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孕妇梅毒流行特征、防治现状,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2004至2009年的孕妇梅毒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妇梅毒筛查阳性率0.31%(195/63227),其中本地孕妇0.17%(37/22287),外来孕妇0.39%(158/40940)Х^2=22.699,P〈0.01)。145例检查了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阳性136例。孕早期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筛查比率:本地孕妇为51.35%(19/37),外来为24.68%(39/158)(Х^2=22.192,P=0.000)。经随访152例记录了妊娠结局,其中146例正常分娩活产婴儿,3例人工终止妊娠,死胎和自然流产共3例。43例失访,外来失访率22.78%(36/158),本地孕妇为18.92%(7/37)。结论应完善妊娠梅毒防控工作机制,改进咨询服务模式,重视外来孕妇的筛查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孕妇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梅毒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来张家口市第一医院进行孕期保健的妇女600名进行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获取途径的调查。分析对比城市、农村和流动人口孕妇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对这3类孕妇群体梅毒防治知识获取途径进行对应分析。结果孕妇梅毒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61.95%,其中城市孕妇知晓率为77.19%、农村孕妇为56.96%、流动人口为4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53,P0.01)。3类孕妇群体梅毒防治知识获取途径构成不同(χ~2=85.974,P0.01),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孕妇与报纸书籍和网络这些健康教育途径有较强关联,农村孕妇关联性较强的是宣传活动和医生,流动人口与电视广播关联较强。结论孕妇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对不同孕妇群体进行多形式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从而预防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伴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 112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治疗组(52例)和未治疗组(60例),选择同期正常孕妇为对照组(50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 1)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4.23%(49/52),未治疗组仅为31.67%(19/60),对照组为96.00%(48/50)。2)新生儿情况: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1.54%(32/52),未治疗组仅占25.00%(15/60)。3)治疗孕妇其孕周与用药治疗关系显示: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5)。结论妊娠早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妊娠梅毒有危害胎儿的严重合并症,抗梅毒治疗能改善妊娠梅毒者的妊娠结局并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1 638例孕妇产前肝炎病毒及梅毒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泰洲  洪楷 《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205-1206
目的 了解潮汕地区普通孕妇乙型(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RPR)产前感染的情况,分析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并探讨其传播途径.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六项、抗-HCV,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HBV-DNA、HCV-RNA;RPR做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1 638例孕妇检测HBsAg阳性189例(11.5%);30例HBV-DNA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中8例阳性,母婴传播率26.7%.RPR阳性3例(0.18%);抗-HCV阳性15例(0.92%),其中10例HCV-RNA阳性,所生10名婴儿有2例阳性,母婴传播率20%.结论 潮汕地区普通孕妇人群产前肝炎病毒及梅毒的感染率不低,并有垂直传播的危害性,故提倡采取预防保健措施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梅毒在瓮安县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孕妇感染梅毒。为此我们开展了瓮安县孕妇梅毒感染状况的调查,为孕妇感染梅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强孕妇产前梅毒血清学检测的价值。方法:对1780名孕妇利用TRUST和TP—ELISA试剂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RUST和TR—ELISA两种方法共检出14例阳性,两种方法同时检出8例,阳性标本送至确认实验室诊断8例阳性。结论:孕妇梅毒血清学检测应作为一项常规检测项目,特别是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更应高度重视,全面开展,以此提高新生儿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170例孕妇梅毒的流行病学分析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女性梅毒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孕妇梅毒感染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1,2],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梅毒的预防与控制及阻断垂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5~2007年两院诊断为梅毒的孕妇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梅毒孕妇及其新生儿、性伴梅毒血清学检测情况,并对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以期为制订相关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8例梅毒孕妇及其所生婴儿、性伴进行了临床表现、治疗及疗效、梅毒血清学的分析。结果28例梅毒孕妇中,隐性梅毒27例,TPPA均阳性,TRUS阳性27例;10例新生儿均无明显临床表现,均无骨损害,TPPA9例阳性,TRUST阳性5例,滴度均低于其生母;28例性伴中25例接受血清学检测,14例为隐性梅毒;TPPA阳性15例,TRUST阳性15例;55例患者接受青霉素治疗,治愈13例。结论应重视产前梅毒筛壹,以及妊娠梅毒患者性伴的梅毒血清学检测。实施有效的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尹虹  苏卫东 《浙江医学》2010,32(6):856-857
目的 研究梅毒孕妇的抗梅毒治疗与先天性梅毒患儿病情及预后间的关系,以提高先天性梅毒患儿的治疗水平并改善预后.方法 65例先天性梅毒新生儿按照孕期是否接受正规抗梅毒治疗分为正规抗梅毒治疗组(A组)及未接受治疗或治疗不正规组(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器官受累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A组中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器官受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梅毒孕妇的抗梅毒治疗能减轻先天性梅毒患儿的病情、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梅毒孕妇与其配偶梅毒血清学试验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0例梅毒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及配偶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聚试验(TPPA)试验,根据孕妇TRUST滴度高低不同,分析其与配偶TRUST和TPPA阳性率的关系。结果400例梅毒孕妇血清学试验均为阳性,其配偶TRUST试验阳性96例,TPPA阳性99例。而TRUST滴度高于1:16的孕妇其配偶TRUST、TPPA检测阳性率(48.28%、51.72%)高于滴度为1:8~1:16(29.82%、31.58%)以及滴度≤1:4(21.74%、22.07%)的梅毒孕妇配偶,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度1:8~1:16、滴度≤1: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妊娠梅毒普查,追踪检测其配偶情况,可有效降低梅毒发病率。TRUST滴度超过1:16的产妇其配偶感染率明显增加,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The HIV is a typic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agent which depends for its transmission through sex on contact between raw body tissues of infected and uninfected individuals independent of sexual inclination. The dynamics of HIV transmission and its control in a community can be inferred from studying the socio-cultural and 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acute STD. There is strong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he main cause of rampant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the HIV in sub-Saharan Africa in contrast to the rarer heterosexual HIV transmission in Europe and the USA is the high prevalence of ulcerative STD in Africa. Studying the trend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 of conventional acute STD are quick and indirect ways of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AIDS and HIV infection in an HIV endemic area.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and detaile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IV infection and other STDs as well as studying the efficacy of AIDS control through control of other STDs.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了解十堰市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性病防治工作。方法用性病疫情管理软件及Excel软件对十堰市2009年性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十堰市2009年累计报告性病病例1298例。较2008年下降了10.85%,发病率为37.62/10万。其中男性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8.15%,女性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1.85%,男女之比为1:1.07,女性感染比例上升较快。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40-及50岁组以上,四者合计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4.99%。结论十堰市性病疫情呈下降趋势。但是梅毒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应加强重点人群性病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14.
高危人群性传播疾病流行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性传播疾病(STD)高危人群成为STD主要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国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前STD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67.64/10万,在STD高危人群中患病率为5.00%-62.80%。了解一个地区STD高危人群中性病的流行情况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该地区STD的流行情况,为医疗机构和决策机关制定STD的防治对策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患者隐私保护需求状况,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发放问卷调查表,对300例性病门诊患者的隐私需求进行调查。结果绝大部分患者认为在就诊、病史采集、体检和护理操作、检查单保管等过程中隐私可能被泄露,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结论医护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患者的隐私保护,从而使患者做出正确的就医选择,有效地控制社会上的性病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政策文本分析视角,通过量化表达把握主要性传播疾病风险的程度,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 从政府、卫计委网站和其他数据库检索涉及主要性传播疾病(乙肝、艾滋、淋病、梅毒)问题的公开信息与文献,从中统计有关识别、预警、干预与效果评估资料,用综合量化法把握广西性传播疾病风险程度,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主要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与把握风险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广西识别风险的能力由2005年的10.45%逐渐上升到2016年70.99%,预警风险的能力在2.01%以下;干预风险的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提出风险干预措施的能力由2005年的0%,到2016年的2.67%,信息系统把握风险的能力与乙肝发病率呈正相关(r =0.523),与艾滋、淋病、梅毒发病率呈负相关(r =-0.348、-0.764、-0.423),提出性传播疾病问题干预措施的程度,开展性传播疾病问题干预效果评估的程度与主要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r =0.456、0.306)。结论 适宜的性传播疾病信息系统应能识别、预警和防控健康风险因素并产生显著的效果,广西性传播疾病信息体系把握风险的能力亟待提升,量化表达把握风险的程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性病门诊患者支原体检测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沛 《海南医学》2009,20(5):37-38
目的 了解近年性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对446例STD门诊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并对阳性标本做9种抗生素药敏试验。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验盒进行检测。结果446例中支原体阳性211例,感染率为47.31%。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UU+blH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39.46%(176例)、2.02%(9例)、5.83%(26例)。UU对9种药物敏感性最高的是交沙霉素(99.43%),其次是美满霉素(96.02%)。耐药性最高为氧氟沙星(76.14%),其次为左氧氟沙星(67.05%)。结论STD门诊支原体感染率高达47.31%,主要为UU引起(39.46%);交沙霉素是治疗泌尿生殖道UU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门诊性病患者存在的不当求医行为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相关部门制定引导患者形成正确求医行为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上海市和无锡市三家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医院,运用自行设计的匿名问卷,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在近半年内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且配合程度较好的门诊性病患者共562人进行调查。共收集了519名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性病相关知识、诊疗情况和求医经历等信息,分析患者各类不当求医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门诊性病患者存在着相当比例的不当求医行为,就诊延误率达51.4%,平均首次就诊间隔时间为8天;仅有69.0%的患者通知固定性伴,有34.8%的患者的固定性伴未共同诊治;25.8%的患者有未经诊断而自行用药治疗性病的经历;8.7%的患者去过非正规机构诊治性病;9.2%的患者去过无证药店购买治疗性病的药物。影响患者产生各类不当求医行为的因素包括性别、性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户籍性质、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自报感染途径、与就诊医院的距离等。结论 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提高性病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是改善患者就诊延误现象的关键环节;促进性伴通知和固定性伴同治的重点应为男性和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