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确定胸部块影的X线与CT特征及其与纤维支气管镜所见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收集25例肺部块影,均行胸部正侧位片及CT平扫和增强检查,采用纤支镜检查对照分析。结果普通胸部X线诊断符合率64.0%,CT诊断符合率84.0%,对胸部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优于常规胸片。纤支镜检查符合率88.0%,纤支镜检查对肺周围型病变存在一定局限性,可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同样能得到准确诊断。结论胸部X线、CT检查对多数疾病可作出准确诊断,肿块阴影、结节阴影和肺门肿块多见于肿瘤,班片状阴影多见于炎症和结核。纤支镜检查对胸部块影的病因和性质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探讨其CT扫描和诊断价值。方法 13例胸部CT扫描患者,均在深吸气状态下摄片。在常规深吸气后屏气进行CT扫描,观察胸部淋巴结,肺部病变及胸膜病变。结果 13例均有胸部淋巴结增大,其中9例对称性两侧肺门淋巴结增大伴纵隔淋巴结增大,3例纵隔淋巴结增大伴单侧肺门淋巴结增大,1例仅有纵隔淋巴结增大而无肺门淋巴结增大。胸部病变有8例,占所有病例61.52%,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其中,3例伴肺内斑片状实变影,2例伴肺组织纤维化。胸膜病变仅1例,表现为胸膜多发小结节伴胸腔积液。结论 CT扫描是诊断结节病和鉴别诊断结节病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明显优于胸片。  相似文献   

3.
赵永为  王鹤  王霄英  刘建新   《放射学实践》2013,28(3):288-290
目的:探讨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技术在超低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中对胸廓出口处图像噪声的抑制程度。方法:选取连续20例患者行超低剂量胸部CT平扫,扫描范围为双侧颈根部层面至胸2椎体下缘层面胸廓出口处层面。扫描参数:120kVp,应用管电流调制技术(10~400mA),噪声指数(NI)40,重建层厚及层距0.625mm。根据重建方式不同分为30%ASIR组和MBIR组。在AW4.5工作站上两组所得图像取胸廓出口处相同层面,分别测量双侧竖脊肌、甲状腺、肺尖、椎体及气管内CT值及SD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配对t检验)。结果:两组间各兴趣区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SD)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BIR技术对超低剂量胸部CT数据进行重建,能够有效地降低胸廓出口层面图像的噪声。  相似文献   

4.
16层以上螺旋CT对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合理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16层以上MSCT对诊断孤立性肺结节(<3 cm)的应用合理性.方法 分析到该院会诊患者的院外胸部CT照片,选择使用16层以上MSCT机型和直径<3 cm孤立性肺结节的150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院外CT片内常规重建层厚、有无靶重建、二维和三维重组应用情况、窗技术应用以及对比剂增强效果等.确定孤立性肺结节的胸部CT正确扫描方法,并与院外胸部CT扫描技术进行对比,评价院外MSCT胸部应用的合理性及正确诊断情况.结果 92例采用16层CT机,54例采用64层CT机,4例为40层CT机.常规重建层厚选择9~10 mm者59例,7~8 mm者12例,5 mm者79例.对病灶局部采用连续薄层(<3 mm)重建46例.9例CT片内仅有重组图像(MPR和VR),没有原始薄层轴面图像.在150例中,由于图像不满意而需重复扫描者53例(35.3%);78例在该院经病理或临床确诊,其中院外诊断错误22例,在该院仅2例诊断错误.结论 16层以上MSCT在孤立性肺结节的应用存在诸多不合理性,直接影响诊断,建议建立国内统一的胸部CT扫描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18F-FDG PET/CT融合图像、胸部薄层CT及18F-FDG PET/CT融合图像联合胸部薄层CT检查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7月~2014年7月的40例孤立性肺结节(SPN)病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37~84岁,平均(59.2±12.4)岁。所有病例行18F-FDG PET/CT检查及胸部薄层CT扫描,37例患者最后由手术病理或穿刺病理确诊,3例经抗炎、抗结核治疗后复查,随访12个月以上。结果 40例SPN患者18FFDG PET/CT融合图像诊断灵敏度、特异性、PPV、NPV、准确性分别为75.9%、72.7%、88.0%、53.3%、75.0%;胸部薄层CT诊断SPN灵敏度、特异性、PPV、NPV、准确性分别为75.9%、63.6%、84.6%、50.0%、86.1%。18 F-FDG PET/CT融合图像联合胸部薄层CT诊断SPN灵敏度、特异性、PPV、NPV、准确性分别为93.1%、72.7%、90.0%、80.0%、87.5%。18F-FDG PET/CT融合图像及胸部薄层CT与18F-FDG PET/CT融合图像联合胸部薄层CT比较差距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8F-FDG PET/CT联合应用胸部薄层CT对SPN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林  黄辉  徐泽国   《放射学实践》2013,28(6):639-641
目的:探讨肺泡微石症(PAM)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相关诊疗进展。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复习3例肺泡微石症患者的临床及X线/CT表现。结果:3例患者中无症状1例,胸闷1例,咳嗽1例,除1例患者双下肺可闻及细捻发音外,其余2例均无肺部体征;血生化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肺功能结果提示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轻度扩散功能下降1例,肺功能正常1例;X线检查提示两肺广泛分布斑点、颗粒状高密度影,以中下肺野内带最为密集;胸部CT双肺弥漫性分布砂粒状微小结节,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和磨砂玻璃密度影;临床疑似肺泡微石症(PAM),分别经肺穿刺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及临床随访观察证实。结论:PAM是罕见的呼吸系统疾病,X线、CT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巨大肺大泡胸部X线平片和CT的诊断价值及与局限性气胸的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经手术证实的巨大肺大泡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行X线胸片和胸部CT扫描。结果病灶体积占整个胸腔30%~80%,4例病灶位于左侧胸腔,2例病灶位于右侧胸腔。其中有3例胸部X线平片误诊为局限性气胸。胸部CT能显示巨大肺大泡的内部结构、肺大泡壁及正常肺组织的受压情况。结论巨大肺大泡易于误诊,胸部CT检查对正确诊断巨大肺大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胸部CT评价COPD的研究发展迅速, 但缺乏一致性认识。为此,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牵头组织心胸学组专家, 参考国际COPD的诊疗现状, 结合我国胸部CT临床实践, 经反复讨论形成以下共识, 包括COPD临床诊断, 胸部CT检查前准备及扫描方案, 胸部CT定性、定量、功能评价, COPD急性加重及合并症的胸部CT评价以及胸部CT结构化报告。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对外伤性肺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外伤性肺囊肿患者CT表现。结果11例病例中,2例为多发,9例为单发。右下肺多见,以后基底段和背段好发,都伴有肺挫伤,部分见液气胸、肋骨骨折和纵隔皮下气肿。结论CT检查是诊断外伤性肺囊肿的直观、可靠、便捷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强化前肺血管成像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利用64层螺旋CT胸部强化前数据进行的肺血管成像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肺动静脉瘘患者64层螺旋CT胸部强化前及强化后扫描数据进行肺血管成像,分别行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重组(SSD)及容积再现(VR),以造影和手术结果为标准,分别比较强化前后3种重组方式对肺动静脉瘘的显示情况。结果16例共计30个肺动静脉瘘,其中单发8例,多发8例。利用强化前原始数据行肺血管重组,MIP、SSD及VR显示肺动静脉瘘分别为20、14及22个,3种血管重组方法联合应用显示肺动静脉瘘26个。利用强化后原始数据行肺血管重组,MIP、SSD及VR显示肺动静脉瘘分别为24、18及30个,3种血管重组方式联合应用显示肺动静脉瘘30个。结论利用64层螺旋CT胸部强化前数据进行的肺血管成像可显示肺动静脉瘘畸形血管的位置、数量、形态,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宏  王鹤  王霄英  刘建新  高莉  蒋学祥   《放射学实践》2013,28(5):505-508
目的:探讨胸部螺旋CT骨算法轴面重建能否替代HRCT扫描。方法:搜集行胸部扫描的30名连续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螺旋CT扫描及特定位置的HRCT扫描。两种方法的扫描条件设定为相同的管电压、噪声指数及应用自动管电流。得到的螺旋CT数据经骨算法重建为层厚1.25mm的薄层图像。以HRCT图像中第2肋下缘水平、第4肋下缘水平及右膈顶上缘水平层面为对照,选取螺旋CT骨算法轴位重建图像与其对比,对相同层面图像的对比噪声比(SNR)进行分析,对两组图像中小叶间隔、小叶核心、亚段以下动脉、支气管、叶间裂进行评价。结果:两组CT图像SNR及各结构图像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少了扫描次数,从而降低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结论:胸部螺旋CT骨算法轴面重建能够替代HRCT扫描。  相似文献   

12.
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诊断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并在治疗前后均进行CT检查的20例胸部结节病的CT征象。结果:20例均可见胸部淋巴结增大,其中14例有广泛的纵隔和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4例纵隔和单侧淋巴结肿大;2例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13例出现肺部病(包括9例肺内多发结节,3例斑片状融合块影,1例肺纤维化);1例胸膜病变。结论:结节病的胸部平片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胸部结节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白血病肺部浸润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血病胸部浸润的CT表现,评价白血病肺部浸润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认的12例白血病患者的胸部白血病细胞浸润的CT(HRCT)表现。结果:白血症患者发生胸部浸润的CT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小叶间隔增厚、外周支气管血管间质增厚、结节影,毛玻璃状改变,气腔实变等。这些表现与白血病细胞浸润肺的途径相一致,但不具特异性。结论:白血病患者出现胸部症状时,应考虑到肺浸润的可能,CT有助于肺浸润的诊断,但应与其他并发症如感染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CT三维体积测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诊断一直是胸部CT最富挑战性的难题。确定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与病人的临床处理紧密相关。CT三维体积测量(three-dimensional volumetric measurement)作为一种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技术,有助于结节的定性诊断,现已初步应用于临床。本文介绍了孤立性肺结节的倍增时间、CT三维体积测量技术及该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15.
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X线及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影像资料,病初6例摄胸部X线片,其中4例复查,1例行胸部CT检查.结果 6例病初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实质浸润和间质改变,其中实质浸润累及双肺3例,左肺3例;肺门增大3例.病程中复查4例,影像表现变化较快,与临床表现一致.CT检查表现为双肺中内带实变和磨玻璃密度影、胸膜下小结节影,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右侧胸腔积液.结论 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X线及CT表现有一定特点.最终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胸部DR及CT在闭合性胸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DR及CT表现。结果:162例中,89例有肺实质损伤,包括单纯性肺挫伤69例,单纯性肺撕裂伤3例,肺挫伤合并肺撕裂伤16例,肺挫伤合并肺疝1例。肺挫伤86例中,单侧59例,双侧27例;表现为局限性肺纹理增粗、模糊伴点片状影4例,单发片状影12例,多发斑片状影33例,磨玻璃状影9例,广泛云絮状影5例,混合病灶23例。肺疝表现为含气的肺组织经肋间疝出。肺撕裂伤19例中,单发12例,多发7例,共38个病灶;表现为含气囊腔16个,气-液囊腔19个,肺内血肿3个。依据CT表现可将肺撕裂伤可分为胸膜下型、脊椎旁型、中央型、密集型、混合型5型。结论:胸部CT可清晰显示肺实质损伤的程度及类型,是闭合性胸部损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肺实质结核多可经常规胸部X线检查确诊,但普通胸片对胸内淋巴结结核、中央气道结核及AIDS胸部结核病变检出及明确诊断的作用有限.近年来研究证明CT检查对这几类胸内结核的诊断方面具有独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侵袭性肺曲霉病(IPA)、肺念珠菌病CT表现的差异,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肺隐球菌病、35例侵袭性肺曲霉病、22例肺念珠菌病的CT表现,并对其CT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隐球菌病以单纯性结节或肿块影(79.1%)为主要CT表现,而IPA及肺念珠菌病均以混合性病变(57.1%及63.6%)为主要表现,两者实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P值均<0.05)。肺隐球菌病结节以多发聚集型出现的概率显著高于IPA(P=0.004),IPA及肺念珠菌病结节以多发散在型出现的概率均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P值均<0.05);肺隐球菌病结节中支气管充气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肺念珠菌病(P=0.011),IPA结节中空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肺念珠菌病(P=0.008);IPA的实变以胸膜为基底分布的概率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P=0.001);肺隐球菌病的实变于支气管周围分布且出现支气管充气征的概率显著高于IPA(P<0.05)。结论:肺隐球菌病、侵袭性肺曲霉病、肺念珠菌病的部分CT征象存在显著差异,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Behcet病的胸部CT表现,评价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有胸部病变的Behcet病的临床病历记录及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的诊断根据Behcet病国际研究小组诊断标准.结果 13例中3例表现为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影,3例为双肺弥漫磨玻璃密度影,1例左下叶塌陷伴有右下叶结节影,1例胸膜下孤立结节影,2例双侧少量胸水,2例伴有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在治疗过程中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粟粒状结节.13例中8例有胸部血管病变,2例为上腔静脉栓塞;1例左锁骨下动脉瘤;1例左下肺动脉瘤伴附壁血栓;1例双下肺动脉瘤及左侧基底动脉瘤;3例右下肺动脉栓塞,其中2例伴有左肺动脉闭塞,1例伴有左侧基底动脉分支动脉瘤.结论 Behcet病的胸部CT表现多种多样,增强CT可显示胸部血管病变如上腔静脉或肺动脉栓塞、肺动脉瘤等,有助于对病变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的临床、X线及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病理证实的PLCH患者的临床、X线和CT资料。2例患者均行胸部螺旋CT、高分辨CT(HRCT)扫描及X线胸部平片摄影,1例行头颅CT扫描。结果 2例患者CT及HRCT均为双中上肺野广泛分布的高密度小结节状影、纤维条索影及囊状和蜂窝状影。1例头颅CT示右枕骨局限性骨质破坏;胸部平片示双肺野透光度减低,双肺纹理模糊;另1例胸部平片示双肺纹理紊乱,右肺中野可见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区;纵隔影明显增宽。结论 PLCH的X线、CT及HR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HRCT显示病变更加清晰,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对此病的诊断,确诊仍需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