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阐述不同成分用血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各类成分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各成分用血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3 850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输血反应65例,总输血反应率为1.69%,悬浮红细胞1.25%,冰冻血浆3.75%,血小板2.50%,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90%,滤白细胞冰冻血浆1.80%,冷沉淀2.50%。血小板与冷沉淀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为1、2、3和大于或等于4次输血反应构成比分别为1.45%、1.61%、2.00%和3.80%,由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占输血反应的53.85%,妊娠史占输血反应的30.77%。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4.8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60%。结论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以减少输血反应。输血次数越多,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各类成分血液输血反应发生频率和输血反应类型的调查分析,以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某院2005年1月~2010年2月各种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139 852单位输血中,共发生输血反应143次,总输血反应率为0.10%,输注全血反应率最高为0.99%,红细胞悬液0.14%,冰冻血浆0.07%,血小板0.05%,滤白红细胞0.01%,自体输血无输血反应。输血单位为1,2,3,4和≥5单位的构成比分别为0.03%、0.06%、0.31%、0.41%和1.12%。血液内科、其他科室与外科患者反应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2.94%,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16%。结论自体输血和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输注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预防性用药可减少轻度的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探讨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对2009~2010年8 532例接受输注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 532次输血治疗中共有121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其中机采血小板发生率最高,为3.55%,冷沉淀1.83%,悬浮红细胞1.73%,血浆0.97%.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发生率为1.15%,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发生率为0.79%,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根据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294例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和特点提出对应的预防措施,为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疗机构上报的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期研究数据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40%;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占82.31%,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12.93%,急性溶血反应占2.04%,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占1.70%,迟发型溶血反应占1.02%;不同血液成分中,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1.70%,其次为单采血小板占39.80%,去白细胞红细胞占7.82%,冷沉淀占0.68%;输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比较,1级比例最高占82.99%,其次为0级占12.25%,2级占2.72%,3级占1.70%,4级占0.34%。结论随着输血新技术白细胞滤除业务的开展,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远低于过敏反应发生率;随着血型鉴定技术、配血技术的快速发展,溶血性输血反应几乎成为个例;输血不良反应是血液安全预警监控的主要内容之一;输血安全零风险目标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及具体情况,为进一步搞好血液管理和输血安全提供重要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通过临床输血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及其输血反应反馈资料等,对2012—2016年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2—2016年54 808人次输用各种血液成分共88 232袋,有119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其中发热反应32例,占26. 89%,过敏反应85例,占71. 43%,其他反应2例占1. 68%。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红细胞悬液占发热反应的75%(24/32),冰冻血浆占过敏反应的68. 24%(58/85);发热反应以儿科和血液科发生率较高,过敏反应以烧伤整型患者占多数;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患者反应时平均体温有统计学差异(P0. 05)。输血反应患者74. 79%(89/119)有输血史,女性中有输血史以及有妊娠史者占94. 59%(35/37)。80. 67%(96/119)的输血反应在输血时发生。结论输血反应多发生在老、幼、弱、病重、抵抗力差和反复输血与妊娠患者,以过敏反应较多见,大多数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要确实搞好科学合理用血,严格控制输血指征,注意反应重点群体,规范与熟练掌握各项输血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完善血液预警系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安阳市4家医疗机构549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状况,为有效预防和处理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促进输血管理的进一步规范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4年来安阳市4家医疗机构64 251例输血病历的调查,对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分别按医院、反应类型、输血种类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结果 64 251例临床受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49例,整体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85%,总体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类别的输血不良反应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占81.95%;不同血液成分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1.18%,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次之,占39.34%.结论 随着白细胞滤除技术的应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已经远低于过敏反应发生率;全面的免疫血液学检查在输血前的开展非常重要,加强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并分析可能的相关性因素、输血环节存在的风险并探讨降低和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对策。方法:通过全面调查本院2015年4月〜2020年6月5年以来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491例,对输血反应的类型和和血液制品的类型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09820例输血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491例,发生率为0.45%,以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为主,分别占输血不良反应的68%和24%。血小板和血浆引起过敏不良反应为主,红细胞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不良反应为主。输血不良反应以血液科、ICU、妇科、全科医学科为主,特别是血液科占主要。结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同血液品种、输血次数有相关性,有输血史的患者不良反应率较高。输血前医师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输血史、输血不良反应史等,提前做好防预工作,申请患者适合的血液制品,降低输血不良发生率,保证用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去白细胞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较常见,其中非溶血性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7%。这种以发热反应为主要特征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多次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使机体产生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antigen,HLA)同种免疫所致。因此,只要有效地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的输入,就能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机理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在临床输血中十分常见,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发生机理有多种可能,但主要是由于输入的血液或者血液成分中含有白细胞,…  相似文献   

9.
47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天华  张乃丹 《华西医学》2009,(9):2359-2360
目的:分析输血反应类型,分布及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各类输血事件,收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共计8996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47人次,其中输注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68%,输注红细胞悬液的不良反应率为0.30%,总的输血不良反应率0.98%,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占63%,其次为发热反应。结论:如何提高临床科室科学合理用血水平的方法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输血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输血超敏反应主要是由输注血浆成分而引起的I型速发性变态反应(输血过敏反应),也可以是由血浆成分中某些种类抗体(如IgG和IgM类抗体)引起Ⅱ型或Ⅲ型超敏反应(输血类过敏反应)。输血超敏反应发生率仅次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而位居所有输血反应的第2位。血浆输注以过敏反应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增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7-12月各临床科室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本院2013年7-12月共成分输血10 537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3例,发生率为0.503%,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占71.70%,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28.30%,通过相应及时处理,患者输血反应症状均获得缓解。机采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4%,明显高于其他血液成分;年龄18岁、儿童血液区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也分别高于年龄18岁、血液科患者;有输血史、有过敏史也较高(均为P0.05);使用滤除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低于未使用滤器输注的患者。结论输血存在风险,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避免一切不必要输血;对于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以及未成年、有输血史、有过敏史、儿童血液区的患者输血时应更加警惕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积极使用滤除白细胞过滤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青岛地区医疗机构近年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及其构成情况。方法 收集青岛市输血质控中心2020年~2021年每季度向本地区全部96家用血医疗机构发放、填毕后收回的《医疗机构输血不良反应统计表》,填报内容包括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例数及比例、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输注的成分血种类等,对输血不良反应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2020年~2021年本地区96家用血医疗机构共输血296 676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7%(814/296 676),其中输注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0.17%[占全部输血反应数的39.07%(318/814)],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0.68%[占31.08%(259/814)],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0.11%[占27.64%(225/814)],冷沉淀不良反应发生率0.03%[占1.47%(12/814)];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过敏反应77.64%(632/814)、发热反应19.78%(161/814)、输血相关呼吸困难1.47%(12/814)、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0.37%(3/814)以及输血后紫癜与输血相关低血压各0.25%(2/814)、迟发性溶血和急性溶血各0.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泸州市人民医院近3年来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其原因,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切实保障输血安全、有效。方法对2009~2012年泸州市人民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泸州市人民医院输血共3 529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63例,发生率为1.8%,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发生的不良反应32例,发生率为2.0%,输注血浆发生不良反应28例,发生率为1.7%;输注洗涤红细胞发生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为1.5%,输注冷沉淀发生不良反应1例,发生率为1.2%。无1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33例,发生率为52.4%、发热反应26例,为41.2%,其他4例,发生率为6.4%。输注冷沉淀和洗涤红细胞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都有过多次输血史。结论不同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后果及预防处理各有不同,应仔细观察,鉴别和区别对待的同时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医院临床输血反应发生的概率、特点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查阅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共6 860例的输血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其中32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 860例输注血液制品中,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2例,不良反应率为0.47%。其中3 040例输注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2例,发生率0.39%;输注冰冻血浆3 730例,发生2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4%;输注洗涤红细胞和单机血小板未见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为主。结论根据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加强中心血站及临床医务人员的输血质量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别、频次和血液成分的相关性,为区域内的输血安全预警和临床安全用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市城区内3家三级医院输血病例46 804例,对181例各类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市平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9%,病毒灭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0.78%(占比45.3%)、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0.61%(占比17.68%),冷沉淀不良反应发生率0.27%(占比4.97%)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不良反应发生率0.21%(占比30.39%);其中过敏反应(ATR)占81.2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占14.36%、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2.21%、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和迟发性溶血反应(DHTR)均占1.11%。结论本市3年间、3家医院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主要以病毒灭活血浆引起的过敏反应为主。详细了解区域内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旨在为输血安全预警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时不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特点。方法 收集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开展血液安全监测的哨点单位报告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985例,分析其报告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特征。结果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类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6.60‰)远高于输注红细胞类(1.64‰)和血浆类(1.25‰),所有血液成分的过敏反应报告发生率(1.24‰)高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0.63‰)和其他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呈现偏态分布、前高后低的特点,输注红细胞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散分布在前140min,占79.56%,输注180min后仍有较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血浆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集中在前60min,占56.92%;而输注血小板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20 min~100 min,占80.33%,在不同时段发生反应的例数波动较大。过敏反应发生比较急骤,输注30min~60min其发生数量相对最高;FNHTR发生相对较缓,输注部分血液成分时发生反应的数量有在不同时间段出现高峰的现象。结论 输注不同血液成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57 171例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的临床资料和《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成分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结果 176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未报告其它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0.31%,其中各种血液成分输注以过敏反应最高,占0.2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0.09%,其它反应占0.01%;血液成分输注发生不良反应以手工血小板最高,占1.05%,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分别占0.26%,0.69%,其次是机采血小板,占0.56%,最后是新鲜、普通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分别占0.29%、0.20%,冷沉淀不良反应最低,占0.11%,未见输注洗涤红细胞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本院成分输血率占99.98%,全血使用率比较少,也未见全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及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输注,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及输血工作者对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的掌握,制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规范和认真执行输血操作规程,降低输血反应,从而保障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该院2010~2013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类型及处置情况。探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方法和措施,并对临床处置方式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查阅输血不良反应汇报单及病历,对反应类型及处置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 235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例,发生率为0.77%,其中过敏反应42例,占66.7%,发热反应18例占28.5%,其他反应3例,占4.8%。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率大于相关资料,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注血液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输血科、临床应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不良反应发生后,正确、及时、有效地处置,能加快病情的治愈和好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的原因,探讨降低和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资料,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基本信息、输血种类及不良反应类型。结果 2013-2016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8%。其中发热反应30例,占37.97%;过敏反应49例,占62.03%。由红细胞引起3例,占3.8%,血浆类制品引起76例,占97.2%。首次输血发生输血反应23例,占29.11%,其中女性16例,均有妊娠史;多次输血发生输血反应46例,占70.89%。结论临床输血有一定的风险,患者的输血史、妊娠史以及血液成分都是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及血液成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去白细胞输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较常见,其中非溶血性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7%。这种以发热反应为主要特征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多次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使机体产生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同种免疫所致。因此,只要有效地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的输入,就能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