平均CV值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采血和动脉采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相似,较为准确,便于临床应用,静脉采血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观察131I治疗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对外周血的影响。31例青少年(≤20岁,随访时间6~18个月)DTC患者接受131I治疗后(剂量2.96~11.1GBq),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131I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随访末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G)及血小板(PLT)进行检测,对131I治疗前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服用131I治疗后1个月,患者PLT下降(P<0.01),WBC下降(P<0.05),RBC下降(P<0.05)、HBG降低(P<0.05),Neut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6个月患者WBC、Neut、RBC、HBG及PLT均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大剂量组(7.4~11.1GBq)患者随访末外周血各指标均与首次治疗前水平无差异(P>0.05)。131I治疗青少年DTC,对外周血有一过性影响,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生化、血常规特点,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抽选2016年1月~2016年5月我院163例体检人员,按照尿酸结果分为两组(高尿酸组与尿酸正常组),比较两组体重指数(BMI)、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血脂、血常规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等相关参数。结果 高尿酸组BMI高于正常组[(26.50±3.30)kg/m2 vs(24.37±2.99)kg/m2]、ALT水平高于正常组[(43.86±29.24)IU/L vs(26.67±18.19)IU/L];AST、GGT、WBC、RBC、HGB、HCT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高尿酸血症的生化、血常规特点,在降尿酸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关注尿酸,同时将减重、保肝、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抗炎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吴云 《医学信息》2019,(9):171-173
目的 探究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某单位同一天入职体检需要检测血常规的体检人员1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采血,观察组采用末梢采血。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中反应红细胞形态及数量、白细胞形态及数量、血小板形态及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RBC、HGB、HCT、MCHC、PLT较对照组高;而WBC、NE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H、MCV等余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采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较末梢采血更趋于真实值。  相似文献   

15.
吴云 《医学信息》2019,(8):171-172175
目的 探究血常规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确诊并行治疗的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分型将缺铁性贫血38例设为甲组,珠蛋白生成障碍贫血42例设为乙组,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者40例设对照组,比较3组血常规各项指标。结果 甲组、乙组HGB、MCV、MCH、MCH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甲组、乙组的RDW水平高于对照组,乙组的RBC(4.78±0.79)1012/L、RDW(0.20±0.02)%、HGB(94.29±6.58)g/L、均高于甲组,乙组RBC(4.78±0.79)1012/L高于对照组,甲组RBC(3.55±0.63)1012/L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贲门癌患者血细胞参数,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SYSMEX-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监测50例贲门癌患者静脉血,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贲门癌组WBC、RBC、HGB、HCT、PLT、MPV降低(P<0.01);GR、MCV、RDW、MCH增高(P<0.01);LY、MCHC在正常范围内(P>0.05)。结论 贲门癌患者存在恶性贫血倾向及慢性DIC发展过程。因此,监测其外周血细胞变化对了解该贫血及血栓前状态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欢  李秀惠 《医学信息》2019,(12):67-69
目的 分析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及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作为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4例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患者35例作为乙肝肝硬化组,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比较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在ALT、AST、TBIL、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在ALT、AST、ALB、TBIL、DBIL、PT、PTA、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在ALT、AST、ALB、PT、PTA、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TG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CHO水平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在HDL-C、LDL-C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逐渐降低,以TG下降为主,与肝功能损伤有关,是评估乙型肝炎病程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心脏穿刺和剪尾2种采血方式对新生SD大鼠血常规的影响;建立其血常规正常参考值范围;研究发育过程中血常规各项、血细胞形态和血清铁(SI)的消长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揭示SI变化的可能机理。方法:新生鼠出生后1、2、3、7和14 d,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心脏血和鼠尾血中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GB)含量、血小板(PLT)计数和白细胞(WBC)计数的改变;通过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2种血液中血细胞形态的差别,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情况;选择心脏穿刺采血建立血常规正常值参考范围;经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各时点心脏血SI含量变化;统计学分析发育时间、血常规各项及SI含量三者间的动态关系。结果:鼠尾血中RBC计数、HGB含量和WBC计数均高于心脏血,且RBC碎片较多;RBC形态随发育逐渐成熟稳定,其碎片亦明显减少;发育时间与心脏血中RBC和PLT计数呈正相关(P<0.01),与HG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WBC计数和SI含量呈负相关(P<0.01)。SI含量与RBC计数呈负相关(P<0.05),与MCV(P<0.01)和MCH(P<0.05)则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经心脏采血能建立相对完善的正常新生SD大鼠血常规参考值范围;新生鼠血常规各项与发育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发育早期RBC的不稳定性可能是导致SI含量在发育早期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胜利 《医学信息》2018,(18):149-151
目的 通过分析布加综合征有关主要生化指标的特点,为了解BCS患者血栓形成的因素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月住院治疗的105例BCS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同性别、同年龄的10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两组WBC、RBC、HGB、MCH、Neu%、Lym%、PLT、TC、TG、HDL-C及LDL-C各指标分别进行男女分层分析。结果 病例组男性患者的WBC、HGB、MCH、Lym%、PLT、TC、TG、HDL-C及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患者RBC及Ne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女性患者的WBC、HGB、MCH、Lym%、PLT、TC、TG、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性患者RBC、Neu%及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如PLT、TC、TG、HDL-C及LDL-C等指标的基础研究,为BCS的病因研究及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