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凯  朴慧权   《中国医学工程》2011,(10):132-132
目的通过对直肠异物不同类型的划分及诊治方法的临床研究,对直肠异物的诊疗方法进行总结。方法分析21例临床资料的诊断治疗方法,包括异物的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21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直肠异物病情复杂多变,可伴有直肠肛管损伤,应及时诊断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闭合性直肠肛管损伤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总结13例闭合性直肠肛管损伤的资料,对闭合性直肠肛管损伤按病因、临床表现、误诊原因、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愈12例,死亡1例;切口感染8例,并发空肠瘘1例.结论:早诊断、早手术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方法,术式的选择与明确诊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肛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总结分析2002~2006年我院直肠肛管损伤14例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病人全部治愈.结论直肠肛管损伤病情复杂,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是提高直肠肛管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直肠肛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总结分析2002~2006年我院直肠肛管损伤14例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病人全部治愈.结论 直肠肛管损伤病情复杂,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是提高直肠肛管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收治的肛管直肠损伤21例.21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行直肠损伤修补.转流性结肠造瘘13例,单纯修补肠壁.骶前引流4例,肛管会阴部清创缝合.局部引流4例.治愈20例,死亡1例.结论: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早期清创.修补破损.粪便转流及局部引流是提高肛管直肠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肠肛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收治38例直肠肛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中行清创缝合+乙状结肠造瘘,二期关闭造瘘28例,直接行清创缝合10例,术后1例伤口愈合不佳行乙状结肠造瘘.结论 直肠肛管损伤处理不当可引起腹腔、盆腔、或腹膜外直肠旁间隙严重感染,内瘘和外瘘,肛管狭窄,肛门失禁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降低直肠肛管损伤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异物与高位肛周脓肿的关系以及在临床治疗当中高位肛周脓肿与肛管直肠异物的治疗方法以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 对2010-2012年来我院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病人和肛管直肠异物的病人各20例进行手术治疗,并对两种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重点观察两种病的异同点并在实践中加以区别,以防造成误诊.结果 在高位肛周脓肿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排便控制力的降低,其余19例患者均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些患者当平均接受治疗时间为2 w,在随后的半年内对这部分患者进行跟踪调查,没有术后漏气漏液、肛瘘、肛门失禁和肛门肿胀的发生.患有肛管直肠异物的患者中20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果 挂线治疗对于高位肛周脓肿的治疗疗效显著.通过简单手术对肛管直肠异物进行清除可得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两种病的病理变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若不进行仔细的观察容易造成误诊,所以这就需要临床医师认真负责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诊断后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肠肛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2011年收治38例直肠肛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中行清创缝合+乙状结肠造瘘,二期关闭造瘘28例,直接行清创缝合10例,术后1例伤口愈合不佳行乙状结肠造瘘。结论:直肠肛管损伤处理不当可引起腹腔、盆腔或腹膜外直肠旁间隙严重感染、内瘘和外瘘、肛管狭窄、肛门失禁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降低直肠肛管损伤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肛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总结分析2002-2006年我院直肠肛管损伤14例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病人全部治愈。结论直肠肛管损伤病情复杂,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是提高直肠肛管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直肠肛管损伤的诊治体会(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年~2002年收治的直肠肛管损伤27例,27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行直肠损伤修补、转流性结肠造瘘11例,单纯修补肠壁13例,肛管会阴部清创缝合、局部引流3例。肛门括约肌修复6例,阴道损伤一期修补1例,治愈27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早期清创,修补破损、粪便转流及局部引流是提高肛管直肠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吴参胜  陈利生 《右江医学》2007,35(5):560-560
意外事故所致的肛管直肠损伤、医源性肛管直肠损伤及难产分娩所致的直肠肛管损伤是常见的直肠肛管损伤的原因,前者在近年来有增加趋势,且多数合并有骨盆骨折、膀胱尿道伤及盆内大出血等.直肠肛管有其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伤后局部污染严重,如处理不当,易导致直肠周围间隙或盆腔感染,重者可危及生命,后期还可能引起肛门狭窄、失禁及肛肠瘘等严重后果.随着院前急救时间的逐渐缩短及抢救措施的不断改进,我们对46例直肠肛管损伤患者进行早期清创,彻底止血,清除异物,修补破损,有效引流,合理地实施粪便转流术,术后早期适当扩肛,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直肠肛管损伤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直肠位于盆腔的骶前凹,位置较深,损伤的机会较少。现就近年来收治的10例直肠肛管损伤病例,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13~61岁。损伤原因有异物戳伤4例,骨盆挤压伤合并直肠损伤3例,刀刺伤2例,医源性损伤1例。损伤部位为腹膜返折以上3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大肠、肛管损伤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对直肠、肛管损伤一经诊断宜早期治疗.对于轻度非破裂性直肠、肛管损伤,多可经过非手术治疗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14.
肛管直肠损伤2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29例肛管直肠损伤的致伤原因、临床表现损伤部位及治疗方法。结果 临床治愈25例,死亡3例,肛门失禁1例。结论 应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详细分析,结合直肠指诊、肛门直肠镜检查等及时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根据受伤部位、范围行早期清创、粪便转流、直肠周围引流、远侧端乙状结肠直肠冲洗等综合方法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肛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85~1998年间19例直肠肛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 料,治疗方法包括早期清创止血、修补直肠肛管创口、放置引流、必要时行转流性乙状结肠造口。结果治愈17例,因严 重腹腔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而死亡2例,死亡率为10.5%。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降低直肠肛管损伤死 亡率的关键,清创修补直肠肛管创口及转流性乙状结肠造口是选择的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32例肛管直肠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非手术治疗2例,其余30例行手术治疗:单纯清创缝合及局部引流18例;粪便转流性结肠造口加修补及局部引流9例;结肠造口加局部引流2例;Hartmann术1例.30例治愈,病死率3.1%(1/3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7%(8/30).[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清创缝合、修补破损,有效引流及适当粪便转流是肛管直肠损伤处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直肠肛管损伤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例直肠肛管损伤病人的诊治经验。结果:17例痊愈,2例死亡,总的死亡率10.5%,并发症发生率为36.8%。结论: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早期清创、修补破损、粪便转流及局部引流是提高直肠肛管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直肠肛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附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肠肛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1985~1998年间19例直肠肛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包括早期清创止血、修补直肠肛管创口、放置引流、必要时行转流性乙状结肠造口。结果 治愈17例,因严重腹腔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而死亡2例,死亡率为10.5%。结论 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降低直肠肛管损伤死亡率的关键,清创修补直肠肛管创口及转流性乙状结肠造口是选择的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19.
李焱宁  张奕文 《河北医学》2005,11(4):349-350
目的:提高直肠肛管损伤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收住直肠肛管损伤50例病人的诊治经验。结果:49例痊愈,1例死亡,总的死亡率为2%(1/50),并发症发生率为22%(11/50)。结论:直肠肛管损伤伤情复杂,诊治过程中应有所突出,诊治并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提高直肠肛管损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1980年~1999年我院直肠肛管损伤17例,采用清创、修补、粪便转不充、骶前引流、直肠冲洗以及抗感染和全身支持治疗等方法。结果:本组病人全部治愈。结论:正确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早期治疗是提高直肠肛管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