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置入金属裸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有冠状动脉开口病变的患者行切割球囊预扩张后置入金属裸支架,并对上述患者进行了6~8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和4年的临床随访.66例中冠状动脉主干开口病变9例,前降支开口病变50例,回旋支和右冠脉动脉开口病变各为3例和4例.按照切割球囊与血管直径1∶1的原则,选择切割球囊的大小.结果66例患者中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6~8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者38例,造影随访率为57.6%,其中9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66例中完成4年临床随访55例,其中死亡2例,1例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死亡,1例死于肺癌,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2例,均由支架内严重再狭窄所致,经再次PCI治疗成功.4年间行血管重建术8例,其中再次PCI 4例,行CABG 4例,总计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6.4%(9/55).结论本研究显示切割球囊预扩张后置入金属裸支架有良好的近远期效果,未发现有晚期血栓形成致心脏事件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切割球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0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 10 2例冠心病患者的 116处病变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对其进行分析 ,并短期随访。结果 116处病变血管直接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成功率 94 %,结合普通小球囊预扩张后其成功率为 97%。 16例支架内再狭窄均扩张成功。 116处病变切割球囊扩张后安放支架 72个 (支架安放率 6 2 %) ,4 4例单纯行切割球囊扩张术者残余狭窄为 0~ 2 0 %[平均为 (11 6± 5 9) %]。 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包填塞 ,1例发生严重内膜撕裂。无急性闭塞、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随访 1~ 2 0月 (平均 11 2月 ) ,10 (9 8%)例患者于术后出现心绞痛。其他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 12例病人复查冠脉造影 ,其中 3例发生再狭窄。结论 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安全、有效 ,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确诊的81例老年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病人,收集并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以及介入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 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病人共81例,其中男58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70.1±7.1)岁。临床表现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5例,稳定型心绞痛10例。81处靶病变中,29例为回旋支开口病变,44例为第一对角支开口病变,4例为钝缘支开口病变,4例为后侧支开口病变。病变长度为(18.98±6.40)mm, DCB长度为(20.38±3.26)mm,即刻管腔获得(1.12±0.32)mm。5例病人DCB后出现C型以上的夹层,均行补救性植入支架。随访期间4例病人行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治疗,其中3例发生在DCB治疗后,1例为补救性支架治疗术后;均未出现死亡及心肌梗死。复查造影显示最小管腔直径和直径狭窄程度较术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管腔丢失(0.02±0.32)mm。结论 DCB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对角支开口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7例冠心病病人行切割球囊扩张手术并随访3~6个月。结果直接切割球囊扩张治疗47例病变血管,全部成功。切割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程度(20±17)%,术终残余狭窄程度(17±12)%。1例扩张后出现明显撕裂需要安放支架。无急性闭塞而需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随访期间无发生心脏事件。结论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对角支开口病变疗效良好、安全。 相似文献
5.
药物洗脱支架与切割球囊预扩张后置入金属裸支架治疗前降支开口病变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Ji-lin 高立建 GAO Run-lin YANG Yue-jin 秦学文 QIAO Shu-bin 徐波 YAO Min 刘海波 吴永健 袁晋青 CHEN Jue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8)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前降支开口病变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并与早期应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CBA)置入金属裸支架(BMS)的近、远期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自2003年11月至2005年5月采用DES对51例连续前降支开口病变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选自2000年5月至2003年11月应用CBA+BMS治疗前降支开口病变的连续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要求所有患者在介入治疗后6~8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DES组与CBA+BMS组患者分别完成了2年和4年的临床随访.结果 在DES组中1例于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为1.96%(1/51),29例完成了6~8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发生率为10.3%(3/29).在2年临床随访中1例死亡,靶病变重建4例,MACE发生率为9.8%(5/51).在CBA+BMS组中住院期间无心脏事件,28例完成了6~8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发生率为17.9%(5/28).2年临床随访中1例死亡,行靶病变重建5例,MACE发生率为12%(6/50).结论 在2年的临床随访中,支架内再狭窄、MACE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 提示无论是采用DES还是CBA+BMS治疗前降支开口病变均有良好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切割球囊联合药物球囊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保护的即刻效果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研究组(n=28)和对照组(n=32)。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预埋药物球囊和普通球囊。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即刻手术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随访9个月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靶病变血运重建和晚期管腔丢失(LLL)。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2组患者术前病变类型及影像学参数、术后主支及分支血管最小直径和残余狭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并发症发生。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MACE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8%(8/31)vs 3.57%(1/28),P=0.044],但2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3.57%(1/28)vs 9.88%(3/3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患者术后9个月完成影像学复查,研究组和对照组主支直径及主支L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支血管最小直径[(2.50±0.48)vs(1.96±0.39)mm,P=0.013]及分支血管LLL[(0.04±0.07)vs(0.25±0.36)mm,P=0.024]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割球囊联合药物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 5 2例冠心病患者的 63处病变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对其进行分析 ,并短期随访。结果 63处血管直接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成功率92 1% ,其中 9例完全闭塞性病变中 7例获得成功。 2例支架内再狭窄均扩张成功。 63处病变切割球囊扩张后安放支架 43个 (支架安放率 68 3 % ) ,2 0例单纯行切割球囊扩张术者残余狭窄为 0~ 2 0 % [平均为 ( 7 2±5 6) % ]。 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包填塞 ,无严重内膜撕裂、急性闭塞、急诊冠脉架桥术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随访6~ 12个月 ,1例单纯行切割球囊扩张术患者于术后 1月出现心绞痛 ,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再狭窄。其他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安全、有效 ,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 (PTCBA)结合支架术治疗冠脉分叉处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 89例冠心病患者主支病变应用 PTCBA预扩张后置入支架、分支病变单行 PTCBA而不置入支架 ,观察其冠脉病变特点、手术过程相关因素、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89例患者中分叉处病变位于前降支 /对角支占 71% ,回旋支 /钝圆支占 2 5 % ,右冠脉 /后降支或后侧支占 4%。对分支血管行 PTCBA后 1例因残余狭窄 >5 0 %而植入支架 ,1例因并发轻度钙化且分支成角较大切割球囊未通过 ,改用常规 PTCA球囊扩张成功。病变 PTCBA成功率达 97.8% ;无院内死亡、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性心包填塞及急诊冠脉搭桥术等严重并发症。对手术成功的 87例术后临床随访 3~ 2 6个月 ,无死亡及 AMI等心脏事件发生。临床心绞痛复发率 17.2 %。复查冠脉造影 (CAG)率 5 6.3 % ,示 49处分叉病变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 14.3 % ,分支血管再狭窄率 18.4%。结论 :PTCBA结合支架术治疗冠脉分叉处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 ,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切割球囊(Cutting Balion.CB)是1991年由美国的Barath Peter开发研制并投入I临床使用的一种新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新型球囊。它的设计思想是将外科的微创切开技术与介入治疗中的球囊扩张技术结合起来.以提高单纯球囊扩张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增大狭窄冠状动脉内腔的疗效。1999年初国内引进该项技术.2001年首先见到报道.以后陆续有多篇报道。本文就近年来切割球囊在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普通球囊与切割球囊成形术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近远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切割球囊成形术 (CBA)与普通球囊成形术 (POBA)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近远期血管造影结果比较 ,评价 CBA对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有效性。方法 37例 ,共 39处病变 ,2 3处进入 CBA组 ,16处进入 POBA组。分别比较术后即刻及远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最小血管径 (ML D)、狭窄度 (DS)、再狭窄率、即刻管腔获得 (AL G)、即刻血管弹性回缩 (AR)及弹性回缩率 (ARR)。结果 术后即刻 ML D、DS、AL G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CBA组最大扩张压、AR及 ARR均较 POBA组低 (P<0 .0 5或 P<0 .0 0 1)。随访造影结果 ,CBA组 ML D明显大于 POBA组 (P<0 .0 5 ) ;DS及再狭窄率均小于 POBA组 (P<0 .0 1)。结论 CBA组的低压扩张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病变是有效的 ,对血管损伤小于 POBA,且获得较 POBA低的再狭窄率 ,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切割球囊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31例患者142处狭窄病变进行切割球囊或切割球囊+支架治疗。结果 142处狭窄病变行切割球囊治疗中4次失败,成功率为97.2%。切割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开口部病变、分叉病变和小血管弥漫性病变以及其他类型病变各为69处、16处、19处、7处和27处,7例切割球囊扩张后发生内膜撕裂,均为A型夹层,发生率为5.3%,术中无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严重血管并发症发生。失败原因与病变严重钙化以及切割球囊不能达到或通过狭窄部位有关。结论 切割球囊临床应用是安全面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支架术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冠心病患者支架术的疗效.方法 1999年7月至2000年12月连续502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其中56例行开口处病变支架术(甲组),446例行非开口处病变支架术(乙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甲组中54例支架术成功(96.4%),并发症发生率3.6%;乙组中432例支架术成功(96.9%),并发症发生率7.2%,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随访(12.0±4.8)个月,随访率为92.3%.甲乙两组的心绞痛复发(50.0%和44.4%),硝酸酯药物停用(26.9%和35.2%),再入院(44.2%和31.9%)及心功能改善(42.3%和51.4%)差异也无显著意义(P均>0.05).但甲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乙组显著增加(34.6%和20.4%,P=0.020).结论开口处病变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成功率高,但预后较非开口处病变患者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简单策略治疗分叉病变过程中,应用切割球囊或普通球囊预扩张及血管成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分叉病变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09年至2013年期间,我院心内科218例冠心病患者233个分叉病变,分叉病变分型均为Duke D或Duke F型,边支血管直径>2.0mm,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意义,主支病变经切割球囊预处理(CB组)或普通球囊预扩张(PB组)后置入支架,分支病变仅行切割球囊(CB组)或普通球囊预扩张(PB组),观察手术成功率、边支受累情况、并发症及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情况。结果:218例患者233个分叉病变位于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占73.4%(171例),回旋支/钝缘支占12.0%(28例),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左心室后支占14.6%(50例)。CB组患者122例,PB组患者96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与分叉病变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组与PB组主支血管PCI成功率相似(98.1%vs.100%,P>0.05),但CB组患者分支血管PTCA成功率较高(92.1%vs.78.3%,P<0.05)。CB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情况亦少于PB组患者(4.1%vs.12.5%,P<0.05)。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表明,MACEs发生比率CB组少于PB组患者(5.31%vs.14.0%,P<0.05)。结论:简单策略治疗分叉病变过程中,应用切割球囊行预扩张及血管成形术对比普通球囊安全、有效,其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是临床实践中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ostial stenos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iography has been found to range between 0.07 and 0.25%. A slightly higher incidence has been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confirm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etween 0.13 and 2.7%. Bilateral ostial stenosis is even less common. longer a prominent condition, it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since it carries a very high risk (50%) of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f left untreated. Ostial coronary stenosis occurs in 26% of patients with syphilitic aortitis.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41-yearold Wasserman (WR)-positive woman with progressive angina caused by bilateral ostial coronary stenosis. (Int J Cardiovasc Although cardiovascular syphilis is no Intervent 2000; 3:47–49)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冠状动脉内切割球囊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内切割球囊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切割球囊导管对20例冠心病患者(男18例、女2例,年龄53.4±6.3岁)的24支冠状动脉进行扩张.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0%(18例),病变成功率为91.7%(22支).未出现死亡、急性Q波型心肌梗死和急性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5.6±7.3)%降至术后的(28.5±9.4)%.术后随访1~10个月,有3例复发心绞痛,其中1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再狭窄.结论切割球囊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Wenduo Zhang Fusui Ji Xue Yu Chenguang Yang Xinyue Wang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2022,14(4):1203
BackgroundThe effects of ostial coronary lesion (OCL) treatment with a drug-coated balloon (DCB) alone remain controversial.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with DCB only strategy for OCL and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TLR) in these patients.MethodsThe study retrospectively included patients whom had OCLs treated with a paclitaxel-eluting DCB only strategy from 1 May 2014 to 1 May 2017.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in-stent restenosis (ISR) and de novo (primary) groups. And all patients came back to hospital, and underwent clinical and also angiographic follow-up.ResultsAmong the 44 patients with 55 OCLs, 12 (27.3%) were assigned to the ISR group and 32 (72.7%) to the de novo group. The outcomes included TLR, post-interventional lumen gain, and late lumen loss (LLL). Only 8 TLRs (7 ISR and 1 de novo) were observed after a mean follow-up of 16 months. The TLR rate in the de novo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ISR group (2.4% vs. 50%, P<0.001). The LLL was 0.07±0.63 mm.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LR incidence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type of stenosis (ISR vs. de novo) after adjusting for sex [odds ratio (OR), 58.7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4.42–779.94, P=0.002].ConclusionsTreatment with DCB alone was beneficial to patients with OCLs, particularly those with de novo les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与普通球囊对吻扩张治疗分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4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被分配到切割球囊对吻组 (13例 )和支架组 (2 1例 )。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 ,测定血管最小内径 ,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血管腔面积 ,斑块面积 ,直径和面积狭窄百分比。结果 与支架组相比 ,切割球囊组病变以前降支 (LAD)和第一对角支 (D1) (4 3 5 %vs 2 8 9% ,P<0 0 1)处多见 ,右冠状动脉 (RCA)和后降支处 (PDA)少见 (12 1%vs 35 0 % ,P =0 0 1)。切割球囊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比支架组低 (5 7 6 %vs 6 7 6 % ,P =0 0 2 )。支架组患者中 14例共 2 8个支架同时置入主干和分支内 ,仅在主干或分支一侧血管内植入支架 7例 ,最大扩张压力为 14 18 5 5kPa,2 0例患者接受IVUS检查 ,主干血管内最终残余狭窄为 2 3 6 %。切割球囊组 10例患者先在主干和分支内进行切割球囊交替扩张 ,3例患者只在主干内行切割球囊扩张 ,最后对吻扩张时的平均压力为 810 6kPa ,13例患者全部接受IVUS检查 ,IVUS测定主干血管内最终残余狭窄为 10 8%。切割球囊组与支架组扩张前即刻血管腔截面积分别为 (2 31± 1 2 0 )mm2 和 (2 36± 1 2 3)mm2 ,扩张后分别为 (6 4 2±1 0 1)mm2 和 (6 5 1± 1 0 7)mm2 ;两组扩张后 相似文献