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3例(6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加前房穿刺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后随访3月~1年,观察前房形成、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控制眼压好,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羊膜移植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主要方法之一 ,但术后早期浅前房等合并症的发生 ,以及晚期滤过泡消失是常见的并发症 ,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眼压升高 ,致使视功能进一步损害。如何解决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采用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 ,经临床初步观察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2月~ 8月我科应用小梁切除术合并羊膜移植术治疗青光眼患者 12例 14眼 ,其中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2 6~ 6 8岁 ,平均 5 7.2 4岁。开角型青光眼 1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8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5眼 (多为中晚期患者 )。眼压 4…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失效主要是由于滤过道上的球结膜下发生纤维化,然而也可以由纤维膜或眼内组织(如玻璃体、晶状体囊或虹膜)堵塞巩膜内切口引起。1994年~1996年作者用Nd:YAG激光治疗6例巩膜内切口堵塞引起滤过泡失效的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6例(6眼)青光眼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47.5±15.80岁。4例原发性闭角型和开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2例继发性青光眼在行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术后功能性滤过泡持续时间为11.28±9.32月。在随访时眼压升高,滤过泡趋于变小和消失。用Goldmann前房角镜检…  相似文献   

4.
小梁切除术作为一种治疗青光眼的方法 ,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 ,但如何克服术后滤过泡的瘢痕化 ,长期保持其滤过功能 ,仍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我院采用改良的小梁切除术 ,治疗 40例青光眼病人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0例青光眼病人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6例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2 2例 ,术前房角粘连大于 1/ 2圆周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0例 (2例因第一次滤过手术失败 ,入院行第二次手术 ) ;继发性青光眼 2例 (虹膜睫状体炎继发青光眼 1例 ,剥脱综合症 1例 )。术前眼压 2 .74~7.2 3k Pa,平均 3.0 4…  相似文献   

5.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5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置浸有0.2mg/mL丝裂霉素的棉片3~5min,缝合巩膜瓣时作两根可拆除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进行随访4~27月。结果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能形成长期有效的滤过道,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眼球按摩及切断巩膜缝线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滤过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梁切除术是常用的滤过性手术 ,术后形成满意的滤过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显微手术能提高滤过泡的质量 ,但仍有部分病例术后早期不能形成满意的滤过泡 ,如不及时处理 ,易导致滤过手术的失败。我们在 1996年 7月至 1999年 6月将所遇到的 12例术后早期滤过不足、高眼压的病例采用眼球按摩结合一次性针头刺断巩膜缝线处理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 :本组 12例 12眼 ,男性 4例 4眼 ,女性8例 8眼 ,年龄 34岁~ 77岁 ,平均 6 6岁 ,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6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4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2例。本组病例均在显微…  相似文献   

7.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最常用的术式 ,但其存在术后早期滤过过强引起浅前房、低眼压及术后后期滤过泡瘢痕化而致手术失败。为使术后保持良好的滤过 ,我们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 30例 36眼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 12例 14眼 ,女 18例 2 2眼 ,年龄15~ 6 0岁 ,闭角型青光眼 2 2眼 ,开角型青光眼 10眼 ,先天性青光眼 2眼 ,外伤性青光眼 2眼。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 ,做以角膜缘为基底高位结膜瓣 ,于结膜瓣下置浸浴 0 .2 5 g· L- 1丝裂霉素 C棉片 ,大小 4 mm× 2 mm× …  相似文献   

8.
钻石刀隧道式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结膜和巩膜组织的瘢痕形成导致滤道阻塞 ,如何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一直是眼科临床医生所关心的问题。我科 1998年8月~ 1999年 10月采用钻石刀隧道式无结膜切口对4 3例 (4 8眼 )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原发性青光眼共 79例 (88眼 )。手术组 4 3例 (4 8眼 ) ,其中闭角型青光眼 32眼 ,开角型青光眼 16眼 ,男性 2 1眼 ,女性 2 7眼 ,年龄 9~ 79岁 ,平均 55.2岁。对照组 36例 (4 0眼 ) ,其中闭角型青光眼 2 8眼 ,开角型青光眼 12眼 ,男性 19眼 ,女性 2 1眼 ,年…  相似文献   

9.
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及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开角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开角和闭角型青光眼作为随访观察.对开角型青光眼49例,分为对照组A1和治疗组A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6例,也分为对照组B1和治疗组B2.所有的对照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所有治疗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整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视野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9.7月.结果 所有治疗组和所有对照组的术后6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没有明显差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闭角型青光眼,无论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或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在浅前房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有远期较好的眼厂卡控制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但无论是原发性开角还是闭角型青光眼中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或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60例(60只眼)联合应用药物24~48h眼压控制不佳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随机选择38例(38只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组);22例(22只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60只眼手术顺利,未引发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追踪8~15个月,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5.3%,明显低于对照组22.7%(P<0.05).术后随访8个月时,观察组34只眼眼压控制在6-21mmHg(89.5%),对照组15只眼压控制在6-21mmHg(68.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 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6.9%,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63.6%为多(x2=4.42 P<0.05).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对青光眼眼压持续24~48h不降者,应及时复合式小粱切除术,以防止视功能进一步损害,但必须掌握急症高眼压下的手术技巧才能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期患者26例(26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局部及全身降眼压治疗后眼压仍控制欠佳,对急性大发作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4~11年,观察远期疗效。结果随访期间均未见葡萄膜炎、前房积血或睫状体环阻塞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入院眼压为(46.65±18.08)mmHg,出院眼压为(11.58±4.20)mmHg,末次随访眼压为(16.07±10.01)mmHg(1 mmHg=0.133 kPa)。末次随访时滤过泡Ⅰ级者18眼、Ⅱ级者1眼、Ⅲ级者7眼。滤过泡等级与末次随访眼压呈正相关(r=3.350,P=0.009)。随访期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野指数及视野平均偏差逐渐降低(P<0.001)。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性高眼压状态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0.1g·L-1丝裂霉素C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近视的结果。方法将28例5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近视患者分为2组。A组:20例36眼,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0.1g·L-1丝裂霉素C,放置2min;B组:8例14眼,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月,平均13月。结果术后1d、1周、1月2组眼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3月、6月、12月眼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10眼视力下降,B组8眼视力下降,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30眼、B组7眼有微小囊泡型和平坦、弥散型滤过泡,2组滤过泡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3眼、B组2眼术后早期有脉络膜脱离,A组5眼、B组1眼有轻度房水闪辉。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C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近视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报告12例用针修正术治疗失败的滤过泡。其中包括以前滤过术失败眼压升高和眼压在正常范围但可能损害视神经者。年龄25~87岁。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例眼压正常、2例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后一次针修正术前,8例只作过1次手术,4例作过2~4次手术。包括小梁切除术,全厚层滤过术;白内障摘出术,巩膜环扎;其中5例作过针修正术。所有患者都经最大耐受剂量的抗青光眼药物和眼内激光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后可调控眼压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小梁切除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及巩膜瓣可调缝线技术治疗1例(2眼)开角型青光眼,2例(3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例(1眼)难治性青光眼,52例(54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共56例病人(60眼)。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7个月,常规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一周的平均眼压在11.52mm Hg左右,术后3个月复查眼压平均在15.67mm Hg左右。结论术后可调控眼压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术后能够有效的调控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滤过泡形成良好,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03/2011-07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再次行小梁切除术的连续随访患者13例25眼。青光眼术后再次眼压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我们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于仅存中心视岛及管状视野患眼,手术在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浸润麻醉下实施。主要检查指标:手术前后眼压、视力、角膜水肿情况、滤过泡特征、前房深浅及其它并发症。结果:随访3mo~5a,非接触眼压测定术前眼压28~52mmHg,术后眼压11.7~18mmHg,术后3mo,眼压为145mmHg,眼压以≤21mmHg为成功标准。术后3mo,视力提高3眼(12%),视力不变17眼(68%),视力下降5眼(20%);术后21眼角膜均变清亮;功能性滤过泡22眼(80%),有3眼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眼压再次高于21mmHg,二次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术后有15眼(60%)出现前房轴深在1.5~2CT间,均自行恢复;术中、术后有10眼(40%)出现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均已吸收;术后有5例5眼(20%)出现房水闪辉,经散瞳及典必殊滴眼液进行眼局部频点后房水闪辉完全消失,未发生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目前仍是可挽救有视力眼的青光眼最经典、最有效的方法;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原经典手术方式的进一步发展;青光眼术后眼压再次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再次治疗,证实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满意,是弥补非穿透小梁切除术眼压失控(升高)后有效的治疗措施,并且可以一眼多次手术;有效地保护仅存的视力,维持了一定的视功能;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不适合非透性小梁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及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17例(20眼)开角型青光眼施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及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术中患者年龄不同,放置丝裂霉素C的时间亦不同。术后观察眼压、视功能、滤过泡及眼内反应等,随访8~36月。结果术中1例(1眼)因穿透前房改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外,其余16例(19眼)术后眼压9~17mmHg,视力同术前。所有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及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较好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青光眼患者共75例(109眼)。1998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我科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者56例(83眼,A组),男性22例(31眼),女性34例(52眼);年龄18-70岁,平均(46.5±3.3)岁。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0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25眼,  相似文献   

18.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方锦 《临床眼科杂志》2008,16(2):166-167
目的 评价复合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79例(86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情况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6个月至1年,术后6个月两个组眼压正常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2.9%和7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浅前房的发生率实验tlt(4.8%)明显低于对照组(15.9%).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张秀梅  高翔 《眼科研究》2001,19(5):418-418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许多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对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治疗结果,观察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8年3月~1999年12月在我科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98例121眼,男性44例,女性54例;年龄47~75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0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2眼,继发性青光眼1眼。所有病例均在药物降眼压后手术显微镜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每天常规裂隙灯下检查前房深度、滤过泡及结膜充血程度。按Spaeth分级法…  相似文献   

20.
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情况 :取 1999年 5月至 2 0 0 0年 2月做过青光眼滤过手术并出现明显瘢痕化或同时伴有眼压升高的病例 2 2例 (2 2眼 ) ,男 5例 ,女 17例 ,平均年龄 6 0 .1岁 (46~ 74岁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1眼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7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3眼 ,色素膜炎继发青光眼 1眼。对全部病例检查结膜切口愈合情况、滤过泡形态、角膜、前房、虹膜、晶状体 ,并测眼压、视野检查。术前眼压平常为 39.96±2 .0 6 m m Hg,术后随访 3~ 9个月 ,平均 5个月。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选用小梁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手术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