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到口腔科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控制口腔疾病感染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口腔疾病感染的多种途径,如血液和唾液飞沫,医务人员的手污染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暴发对口腔科医患双方的心理带来新的挑战。口腔科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会接触到患者唾液、血液、飞沫和气溶胶等,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COVID-19增加了患者牙科恐惧症的发生率,同时增加了医护人员的精神和心理压力。通过心理干预、为患者提供远程口腔医疗服务及优化诊疗程序、非药物治疗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医患双方感染COVID-19的风险,降低医患双方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3.
口腔科门诊就诊患者多、流动性大,诊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来自患者体内,如飞沫,磨牙洁牙所产生的气流等,都会使诊室中微生物含量增加.口腔医务人员要了解口腔科常见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空气消毒,可减少环境污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能有效控制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当前,世界各国的院内交叉感染都在不断增加,已引起医疗卫生行政管理者和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口腔科门诊患者多、流通量大,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及治疗过程中零距离接触患者的飞沫、血液、唾液等,以及基层医院口腔门诊诊疗室环境拥挤,设备配置有限等诸多因素均易引发院内感染。本文提出以下防控策略:健全制度,改善口腔门诊诊疗室环境。将灭菌和消毒管理工作纳入口腔医疗管理质量体系,以确保口腔诊疗器械灭菌与消毒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1 口腔科感染的特点1.1 感染初期发病情况难以明确 SARS最主要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 ,但该病潜伏期为 2~ 14d ,初期已具有传染性 ,又不可能完全与其他患者区别对待。同时口腔科诊疗大多以门诊为主且同一病员在院内流动性较大、复诊次数多 ,增加了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及预防的难度。1.2 诊疗过程中的问题 在SARS传播途径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口腔疾病的诊疗操作大多数为近距离的 ,医患之间均属于密切接触 ,同时操作均在口腔内进行。口腔医师的手及治疗器械不可避免地频繁接触患者的唾液和血液 ,在使用涡轮机时它所喷洒出的水气喷雾可夹带…  相似文献   

6.
口腔诊室是集检查、诊断、治疗、处置为一体的特殊场所,口腔诊室的医务人员每天都要和患者面对面近距离接触,且大多为口腔内侵入性操作,加之口腔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使用频率高,锐利器械居多,诊室患者流动性大,病情隐蔽,医务人员时刻面临着飞溅的唾液、血液、飞沫和锐器伤的职业暴露危险。因此,了解口腔科门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寻求完善的对策,对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控制医院感染保护医务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是2019-nCoV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谈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易感者吸入后导致感染。口腔科的治疗过程更易导致2019-nCoV的传播,目前为有效控制疫情,防止在口腔诊治中导致传染扩散,口腔科门诊已经按要求停诊,仅进行口腔颌面急诊处理。为更好地治疗口腔颌面急诊患者,避免交叉感染,文章介绍了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流行期间的口腔颌面急诊处理策略,为临床医师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般而言,存在于口腔中的大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但是,SARS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结核杆菌等许多病原体都可以造成口腔治疗中的医院感染(院感)。其感染途径:口腔分泌物和血液直接污染医疗器械;通过治疗中产生的飞沫、气雾发散出病原微生物污染物体表面及空气;医疗废弃物可能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必然导致院感的发生,其危害往往比口腔疾病本身更为严重,所以口腔科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本院口腔科针对治疗中院感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维弟  郭莹  陈世璋 《北京医学》2011,33(12):993-994
我国传染性疾病呈增高趋势.口腔科的治疗环境相对拥挤,高速手机、超声洁治器等可用于有创操作,器械高速旋转可使血液、唾液飞沫中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污染周围环境,加大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为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需要建立就诊环境、感染防护、治疗流程等系统规范的标准,完善和落实传染性疾病的诊前排查,建立临床医疗档案,严...  相似文献   

10.
风疹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空气飞沫传播部分患者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妊娠妇女经血液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相似文献   

11.
口腔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口腔治疗中,由于各种医疗器械与患者的唾液、血液直接接触并刺破口腔组织,一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通过沾有病人血液、唾液的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污染的手传播而造成医院感染。口腔科使用的器械锐利,局部麻醉的情况也很多,这些因素使得口腔科护士被针刺伤的机率大为增加。此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口腔科诊疗项目的增多,口腔诊疗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益突出,口腔科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口腔科医务人员每天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且频繁接触患者唾液、血液等,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口腔科器械种类繁多,使用频率多、周转快、容易造成污染,再加之器械昂贵,消毒灭菌困难,尤其是涡轮手机,直、弯机头等结构复杂,腔隙多,更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口腔科患者和病原携带者体内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会随着对患者的检查和治疗,可能通过血液、咳嗽、口水、喷嚏等方式污染牙科周围环境,因此加强加强口腔科管理,预防交叉感染是保护患者和每个口腔科医护人员的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从合理划分口腔科诊治,符合传染病防治流程,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加大对诊断桌、窗台、地面的消毒,口腔设备和器械的消毒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和消毒方法,以切实做到预防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4.
随着HBV、HIV感染者的逐年增加,医护人员接触HBV、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口腔科器械种类较多,频繁用于患者口中,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容易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口腔科是易于发生交叉污染、交叉感染的场所。我院在对医院消毒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将口腔科作为重点部门。  相似文献   

15.
1986年9~12月对合肥地区口腔科门诊病人572人及健康者120人,进行了口腔寄生性原虫感染的调查。门诊患者口腔原虫总感染率为45.9(±2.0)%(263/572),其中单纯齿龈内阿米巴(简称 Eg)感染率37.1%(212/572);单纯口腔毛滴虫(简称 Tt)感染率5.1%(29/572),混合感染率3.8%(22/572)。Eg 感染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对照组Eg 阳性率为17.5%(21/120),Tt 阴性。矛周病、冠周炎患者 Eg 感染度重者占多数、龋齿患者 Tt 阳性率高者占多数。口腔原虫感染与年龄、涎液 pH、牙膏类型无关。Eg 的感染率与职业无关,与口腔卫生有关。服务员、学生、家属、工人 Tt 感染率相对高于其他职业。检测涎液 pH457例,闽值介于5.0~8.5之间。并对 Eg 致病性与感染方式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加大对口腔科的消毒灭菌工作的管理力度、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及质量检查。结果提高了医务人员无菌观念和个人防护能力。结论口腔科疾病在治疗操作中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在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直接接触病人的唾液和血液,感染病原菌的机会很多,因此口腔科患者和医务人员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口腔科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科室之一,口腔科器械消毒管理是医院的重点。因此作为口腔科的医务人员更应该提高预防意识和防护水平以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治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虽然迄今为止尚未发现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SARS的病例,但WHO要求应对可能感染SARS的血液和器官供体进行检查。联合国官员认为,目前亦未发现由血液制品或血液相关成分所导致的SARS疑似病例,而理论上存在这种危险性。研究认为,SARS主要经由飞沫(SARS患者咳嗽和打喷嚏)传播。全世界范围内已有7700多人感染  相似文献   

19.
口腔科门诊患者多,流动性大,病情各异.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均在一般患者中间就诊.在诊疗过程中,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等,尤其高速涡轮机在使用时可形成血性及唾液性气溶胶.诊室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多,极易导致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医源性交叉感染.因此,做好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口腔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均在一般患者中间就医,在口腔疾患的诊疗过程中,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器械可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病菌等,极易导致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医源性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