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IL-2+IL-15组合体外培养方案对于NK、NKT和T细胞亚群的比例、表型、杀伤肿瘤细胞活性与黏附活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科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5例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用IL-2+IL-15 联合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观察培养15 d后细胞的扩增倍数和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LDH释放法和CD107a释放法检测不同细胞亚群对于HLA匹配或不匹配的靶肿瘤细胞系的杀伤活性,活细胞工作站检测总扩增产物对于不同靶肿瘤细胞系的黏附作用。结果:与扩增前相比,IL-2+IL-15培养方案扩增15 d后,NK细胞\[(36.74±1710)% vs (16.34±3.12)%,P<0.05\]、NKT细胞\[(24.88±12.34)% vs (4.06± 2.05)%,P<0.05\]比例显著增加,CD4+ T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CD8+ 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NKp30\[( 92.38±7.19)% vs(32.14±17.64)%,P<0.05\]、NKp44\[(74.26±16.28)% vs(1.94±1.60)%,P<0.05\]、NKG2D \[( 98.58±128)% vs(6650±24.84)%,P<0.05\] 的表达率均显著升高,CD16表达率显著降低\[( 85.12±7.66)% vs(95.60±253)%,P<0.05\]; NKT细胞、T细胞表面活化受体DNAM-1和NKG2D明显升高(P<0.05)。总扩增产物、NK细胞和NKT细胞对HLA不匹配的靶肿瘤细胞的杀伤率均显著高于HLA匹配靶细胞系的杀伤(P<0.05);在共孵育至84 min时,与HLA匹配的靶肿瘤细胞系相比,总扩增产物细胞与HLA不匹配的靶细胞系黏附结合数目显著增多\[( 4.80±0.53) vs (2.25±035)个,P<0.05\]。结论:IL-2+IL-15组合方案在扩增NK细胞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扩增NKT细胞,即可以扩增CD56+细胞群。并且,扩增产物主要以不受HLA限制的NK细胞杀伤活性为主来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NK细胞扩增前后的受体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方法: 收集福建省肿瘤医院食管癌患者外周血20例,健康供者(对照组)外周血10例。NK细胞培养采用细胞因子(IL-2+IL-12+IL-15+IL-18)组合,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免疫表型及其受体(CD56+、CD69+、NKG2D、NKp30、NKp44、NKp46、CD158b、CD159a)的表达,LDH法检测不同效靶比时NK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株(K562、Raji、Eca-109、TE-1)的杀伤作用。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比例以及CD4+/CD8+T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5),NK细胞(CD3-CD56+)及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明显升高(P<0.05)。经细胞因子IL-2+IL-12+IL-15+IL-18组合定向扩增20 d后,食管癌患者NK细胞比例高达90%以上,NK细胞数扩增达1 000倍以上(P<0.01);而CD3+T细胞、CD4+、CD8+T细胞、CD19+B细胞、Treg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CD14+)比例均显著降低(P<0.01),且食管癌患者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细胞因子体外培养20 d后,NK细胞表面CD69及活化性受体(NKG2D、NKp30、NKp44、NKp46)均明显上调,而抑制性受体(CD158b、CD159a)均明显下调(P<0.05)。培养20 d后,食管癌患者NK细胞对肿瘤细胞K562、Raji、Eca-109、TE-1的杀伤能力均显著高于培养前\[(69.2±5.1)% vs (42.3±3.0)%,(44.6±3.2)% vs (21.1±2.0)%,(69.7±3.9)% vs (50.3±35)%,(67.1±4.5)% vs (41.2±3.3)%;均P<0.01\]。 结论: 细胞因子IL-2+IL-12+IL-15+IL-18组合能有效扩增外周血NK细胞并上调其活并性受体的表达、下调抑制性受体的表达,其数量及功能均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重组人白介素-27(interleukin-27, IL-27)体外对人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增殖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的影响。 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第0天加入IFN-γ、CD3单抗,之后根据加入不同细胞因子剂量随机分为六组进行CIK细胞培养:A组(IL-2:1 000 U/ml,正常对照组), B组(IL-2:1 000 U/ml,IL-27:20 ng/ml), C组(IL-2:1 000 U/ml,IL-27:10 ng/ml), D组(IL-2:500 U/ml,IL-27:10 ng/ml),E组(IL-2:1 000 U/ml,IL-27:5 ng/ml), F组(IL-2:1 000 U/ml,IL-27:40 ng/ml)。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CIK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IK细胞CD3 +CD56 +T、CD8 +T细胞的表达,自动细胞计数仪计数各组CIK细胞增殖情况,MTS方法测定各组CIK细胞对淋巴瘤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 结果: 培养第11天,D组与A、B、C组比较,CIK细胞中CD3 +CD56 +T细胞的表达\[(6657±244)% vs(6003±175)%,(5551±003)%,(5607±083)%;均P<005\]、CD8 +T细胞的表达\[(8167±197)%  vs(7030±267)%,(7492±247)%,(7443±190)%;均P<005\]都明显增强;D组CIK细胞培养的扩增倍数明显高于A、B、C组\[(4 81187±2307)  vs  (3 25773±9197), (379092±6449), (4 00985±4308)倍;均P<005\];效靶比40 ∶1时; D组CIK细胞培养第11天时杀伤力为(7671±22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 结论: 细胞因子IL-27体外可显著提高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伤能力,最佳培养周期为11 d。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新建立的K562工程细胞联合IL-2扩增方案对人NK细胞扩增和活化的效果。 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和肿瘤患者的外周血PBMC并分离NK细胞,采用前期构建的K562工程细胞(将IL-15、4-1BBL和IL-18在白血病K562细胞上进行跨膜表达获取)联合IL-2培养方案对NK细胞进行扩增和活化,以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的扩增效果和NK细胞表面受体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扩增后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和ADCC活性,CCK-8法检测在培养方案扩增末期加入TKD多肽对NK细胞的活化效果。结果:对于健康志愿者的NK细胞,新建立扩增培养方案可使NK细胞在PBMC中的比例提高至(93±3)%;使NK细胞中活化性受体NKG2D、CD94、NKp30、NKp44和NKp46的比例分别提高60%、40%、20%、40%和63%,而抑制性受体的表达变化不大;扩增后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K562、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SMMU-7721和乳腺癌细胞MCF-7的杀伤活性分别提高了19%、29%、26%和28%,其ADCC活性从(33±5.6)%上升至(65±12)%;方案中增加TKD可使NK细胞的杀伤活性从(86±4)%提高至(96±2)%。对于肿瘤患者的NK细胞,新扩增方案使其在PBMC的比例提高至(90.0±8.0)%,其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提高了17%左右。 结论: K562工程细胞联合IL-2扩增方案可高效扩增NK细胞,明显激活其杀伤活性,扩增和活化的NK细胞可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CD137单抗联合IL-15体外扩增NK细胞的方案,研究扩增后NK细胞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免疫磁珠阴性分选获取CD3-CD56+NK细胞,将NK细胞分成对照组、IL-2组、IL-2+CD137单抗组、IL-2+IL-15组、IL-2+CD137单抗+IL-15组进行培养,经锥虫蓝染色法计算NK细胞的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的表型,LDH酶释放法检测NK细胞对肺癌细胞株A549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扩增后NK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FN-γ的分泌量。结果:经磁珠分选后NK细胞纯度为(93.28±3.21)%。IL-2+CD137单抗+IL-15组NK细胞扩增倍数明显高于IL-2+CD137单抗组、IL-2+IL-15组、IL-2组及对照组[(86.20±5.00)vs(60.01±5.00)、(49.06±4.39)、(17.04±1.49)、(3.95+0.23)倍,P<0.01]。IL-2+CD137单抗+IL-15组NK细胞对A549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93.14±3.27)%vs(83.15±4.03)%、(71.25±3.24)%、(62.27±3.01)%、(49.38±2.35)%,P<0.01]。IL-2+CD137单抗+IL-15组培养液上清中的IFN-γ的分泌水平明显高于IL-2+CD137单抗组、IL-2+IL-15组、IL-2组及对照组[(296.25±9.79)vs(260.47±11.55)、(201.13±6.36)、(138.36±6.09)、(38.42±3.56)pg/ml,P<0.01]。结论:CD137单抗联合IL-15能高效扩增NK细胞,扩增的NK细胞高效杀伤A549肺癌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激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在晚期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采集22例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22例RCC Ⅳ期患者\[男性12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60.8岁(21~79岁)\]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制备成DC-CIK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DC-CIK细胞中CD3+T、CD8+T、CD4+T、NK(CD3-CD56+)和NKT(CD3+CD56+)细胞的比例,MTT法检测DC-CIK细胞对白血病K562细胞(对NK细胞敏感)和肾癌786-0细胞(对NK细胞不敏感)的杀伤活性。受试患者于常规治疗(手术+化疗+放疗/细胞因子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DC-CIK细胞治疗,每次静脉回输细胞数约(5.0±0.5)×108个,5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于疗程开始前与结束后1周内监测患者外周免疫学指标(淋巴亚群、细胞因子谱),严密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DC-CIK细胞组成为CD3+细胞占(86.92±5.32)%、CD3+CD8+CD56+(NKT细胞)占(52.04±7.33)%、CD8-CD56+(NK细胞)占(785±315)%,DC-CIK细胞对786-0细胞和K562细胞的体外杀伤率相仿(效靶比为3∶1时,杀伤率分别为(16.5±1.7)%和(18.4±1.9)%,P=0.014)。患者接受DC-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3-CD56+NK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外周血中IL-2、IL-12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均P<0.05),而TNF-α 和IL-10变化不明显(均P>0.05)。2例患者发生一过性发热,持续4~6 h恢复,1例出现短期乏力。结论:DC-CIK细胞体外能有效杀伤786-0细胞和K562细胞。 输注后可提升部分RCC患者免疫水平,安全性良好,可作为晚期RCC患者辅助治疗之一。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γc 家族细胞因子对体外培养T细胞表型的影响,为过继免疫治疗体外细胞制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健康人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PBMC),应用尼龙毛柱法、CD3 磁珠阳性分选法、CD3 磁珠阴性分选法和自然沉降法等4 种方法分选T细胞,比较各种方法获取的T细胞纯度、回收率和细胞增殖。用CD3/CD28 免疫磁珠激活CD3+T细胞,γc 家族细胞因子分为IL-2 组和IL-7、IL-15、IL-21 混合组,比较两组T细胞扩增倍数和表型的差异。结果:CD3 磁珠阴性分选的T细胞纯度显著高于尼龙毛柱分选、CD3 磁珠阳性分选、自然沉降分选[ (94.06±1.07)% vs(86.74±1.06)%、(89.61±1.40)%、(88.48±1.86)%,P<0.05],自然沉降分选的T 细胞回收率显著高于其余3 种分选法[ (60.29±1.53)% vs(45.03±2.79)%、(20.15±3.41)%、(42.98±2.82)%,P<0.05),综合比较效果以自然沉降法为最优选择。IL-2 组T 细胞扩增倍数显著高于混合组[ (262.6±143.2)vs(73.0±25.8)倍,P<0.05]。混合组的早期记忆T细胞占总T细胞的比例、Tscm和Tscm-like、Tcm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IL-2 组[ (55.6±1.82)% vs(39.6±1.52)%,(16.6±1.82)% vs(9.8±1.30)%,(39.0±1.58)% vs(29.2±1.79)%;均P<0.05]。结论:自然沉降法从PBMC中分选T 细胞具有低成本、高纯度、高回收率的优势。IL-7、IL-15 和IL-21 混合培养有利于早期记忆T细胞的生成,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体外细胞制备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12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 细胞的表型和CIK细胞在体外对食管癌EC9706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方法: 体外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以IFN-γ、IL-2和CD3单抗诱导培养CIK细胞;IL-1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IL-12培养。培养至第14天,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CIK细胞的免疫表型;LDH释放法测定效靶比20 ∶1、30 ∶1时两组CIK细胞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观察效靶比30 ∶1时,NKG2D单抗对两组CI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结果: IL-12组与对照组相比较,CIK细胞免疫表型的CD3+CD56+细胞比例\[(28.23±1.71)% vs (16.34±059) %, P<0.05\]、CD3+细胞及CD3+CD56+细胞中NKG2D的表达\[(77.45 ±2.15)% vs (66.87±0.73)%, (92.94±077)% vs (82.18±066)%;均P<0.05\]、CD3+细胞中穿孔素的表达\[(51.78±0.63)% vs (43.54±0.95)%,P<0.05\]都明显增强;CD3+细胞颗粒酶B表达无明显变化\[(26.90±0.67)% vs (26.76±0.33)%,P>0.05)\]。效靶比20 ∶1和30 ∶1时,IL-12组CIK细胞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43.92±1.67)% vs (35.34±1.22)%,(55.95±0.88)% vs (43.91±110)%;均P<005\];以NKG2D单抗阻断后,IL-12组、对照组CIK细胞杀伤活性均明显下降\[(19.72±0.56)% vs (55.95±0.88)%, (19.83 ±1.20)% vs (43.91±1.10)%;均P<0.05\]。 结论: IL-12能够上调CIK细胞NKG2D和穿孔素的表达,从而增强CIK细胞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IL-15、4-1BBL基因修饰的人白血病K562细胞(modi-K562细胞)联合IL-2体外高效扩增肾细胞癌患者自体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方法,研究扩增前后NK细胞对肾癌细胞株786-O的杀伤作用。方法:10例肾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与modi-K562细胞在含不同浓度IL-2培养液中共育14 d,采用流式细胞术、Calcein-AM释放实验检测NK细胞的扩增情况、免疫表型及对肾癌786-O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modi-K562细胞联合IL-2可有效扩增NK细胞,300 U/ml IL-2培养14 d时,NK细胞扩增(202.4±12.8)倍。在效靶比为20∶1时,扩增后NK细胞对786-O细胞的杀伤率为(72.0±4.3)%,显著高于扩增前NK细胞的杀伤率(34.2±3.6)%(P<0.01)。结论:IL-15、4-1BBL基因修饰的K562细胞联合IL-2在体外能有效扩增肾细胞癌患者NK细胞,扩增后NK细胞对肾癌786-O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第一/第二刺激信号原理联合IL-15的的T淋巴细胞扩增技术(PersonGen TM )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培养扩增方案对T细胞扩增和活化的效果。方法:分离8名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分别采用CIK细胞扩增技术(CIK组)、PersonGen TM 扩增技术(PersonGen TM 组)及两种技术的联合应用(C+P组)刺激PBMC增殖,应用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术比较T细胞的扩增效率及T细胞亚群比例,并以人白血病K562细胞及骨髓瘤RPMI 8226细胞为靶细胞检测扩增后T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过3周培养后,CIK、PersonGen TM 和C+P 3组T细胞扩增倍数分别为(254±56)、(863±218)和(793.3±395)倍。其中CD3 +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51.61±14.95)%、(99.21±0.79)%和(96.14±5.16)%; CD3 +CD4 +在CIK组细胞扩增了近5倍,C+P组与PersonGen TM 组均扩增近160倍;CD3 +CD8 +细胞在CIK组扩增了近500倍,C+P组和PersonGen TM 组扩增达千倍;CD3 +CD56 + NKT细胞在CIK组扩增700多倍,其他两组达千倍。杀伤实验结果显示,当E∶T为5∶1时,3组细胞对K562杀伤率为(45.53±19.16)%、(36.53±10.6)%和(53.17±5.83)%,对RPMI 8226杀伤率为(41.23±12.5)%、(38.83±4.3)%和(45.73±7.48)%。结论: Person Gen TM 扩增技术获得的T细胞数量多、纯度高,其中CD3 +CD8 +和CD3 +CD56 + NKT细胞比例较高,其对K562和RPMI 8226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相似于CIK细胞扩增方案获得的T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来源的CIK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采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第105医院住院的健康产妇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各5例,分离PBMC,体外培养、扩增CI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节点两种来源的CIK细胞PD-1表达情况,分别取培养第7、14、21、28天的CIK细胞与MCF-7细胞共培养,细胞计数(CCK-8)法测定CIK细胞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 吖啶橙-溴化乙啶双染(AOEB)法观察共培养后CIK细胞凋亡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凋亡率。结果: 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静脉血来源的CIK细胞PD-1表达率均逐渐上升,第14天时脐带血组CIK细胞PD-1表达率低于乳腺癌组\[(38.42±4.76)% vs (50.54±3.50)%,P<0.05\],至第21天后两组PD-1表达率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7、14、21、28天两组CIK细胞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18.54±354)%和(21.74±427)%、(71.86±16.86)% 和(58.78±24.25)%、(44.32±26.87)%和(43.96±26.04)%、(43.24± 24.27)%和(40.28±23.69)%,以培养第14天的脐带血来源的CIK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强(P<0.05)。分析发现,两种来源的CIK细胞PD-1表达水平与CIK细胞的凋亡率呈正相关(r=0.971,r=0.900, 均P<0.01),与杀伤率呈负相关(r=-0.865,r=-0885, 均P<0.01)。结论: 活化的CIK细胞表面高表达PD-1,脐带血较乳腺癌患者静脉血来源的CIK细胞表面PD-1水平低;培养第14天的CIK细胞凋亡率均较低,其杀伤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IL2、IL15对免疫编辑后NK细胞NKG2D的表达及其对鼻咽癌CNE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抗CD56磁珠纯化NK细胞后分为4组:(1)编辑前NK细胞组:加入100 U/ml IL2;(2)单纯编辑组:NK细胞与CNE2细胞10∶1混合,加入100U/ml IL2;(3)IL2再培养组:纯化编辑后的NK细胞,加入1 000 U/ml IL2;(4)IL15再培养组:纯化编辑后的NK细胞,加入10 ng/ml IL15。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LDH释放测定法测定效靶比20∶1时各组NK细胞对CNE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编辑前NK细胞组、单纯编辑组、IL2再培养组、IL15再培养组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率分别为(97.63±0.83)%、(53.50±1.25)%、(94.47±1.00)%、(98.07±0.21)%。IL2、IL15再培养组NK细胞 NKG2D的表达分别比单纯编辑组有显著的增加(P<0.01),该4组NK细胞对CNE2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35.90±3.27)%、(4.70±2.30)%、(31.70±3.56)%、(40.18±2.94)%,IL2再培养组、IL15再培养组明显提高编辑后NK细胞对CNE2细胞的杀伤活性(P<0.01), IL15的作用强于IL2。结论:高剂量IL2、IL15可以上调免疫编辑后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恢复编辑后NK细胞对鼻咽癌细胞CNE2的杀伤活性,IL15的作用强于IL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不同时间后冻存对人脐血来源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增殖、免疫表型、细胞毒活性以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方法: CIK细胞在体外培养6 、9 、12 d后冻存1个月,复苏后培养至72 h,其间每隔24 h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复苏后细胞免疫表型、CCK-8法检测复苏后细胞对A549细胞的杀伤活性、ELISA方法检测复苏后CI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变化。 结果: 体外培养不同时间后冻存的CIK细胞在复苏后仍然显示出较好的增殖活性,其中,体外培养6 d后冻存组CIK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体外培养9 d和12 d后冻存组CIK细胞,复苏72 h时,6、9、12 d冻存组CIK细胞数分别为(35.90±1.67)×106、(18.98±2.13)×106和(11.76±2.12)×106个(P<0.01)。 体外培养6、9、12 d后冻存组CIK细胞复苏24 h后,各冻存组CD3+CD56+、CD3+CD8+细胞比例逐渐增加,且复苏72 h后6 d冻存组CIK细胞中CD3+CD56+和CD3+CD8+细胞比例最低。体外培养后冻存组CIK细胞在复苏24 h内对A549细胞的杀伤活性较低,但24 h后细胞毒活性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且体外培养12 d后冻存组CIK细胞对A549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6 d和9 d冻存组CIK细胞,如复苏后72 h,12、6、9 d冻存组CIK细胞对A549细胞的抑瘤率分别为(0.81±009)%、(0.59±0.06)%、(0.42±0.08)%(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体外培养不同时间后冻存的CIK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的水平也逐渐上升;复苏72 h时,体外培养6 d后冻存组CIK细胞分泌IFN-γ的量要高于其他组,而体外培养12 d后冻存组TNF-α的分泌量则明显高于其他组。 结论: 体外培养不同时间后冻存对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有一定影响,但复苏后经短时间培养后基本恢复,提示CIK细胞可以在培养至12 d后进行冻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7(IL-7)和IL-15在胃癌EB病毒(EBV)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s)培养中较IL-2的优势。方法:提取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2 h,贴壁细胞加IL-4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DC负载EBV抗原肽与T细胞混合培养,诱导EBV-CTLs,比较在细胞因子IL-2或IL-7/15培养条件下诱导的EBV-CTLs的扩增能力、表型、免疫应答及体外杀伤能力的差别。结果:与细胞因子IL-2相比较,IL-7联合IL-15培养的EBV-CTLs细胞中含有较高比例的CD3+ T细胞[(91.2±1.5)% vs (80.8±1.6)%,P=0.008 4]以及较高比例的CD3+CD8+ T细胞[(66.8±2.3)% vs (30.17±6.9)%,P=0.007 6];在维持中央记忆性T细胞扩增方面,IL-7联合IL-15扩增的EBV-CTLs细胞中含有较高比例的CD8+CD62L+ T细胞[(26.4±2.3)% vs (9.6±1.4)%,P=0.003 6]及CD8+CD27+ T细胞[(38.5±3.7)% vs (16.7±2.9)%,P=0.01];在免疫应答能力方面,接触DC负载抗原肽24 h后,IL-7联合IL-15培养的EBV-CTLs能分泌更多的γ干扰素(IFN-γ),且CD137上调明显高于IL-2组;在体外杀伤实验中,IL-7联合IL-15诱导的EBV-CTLs对表达EBV抗原的靶细胞表现出更强的杀伤作用。结论:IL-7联合IL-15在扩增胃癌抗原特异性EBV-CTLs方面具有优势,扩增的细胞中含有较高比例的CD3+CD8+ T细胞,且能维持中央记忆性T细胞的扩增,表现出有更强的免疫应答和体外抗肿瘤效果,为其进一步临床个体化治疗 EBV阳性胃癌提供客观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促进肝癌细胞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NKG2DLs)表达及提高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常规体外培养HepG2细胞,免疫磁珠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分选NK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NK细胞纯度及1 μmol/L舒尼替尼孵育24 h前后肝癌细胞NKG2DLs表达率;LDH释放测定法检测NK细胞对药物处理前后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药物处理前后HepG2细胞NKG2DLs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分选后NK细胞(CD3-CD16+CD56+细胞)的纯度达78%以上;经舒尼替尼处理后靶细胞MHC-Ⅰ类链相关分子A或B(MHC class Ⅰ-related chain molecules A/B, MICA/MICB)、人巨细胞病毒糖蛋白UL16结合蛋白(UL16-binding proteins,ULBPs)的表达率均有升高,以MICA、MICB和ULBP2升高最明显(F=17.73,P=0.000)。当效靶比为10∶1、20∶1时,NK细胞对舒尼替尼处理前后HepG2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从(9.47±1.11)%、(20.45±1.94)%上升到(28.88±123)%、(44.93±1.57)%,舒尼替尼处理前后NK细胞对靶细胞杀伤活性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舒尼替尼处理HepG2细胞后,MICA、MICB和ULBP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62.628,P=0.000)。结论:舒尼替尼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高表达NKG2DLs(MICA/B和ULBP2),并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体外细胞经过链式激活后获得的链式CIK细胞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 方法: 采用血细胞单采机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经过细胞因子诱导、扩增、培养得到链式CIK细胞,以CIK细胞作对照,检测链式CIK细胞的增殖能力, LDH释放法测定其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 结果: 链式CIK细胞组在培养第5、第14天的细胞数低于CIK细胞组(P<0.01);链式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40 ∶1和20 ∶1时分别为(56.1±2.24)%、(34.4±3.56)%,均低于CIK细胞(均P<0.01)。 结论: 链式CIK细胞是一种培养周期短、对白血病K562杀伤活性较弱的免疫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脐血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癌患者外周血诱导的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的特点。方法: 分别采集解放军第105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健康产妇剖宫产胎儿的脐带血5份(A组)、感染科住院的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自体外周血15份(B组)、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自体外周血5份(C组),采用Ficoll两步分离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l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的免疫表型CD3\CD8\CD16\CD56,MIT法测定其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体外培养15 d时, C组CIK细胞体外增殖倍数与A组相似\[(577.24±202.4)vs(600.93±249.1)倍, P >0.05\],该两组均显著高于B组\[(385.16±117.3)倍, P <0.05\];A组CIK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B组和C组\[(77.3±5.1)% vs (44.1±3.4)%、(54.5±3.7)%, P <0.01\]。结论: 脐血来源的CIK细胞体外增殖快、杀伤活性强;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癌患者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杀伤能力明显降低,不宜接受自体CIK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后早期自然杀伤(NK)细胞的重建情况。方法 分别用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荧光法、T细胞活化实验、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检测10例NAST后白血病患者及10位健康对照者细胞表面标志及体外免疫功能。结果 移植后28~35 d,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比例降低,分别为(2.03±15.60)%和(22.69±12.29)%,CD+8细胞比例正常或增高,平均为(29.26±8.99)%;T细胞对有丝分裂原反应减低,其增殖反应刺激指数为94.60±44.87;NK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或增高,为(18.77±9.11)%;NK细胞表面IL-2R表达阳性率增高,平均为(3.71±2.23)%,和正常对照组的(2.05±0.9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P=0.044);部分患者NK细胞活性明显增强,移植组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5.30±12.39)%和(16.60±3.53)%(t=2.135,P=0.047)。结论 NK细胞在NAST后早期即恢复,当特异性免疫功能仍低下时,它可能在机体抗感染和抗肿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体外诱导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向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 10 例胃癌患者PBMC分别用GM-CSF 100 ng/ml联合IFN-α 500 IU/ml(命名为IFN-α DC) 或GM-CSF 100 ng/ml联合50 ng/ml IL-4(命名为IL-4 DC)体外培养,然后用CD40L、LPS诱导DC成熟。Giemsa染色法观察IFN-α DC和IL-4 DC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IFN-α DC和IL-4 DC表面CD1a、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情况,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检测不同的成熟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结果: IFN-α DC和IL-4 DC均呈现典型DC形态。IFN-α DC和IL-4 DC分别在诱导第3天和第5天时,细胞表面CD1a、CD80、CD83、CD86和HLA-DR表达达到较高水平,成熟IFN-α DC表面CD83\[(78.25±15.36)% vs (50.14±10.24)%,P<0.05\]和CD86\[(84.84±10.12)% vs (62.93±15.12)%,P<0.05\]的表达均高于成熟IL-4 DC。成熟IFN-α DC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强于未成熟IFN-α DC(P<005)。在DC与T细胞数量比为1∶40和1∶20时,成熟IFN-α 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强于成熟IL-4 DC\[(39.43±9.21)% vs (27.34±10.63)%,(60.31±7.86)% vs (48.63±6.25)%;均P<0.05\]。 结论: 相比常用的IL-4联合GM-CSF诱导方法,IFN-α联合GM-CSF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将胃癌患者PBMC诱导成具有更强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DC细胞,这可能与其表面CD83和CD86表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NK细胞对人鼻咽癌细胞(CNE2)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PCR-SSP法检测CNE2细胞HLA-A、B、Cw表型、NK细胞KIR表型(选择3例健康者为试验对象),磁珠分离法分离NK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扩增,LDH释放法测定NK细胞对CNE2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12只BALB/c裸鼠分为两组,每组6只,对照组裸鼠每只皮下接种1×106CNE2细胞,治疗组裸鼠每只皮下接种1×106CNE2细胞,同时每只经尾静脉注入3×107NK细胞,观察两组裸鼠成瘤时间、成瘤率、肿瘤体积变化、计算抑瘤率。结果 CNE2细胞表面HLA-A、B、Cw表型为A2,24;B18,35;Cw4,7,3例健康者均表达KIR2DL1、KIR2DL3、KIR3DL1、KIR3DL2。效靶比5∶1、10∶1、20∶1、30∶1时,NK细胞对CNE2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9.37±2.14)%、(27.14±1.82)%、(36.40±4.28)%and(54.67±2.80)%。对照组和NK细胞治疗组肿瘤出现时间分别为(10.00±2.68)d、(18.80±1.64)d,(P〈0.01),成瘤率分别为100%(6/6)、83.33%(5/6),对照组和NK细胞治疗组裸鼠的瘤重分别为(2.22±0.09)g、(1.42±0.09)g,(P〈0.01),NK治疗组的抑瘤率为36.04%。肿瘤组织石蜡切片病理学鉴定为低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NK细胞治疗组可见角化肿瘤细胞,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和大量细胞坏死区。结论 NK细胞对鼻咽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希望成为治疗鼻咽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