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差异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对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120例,其中前循环64例及后循环56例急性脑梗死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24h、2w神经功能较溶栓治疗前均有明显恢复(P<0.01),两组之间溶栓治疗后24h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溶栓治疗后2w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心房纤颤、糖尿病及吸烟增加rt-PA静脉溶栓出血风险。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前循环疗效优于后循环,且高血压病、心房纤颤、糖尿病及吸烟影响rt-PA静脉溶栓疗效,有增加出血风险可能,从而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LVO)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影像学检查将2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前循环脑梗死组及后循环脑梗死组,进一步分为LVO亚组及非LVO亚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前循环脑梗死组非LVO亚组比较,LVO亚组女性、心房纤颤、意识障碍、凝视、面瘫、上肢瘫痪、下肢瘫痪、感觉障碍、失语比率及NIHSS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共济失调比率显著降低(P<0.05)。与后循环脑梗死组非LVO亚组比较,LVO亚组心房纤颤、意识障碍比率及NIHSS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心房纤颤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98,95%CI:0.254~0.979;OR=2.484,95%CI:1.259~4.899),凝视、失语对预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有统计学意义(OR=4.487,95%CI:1.791~11.243;OR=5.113,95%CI:1.773~14.744)。结论女性、心房纤颤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视、失语对预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纳洛酮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的应用价值。方法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静脉应用纳洛酮,观察溶栓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继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前后有显著差异,溶栓前(24.50±5.10)分,溶栓后(5.05±3.15)分(P<0.01),而B组溶栓后神经功能改善不佳,溶栓前(23.80±4.10)分,溶栓后(18.65±6.15)分(P>0.05);A组继发颅内出血发生率7.69%,B组43.7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纳洛酮敏感的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继发颅内出血发生率低,因此静脉应用纳洛酮可作为筛选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病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伴或不伴心房纤颤(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 应用rt-PA对病程<6h的66例无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房颤组)和21例伴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房颤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两组脑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h、7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溶栓后90d使用改良Rankin( mRN)量表评估其综合生活能力.结果 两组治疗后24 h及7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及mR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28.6%)高于与非房颤组(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19.0%)显著高于非房颤组(1.5%)(P<0.05).结论 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但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不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影响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影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疗效的因素。方法将尿激酶静脉溶栓后24h CSS评分判定为基本痊愈及显著进步者27例设为观察组,其他进步、无变化及恶化者共60例为对照组,从一般资料和OCSP分型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既往合并心房纤颤及溶栓前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ACI明显少于对照组,而POCI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超早期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成功病例多见于轻中度脑梗死,尤其后循环梗死、不合并心房纤颤者,属于TACI者溶栓成功几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房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4.5 h内(后循环梗死延长至6 h)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CG结果分为房颤组及无房颤组。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的Rankin(mRS)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房颤组与无房颤组相比,病前卒中或TIA发病率更高(P=0.042),发病时NIHSS评分更高(P=0.023);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根据NIHSS评分在7 d疗效有效率分别为68.42%和70.73%(P=0.58),根据mRs评分在90 d时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3.15%和63.41%(P=0.47),早期疗效和晚期预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房颤的卒中患者能够在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24 h内症状反复波动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在发病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1例,分为波动组与无波动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波动组与无波动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溶栓前血压、溶栓前INR、发病-溶栓时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高血压病、糖尿病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6%、吸烟史、TOAST分型、溶栓后24 h内颅内出血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波动组溶栓前NIHSS3分及前循环梗死的比率显著高于无波动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3分(OR=2.953,95%CI:1.044~8.354,P=0.041)和梗死部位(OR=4.020,95%CI:1.067~15.140,P=0.040)是症状波动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静脉溶栓24 h内的症状反复波动与卒中严重程度及梗死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62例,分为前循环组(34例)和后循环组(28例),均采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比较2组病因分型、血管再通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溶栓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溶栓后1个月病死率。结果前、后循环组患者病因分型均以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2组NIHSS评分、GCS评分和BI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前和1周后NIHSS评分、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溶栓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高于后循环组(P0.05),但2组溶栓后1个月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有显著的效果,更适用于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前、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alteplase rt-PA)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335例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ACMS)245例,后循环(PCMS)90例,通过分析患者入院时、24 h及14 d 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早期症状改善率,临床症状恶化率,90 d功能独立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 d死亡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CMS组24 h NIHSS评分(2.5±0.98 vs 3.4±1.01)、90 d mRS评分(0.8±0.56 vs 1.5±0.68)、临床症状恶化率(6.12%vs 13.3%)显著低于PCMS组(P0.05),早期症状改善率(68.1%vs 48.9%)、功能性独立率(91.4%vs 80%)及出血转化率(2.44%vs 0)显著高于PCMS组(P0.05);2组90 d病死率均为0。结论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rt-PA静脉溶栓有效性优于后循环,但后循环缺血性小卒中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优于前循环;小卒中rt-PA静脉溶栓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机械取栓、静脉溶栓及保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预后。方法选择2016-06—2018-03安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0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A组(机械取栓组,35例)、B组(静脉溶栓组,34例)及C组(保守治疗组,32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90d改良Rankin量表(mRS),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h、治疗后1周和2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周,3组总体NIHSS评分显著下降(P0.05),A、B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C组,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3组颅内出血率、消化道出血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3组mRS≤2分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与静脉溶栓对大动脉急性脑梗死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机械取栓较静脉溶栓安全性更高,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伴有心房颤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1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45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17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心房颤动组的平均年龄(岁)高于非心房颤动组(69.2±11.6与62.5±12.9,t=-3.050,P=0.003),吸烟比例低于非心房颤动组[6.7% (3/45)与28.2%(33/117),x2=8.723,P=0.00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溶栓前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的颅内出血比例[31.1% (14/45)与14.5%(17/117),x2=5.774,P=0.016]及病死率[26.7% (12/45)与12.0%(14/117),x2=5.213,P=0.022]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但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18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预后不良27例(mRS评分2~5分).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7.70±5.87与11.22 ±5.14,t=3.809,P=0.000),收缩压(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145.5±24.0与164.9 ±21.0,t=-2.788,P=0.008),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房颤动(OR=1.380,95% CI 0.217~7.017,P=0.698)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OR=3.558,95% CI1.246~10.158,P=0.018)是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的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高于非心房颤动患者,但心房颤动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入院时NIHSS评分高、收缩压低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5例发病时间<3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剂量(0.6~0.9)mg/kg.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及7 d接受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接受改良Rankin评分,并观察安全性.结果 溶栓后7 d的NIHSS评分较基线值显著改善(P=0.04),20例完成3个月MRS评估者中,0~1分6例(30%),死亡2例(10%).症状性脑出血患者2例.基线NIHSS评分高(P=0.002)及完全前循环梗死型(P=0.01)者易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1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SAP组与非SAP组。采用OCSP分型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并根据MRI观察梗死面积。结果 SAP组年龄≥60岁、男性、2型糖尿病、心房纤颤、慢性支气管炎、卒中史、吸烟史、吞咽困难、意识障碍、NIHSS评分≥8分、完全前循环型(TACI)、后循环型(POCI)、大灶脑梗死的比率显著高于非SAP组(P0.05~0.01),而NIHSS评分≤7分及部分前循环型(PACI)的比率显著降低(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岁、男性、2型糖尿病、心房纤颤、慢性支气管炎、卒中史、吸烟史、吞咽困难、意识障碍、NIHSS评分、TACI、POCI及大灶脑梗死为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SAP组的死亡率(15.32%)显著高于非SAP组(2.22%)(P0.01)。结论≥60岁、男性、2型糖尿病、心房纤颤、慢性支气管炎、卒中史、吸烟史、吞咽困难、意识障碍、NIHSS评分、TACI、POCI及大灶脑梗死为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霞  佟旭  张斌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09-121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在前循环大血管狭窄导致的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因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导致急性低灌注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多途径血管内治疗,随访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的NIHSS及mRS评分。结果共纳入40例行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急性低灌注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4例(60%),平均年龄70±4岁(60~80岁)。治疗后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中位数:18%vs 86%,P0.01),患者在术后2周、1个月及3个月的NIHSS和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在40例患者中,有1例(2.5%)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及脑疝,另1例(2.5%)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对于前循环大血管狭窄导致的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相对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及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筛选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25例AIS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将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90 d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0~1分预后良好患者设为预后良好组,mRS 2~5分为预后不良设为预后不良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AI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AI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静脉溶栓操作过程中及溶栓治疗后无出血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间隔、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累计吸烟量、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期间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和溶栓期间平均动脉压是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间隔、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累计吸烟量、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期间平均动脉压可影响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和溶栓期间平均动脉压是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其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12—2016-11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依据发病前是否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分为观察组(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对照组(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2组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分析其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脑卒中预后、病死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前NIHSS评分、早期缺血改变均是影响患者溶栓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导致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上升(P0.05);溶栓前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溶栓前早期缺血改变、溶栓前收缩压及血糖均会对患者静脉溶栓预后造成影响,而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造成明显影响,且不会引起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上升,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发病0~4.5 h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组记录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下降。结局指标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患者死亡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卒中患者90 d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16例,其中成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4例,非静脉溶栓32例。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53例(63.1%),预后不良31例(36.9%),其中发生出血转化6例(7.1%),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3.5%),死亡3例(3.5%)。非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12例(37.5%),预后不良20例(62.5%),其中发生出血转化5例(15.6%),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9.3%),死亡3例(9.3%)。静脉溶栓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P0.05)。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相比,静脉溶栓组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及更低的死亡率,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实施静脉溶栓对改善近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和出血、死亡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58例在4.5h内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静脉rt-pA溶栓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简称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196例患者按0.9mg·kg-1(最大量不超过90mg)静脉给予rt-PA,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2组NIHSS评分、临床疗效、出血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溶栓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颅内出血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4.5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有显著临床疗效,并未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7例。按NIHSS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效组(11例)与无效组(16例)相比、溶栓前血糖水平(6.54±1.81 vs 10.06±3.75,P<0.05)、总胆固醇含量(4.02±0.90 vs 4.93±1.09,P<0.05)、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7.64±2.73 vs12.25±5.0,P<0.05)、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2.17±0.75 vs 3.00±0.98,P<0.05)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2.34±0.56 vs 3.04±0.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症状改善与年龄、吸烟、血压水平、脑梗死、心房颤动、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等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NIHSS低(OR=0.76,95%Cl 0.67~0.85,P<0.05)、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OR=0.45,95%Cl 0.22~0.95,P<0.05)及溶栓前血糖无明显增高(OR=0.98,95%Cl 0.94~1.02,P<0.01)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溶栓前血糖水平(6.54±1.81 vs 10.06±3.75,P<0.05)、总胆固醇(4.02±0.90 vs 4.93±1.09,P<0.05)、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7.64±2.73 vs 12.25±5.0,P<0.05)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2.17±0.75 vs 3.00±0.98,P<0.05),纤维蛋白原(2.34±0.56 vs 3.04±0.64,P<0.05)等因素影响溶栓治疗的早期症状改善情况。溶栓前NIHSS低(OR=0.76,95%Cl 0.67~0.85,P<0.05)、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OR=0.45,95%Cl 0.22~0.95,P<0.05)、溶栓前血糖水平无明显升高(OR=0.98,95%Cl 0.94~1.02,P<0.01)是影响静脉溶栓治疗24h后症状改善情况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4.5h内,平均2.86±0.8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分为两组,溶栓组50例患者给予rt-PA 0.9mg·kg-1·d-1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组23例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比较溶栓和常规治疗后24h、7d及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7d及14d时,NIHSS评分较溶栓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头颅MRI/CT及临床表现提示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h内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