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MS)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对30例脑梗死合并MS、37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和21例单纯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及其性质.结果 脑梗死合并MS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斑块总数和不稳定斑块数均明显高于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脑梗死组(P<0.05~0.01),稳定性斑块数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亦明显大于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脑梗死组(P<0.05 ~0.01).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与单纯脑梗死组以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病变程度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其影响甚至大于高血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2013-02—2015-02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取同期30例血压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技术监测高血压及对照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大小及回声强度,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软斑28例(60.87%),硬斑8例(17.3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侧、右侧IMT,斑块大小及回声强度分别为(1.15±0.12)mm、(1.17±0.11)mm、(19.25±2.36)mm2、(4.27±1.06)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是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时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控制脑梗死发生率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4-06—2015-06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比较2组NO水平,测得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NO与IMT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O水平为(30.19±7.98)mmol/L,观察组为(36.63±9.25)mmol/L,观察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HDL、TG以及D-D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NO与IMT存在正向相关性(r=0.54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NO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临床诊断中可将NO水平作为一个重要观察指标评估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也能够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入住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A组)及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0例(B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结果 动脉斑块最易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形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多于B组,P<0.05;A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例数多于B组,P <0.05;A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狭窄例数多于B组,P<0.05.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都最易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可能是导致脑梗死早期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重度颈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也是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07—2016-07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数量、斑块回声强度、斑块部位及形态、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实验组在颈内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颈内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以混合斑发生率最多,实验组其次为软斑、硬斑,对照组其次为硬斑、软斑。实验组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硬斑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以轻度狭窄为主,2组轻度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需对脑梗死及脑血管疾病患者行超声检测颈动脉,早期发现颈动脉的狭窄及斑块,给予早期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型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1-01-01—2012-12-31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2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根据检验结果及高血压史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和两者均正常组,对斑块组和对照组进行4个亚组检出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低密度脂蛋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组中4个亚组的发生率:H型高血压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两者均正常组。结论H型高血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性最大。年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03—2017-03在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时收集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态、管腔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22例IMT增厚,IMT平均厚度(1.06±0.86)mm,2组IMT增厚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中34例斑块形成,其中不稳定斑块19例,研究组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斑块发生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中18例出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而对照组只有7例出现管腔中重度狭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显著增厚、存在不稳定斑块及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更易出现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14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5例,女性63例,根据患者是否有脑梗死病史,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其中梗死组患者65例,非梗死组患者83例。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位置及大小、管腔狭窄程度和回声强度。结果梗死组患者27例IMT增厚,33例斑块形成,其IMT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例数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8,P0.001);梗死组患者IMT厚度、斑块大小以及回声强度均明显大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43、32.826、12.639;均P0.001);梗死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的有29例,非梗死组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的有18例,梗死组患者的管腔狭窄程度明显比非梗死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3,P=0.003)。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性质与发生脑梗死密切相关,对高血压患者定期行颈部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扫查,及时了解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预防以及诊治脑梗死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测无脑卒中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分别判断颅内动脉狭窄及颈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和狭窄程度(狭窄程度≥50%或完全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及危险因素.结果 194例患者中42例(21.65%)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中大脑中动脉受累者30例(15.46%);123例(63.40%)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颅内动脉狭窄组患者高龄(t=-3.054,P=0.003)、长糖尿病病程(U=2172.500,P=0.002)、合并高血压(x2=9.986,P=0.002)及颈动脉病变(x2=14.086,P=0.000)比例明显高于无狭窄组(均P<0.01).单因素分析提示,颅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U=1929.000,1519.000;均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OR=2.849,95%CI:1.247~6.508;P=0.013)和颈动脉病变(OR=4.838,95%CI:1.778~13.167;P=0.002)为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可能是国人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治疗效果。方法92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46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以及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结果2组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阿托伐他汀钙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以及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以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脑血管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干预对于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劲动脉粥样硬化优于常规治疗组,并可能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0-02—2011-10就诊的1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彩色超声检查,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不同狭窄组,按照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与不稳定组,对130例患者进行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检查,分析检查结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患者的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越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hsCRP及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相关性,且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其值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颈动脉彩超在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S)与帕金森综合征(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VPS患者30例,VPS 1型15例作为VPS 1型组,VPS 2型15例作为VPS 2型组,另外同期选取老年PD患者30例作为PD组。对三组患者行头颈部CTA、颈动脉彩超、MRI检查,分析颈动脉病变、梗死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梗死灶部位上比较(P 0.05);VPS 1型组、VPS 2型组患者与PD组患者在有无颈动脉斑块溃疡、内-中膜(IMT)层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成、有无脑梗死、梗死面积、梗死数目上比较(P 0.05);VPS 1型组、VPS 2型组患者在有无颈动脉斑块溃疡、内-中膜(IMT)层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成、有无脑梗死、梗死面积、梗死数目上比较(P 0.05)。结论头颈部CTA、颈动脉彩超可作为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多普勒超声成像探讨急性脑梗死病灶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以天津市黄河医院2015-01—2017-0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小面积梗死组(n=54)、中等面积梗死组(n=77)、大面积梗死组(n=69),采用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对3组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检查,对比颈动脉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管腔直径、斑块部位及分型、狭窄程度、血流动力学等指标。采用Spearman检验对急性脑梗死病灶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管腔直径、斑块部位、斑块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大小、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峰值流速(SPV)和搏动指数(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检验,急性脑梗死病灶大小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大小、颈动脉狭窄程度、SPV、PI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有密切关联,且病灶大小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大小、狭窄程度、SPV、PI呈正相关,对不同病情程度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判断及诊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11—2017-01到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47例,运用CT冠状动脉造影(CTA)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其中合并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者81例(观察组),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或轻度狭窄者66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及斑块数量,计算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比对照组多、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783,P0.05);以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6分为阳性指标,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75.8%;以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8分为阳性指标,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61.8%,特异性为87.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以较好地反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可早期发现病变,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按照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46例和对照组88例,对2组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体质量、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等病史,白细胞计数、血糖、C反应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指标以及NIHSS评分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46例患者出现END;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病史,颈动脉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含量、D-二聚体含量、凝血酶原时间以及NIHSS评分等显著相关(P0.05);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得到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颈动脉狭窄超过50%、NIHSS高评分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END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END会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且预后较差,因此应该积极地对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颈动脉狭窄超过50%、NIHSS高评分等END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浓度、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压。查血脂;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脑梗死组47例、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组74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例。各项数据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69.7%),且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脑梗死组次之(59.6%),正常组最低(20%)。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决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及高LDL—C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并检查 4 0例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总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与颈总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老年组IMT显著高于 <6 0岁组(P <0 0 0 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 6 4 9% ,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入口和起始处 (84 8% ) ,以低回声斑块为主 (6 1 4 % ) ,其次为强回声斑块 (2 6 3% )。 1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 19 1% ,以中、重度狭窄为主 (80 % ) ,狭窄部位以颈总动脉为主 (4 3 3% ) ,其次为颈内动脉 (4 0 %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ICA/CCA比值较对照组高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稳定性 ,能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并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对2013-06—2014-06收治入院的177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81例为观察组,未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96例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及发生率,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76.54%和43.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867,P=0.001)。结论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几率高于未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研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以 160 例脑梗死组与160 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用氯吡格雷及辛伐他汀,另一组单用氯吡格雷,1年后复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比较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脑血管病组斑块形成者经干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发生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形态、数量和回声特征。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部位,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