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到下肌间沟连续镇痛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单侧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02—2015-02于我院择期进行上肢手术的6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作肌间沟连续镇痛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对照组则给予传统异感定位神经阻滞方案,比较2组的神经阻滞效果,记录2组的阻滞时间、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穿刺次数,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9.2±2.5)min,起效时间(11.5±2.1)min,穿刺次数(1.5±0.6)次,其阻滞优良率为96.7%,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其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侧上肢手术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肌间沟连续镇痛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其操作简单,穿刺准确性高,操作时间短,起效时间快,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阻滞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2016-09我院收治的124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与对照组(传统盲探法肌间沟神经阻滞)。对比2组麻醉成功率、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成功率为96.8%(60/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4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及6.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肢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能获得较传统盲探法肌间沟神经阻滞更为显著的效果,可缩短神经阻滞完成时间和麻醉起效时间,且能促使麻醉维持时间延长。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还可提升麻醉成功率,减少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联合丁丙诺啡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40例,均采取肌间沟径路阻滞。对照组用药:0.75%布比卡因注射液15mL加0.9%氯化钠溶液15mL;联合组用药:在对照组用药内加入丁丙诺啡注射液0.075mg。比较2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麻醉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麻醉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麻醉维持时间及术后镇痛维持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丁丙诺啡可加强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缩短布比卡因的起效时间,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阿片类镇痛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3—2014-06住院6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单次肌间沟麻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芬太尼,根据患者手术后疼痛程度来评定镇痛的效果、麻醉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2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阿片类镇痛药物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可缓解患者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伤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80例手外伤患儿,随机分成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R组),2组患儿均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行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U组采用超声引导,R组采用血管旁法,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质量、术中麻醉质量和相关麻醉并发症情况.结果 U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长于R组,神经阻滞质量和术中麻醉质量U组明显优于R组,R组的血管损伤并发症明显高于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能较好满足手外伤患儿急诊手术的麻醉需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传统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麻醉质量,减少血管损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疼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随机抽签的模式将本院治疗单侧上肢的带状疱疹痛和臂丛神经损伤后出现机体疼痛的88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周围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的疼痛评分;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1%,较对照组的22.70%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臂丛神经阻滞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采取超声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治疗方法较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缓解患者的上肢疼痛感,不良反应少,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肿瘤电切除术中使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30例膀胱侧壁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穿刺注药,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穿刺注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中麻醉药用量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有1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收缩反应,优良率为14/15(93%);对照组有7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强收缩反应,优良率为8/15(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局麻药用量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83例,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1:1混合液,行超声辅助下完成臂丛穿刺术,成功注入局麻药后分时段观察测定臂从神经各个分支的阻滞麻醉效果及镇痛时间。结果局麻药用量(23.8±2.6)mL,经测定其中桡神经麻醉阻滞效果优于其他臂丛神经分支(P<0.01),麻醉完善率为96.6%,镇痛时间(430±90)min。结论运用超声技术定位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完善,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定位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剂量的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016-02—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收治的择期行上肢手术9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B、C3组,A组、B组各33例,C组32例。3组患者使用相同的麻醉药(2%利多卡因复合0.75%罗哌卡因)。A、B、C 3组麻醉药使用总剂量分别为20、25、30mL。记录3组患者各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感觉组织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阻滞效果,评价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观察3组患者有无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A组各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长于B、C 2组(P0.05),且阻滞效果低于B、C 2组(P0.05);A组麻醉持续时间均短于B、C 2组(P0.05);A、B、C 3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75.8%(25/33)、97.0%(32/33)和100.0%(32/32),A组麻醉优良率明显低于B、C 2组(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30mL 2%利多卡因复合0.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定位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效果,见效快、持续时间长且安全性高,能够提高手术麻醉效果,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50例上肢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C组(对照组),使用抗组铵药氯他淀口服,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N组(神经根阻滞组),采用同侧入路肌间沟阻滞法,使患者平卧并充分暴露颈部,选择肩胛舌骨肌和前正中斜角肌共同构成的三角肩胛舌骨肌处进行穿刺或锁骨上2cm的肌间沟或经环状软骨水平线与肌间沟交点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接上注射器,回抽无血后注入药液(2%利多卡因 0.375%布比卡因 地塞米松),经套管注药2次/d,同时辅助口服镇静安定类药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阻滞组患者的瘙痒立即减轻,症状立即改善,且未发生皮肤的继发性损害,患者精神状态良好。结论采用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性皮炎皮肤并能明显减轻瘙痒,且无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浓度不同的罗哌卡因用于PNS(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单测下肢的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A、B、C、D 4组,每组20例。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采用经典的后路腰丛与坐骨神经穿刺,给予罗哌卡因的浓度分别为:0.30%、0.375%、0.45%、0.50%,容量均为50mL(腰丛给予30mL,坐骨神经给予20mL),给药后分别测定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感觉阻滞范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的程度和麻醉阻滞成功率。结果 B、C、D组对股外侧的皮神经和闭孔神经阻滞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运动阻滞的程度与麻醉阻滞成功率均低于B、C、D组,且A组的感觉起效起效时间较慢(P0.05);B、C、D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75%的罗哌卡因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中,阻滞效果满意,能够减少局麻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6—2015-12收治的锁骨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治疗方式为依据,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非超声引导下浸润阻滞麻醉,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胸锁乳突肌后缘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2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感觉恢复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对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ASA分级Ⅰ~Ⅱ级的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穿刺成功后,A组予以1ug/kg右美托咪啶复合0.5%罗哌卡因26mL,B组予以单纯罗哌卡因26mL。观察两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持续时间;观察麻醉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等均优于B组(P<0.05),但A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且起效迅速、持久,镇静作用良好,但须注意发生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股神经联合腰丛神经阻滞在老年(年龄≥60岁)单侧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7例拟行单侧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在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实验组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引导下行股神经联合腰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种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2组麻醉方式均能够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达到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但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神经联合腰丛神经阻滞对老年单侧股骨颈骨折手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小,能够达到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在降低手术风险和提高手术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01-2013-01我院收治的88例甲状腺手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局部浸润麻醉术式,观察组给予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术式.2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实施.主要观察记录麻醉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长、术后并发症情况(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快、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所需时长相对较短以及手术区组织损伤率低,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相对于局部浸润麻醉方式具有麻醉效果好、操作便捷、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80例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且效果满意,其中发生一过性霍纳氏综合征4例,单侧喉返神经阻滞2例,血肿2例,总不良反应率为4.4%。结论对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满意,不仅定位精准,同时操作简单,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患儿术后能尽快清醒,同时伤口疼痛度低,术后护理更为便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进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超声引导法。所有患者均口服普瑞巴林150mg/次,2次/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6周、2个月、3个月时行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并记录疼痛评估时普瑞巴林的服用剂量。记录疼痛完全缓解时间及PHN发生率,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 B组疼痛时间短于A组。B组3个月后、6个月PHN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3个月、6个月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P0.05)。截止到第4周,B组有25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3例(10.7%)3个月后2例轻度疼痛,6个月时1例(3.6%)发展为PHN。A组中21例患者第6周疼痛完全缓解,余7例中度疼痛患者在6个月时其中4例疼痛自发缓解,3例发展成为疱疹后神经痛,B组普瑞巴林的用量明显低于A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控制进针速度缓解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到我院进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患者150例,按不同进针速度分为6组:传统注射为一组,另根据自动麻醉注射仪进针速度分成0.1、0.3、0.5、0.7、1.0mm/s组。观察6组患者经不同进针速度的麻醉效果及疼痛情况。结果 0.1mm/s组和0.3mm/s组注射性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其他各组,0.1mm/s组麻醉时间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mm/s组与传统注射组无痛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mm/s组疼痛最为强烈,说明随着进针速度的加快,患者痛感增强。结论以0.1~0.3mm/s的进针速度平稳进针可有效缓解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性疼痛,并能保持较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5-07-2016-04诊治的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手术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方法分组,研究组(n=32)应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对照组(n=32)采取罗哌卡因联合氯化钠注射液麻醉,对比2组镇痛效果、神经阻滞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研究组神经阻滞后30min的VAS评分(0.04±0.00)分,神经阻滞优良率96.9%;对照组神经阻滞后30 min的VAS评分(1.36±0.15)分,神经阻滞优良率71.9%;2组神经阻滞后30min的VAS评分和神经阻滞优良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术中疼痛感,提升其神经阻滞优良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与盲探操作的比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实施手术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下肢神经盲探操作,观察组实施B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麻醉,观察2组的麻醉情况,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对照组优良率61.3%,观察组优良率87.5%,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使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突出,药物用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明显优于盲探操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