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大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如何加速蛛网膜下腔血液的廓清,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多年来一直是神经外科学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脑脊液置换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多种多样,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收集我科2003—2007年期间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SAH79例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本身所引起的脑损害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7天所发生的脑血管痉挛。其发生机理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去氧自由基通过直接作用于动脉壁而导致血管痉挛;此外,还可引起蛛网膜下腔红细胞脂氧化而诱发血管收缩。U74389G是一种有力的脂氧化抑制剂和去氧自由基清除剂。本研究验证了去氧自由基和脂氧化在实验性狗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引起血管痉挛的相关作用。16只狗实验前均进行了脑血管造影,于第2天将新鲜血液注入到延髓池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随机将16只狗分为两组:第一…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玉秋 《医学信息》2009,22(8):1649-165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除头部外伤和高血压病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自发性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到蛛网膜下腔,并经腰椎穿刺或影像学所证实[1],系临床常见病,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0%)[2],并发症多而且死亡率及致残率高.2005-2008年我科收治63例SAH,其中再次出血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作者用18只猫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动脉在血小板的作用下产生的早期血管内膜的变化的试验。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使右侧大脑中动脉近端破裂产生。伴随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电子显微镜扫描发现:最早在2小时就发生主要的大脑动脉内膜的结构变化,48小  相似文献   

5.
血液从破裂的血管直接进入蛛网下腔,即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外伤引起的称为外伤性SAH。而本文系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该病患者常因严重大出血、再出血或并发脑血管痉挛引起死亡。因此在急性期做好护理工作使病人安全度过该期就显得特别重要。护理体会如下: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除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外,应特别注意观察意识、瞳孔、头痛、呕吐及抽搐等情况的变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发病后1周内如不合并其它感染,可有体温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5℃,系吸收热。一般3~7天逐渐下降,不需药物治疗。如超过38.5℃则应注意是否有继发感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等,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可致血管破裂。溃疡性结肠炎是多发生在结、直肠粘膜层的一种弥漫性炎性病变,表现为粘膜的大片水肿、充血、糜烂形成,临床上以血性腹泻早期最常见。我院于2007年3月28日收入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溃疡性结肠炎的老年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并发症是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可引起颅内压升高、脑血流降低和脑灌注 压降低,甚至死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内皮素、内皮衍生收缩因子、内皮衍生舒张因子和一氧化氮等因子有关。本 文讨论了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内皮素受体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既往对临床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多主张首先进行脑血管造影,以期发现出血病因。近年来CT扫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应用引起人们注意。本文对54例临床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进行了CT扫描,其中15例还同时进行了脑血管造影。现将二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以探讨二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谢江淼  杨晓梅 《解剖学报》2020,51(4):618-62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脑卒中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之一。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血液瘀滞在脑蛛网膜下腔,引起多种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脑积水、细胞凋亡、血脑屏障功能障碍、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和皮层扩散性抑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并贯穿于整个脑损伤过程。近年来,临床试验逐渐关注aSAH发生后的两个阶段:早期脑损伤(EBI)和延迟性脑缺血(DCI)。这两个时期是导致神经元损伤的主要阶段,并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我们就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伤的机制作一简要总结,主要讨论EBI和DCI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是脑卒中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之一。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血液瘀滞在脑蛛网膜下腔,引起多种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脑积水、细胞凋亡、血脑屏障功能障碍、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和皮层扩散性抑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并贯穿于整个脑损伤过程。近年来,临床试验逐渐关注a SAH发生后的两个阶段:早期脑损伤(EBI)和延迟性脑缺血(DCI)。这两个时期是导致神经元损伤的主要阶段,并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我们就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伤的机制作一简要总结,主要讨论EBI和DCI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新华  田香哲  周晔 《医学信息》2008,21(2):282-28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多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引起,部分患者是因脑血管痉挛、闭塞或因动脉瘤压迫周围组织造成,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主要见于中年人[1].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原因尚不清楚,曾经认为蛛网膜颗粒的纤维变性是脑脊液循环阻塞的原因,但未被广泛承认。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颗粒的血液、炎症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通过尸检取50例成年患者的蛛网膜颗粒标本,所有的标本均经一系列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尸检时间为出血后12h~34年,15例中度至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均有不同程度脑积水,与年龄匹配的27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对照比较,作者观察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一周内血液和蛛网膜颗粒炎症的关系,发现蛛网膜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绿茶多酚通过抑制TLR4通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绿茶多酚组、TAK-242(TLR4抑制剂)组、绿茶多酚+TAK-242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药物处理后,对所有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采用Ev...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国内资料统计占脑血管病总发病率的9%~22.4%[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36例aSAH患者例共51例患者出现CVS,占37.5,其中痊愈24例,好转19,留下严重后遗症6,死亡2例,其中1例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而死亡。结论早期观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是降低SAH合并CVS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分析(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要:目的探讨CT扫描对新生儿损伤性颅内出血的检查与评价。方法分析2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脑CT表现。结果2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CT表现,共分四类:1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脑CT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或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IADSA即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将传统的血管造影与电子计算机结合起来的新技术。主要用于显示动脉瘤和血管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而且由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存活者中有1/3复发,复发死亡率为30%~60%,第三次出血几乎是100%死亡。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行IADSA术以查出出血原因,确定有无动脉瘤,血管畸形及部位和大小,为进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2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其原因复杂,疗效一直不尽人意。为探索更佳的治疗方法,现对我院1999年5月至2003年5月收治的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其发病率为人口的1%,据调查数据表明,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女性多于男性为3:2,本病患者可因用力、创伤、或无明显原因而发生突然破裂,出现剧烈头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以昏迷、脑疝而迅速死亡。有很多患者因发生再次出血导致死亡,因此预防再次出血受到普遍关注。本文观察了我科近一年来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皆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  相似文献   

20.
崔群建  付浩  原高明 《医学信息》2008,21(5):738-738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导致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VSP),是脑动脉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症状性VSP,其后果难定.本文总结分析我院对180例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后32例并发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