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对100只雄性SD大鼠施行50次异位节段小肠移植,采用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以及门静脉-左肾静脉套管吻合重建供肠血管,远端肠管腹壁造瘘。结果预实验阶段移植25只,存活3只,成功率12%;正式实验阶段25次手术,成功21次,成功率84%;供体手术时间(60±5)min,移植肠修整时间(15±5)min,受体手术时间(100±10)min。结论大鼠小肠移植中注重手术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是建立稳定模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研究抗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提供稳定、操作简单、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SD大鼠进行一期同种异体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结果 模型稳定后60 例小肠移植的术后3d存活率达90%.结论 熟练和完善的外科操作、良好的血管吻合、充分的补液及术后的复温和保温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淋巴管重建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适合于评估淋巴管重建对移植物存活,功能和对受者影响研究的小肠移植淋巴重建模型。方法 在小肠移植完成后,再将供者的胸导管与受者的乳糜池吻合,使得移植小肠的淋巴回流得以重建,结果 淋巴管重建的手术时间为16.2min,重建淋巴管的通畅率达82.5%。存活大鼠间重建淋巴管通畅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排斥反应对重建淋巴管通畅率的影响不显著。结论 在小肠移植完成后即进行移植小肠的淋巴管重建,淋巴管通畅率高,手术时间短,可作为进行其它相关研究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稳定的小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制作方法,为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 选用C57BL/6小鼠作供体和BALB/c小鼠作受体进行同种异基因型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采用小肠供体的门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体带主动脉片的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近端肠管结扎,远端与受体空肠端侧吻合的方式建立异位小肠移植.术后禁食3天,不禁饮,每天分两次经皮下分别给予5%葡萄糖生理盐水2 mL,术后不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小鼠存活超过5 d视为手术成功.结果 共行小肠节段性移植30例,术后5 d存活率达70%(21/30).供体手术时间(41±5.5)min,热缺血时间约0.5 min,供体肠段肠系膜上动脉组织片修整时间约为3 min,供体冷保存时间为(30±7.5)min,受体手术时间(90±7.5)min,其中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为(40±3.0)min,静脉吻合时间(10±2.0)min,动脉吻合时间(15±2.5)min,成活小鼠受体手术平均出血量约0.2 mL.手术失败的9例小鼠的死亡原因为动脉吻合口部位狭窄及吻合口处血栓形成(6例),吻合口出血导致出血性休克(2例)和术后腹腔内感染(1例).结论 良好的供体肠段的获取、高质量的血管吻合和肠道吻合及供、受体补液是提高小鼠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通过改进技术 ,建立一种简便稳定存活率高的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 “无损伤”游离 ,原位冷灌注 ,切取带有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并门静脉的节段小肠 ,4℃乳酸林格氏液保存 1h。游离受体左肾静脉 ,切除左肾。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供体腹主动脉对受体腹主动脉的端侧吻合 ,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行袖式吻合。移植肠近端关闭 ,远端外置。结果 共进行 87次移植实验 ,其中 2 6次为正式实验。动脉、静脉吻合时间分别为 2 5~ 30min和 5min。 2 6只受体鼠中2 1只存活超过 3d ,平均存活 (8.93± 2 .5 9)d ,最长存活时间为 14d。结论 良好的血管吻合和充分补充液体是手术成功、移植肠具有良好活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鼠小肠移植后营养支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小肠移植的成功率,我们尝试在小肠移植的同时,建立不受限制的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模型,现将手术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大鼠原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 供、受体均为雄性SD大鼠,各40只,采用供体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漏斗状袖片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Cuff套管袖套吻合.切除受体大部分小肠,供体小肠近、远端分别与受体残留小肠近、远端行端端吻合.结果 供体手术时间(40 ±5)min,受体手术时间(50 ±8) min.热缺血时间(5±2)min,冷缺血时间(15±5) min.动脉吻合时间(5±2)min,静脉吻合时间(4 ±2)min.90.0% (36/40)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10d.结论 该模型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模型成活率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8.
一种简化的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大鼠小肠移植(SBT)模型虽然经过多次改进,但仍繁琐、耗时。李元新等报道为3h,赵涛等报道3.5~4.0h。我们经过长期的模型制作实践,简化手术操作。建立了简便而稳定的模型,供受体手术仅需1.5h,且受体的成活率与文献报道相似。现将制作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在传统小肠移植模型基础上改进操作方法并试图建立一个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稳定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方法:显微镜下切取供肠的范围包括近端空肠、门静脉及其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袖.动脉吻合采用供体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袖与受体的腹主动脉端侧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供体的门静脉用袖套法与左肾静脉端端吻合,移植肠两端造瘘.结果:正式实验100次,手术成功率91%.供体手术控制在50 min以内,受体手术控制在80 min以内,手术时间约为150 min.结论:完全在显微镜下建立大鼠小肠移植模型并将手术方法加以改进能在手术视野清晰、术中操作定位准确、局部创伤小的基础上使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存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大鼠异位小肠移植酶组织化学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大鼠异位小肠移植后应用环孢素A(CsA)及不用药条件下移植肠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胺氧化酶(MAO),腺甙三磷酸酶(ATPase)的活性变化。实验结果提示,未用药组术后排斥反应呈进行性发展,上述酶的活性相应呈进行性下降;应用CsA治疗者没有发生排斥反应时,AchE及ATPase能维持接近于正常水平,当发生排斥时,在病理检查出现改变前3天AchE及ATPase能维持接近于正常水平,当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对移植小肠通透性及细菌易位的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并以环孢素A(CsA,6mg.kg-1.d-1,im)抑制排斥反应。表皮生长因子组(EGF组)用微量输液泵持续均匀输入EGF200μg.kg-1.d-1;对照组输入等量生理盐水。第7天以乳果糖及甘露醇行移植肠灌注并收集尿液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乳果糖及甘露醇含量,第8天采集移植肠系膜淋巴结及门静脉血行细菌培养。结果对照组尿液中乳果糖含量[(0.093±0.008)vs(0.015±0.002),P=0.0001]及乳果糖/甘露醇比值[(0.132±0.021)vs(0.020±0.005),P=0.0001]明显高于基准,EGF组乳果糖含量[(0.043±0.008)vs(0.015±0.002),P=0.0054]及乳果糖/甘露醇比值[(0.060±0.017)vs(0.020±0.005),P=0.0029]也较基准增加,EGF组乳果糖含量[(0.043±0.008)vs(0.093±0.008),P=0.0067)及乳果糖/甘露醇比值[(0.060±0.017)vs(0.132±0.021),P=0.0116]显著低于对照组。EGF组移植肠系膜淋巴结细菌阳性率为10%,对照组阳性率为60%,明显高于EGF组(P=0.028)。EGF组与对照组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EGF能够降低同种移植小肠的通透性及细菌易位率,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2.
改进技术的大鼠全小肠移植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建立并发症少、成活率高的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模型。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96只Wistar大鼠施行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前缩短禁食时间,补充能量,术中静脉输液;减少对供肠的机械和缺血性损伤;重建供肠血管采用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吻合以及门静脉-左肾静脉套管法吻合。结果热缺血时间≤40±5分钟,吻合口无血栓形成及狭窄,98只接受小肠移植大鼠的存活率为88.78%(87/98)。结论改进技术后的大鼠全小肠移植术具有并发症少,存活率高的特点,并且稳定、实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硝普钠(SNP)对移植小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机制。方法:以单袖套法构建SD大鼠节段小肠移植模型为研究对象,用硝普钠作为外源性一氧化氮(NO)供体,分成缺血再灌注(I/R)前SNP注射组(A1)、SNP灌注组(A2)、I/R后SNP注射组(A3)与对照组(不用SNP组),观察受体植入肠造口变化情况,并获取植入肠标本,检测黏膜Na -K -ATP酶及细胞凋亡情况,初步分析SNP在不同干预时机对植入小肠黏膜的保护机制。结果:A1、A2组较对照组造口坏死及不良发生率低(P<0.05)、移植肠及受体生存率高(P<0.05)、黏膜组织Na -K -ATP酶含量高(P<0.05)、黏膜上皮及腺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其中A2组以上各指标差异最明显,A3组以上指标均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外源性NO供体SNP进行供肠I/R前预处理与灌注,能够提高大鼠植入肠黏膜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完整,而I/R后注射SNP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猪辅助性带胰头及十二指肠的肝肠联合移植(LSBT)模型技术及其免疫抑制治疗。方法40头杂交长白猪分为两组,每组20头,组内进行辅助性带胰头及十二指肠的LSBT10次。其中A组未用免疫抑制剂治疗,B组采用环孢素A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结果A组动物术后成活时间为(10.33±1.93)d(7~25d),B组全部动物成活超过30d。在没有应用体外转流的情况下,可以耐受血液动力学的波动,血液动力学指标(B组)可以在血流再通后2h恢复正常。B组猪术后血液、尿液和腹腔引流液中的淀粉酶一过性升高,但在1周后回落到术前水平,活检没有发现严重胰腺炎。结论猪辅助性带胰头和十二指肠的LSBT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移植模型,这一模型可以简化传统肝肠移植的技术,应用环孢素A和甲强龙可以有效的抑制猪肝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Wang G  Sun X  Wei M  Shi H  Ru L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76-378
目的探讨肝小肠联合移植后肠壁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移植肠功能和免疫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封闭群大鼠建立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术后定期对移植组织进行病理学、酶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单独小肠移植组术后均发生排斥反应,肠壁酶活性消失。肝小肠联合移植组56%可避免排斥反应,肠壁酶活性和神经成分得以保持和恢复。结论肝小肠联合移植可使供肠避免或推迟被排斥。术后检测肠壁酶活性和神经成分的变化可用于监测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简化的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技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供、受体均为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共180只,配对手术.采用供肠的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套管法端端吻合重建移植小肠血供,移植小肠远端腹壁造口.结果:手术耗时130min,移植小肠热缺血时间约30min.90只受全大鼠术扣即时存活率为100%,长期存活率(>7d)为95.6%.结论:简化术式具有操作简便,移植小肠的热缺血时间短,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有利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Graft-vs-host disease (GVHD)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transplantation of organs rich in immunocompetent cell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report the features of GVHD after small bowel transplantation (SBTx) in children.

Methods

The study involv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atients undergoing SBTx between 1999 and 2009 who had GVHD.

Results

Of 46 children receiving 52 intestinal grafts (2 liver-intestine and 3 multivisceral), 5 (10%) developed GVHD. Median age at transplant was 42 (19-204) months. Baseline immunosupression consisted of tacrolimus and steroids supplemented with thymoglobulin (n = 2) or basiliximab (n = 3) for induction. Median time between transplantation and GVHD was 47 (16-333) days. All patients had generalized rash, 2 had diarrhea, and 2 had respiratory symptoms. Other symptoms were glomerulonephritis (n = 1) and conjunctivitis (n = 1). Four developed severe hematologic disorders. The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by skin biopsy in 4 patients and supported by chimerism studies in two. Colonoscopy and opthalmoscopic findings were also suggestive in one. Treatment consisted of steroids and decrease of tacrolimus, with partial response in four. Other immunosuppressants were used in refractory or recurrent cases. Three patients died within 4 months after diagnosis.

Conclusion

Graft-vs-host disease is a devastating complication of SBTx, with high mortality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severe immunologic dys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大鼠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方法分别以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进行肝/小肠联合移植,并进行单独肝移植或小肠移植作为对照,不同移植组各取12只受体进行生存期观察。结果肝/肠联合移植手术52次,手术成功43例,成功率82.7%。联合移植组受体有9只(75%)存活时间超过60 d,且小肠移植物存活。单独小肠移植组受体均于20 d内死亡,单独肝移植组10只受体(83.3%)存活60 d以上。结论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是研究肝/肠联合移植免疫学特性的有力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