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62例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方法:对临床拟诊病毒性心肌炎患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162例患中,24小时有室性早搏(VE)82例;室上性早搏(SVE)78例。室性心动过速(VT)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8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8例;二度窦房传导阻滞(SAB)8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有ST-T改变的32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治疗,预后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电图改变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0 ~13岁,平均6.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昆明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发病第5天开始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心律失常55例,占发病率的91.7%;低电压17例,占发病率的28.3%;传导阻滞患儿13例,占发病率的21.7%;ST-T改变21例,占发病率的35.0%,Q-T间期延长2例,占发病率的3.33%.结论 心电图检查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价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近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增高。本文对3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分析,探讨其心电图特点。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200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心肌炎的儿童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窦性心律失常为高,其次为房性,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异常在各年龄组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95%以上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均可出现各种心电图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进行观察,采用日本光电6511型心电图仪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是心律失常,占发病率的91.7%,低电压占28.3%,传导阻滞占21.7%,ST-T改变占35.0%,Q-T间期延长占3.33%.30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出院时心电图检查有明显改善.结论 虽然心电图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价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于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均采用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对于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房性早搏成对以及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心肌炎为儿科常见病之一,是由病毒感染心肌所致的以局限性或弥散性心肌炎症为主要病变的疾病,有时也会累及心包膜和心内膜。目前该病仍然缺乏特异性诊断与治疗方法,患儿的病情也轻重悬殊,如果诊断不明确或者治疗不及时,将会严重危急生命健康,因此,该病一直引起家长和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就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关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配合临床医生更好地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我们对病毒性心肌炎共 10 0例 ,将其分成内科组与儿科组 ,二组的心电图细微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对象  1990年 - 1999年于我院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共 10 0例 ,14岁以下为儿科组共 4 8例 ,14岁以上为内科组共 52例 .诊断标准 :小儿采用 1994年第六届全国小儿心脏病学术会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协作组制定的标准[1] ,成人采用1982年心肌炎心肌病座谈会议制定的标准[2 ] .方法 两组病例的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改变及性别进行统计 ,所得资料以 χ2 检验计算p值 .2 结果 小儿组男女性别之比…  相似文献   

9.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Holter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60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伴心律失常的小儿的Holter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慢心率,最快心率,平均心率及总搏数的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病毒性心肌炎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异位搏动多见,Holter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优于常规心电图,能检出各种心律失常,并能争生的时间,频度与活动及睡眠的关系,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分析,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疗效观察,以及病儿能承受的运动量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作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了1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应用黄芪治疗前后高频心电图(highfrequencyelectrocardiogramHFECG)中高频切迹(highfrequencynotchingHFN)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前平均HFN为10.92±4.1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80±1.34(P<0.05);治疗后HFN为7.65±3.23,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减少(P<0.05)。表明高频心电图可作为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和评价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陈萍  陈瑞珍 《免疫学杂志》2007,23(6):695-697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损伤作用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树突状细胞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连接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居于免疫反应的中心地位.树突状细胞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本文就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其在病毒性心肌炎免疫学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为心肌炎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总有效率65.1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儿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LDH(57.48±10.37) U/L、CK(151.83±75.63) U/L、CK-MB(23.69±11.26) U/L都低于对照组患儿的LDH(70.53±14.51) U/L、CK(204.27±95.64) U/L、CK-MB(45.15±18.47) 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心电图恢复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心电图恢复率7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和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收治的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6例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价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感染史、发热、胸痛、阿-斯综合症发生率以及CK峰值、CK-MB峰值、房室传导阻滞、异常Q波上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得到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可通过心电图表现、心肌酶检查结果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microRNA-1(miR-1)含量与其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将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观察组)及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儿血miR-1含量、左心功能(EF值)及心输出量(CO值)差异,同时分析观察组中血miR-1含量与EF及CO值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miR-1含量、EF值及CO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7.853,P=0.000;t=9.589,P=0.000;t =3.965,P=0.000);同时观察组中患儿处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时其血miR-1含量、EF值及CO值均明显低于恢复期(t=-8.020,P=0.000;t=-3.681,P=0.000;t-2.311,P=0.012).经相关性分析显示,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或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时,患儿血miR-1含量均与EF值及CO值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P<0.05).结论 毒性心肌炎患儿血miR-1含量、EF值及CO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儿童,且其下降程度与心功能存在正向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体外诱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s(Mo-DCs),并探讨其功能状态的变化,为寻求病毒性心肌炎的致病机制和新的治疗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分离18例临床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外周血Mo-DCs,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流式细胞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比较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Mo-DCs的表型、吞噬能力和表达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Mo-DCs表达较高水平的CD83、CD80、CD86和MHCⅡ,但是吞噬能力下降,并且分泌较高水平的TNFα-(P<0.01)和IL-12(P<0.01),可以更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Mo-DCs处于较成熟功能状态,且表达较高水平的IL-12和TNFα-。进而有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效应而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蒜素(garlicin,Gal)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小鼠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健康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control组)、VMC模型组以及大蒜素低剂量组(Gal-L组)与高剂量组(Gal-H组);经相应处理后,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肌酸激酶(CK)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Bcl-2、Bax、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与cleaved-caspase-8的蛋白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大蒜素能减少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的坏死与炎性细胞的浸润;与VMC组相比,大蒜素呈浓度依赖性降低血清中LDH、AST和CK的水平,同时,降低心肌组织中Bax、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而cleaved-caspase-8的蛋白水平不变。结论:大蒜素能有效改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心肌损伤,降低血清中LDH、AST和CK的水平,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内源性细胞凋亡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8月于我院经临床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62例患者,均接受彩超及实验室检查,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彩超评定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功能的价值.结果 心肌炎组血清肌钙蛋白T(TnT)及心肌酶谱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以TnT阳性率最高;心肌炎组柯萨奇病毒B组(CBV) IgM抗体阳性率为64.52%,高于对照组的4.00%(P<0.05);两组LV-E/A、LV-EF、LV-FS、RV-EF、RV-FS对比均无差异(P>0.05);心肌炎组左心室等容舒张间期(IRT)、等容收缩间期(ICT)、心室射血时间(ET)及Te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左室Tei超过正常范围者54例,阳性率为87.10%;心肌炎组右室ICT、Te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其IRT、ET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右室Tei超过正常范围者53例,阳性率为85.48%.结论 Tei指数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有密切关联,可作为其心脏功能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s)的功能,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方法 选取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与身体健康、状态良好的志愿者各20例分别作为病例组与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无菌化分离,再分别给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外周血Mo-DCs,观察其表面形状变化、吞噬能力的变化以及其表达细胞因子的结果.结果 病例组外周血单核细胞Mo-DCs中的CD80、CD83、CD86及MHC Ⅱ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但Mo-DCs吞噬功能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细胞TNF-a较高(P<0.05)和IL-12(P< 0.05).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o-DCs处于一个十分成熟稳定的功能状态,可表达较高水平的IL-12和TNF-1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颗粒酶B(GzmB)在病毒性心肌炎(VMC)心肌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将36只5-6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正常组1O只,模型组26只.于第11天处死小鼠取出心脏观察心肌病变,并以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GzmB的表达.结果 模犁组小鼠心肌组织中均检测到GzmB阳性细胞和GzmB mRNA的表达,且小鼠心肌浸润细胞中GzmB阳性细胞数与心肌病理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O.859,P=O.000),而正常组小鼠心肌中未检测到GzmB的表达.结论 心肌浸润细胞中GzmB的表达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中起一定作用,其介导的细胞毒效应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心肌浸润细胞中GzmB的表达量与心肌损害严重程度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3(TLR3)信号转导通路与人类病毒性心肌炎(VMC)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分别检测TLR3、干扰素β 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核因子 κB(NF-κB)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3(caspase-3)在心肌组织中的变化, 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比较VMC组及正常对照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MC组心肌组织中TLR3、TRIF、NF-κB及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TLR3和TRIF、TLR3和NF-κB、TRIF和NF-κB、NF-κB和caspase-3之间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趋势与caspase-3一致。结论:通过TLR3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在VM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其活化有可能成为治疗VMC的一个潜在的、有价值的靶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