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确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内蒙古包头市城区进行前瞻的、基于人群的、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由内蒙古包头市拥有神经内科和(或)神经外科的综合性医院、小型医院和部队医院等多中心共同收集包头市城镇居民中自发性SAH病例(年龄≥15岁)。每个患者选2个对照组,为非SAH患者、同性别、年龄为患者年龄±5岁的包头市城镇居民。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有关病史、生活习惯、危险因素等信息。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主要危险因素与SAH的关系,并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本研究共收集了226例确诊为自发性SAH的患者,其中65%为女性,发病年龄为20~87岁,平均年龄(58.5±13)岁,434例对照组。高血压、吸烟和低收入是SAH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不吸烟者相比,SAH患者中正在吸烟者的相对危险度(RR)为2.31(95%CI1.31~4.09),但是在女性患者,目前吸烟者和未吸烟的RR为4.00(95%CI1.62~9.89)。吸烟、高血压和低收入的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18%、36%和59%。结论本研究显示自发性SAH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和低收入,女性吸烟者患SAH的危险更高,如果控制吸烟和高血压,就会明显降低SAH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对临床观测指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关系的回顾性分析,筛选出相关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SAH后CVS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符合研究标准的99例SAH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CVS分为两组,分析入院时年龄、发病意识、发病时体温、血钙水平及钙离子拮抗剂干预、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等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血钙、钙离子拮抗剂干预、Hunt-Hess分级、发病意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年、高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升高均与CVS的发生呈正相关;钙离子拮抗剂干预为CVS发生的负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为SAH后发生CVS的独立危险因素,钙离子拮抗剂的使用为保护因素;发病意识为SAH后发生CVS正相关因素;血钙为SAH后发生CVS负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呼吸停止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01-2013-03于本院治疗的4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呼吸停止发生率进行统计,对不同CT分级、是否再出血、是否并发感染及血管痉挛者的呼吸停止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将上述因素与呼吸停止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4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3例出现呼吸停止,发生率28.26%;CT分级较高者呼吸停止发生率高于CT分级较低者,再出血者发生率高于未再次出血者,并发感染者发生率高于无感染者,血管痉挛者高于无血管痉挛者,且上述指标均与呼吸停止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CT分级、再出血、并发感染及血管痉挛均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呼吸停止的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应给予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不同原因致脑或脊髓部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脑或脊髓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剧裂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和血性脑脊液[1].再出血是其致命的并发症,我院近5年共收治的SAH患者103例中有18例并发再出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致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提供参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3—2015-03收治的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合并脑血管痉挛将其分为2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发病意识状态、体温、钙离子及血钙水平等指标,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中年、钙离子拮抗剂干预、白细胞计数、Hunt-Hess分级均为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必须强化对中年、白细胞计数水平高、Hunt-Hess分级高及未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干预的蛛网膜下腔患者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 对16例SAH后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常见发病诱因,临床表现与体征,再出血时间及治疗.结果 发现再出血多在1月内发生,并多有诱因,1周内2例,1~2周6例,2~3周4例,3~4周内4例.咳嗽引发2例,便秘引发4例,情绪波动引发10例.结论 充分认识SAH后再出血的相关诱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可降低再出血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为DVT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连续收集2017年5-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再出血是SAH主要的急性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在病情稳定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性发作,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亦可重新出现。20%动脉瘤患者病后10~14d发生再出血,81%发生在1个月内,使病死率约增加1倍,可高达65·6%。因此SAH的主要治疗措施应是尽早明确病因,根治病灶,预防再出血。本文收集2004-01~2009-01我院收治的7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16例再次出血,均通过腰穿或CT等检查证实。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86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时机,结果显示:再出血以青壮年多见,多发生在首次出血后10天内,病死率为66.28%。再出血可能与纤溶亢进,颅内压增高及血管内压改变,血管痉挛和血小反聚集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治疗以抗纤溶,早期手术为优选方法,是预防和阻止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本院近2年收治的107例SAH患者的临床、血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21.5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5岁(P=0.029,OR为1.62~16.02)及CT评级≥3级(P=0.002,OR为1.05~16.76)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独立相关。尽管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低钠血症、高血糖、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和Hunt-Hess评分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痉挛组,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未发现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龄≤55岁及CT评级≥3级是SAH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7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判定DCVS,统计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年龄、出血次数、吸烟史、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白细胞计数峰值与DCVS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年龄、出血次数、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是DCV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低年龄、出血2次以上及Hunt-Hess分级或Fisher分级Ⅲ级以上患者更易发生DCVS,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池及脑池积血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急性脑积水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201 1年5月至2014年1月经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306例aSAH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各个脑池的血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306例患者中有112例发生了急性脑积水,发生率为36.6%.单因素分析表明Fisher分级、脑室积血、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侧别、再出血、治疗方式6项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位置与脑室积血为其独立发生因素.在无脑室积血的患者中,急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为22.4%,其中脑积水组中的脚间池、右侧侧裂池血量最多,与非脑积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5).结论 aSAH急性脑积水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动脉瘤位置与脑室积血是其独立危险因素;aSAH急性脑积水是梗阻性脑积水,脑池的位置及脑池积血的分布在aSAH急性脑积水发生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无脑室积血的aSAH患者中,脚间池、右侧侧裂池的积血血量越大,越容易发生急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Fisher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再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再出血提供指导.方法 对327例高Fisher分级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入院3日内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37)和未出血组(n =290),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方法来筛选影响再出血的相关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其预后。方法1994年1月-2004年1月间8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造影阴性,18例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复习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相关文献,平均随访4.3年。结果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起病时多无意识障碍,病程呈良性过程,无再出血,出血局限在中脑周围池,以脚间池为多(50%),预后较好。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呈良性病程,预后较好,但须严格其诊断,以免误诊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Two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acut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rom a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Both patients were treated via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and both developed delayed lower extremity monoparesis without associated symptoms that resolved over the ensuing months. An extensive work-up lead us to propose the following hypothesis: the painless peripheral neuropathy likely resulted from nerve root irritation from abundant subarachnoid blood in the lumbar cistern.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规律,本文对61例SAH住院病人的脑动脉造影(CAG)、CT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研究,结果如下:1、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DCVS发生与颅内动脉瘤所在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DCVS时轻度痉挛略多于重度痉挛.2、CT见基底池存在明显的高密度影时,能预示DCVS的发生。3、DCVS常与脑内血肿、脑室出血、脑积水或脑梗塞同时存在。4、SAH再发出血,尤其是近期再发出血,可能产生或加重DCVS.5、DCVS的发生及程度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DCVS的程度越重,临床病情也越重。6、DCVS的主要体征为意识障碍,近半数的病人有神经示位体征。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病人住院期间再出血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目的 了解住院期间动脉瘤破裂死亡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88年6月至1997年6月在住院期间(术前)因动脉瘤再破裂而死亡的4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病人中42例既往有1-3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史,住院后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前(DSA)出血死亡者23例,造影后出血死亡者22例,其中5例出血与脑血管造影有关,24例再出血发生在动脉瘤自然出血高峰期内(4-10天),住院期间出血死亡的发生率占我院同期动脉瘤总数的7.2%,直接死于再出血的为71%,死于非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为29%。结论 入院时全身状况,出血时间间隔,脑血管造影,内科系统合并症及住院期间精神状况等是造成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潜在的合并症及出血后的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增加了出血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a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onset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set of SAH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based on an hourly time-series analysis. We collected hourly data on transpor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AH using the ambulance records of the Tokyo Fire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1 to December 31, 2005. We also collected hourly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Tokyo from 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 performed a time-series analysis using the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 model to control for autocorrelations in the time-series data. There were 1729 patients with SAH (mean age 63.3 years; 60.2% women). We identified two circadian patterns in the onset of SAH: a daily peak at 10 am (p<0.001) and a seasonal peak in February (p<0.001). Based on the ARIMA time-series analysis,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SAH included: low temperature on the previous day (lag time 17h; p=0.005) and on the onset day (lag time 0h; p<0.001); high barometric pressure on the onset day (lag time 0h; p=0.001). Humidity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SAH. Among meteorological factors,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 barometric pressure may be risk factors for the onset of SAH.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前病情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年5月-2006年3月诊断明确的18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于首次发病后2周内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前Hunt-Hess分级分为颅内动脉瘤手术前病情加重组(27例)和手术前病情未加重组(162例)。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对11项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出与手术前病情加重最为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Hunt-Hess分级(OR=2.739,95%CI:1.721~4.359;P=0.000)、意识障碍(OR=4.863,95%CI:1.687~14.020;P=0.003)和运动功能障碍(OR=3.579,95%CI:1.064~12.042;P=0.039)等3项因素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前病情加重相关;而与性别、年龄、失语、脑积水、脑内或脑室出血及高血压病史等因素无关,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诊Hunt-Hess分级≥3级、意识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等项指标可以作为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前病情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患者病情的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