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巩膜环扎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巩膜环扎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ement,RRD)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1995~1999年由我院RRD计算机分析系统收录的RRD行玻璃体手术者共254例中有随访记录的118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1次玻璃体手术,按手术中是否进行巩膜环扎分为巩膜环扎组和非环扎组,分别分析各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级别、裂孔位置、不同眼内填充物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的关系。 结果 118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5个月~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6.5个月。视网膜复位96例,占81.4%,未复位22例,占18.6%。视网膜复位者中巩膜环扎组视网膜复位43例,占44.7%,非环扎组视网膜复位53例,占55.3%。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PVR不同级别(C,D级)、不同填充物以及PVR C级不同部位视网膜裂孔(裂孔位于赤道前、赤道区或赤道前后均有裂孔)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PVR D级视网膜裂孔位于赤道后者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比较,非环扎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环扎组,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RRD玻璃体手术中巩膜环扎与否对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无明显影响。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12-21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易于发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术后易于发生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74例(74眼),包括视网膜脱离超过2个象限,或视网膜裂孔大于一个钟点位,或术前有PVR,或玻璃体积血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组36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环扎术组38例,两组术前一般条件相似.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比较手术效果,比较的指标为单次手术复位率.结果 联合手术的单次手术复位率为78.95%,明显高于单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44.44%(x2=0.025,P=0.017).结论 术后易于发生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环扎术的单次手术解剖复位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手术与放液的巩膜环扎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并对两种术式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181例(184只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2级以下改变的RRD行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手术与巩膜环扎加压、引流视网膜下液手术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我院首诊病例,按手术中是否放液分为放液组和不放液组,分别分析各组PVR级别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的关系,并对二组的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进行比较。181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48个月,平均8.6个月。结果放液组视网膜复位84只眼,手术成功率为91.3%;不放液组视网膜复位86只眼,手术成功率为93.5%。放液组和不放液组PVR不同级别(B,C级)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二组的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进步率比较,不放液组手术并发症明显比放液组低,术后视力进步率较放液组高,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手术与放液的巩膜环扎加压术复位率基本一致,但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手术并发症少,为手术步骤的重要改变,PVRC2级以下改变的RRD都可适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放液巩膜外加压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83例(85只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C2级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行不放液的巩膜外加压术临床资料,分析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83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9.2个月.结果视网膜复位79只眼,手术成功率为92.9%.PVRA级、B级、 C1级及 C2级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为3.5%,术后视力进步73只眼,占85.9%.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的适应证,不放液的巩膜外加压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适合于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治疗巩膜扣带术后残留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经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治疗巩膜扣带术后残留视网膜脱离13例(13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或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其中PVR A级3眼,B级6眼,C1级3眼,C2级1眼;黄斑部脱离4眼.眼轴长度21.45-28.47 mm.前次手术采用单纯巩膜外加压8眼,环扎联合加压3眼,环扎联合加压、注气2眼.患眼于本次术中玻璃体腔内注入纯全氟丙烷(C3F8)气体0.5-1.0ml,术后严密观察,保持适当体位,确保气泡封闭裂孔.结果 手术后随访2-13月,12眼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因PVR进展视网膜下液增多,视网膜未复位,后行玻璃体手术.手术后9眼视力提高,3眼视力不变,1眼视力下降.结论 巩膜扣带术后残留视网膜脱离可以通过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复杂视网膜脱离眼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RRD)的影响因素及发生原因.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择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连续患者455例458只眼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根据眼内情况酌情行重水、剥膜、视网膜切开或部分切割、眼内激光光凝或冷冻、气液交换或直接油液交换等操作.对伴多发裂孔、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增生及牵拉病变较严重者行环扎手术98只眼.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内填充硅油.硅油取出手术中眼底检查发现有需处理的视网膜前膜者,行切断、剥膜或切除及360°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等操作,手术中发现裂孔或可疑裂孔者行眼内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硅油取出手术后1周内及随诊期间均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等检查.依据硅油取出手术后有无RRD将患眼分为复位组、再脱离组,分别为419、39只眼.对患者年龄、眼轴长度、玻璃体切割手术前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硅油取出手术前LogMAR BCVA和眼压、视网膜裂孔数目、硅油填充时间、随访时间、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和视力以及玻璃体切割手术和硅油取出手术中相关因素进行记录.统计年龄、性别、高度近视、巨大裂孔、下方裂孔、黄斑裂孔、无晶状体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 C3级及以上、既往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史、360°预防性激光光凝、联合环扎、角膜穿刺取硅油与硅油取出手术后发生RRD的关系.计算年龄<40岁、性别等因素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将高度近视眼、联合巩膜环扎及经角膜穿刺硅油取出纳入多元回归方程.结果 硅油取出手术后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86±0.63,复位组、再脱离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82±0.59、0.99±0.70,两组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59,P>0.05).复位组和再脱离组高度近视眼分别为116、22只眼,分别占为27.7%、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84,P<0.01).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联合环扎手术患者中发生RRD 3只眼,占3.1%,未行环扎手术患者发生RRD 36只眼,占10.0%,两者RR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61,P<0.05).手术后RRD的发生率与手术前PVR程度、既往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史、无晶状体眼以及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等因素均无关性(1.626、1.699、1.986、0.709,95%CI:0.836~3.162、0.832~3.658、0.921~4.279、0.268~1.875,P>0.05).与高度近视、联合环扎有相关性(OR=3.380、0.284,95%CI:1.733~6.595、0.086~0.944,P<0.05).通过角膜穿刺取硅油的风险无统计学意义(OR=2.119,95%CI:1.043~4.306,P>0.05).硅油取出手术后RRD的发生率为8.5%,其中35.9%源于新裂孔的形成,5.1%源于PVR,69.2%与新裂孔相关,51.3%与PVR相关.结论 高度近视眼是硅油取出手术后发生RRD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巩膜环扎手术是硅油取出手术后发生RRD的保护性因素.对于行玻璃体切割及硅油填充手术后视网膜稳定复位眼而言,硅油取出手术后发生RRD的主要原因是新裂孔的形成.PVR可能是RRD后的继发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de-tachment,RRD)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02-01/2007-10期间,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第一诊断并经手术治疗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历资料,共99例102眼。其中采用巩膜外路手术81眼、玻璃体联合视网膜手术21眼。观察RRD患者的发病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程度、黄斑状态、屈光状态、裂孔位置、手术前后视力、术后裂孔封闭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PVR分级、黄斑状态及屈光状态的患者术后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提高53眼(52.0%),视力不变33眼(32.3%),视力下降16眼(15.7%)。不同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及年龄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有显著差别(P<0.05),不同屈光状态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对上述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发现上述术前因素与术后视力关联程度从大到小为:PVR分级(rs=-0.521,P=0.000)、黄斑是否脱离(rs=-0.446,P=0.000)、视网膜脱离时间(rs=-0.423,P=0.000)、视网膜脱离范围(rs=-0.411,P=0.000)、患者年龄(rs=-0.267,P=0.007)。结论:RRD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与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年龄有关,其中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对术后视力的恢复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再手术的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5例(25眼)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复发患者行巩膜外垫压、环扎术、玻璃体手术或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外硅胶垫压、环扎术,术中观察视网膜裂孔的位置、数目,结合前次手术的有关资料,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原因。随访6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视网膜脱离复发的25眼中,新裂孔形成7眼(28.0%),原裂孔封闭不良8眼(32.0%),新裂孔形成和原裂孔封闭不良并存10眼(40.0%);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进展16眼(64.0%)。再次手术:行巩膜扣带术7眼(28.0%),行玻璃体切割术11眼(44·0%),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外硅胶垫压(环扎术)术7眼(28.0%);眼内填充硅油9眼,填充体积分数14%C3F8气体10眼。随访期末,24眼(96.0%)视网膜复位,1眼(4.0%)视网膜复位后再脱离;21眼(84.0%)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裂孔封闭不良、产生新裂孔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进展是视网膜脱离复发的主要原因。根据玻璃体视网膜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中环扎带的作用。对巩膜扣带的作用与必要性做出评价。方法 :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的 34眼与玻璃体切割非联合巩膜扣带术 132眼的手术效果及环扎带对眼轴、视力的影响。结果 :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外环扎组 34眼 ,视网膜完全复位 2 4眼 ,复位率 70 5 8% ,非环扎组 132眼视网膜完全复位 10 3眼 ,复位率 78 0 3%。非环扎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高于环扎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62 2 )。术后视力改善者 ,环扎组 15眼占44 11% ;非环扎组 5 9眼占 44 6%。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994)。环扎组术前平均轴长为 2 4 0 92 1± 2 2 197mm ,术后为2 5 985 4± 4 70 98mm ,差别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非环扎组术前平均轴长为 2 4 5 45 6± 2 45 18mm ,术后为 2 5 5 2 5 6±4 372 0mm ,差别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1 经玻璃体切割、剥膜、眼内充填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例 ,巩膜扣带无助于解剖复位率的提高。 2 彻底的PVR剥除配合必要的视网膜松解性切开 ,充分的激光或冷凝封孔 ,有效的眼内充填 ,是各种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复位的关键环节。巩膜扣带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211例216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采用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39眼,巩膜环扎和/或外垫压联合注气术118眼,玻璃体切割环扎注气术36眼,玻璃体切割环扎注油术23眼。结果 216眼中1次手术后29眼视网膜未复位,经2-3次手术后仍有9眼视网膜未复位。视力提高151眼(69.9%),不变50眼(23.2%),退步15眼(6.9%)。结论 对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应根据其是否并发周边裂孔、黄斑前膜、PVR及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6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涂芳 《眼科新进展》2007,27(6):456-457
目的分析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印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采用裂孔定位后经巩膜CO2冷凝、视网膜下放液、硅胶外加压或环扎、玻璃体注气等方法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a,视网膜复位55例.53例患者视力提高,未愈者原因包括玻璃体增殖膜形成、无晶状体眼、巨大裂孔等。结论巩膜冷凝和硅胶外加压或环扎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常用有效的方法,应掌握手术适应征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成都爱迪眼科医院收治的148例(148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病例进行分析。观察再脱离原因及临床特点选择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 148例(148眼)中再次玻璃体切除术者116眼, 行巩膜扣带术者32眼。再次手术后, 视网膜一次性复位118眼(79.73%)。未复位30眼(20.27%), 其中16眼(53.33%)放弃进一步治疗, 14眼再次手术(46.70%), 复位12眼(85.70%), 仍未复位2眼(14.29%)。复位者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总复位130眼(87.84%)。再脱离病例原因分为7类:原裂孔封闭不良30眼(20.27%), 遗漏裂孔28眼(18.92%), 出现新裂孔21眼(14.20%), 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35眼(23.65%), 穿刺口玻璃体处理不彻底19眼(12.83%), 手术方式选择不当6眼(4.05%), 术前、术中未发现确切裂孔、再脱离原因不明9眼(6.08%)。结论术前准确查找、术中完全封闭裂孔, 彻底切除玻璃体...  相似文献   

13.
于亚杰  郑鹏飞  张珂  周海英  刘武 《眼科》2023,(3):192-196
目的 观察比较巩膜扣带术(SB)和经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PV)对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1级以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人工晶状体眼的术后效果,并对该类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进行分析。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南区就诊伴有PVR C1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人工晶状体眼患者156例(156眼)。方法回顾患者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SB组(44眼)和PPV组(112眼),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眼别、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裂孔数量及形态、PVR分期等,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时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首次手术复位率及最终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二次手术的情况,并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主要指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BCVA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术前SB组和PPV组在性别、眼别、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裂孔数量及形态、PVR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SB组和PPV组首次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77.3%(34/44眼)和92.9%(104/112眼)(χ2=7.52,P=0.006)。视网膜未成功复位的患者均行二次玻璃体切除术,最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初发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治疗者148例148眼,观察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并发症,并对可能影响术后视网膜复住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检眼镜和眼底照相检查示首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为91.9%,最终复位率为97.3%;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检查视网膜首次复位率为60.1%,最终复位率为80.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多发视网膜裂孔和C1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对视网膜复位率有显著影响(均为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病程长短、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累及与否对术后BCVA恢复均有明显影响(均为P<0.05),而年龄、术前屈光状态、PVR分级、术中是否实施视网膜下放液、玻璃体内注气、联合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下液对术后BCVA的恢复均无明显影响(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是影响术后BCV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巩膜扣带术治疗RRD效果良好,但多发视网膜裂孔和C1级PVR会增加手术失败风险;术前视力、病程长短、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状态均影响巩膜扣带术后视力的恢复,而术前视力是关键因素,提示RRD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保护术前视力.  相似文献   

15.
巩膜外路手术联合术后眼底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巩膜外路手术联合术后眼底激光治疗单纯孔缘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91例592眼单纯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外路手术,包括:巩膜外加压、放液或不放液,部分病人联合环扎或玻璃体腔注C,R气体,术后氩激光或532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结果视力提高414眼,不变166眼,下降12眼。视网膜复位情况:完全复位561眼(成功率95%),部分复位24眼,未复位7眼。接受一次手术558眼,接受二次手术(包括玻璃体手术)29眼,接受三次手术1眼,7例7眼病人自动放弃。视网膜复位不良手术失败的原因依次为:玻璃体出血、脉络膜脱离型网脱、马蹄形视网膜裂孔伴牵引、黄斑裂孔、锯齿缘离断,以上均与PVR关系密切。结论选择适当病例,巩膜外路手术联合术后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安全、可行、简便、易操作、效果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2例195眼,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131眼行巩膜表面节段性外加压,其中37眼联合环扎术;另64眼单纯行环扎术。145眼进行了视网膜下液引流术;16眼在手术结束时行玻璃体腔气体充填。结果: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185眼,首次手术复位率94.9%。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未找到明确裂孔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找不到裂孔如何选择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4年3月我院收治的屈光间质较透明,瞳孔能散大、PVRC3级以下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选择巩膜扣带术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术前术后视力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54例54眼中,33例行巩膜扣带术,第一次手术解剖复位率有84.8%(29/33眼),21例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第一次手术解剖复位率有90.5%(19/21只眼),两组第一次手术解剖复位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437)。在巩膜扣带术组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组两组术前术后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392)。术后随访(3~27)月,平均8.5月,巩膜扣带术组并发症明显少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组。结论对未找到明确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尽可能用损伤最小、操作简单的巩膜扣带术来获得最大成功机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巩膜外垫压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05/2014-05在我院接受巩膜外垫压术治疗RRD的215例215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所有纳入研究的患眼必须达到确诊RRD的标准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评级均在B级及以下.所有患眼术中均在双目检眼镜直视下行裂孔定位及巩膜外冷凝.随访至少2mo,术后观察视网膜的解剖复位、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行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引流者107眼(49.8%),82眼(38.1%)在手术结束时向其玻璃体腔注入无菌空气.接受单次巩膜外垫压术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并随访2 mo以上无复发者196眼(91.2%),视网膜未能Ⅰ期复位者19眼(8.8%).与术前相比较,术后视力提高192眼(89.3%),视力不变14眼(6.5%),视力下降9眼(4.2%).没有因SRF引流和玻璃体腔注入无菌空气而产生相关并发症.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患眼共有11眼(5.1%).结论:巩膜外垫压术治疗RRD安全有效,准确的裂孔定位及裂孔与垫压嵴的关系是手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邹海东  张皙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7):531-532,J005
目的:分析Marfan综合征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发病特征与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并随访了1998年至2001年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10例12眼。结果:平均随访5.2个月,总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83.3%(10/12),其中只作巩膜外手术7眼,复位率100%,玻璃体手术5眼,复位率60%。视力提高7眼(58.3%)。结论:仔细采用多种方法检查可以提高术前裂孔检出率。经巩膜环扎加压手术可以有效处理简单视网膜脱离眼,而毋实施玻璃体手术联合晶体摘除术。治疗中需加倍警惕对侧眼病变。  相似文献   

20.
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94例96眼,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91眼行巩膜表面节段性外加压,其中37眼联合环扎术,另5眼单纯行环扎术。67眼进行了视网膜下液引流术,19眼在手术结束时行玻璃体腔气体充填。结果:90眼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首次手术复位率94%,4眼再次手术后复位,手术最终解剖复位率98%。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