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1426例正畸患者错畸形的分类、减数矫治所占比例和矫治方法的应用情况。方法分析广州市花都区胡忠医院口腔治疗中心2000年4月~2006年12月1426例门诊正畸治疗病例的资料,调查项目为错分类、减数牙位以及采用的矫治技术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6例矫治患者中固定矫治1258例,占88.22%,活动矫治168例,占11.78%。安氏Ⅰ类错518例,占36.3%;Ⅱ1类错422例,占29.6%;Ⅱ2类错235例,占16.5%;Ⅲ类错251例,占17.6%。固定矫治的患者减数治疗者达到59.9%。总共减数1834颗牙,第一前磨牙减数占总减数牙的87.1%。结论高性能的固定正畸是广州市花都区胡忠医院口腔治疗中心正畸科的主流技术,同时各类活动矫正器也是临床上重要的辅助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2.
宿洪丽  宋岩 《口腔医学》2011,31(1):48-50
错(牙合)畸形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牙颌面部形态变异,是一种无症状疾病,患者对治疗的需要和需求不同于其他口腔疾病.该文通过对错(牙合)畸形治疗需要的研究综述,旨在为创建新的临床医疗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据正中关系位X线头颅测位片的ANB角将其分为两个治疗组:0°<ANB<2°为导弓治疗组;-2°<ANB<0°为联合治疗组.两组病例均用改良导弓矫治器先将前牙反(牙合)解除,联合组继续用前方牵引器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均去除了下颌功能性前伸因素.导弓组平均疗程为5.2个月,导弓矫治器治疗后, SNA 平均增加0.5°,随访2年后有2例复发;联合组导弓矫治5.4个月,SNA 平均增加0.5°,继续前方牵引平均5.6个月,建立前牙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Ⅰ类磨牙关系,SNA增加1.65°,患者的凹面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追踪2年无复发.结论 正确的决定治疗方案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治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咀嚼效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已正畸治疗及未治疗的患者各30例,年龄18~25岁。以硬化明胶作咀嚼测试物。利用吸光度法测定咀嚼效能。另选30例正常[牙合]作为对照。结合临床所见,对测定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3组间咀嚼效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正常组与错[牙合]已治疗组、未治疗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已治疗组、未治疗组比较,咀嚼效能差别有显著性(P〈0.05)。(2)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磨牙反[牙合]、下颌前突等因素与咀嚼效能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正畸治疗能够在改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颜面美观的同时,提高其咀嚼效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后前伸及侧方(牙合)接触特征.方法 选择16例经正畸治疗获得正常牙列形态的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病例组,17名性别、年龄与病例组匹配的正常(牙合)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使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2组受试者前伸(牙合)及侧方(牙合)运动,并比较2组的(牙合)分离时间.结果 病例组前伸及侧方(牙合)干扰发生率较高,(牙合)干扰点多位于第二恒磨牙.病例组左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及前伸(牙合)分离时间分别为(1.504±0.681)、(1.532±0.913)、(1.358:±0.791)s,对照组左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及前伸(牙合)分离时间分别为(0.470±0.059)、(0.483±0.045)、(0.482±0.047)s.病例组左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及前伸(牙合)分离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 与正常(牙合)健康人相比,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后前伸及侧方运动(牙合)分离时间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正畸治疗后获得正常牙列形态的青少年错(牙合)患者矫治结束后12个月内动态(牙合)接触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正畸矫治结束前的精细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例正畸矫治后戴用标准霍利保持器的青少年患者,并将20例患者分为(牙合)干扰组与无(牙合)干扰组,其中(牙合)干扰组患者11例,无(牙合)干扰组9例,使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分别于矫治结束即刻(T1)和矫治结束12个月(T2)时检查患者的动态(牙合)接触,对比分析两个时间点总体与分组情况下患者动态(牙合)接触特征.结果 20例患者的总体情况:T1至T2的前伸、左侧方和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明显减少,从(1.07±0.87)、(0.91±0.47)、(0.76±0.43)s分别降至(0.43±0.25)、(0.67±0.41)、(0.50±0.27)s,两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例存在(牙合)干扰的患者(牙合)干扰消失.1例出现(牙合)干扰侧咀嚼肌不适症状.无(牙合)干扰组T1至T2的前伸、左侧方和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明显减少,从(1.25±1.11)、(0.84±0.15)、(0.52±0.49)s降至(0.35±0.15)、(0.36±0.15)、(0.33±0.11)s,两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合)干扰组T1与T2的前伸、左侧方和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戴用标准霍利保持器12个月后患者的动态(牙合)接触总体改善,但(牙合)干扰的存在影响了咬合的自行改善进程,矫治器拆除前对动态抬(牙合)接触的评估与精细调整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了解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正畸后牙尖交错位的(牙合)接触特征,从功能角度对正畸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14例经正畸治疗获得正常牙列形态的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病例组,17名性别、年龄与病例组匹配的正常(牙合)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两组牙尖交错位的(牙合)接触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1/10、1/4、1/2、3/4最大(牙合)力页面及最大(牙合)力页面上病例组前牙(牙合)接触点数目的 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5(1.0)、3.0(1.3)、4.5(3.3)、5.5(3.0)及5.5(3.3)个,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0(0.3)、0.0(0.6)、0.3(0.5)、0.3(1.0)及0.0(1.8)个,P<0.05];各页面上病例组后牙(牙合)接触面积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牙合)力中心点明显偏近中.病例组牙尖交错位建(牙合)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0.192(0.141)s,略大于健康对照组[0.163(0.200)s],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猞健康人相比,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后其前牙承受(牙合)力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顺应牙颌系统发育规律的正畸治疗方法 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1例替牙期(生长发育高峰前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畸形患者,年龄7~9岁,平均(8.3±0.8)岁,男性3例,女性8例.全部患者均具有手术指征但均拒绝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面罩前牵引、磨牙(牙合)垫、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正畸结束后随访两年.对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矫治后11例患者的磨牙及尖牙均达到中性关系,前牙反(牙合)解除,达到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矫治后上颌骨前移,SNA角由(79.0±1.2)°增大到(81.9±0.8)°;下颌中切牙角由(25.6±2.1)°减少至(20.1±1.4)°,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面部生长方向维持不变.两年后随访显示,矫治效果稳定.结论 在充分顺应牙颌系统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引导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患者颌面部的生长,可以获得美观、稳定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34例成人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正畸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正畸要求以及效果.方法将近5年来完成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的34例成人患者的年龄、求治动机、矫治方法及满意度分别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的矫治动机以改善美观为主(70.59%),矫治方法以不拔牙矫治占多数(55.88%),患者与医生的满意度基本一致.结论成人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应根据成人的要求以及具体情况制定矫治计划.  相似文献   

12.
十堰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69岁.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40余年,年轻时常发生下颌关节脱位,10余年前觉左侧咬合不良,于1990年作下颌垫,目前关节症状已基本消失,张大口时,偶有颞下颌关节脱位,患者长期只能用右侧咀嚼,现因垫折断要求重作,前来就诊.  相似文献   

14.
获得美观、平衡、稳定的正畸治疗效果需要患者对治疗的良好配合,本文就近年来国外众多正畸学者对错(牙合)患者的治疗配合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Twin-block矫治器(TBA)是Clark[1]于1982年为弥补肌激动器不足而发明的可全天戴用的功能矫治器,主要用于安氏Ⅱ1错牙合矫治,近年来逐步得到重视.Chadwick[2]调查英国各类功能矫治器应用情况,结果表明TBA受正畸科医生欢迎程度最高.其基础源于Activator矫治器和牙合垫矫治器,将牙合垫、口外力、夜间牵引力、功能矫形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可与磁体相结合形成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Twin-block magnetic appliance,TMA),与目前常用的其它功能性矫治器相比,具有制作简单,戴用方便,适应症广,疗效快等特点.现就TBA的治疗机制、矫治适应症、矫治时机及特点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广东开平市青少年错(牙合)畸形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本市错畸形的发病率、发病因素、畸形分类及治疗意识和治疗率.方法对本市2038名青少年进行检查、诊断,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错(牙合)畸形总发病率为44.01%,男女发病率分别为45.75%及42.25%,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按安氏错(牙合)分类,AnglcⅠ、Ⅱ、Ⅲ类错(牙合)发病率分别为22.17%、8.39%及13.44%.按临床症状分类,以牙列拥挤、深覆(牙合)、反(牙合)常见,分别为13.15%、11.13%及9.86%.发病因素依次为遗传、乳牙早失、不良习惯、乳牙滞留等.愿意接受治疗者为24.30%,治疗率仅为2.00%.结论本市正畸医师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单侧的后牙反(牙合)、锁(牙合)和单侧前牙反(牙合)的牙源性下颌偏斜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单侧的后牙反(牙合)、锁(牙合)和单侧前牙反(牙合)等牙源性下颌偏斜患者21例,年龄8~25岁,平均15.5岁.单侧后牙反牙合、锁(牙合)引起的下颌偏斜通过上颌扩弓、上下牙交互牵...  相似文献   

18.
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的矫正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科门诊患者中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牙合)患者30例,对缺牙数目、错(牙合)类型、矫治方法等进行了分析.结果缺牙部位最常见的是下颌切牙;多为缺失1-2个牙齿;16例采用了结合减数方法进行矫治,14例采用了集中间隙、结合修复的方法进行矫治.结论对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采用结合减数矫治或采用扩大间隙、结合修复的方法进行矫治能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为使上下颌牙量协调,结合减数方法进行矫治,是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常用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上颌尖牙错(牙合)的正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尖牙错[牙合]畸形诊断和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对217例有上颌尖牙错[牙合]的患者根据其年龄和发育阶段以及错[牙合]畸形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矫治方法。结果上颌尖牙唇向低位的184例患者通过扩弓、前方牵引、邻面去釉及减数拔牙的方法,1例异位牙和3例尖牙位于侧切牙唇侧的通过正畸和修复的方法,29例埋伏阻生的通过手术及开窗导萌等外科和正畸的方法,均达到了牙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的目标。结论对于复杂的上颌尖牙错位萌出,只要及早发现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都会在美观和功能上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牙合]的颅颌结构特征。方法:53例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测量8项X线头影测量线距指标,运用逐步回归法做因素分析。结果:男性安氏Ⅱ^1错[牙合]有效下颌长度减小、上切牙突距增加、上颌突度减小、有效上颌长度增加是导致安氏Ⅱ^1错[牙合]领面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女性安氏Ⅱ^1错[牙合]上下颌长度差减小及下面高增加是导致安氏Ⅱ^1错[牙合]颌面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性别表现出不同的颅颌结构改变特征,下颌骨长度减小,上颌位置后缩,上切牙唇倾度增加,上颌骨长度增加是男性安氏Ⅱ^1错[牙合]颅颌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上下颌骨长度差减小及下颌顺时针旋转是女性安氏Ⅱ^1错[牙合]颅颌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