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查,同时对同一时期6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两组不同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 脑梗死患者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9.2%,非脑梗死患者组为11.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具有相关性,可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来预防和判断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以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新成 《当代医学》2013,(31):82-83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结果及原因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2012午郑州币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非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通过血管外超声手段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斑块形成原因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不同治疗方式,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种治疗效果。结果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而对照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其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进行比较,得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脑梗死组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敏感性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刘艳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28-19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P〈0.01),硬斑及混合斑的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斑块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96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96例,斑块检出率为78.1%(75/96).对照组为18.6%(8/43),脑梗死组软斑块检出率为67.3%,对照组软斑块检出率46.1%,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Fbg)等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影响。方法:对51例脑梗死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成两组,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中TC、TG、LDL、HDL-C、apoprotein Al、apoprotein B、空腹血糖(FBG)和Fbg的含量;观察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6%,与无斑块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元显著性(P>0.05)。斑块组TC、LDL、aporprotein B、FBG及Fbg较无斑块组增高(P<0.05),HDL-C的含量则降低(P<0.05);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定期颈动脉超声和对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作为早期发现和筛选脑梗死高危病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双侧颈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和椎动脉(VA)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1.7%,显著高于对照组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76,P=0.000);观察组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为63.3%,显著高于对照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02,P=0.000)。观察组121个颈动脉硬化斑块,68个在左侧,53个在右侧,多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CCA、ICA部位;对照组42个颈动脉硬化斑块,23个在左侧,19个在右侧,多发于BIF、CCA部位。观察组患者经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1.7%,对照组患者经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7%,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91, P=0.00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形态是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其中高危因素是不稳定斑块和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9.
张永云 《中外医疗》2013,(31):172-173
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和5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对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轻度,发生部分以及数目,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观察组中对50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有43例患者属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率为86%;对于复发性脑梗死颈动脉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所占比例高达100%。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不稳定性斑块时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酗酒等易患因素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60例脑梗死患者和123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结合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其吸烟,酗酒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的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较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显著相关,特别是易损斑块的形成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为脑梗死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我医院32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269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相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163.9%,显著高于对照组(43.1%,P<0.05).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超声检测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早期进行临床干预以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夏丽女  金轶  钱玲妃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03-104,16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体检中心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5.57,P〈O.01)。脑梗死组中软斑和溃疡斑的检出率均明显多于对照组(X2=6.83和5.96,均P〈O.01),而扁平斑和硬斑的检出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X2=9.46和9.37,均P〈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可早期评价和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程度,为脑梗死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韩心伟 《当代医学》2013,(14):65-66
目的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探讨其与脑梗死危险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汉中405医院内科住院的患者230例,其中脑梗死组115例,对照组非脑血管病患者115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部位、性质、回声强度、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患者不稳定性斑块在检出斑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在检出斑块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斑块对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评估,能够为临床预防、及时治疗脑梗死提供有力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吴海荣  蔡毅  余丹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50-2050,2071
目的通过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临床、CT、MRI检查确诊,设计为脑梗死组,另设对照组50例,2组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2.30,P〈0.01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对15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期入院进行健康检查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斑块类型以及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1.43%;对照组人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13.33%。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为61.7%,对照组人员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为20%。实验组患者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官腔狭窄的发生率为62.86%,对照组人员的颈动脉官腔狭窄的发生率为6.67%。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官腔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劲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而颈动脉官腔狭窄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医生应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即使用降脂、抗血小板等药物使其斑块稳定,以便提高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急性脑梗死高危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百胜AU4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血管检测。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62.61%,颈动脉狭窄在有动脉斑块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4.9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有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疾病容易致死和致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80%为脑梗死。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全身多处动脉均可发生,是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其中颈动脉是AS最常累及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20.
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